?

基于要素報酬的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研究

2018-01-05 13:10王會趙亞文溫亞利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年12期
關鍵詞:自然資源

王會+趙亞文+溫亞利

摘要 農戶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是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評價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協調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诖?,本文從自然資源要素報酬視角改進了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方法,然后運用數理經濟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最后基于對云南省六個自然保護區172個農戶的調研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①改進了農戶雇用資本和勞動力時的農戶收入核算范圍,分別以自然資源相關活動收入與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占農戶總收入的比重形成了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指標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指標。②基于經濟理論構建了農戶生產要素配置模型,理論上分析了外生參數對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影響,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產出的價格越高、自然資源數量越大,則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越高;農戶勞動力數量越高、勞動力工資越高,則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越低,這些變量對兩種依賴度的影響方向一致。③云南省六個自然保護區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表明,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平均值分別是78.56%、44.62%;人均耕地面積、年平均氣溫、病人數比重對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家庭最高受教育年數、有村干部、勞動力比重、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城鎮化率、參與保護區管理、參與保護區培訓有顯著負向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與理論分析基本一致。提高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加強對農戶的就業技能培訓、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社區參與都能有效降低農戶的自然資源依賴度,有利于協調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系。最后,基于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的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指標,具有經濟理論上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資本、勞動力機會成本無法直接觀察而降低了其可操作性并使得結果具有較大誤差,這是未來進一步研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自然資源;農戶家庭收入;依賴度;要素報酬

中圖分類號 F06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7)12-0146-11DOI: 10.12062/cpre.20170914

農戶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是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全球有約16億居民不同程度地依賴森林資源維持生計,其中約6 000萬居民的生計完全依賴森林資源[1]。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直接關系著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關系的協調。評估自然保護區內部及周邊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協調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F有研究多以農戶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來衡量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2-8]。然而,農戶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收入不僅包括自然資源的貢獻,也包括了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貢獻,這使得原有評估方法高估了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诖?,本文首先以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來改進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方法,然后運用數理經濟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最后基于對云南省六個自然保護區農戶的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1 文獻綜述

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分析中的重要內容,現有研究較多地討論了農戶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通常以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來衡量,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界定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Vedeld等對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進行了理論分析,并綜合分析了54項國際上農戶對森林資源依賴程度的相關研究,認為環境收入(即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是自然資源進入第一個市場環節的過程中農戶所獲得的租金或增加值,而且租金更符合經濟理論、但是增加值更具有可操作性[9]。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組織編寫的《貧困環境網絡技術指南》(Poverty Environment Network Technical Guidelines),對如何評估農戶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進行了詳細指導,其將農戶家庭收入界定為其擁有的資本、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報酬和退休金等轉移支付收入,而林業收入(即農戶依賴森林資源的收入)包括農戶自己獲得的森林原材料價值、自營的林產品加工活動的增加值、林業相關活動中的勞動工資、森林旅游利潤等直接收益[2]??梢?,《貧困環境網絡技術指南》對林業收入的界定屬于增加值的范疇,不僅包括森林資源租金,還包括相關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報酬。

現有關于農戶對森林資源依賴程度的實證分析,多參考借鑒了《貧困環境網絡技術指南》中的定義和方法。Bahuguna以依賴林業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來衡量農戶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3]。Uberhuaga等以森林產品價值和林業相關活動中的工資作為林業收入[4]。Cordova等以林業生產活動的增加值表示依賴森林資源的收入[5]。國內相關研究也多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以及采集業(采集山野菜以及中藥材)的收入作為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6-8]。整體來看,現有實證研究多從可操作性出發將自然資源相關活動的增加值作為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當然,這些生產活動的收入是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實證研究高估了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關于農戶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影響因素,也是實證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綜合已有研究發現,通常認為影響農戶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家庭特征、自然資源稟賦、區域發展水平、制度政策等方面。農戶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戶主年齡、戶主性別、家庭規模、職業、受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收入結構、地理位置等;自然資源稟賦主要包括各類土地資源數量等[6,7,10-14]。區域發展水平主要包括所在區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產業結構、社區貧困程度等[15-17]。制度政策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管理、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管理、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項目等[7,11,18]。已有實證研究中這些因素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影響效應并不一致。但是,通常假設各類土地資源數量、社區貧困程度等因素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具有正向影響,職業多元化、家庭規模、受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因素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具有負向影響,而戶主年齡、地理位置等因素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影響則不確定。事實上,除了這些影響因素,農戶所在地區的溫度、降水等自然條件也會通過影響農林業等生產活動來影響自然資源依賴程度,但是現有研究討論相對較少。本文將進一步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綜上所述,關于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評價,盡管Vedeld等建議以自然資源租金(即自然資源要素報酬)作為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9],但是現有實證研究中多以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增加值或總收益來計算,這高估了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關于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影響因素,現有研究多進行經驗性研究,并未從理論上進行說明其預期影響,而且也未包括自然條件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基于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的概念改進農戶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評價方法;然后,基于農戶生產要素配置模型對影響農戶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因素進行理論分析,并識別包括自然條件在內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后,基于對云南省六個自然保護區內部及周邊農戶的調研數據,對農戶自然資源依賴程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2 理論分析

2.1 農戶生計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方法

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通常以農戶依賴自然資源獲得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來衡量。其中,農戶收入及其依賴自然資源的收入需要進一步界定。

設定農戶擁有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活動,以定義其自然資源依賴度。農戶是農村經濟中基本的生產單位。農戶擁有的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將這些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活動中或者出租、出售給其他經濟主體以獲得經濟利益。設農戶擁有的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數量分為K0、L0、E。農戶投入部分資本K1、部分勞動力L1、全部自然資源E于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中,該活動還需要購置中間投入I1,從市場上雇用資本KM和勞動力LM,最后得到產品產量Q1。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采集等。市場上產品價格、資本利率、勞動力工資分別為P1、r、W,資本折舊率為δ。由于農戶的資本和勞動力通常與市場上的不同,這里設定其機會成本分別為r1、w1。同時,假設農戶將其他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與自然資源無關的生產活動中,并獲得收入Y2?;谝陨显O定,可以寫出農戶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總收益、增加值、農戶收入、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相應地,可以界定農戶生計自然資源依賴度計算公式,具體見表1。其中,主要經濟關系如下:總收益等于產品價值與產品數量的乘積;增加值等于總收益減去中間投入和資本折舊;農戶收入則從增加值中進一步減去支付給雇用的資本和勞動力的報酬,剩下的也就是農戶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是從農戶收入中進一步減去農戶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的報酬。

首先,表1所列的四個經濟變量是在生產要素市場日趨完善背景下對Vedeld等[9]所列的三個經濟變量的擴展。表1所列的四個經濟變量是總收益、增加值、農戶收入、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Vedeld等所列的三個經濟變量是總收益、增加值、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梢?,表1將Vedeld等[9]所列的增加值進一步細分為增加值和農戶收入。這是因為在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日趨完善背景下,農戶開始雇用資本和勞動力參與其生產活動,這就使得農戶生產活動的增加值不僅包括其自身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也包括雇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即增加值大于農戶收入,因此,有必要將二者區分出來。

其次,基于農戶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總收益的自然資源依賴度,不具有理論上的內在一致性,不推薦使用[9]。

再次,基于農戶收入和農戶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的自然資源依賴度,是評估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的主要指標。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僅僅是農戶自然資源這一生產要素的報酬,而農戶收入則是其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報酬,為此,可以將二者對應的自然資源依賴度分別稱為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衡量了自然資源這一個要素的報酬在農戶收入中的比重,更準確地度量了農戶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因此具有理論上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農戶資本、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是不可觀察的,所以其現實可操作性相對較差。比較而言,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盡管理論上一致性較差,但是其所有變量都是可觀察的,因此,其可操作性相對較強。需要說明的是,當農戶自身的資本和勞動力也沒有機會成本時,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與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相同。

最后,進一步討論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的計算。當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時,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將等于其市場價格。即使如此,對于某個農戶而言,如果其具有從事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較高人力資本,那么其可以獲得高于市場價格的自然資源要素報酬,而這高出的部分也是自然資源的貢獻,于是通過從農戶收入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機會成本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測算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當自然資源要素市場不完善時,例如由于制度原因某些自然資源無法在市場上交易,那么也需要通過從農戶收入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機會成本的方法來測算自然資源要素報酬。

2.2 農戶生計自然資源依賴度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運用經濟理論構建農戶決定生產要素配置的數理模型,基于其最優生產要素配置表示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并通過比較靜態分析討論外生參數對依賴度的影響。

設農戶具有自然資源數量E和勞動力數量L0。由于農戶對資本的配置和對勞動力的配置機制類似,所以為簡便起見這里僅設定了勞動力變量而未設定資本變量。農戶將自然資源全部投入到自然資源相關的生產活動,勞動力則一部分L1投入到該生產活動,另一部分(L0-L1)投入到可以獲得固定工資的工作。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生產函數是f(E,L1),設該函數滿足新古典生產函數的一般假設,即f′E≥0,f′L≥0,f″EE≤0,f″LL≤0,f″EL≥0。設產出的市場價格為P,工資率為w。假定農戶沒有雇用資本和勞動力。那么,農戶生產要素配置問題是

可見,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產出的價格、自然資源數量對最優勞動力投入具有正向影響,勞動力數量對最優勞動力投入無影響,而工資率則具有負向影響。

根據以上論述,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D3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D4可以分別表示為

其中,為簡便起見,式(6)-(13)中,M≡Pf(E,L*1)+w(L0-L*1)??梢?,每個外生參數對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定性影響相同。具體地,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產出的價格越高、自然資源數量越大,則農戶最優選擇時的自然資源依賴度越高;農戶勞動力數量越高、勞動力工資越高,則農戶最優選擇時的自然資源依賴度越低。

3 實證建模

3.1 計量經濟模型設定

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的因變量是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已有研究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Tobit模型來實證分析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影響因素。由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是屬于區間[0,1]的一個比例,本研究采用基于Probit的比例結果(fractional outcome)計量經濟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19]。計量經濟模型為:

其中,Φ(·)為標準正態分布的累積密度函數,yi為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xi為解釋變量向量,β為待估參數向量,i為樣本標識,該模型通過極大似然估計得到待估參數的估計值。

3.2 變量選擇

關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影響因素,基于以上理論分析,結合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從自然資源稟賦、農戶家庭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自然保護區管理四個方面選取可能的影響因素,具體見表2。

其一,自然資源稟賦包括家庭人均耕地面積、耕地質量、人均林地面積、公益林面積比例、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除公益林面積比例外,其他變量的增加將提高農戶自然資源稟賦,從而預期其對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正向影響;公益林面積比例的提高,將減少農戶自然資源稟賦,預期其對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負向影響。

其二,農戶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戶主年齡、家庭最高受教育年數、是否有村干部、病人數比重、勞動力比重、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居住地位置。其中,家庭最高受教育年數、是否有村干部、勞動力比重、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等因素越高,則表明家庭勞動力數量或質量越好,根據理論分析可知將降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戶主年齡越高,病人數比重越高,都將降低家庭勞動力數量,從而提高自然資源依賴度。居住地位置,主要描述其在自然保護區內部或周邊,如果居住在自然保護區內部,那么一方面由于資源利用受限而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另一方面又因為距離城鎮較遠、外出打工減少而提高自然資源依賴度,所以其對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影響不確定。

其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化率。一般地,農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與自然資源無關的生產活動便越多,為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勞動力市場價格上升,根據理論分析可知這將降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這里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化率表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其四,自然保護區管理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參與自然保護區培訓、參與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項目。一般地,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管理越多,保護意識越強,遵守自然保護區關于生態保護的制度越好,相當于降低了其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從而降低其自然資源依賴度。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培訓、參與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項目,將提高其從事替代生計活動的能力,相當于提高了勞動力的數量和工資,從而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4 數據來源與分析

4.1 數據來源

基于云南省六個自然保護區內部及周邊農戶的調研數據來進行實證分析。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云南省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云南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云南省的自然保護區內部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較為劇烈,研究其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現實意義。樣本農戶抽樣方法為典型抽樣方法,樣本來源見表3。首先,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級別、類型、成立時間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選取了元江自然保護區、糯扎渡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拉市海自然保護區、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劍湖自然保護區六個具有代表性的保護區;其次,樣本村由保護區管理人員協助選取,主要選擇可以代表保護區與社區關系的典型村子;最后,樣本農戶則根據隨機抽樣方法選取。調研問卷為結構化問卷,具體調查由調查員與農戶一對一完成,部分問卷由當地人員幫助調查。主要訪談農戶戶主,戶主外出時則訪談了解家庭資源、收支情況的成年人。農戶調研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發放問卷355份,得到有效問卷172份。

4.2 樣本農戶基本特征

對172份有效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樣本農戶基本特征,具體見表4。

自然資源稟賦方面,樣本農戶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林地面積分別為3.01×667 m2、16.23×667 m2,不同農戶之間的人均耕地、林地面積差異較大;公益林占比均值為23%,公益林總體占比較高;調查區域年平均氣溫為18.81 ℃,不同調查區域之間年平均氣溫相差較大;調查區域年平均降水量為830.05 mm,不同調查區域之間降水量差異較大。

農戶家庭特征方面,戶主年齡平均為46.99歲,整體年齡偏高;家庭中最高受教育年數平均為9.69 a,略高于初中畢業,農戶整體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勞動力比重均值為71%,勞動力數量較多,而外出打工人數比例均值僅為2%,外出打工很少;農戶居住地主要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的實驗區以及自然保護區之外。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調研所在縣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均值為24 326元,低于2014年云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7 264元,更低于當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 629元[20],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城鎮化率的均值為40%,城鎮化水平也相對不高。

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47%的樣本農戶參與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活動,52%的樣本農戶參與了自然保護區培訓,31%的樣本農戶參與了自然保護區的社區發展項目。整體上,樣本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相關活動的比例較高,這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管理。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自然資源稟賦較少、受教育程度偏低,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但是樣本農戶較好地參與了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活動。

5 結果與討論

5.1 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

基于農戶調研數據,分別計算了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具體結果見表5。具體計算時,首先識別出其自然資源相關的生產活動,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用材林、經濟林、采集、薪柴收集。其次,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農戶收入,是上述生產活動的產出的市場價值減去中間投入、雇用資本和勞動力的支出,另外還增加了土地出租收益和由于這些活動而獲得的政府補貼(主要包括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償、生態公益林補償)。需要說明的是,農戶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的產出,無論是通過市場出售還是留作自用,都以其市場價格核算總收益。再次,通過從農戶收入中扣除勞動力和資本的機會成本來計算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是以投入這些生產活動的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價格相乘得到,其中勞動力價格是外出打工工資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為投入到農林業生產中的勞動力質量與投入到工商業的勞動力通常不同,三分之一的系數則參考了計算游憩時間工資損失的經驗方法[21]。資本的報酬是以投入這些生產活動的資金數量和利率相乘得到。關于利率的選擇,如果農戶具有正的存款余額則以存款利率計算,如果農戶具有正的貸款余額則以貸款利率計算,具體計算時根據2014年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的利率,一年期存款、貸款利率分別是3%、6%。

首先,分析農戶家庭總收入及其構成。樣本農戶平均的家庭總收入是52 334元,平均的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收入是35 627元,表觀來看,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較高。而在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收入中,農戶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的機會成本為8 148元,扣掉這一機會成本后的自然資源租金為27 480元,表觀來看,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在自然資源相關生產活動中的比重也較高。

其次,比較兩種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針對每個樣本農戶,分別計算兩個自然資源依賴度,然后對所有農戶的自然資源依賴度取平均數??梢?,樣本農戶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平均值是78.56%,最小值為2.60%,最大值為100.00%。樣本農戶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平均值是44.62%,最小值為0.00%,最大值為100.00%。從平均值來看,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小于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

最后,進一步比較兩種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的分布狀況,具體見表6??梢?,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中,59.30%的樣本農戶集中于90%—100%,在其他區間則分布較為平均,僅有20.93%的樣本農戶依賴度低于50%。在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中,僅有4.65%樣本農戶集中于90%—100%,在其他區間的分布也較為平均,54.65%的樣本農戶的依賴度低于50%。簡言之,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中超過一半集中于90%—100%,而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結果的分布較為均勻。

5.2 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關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計量軟件STATA 14,運用基于Probit的比例結果(fractional outcome)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見表7。從兩個模型的Wald統計量和p值來看,兩個模型整體上擬合效果較好。

其一,自然資源稟賦變量。人均耕地面積對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年平均氣溫對兩個自然資源依賴度都有顯著正向影響,由于云南省內調查的不同自然保護區周邊的主要作物品種基本相同,年平均氣溫越高,氣候條件越好,有利于增加農林業等產出,從而提高了自然資源依賴度。這正如理論分析所述,自然資源稟賦越多,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更高。人均林地面積對兩個依賴度沒有顯著影響,可能原因是林業生產周期長、數據誤差較大所致;耕地質量對兩個依賴度的影響也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耕地質量數據為定性數據、誤差較大的緣故。公益林面積比例對兩個自然資源依賴度的影響也不顯著,不過從系數方向來看,其增加可能會減小自然資源依賴度,主要是由于公益林有嚴格的林木采伐約束,降低了林業經濟收益。

其二,農戶家庭特征變量。家庭最高受教育年限、有村干部、勞動力比重、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對其中一個自然資源依賴度有顯著負向影響,病人數比重對兩個自然資源依賴度有顯著正向影響,戶主年齡、居住地位置的影響不顯著。家庭最高受教育年限越高,人力資本積累越多,通常也有更多接觸市場信息的機會,進而從事非農業生產并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4]。一般情況下村干部自身能力水平較高,可以從事更多樣的生產方式,而不僅僅從事種地養殖等,因此自然資源依賴度更低。勞動力比重越高,則有更多的勞動力從事替代性生計活動從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越高,必然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病人數比重較大時,病人本身的勞動能力很低或喪失,同時還需要消耗其他勞動力來照顧,從而大大降低勞動力數量,這時農戶從事打工等非農業生產活動往往會受到限制,只能從事較為靈活的農業生產活動,所以自然資源依賴度更大。居住地位置的影響不顯著,與理論分析一致。

其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變量。城鎮化率對全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城鎮化率主要表示了當地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農戶有更多的生計選擇,更有可能選擇非農業生產活動,從而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這與理論分析一致。

其四,自然保護區管理變量。農戶參與保護區的管理、參與保護區的培訓顯著地降低了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農戶參與保護區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其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有助于其嚴格遵守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定,這些規定通常限制其自然資源的利用,甚至有時還能從參與保護區的管理中獲得一些收益,例如被聘為管護員等,這些都會降低其自然資源依賴度。農戶參與保護區的培訓,有助于提高農戶的能力水平,幫助農戶從事更加多樣化的生產活動,有助于減輕其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并且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促進農戶的自覺保護行為,這些也會降低其對自然資源依賴度。

綜上,人均耕地面積、年平均氣溫、病人數比重對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家庭最高受教育年數、有村干部、勞動力比重、勞動力外出打工比重、城鎮化率、參與保護區管理、參與保護區培訓有顯著負向影響,其他變量的影響不顯著。整體上看,具有顯著影響的影響因素的影響方向,與理論分析一致。

6 結 語

根據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果,提出降低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幾點建議。①提高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利于吸納農村勞動力從事工業和第三產業活動,增加農戶的工資性收入,甚至吸引農戶到城鎮居住生活,這都可以顯著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②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使得農戶積累更多人力資本,了解更多經濟信息,增加從事其他產業活動的機會,同時可以提高農戶關于自然保護區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從而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③完善農村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于釋放勞動力到工商業生產活動中,從而降低農戶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④加強對農戶在就業技能、替代生計方面的培訓,幫助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設計符合農戶需求的社區發展項目,也可以促進其從事非農林業生產活動,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⑤使得更多農戶參與自然保護區管理,也能提高其保護意識,促進其保護行為,并降低自然資源依賴度。

基于自然資源要素報酬的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評價指標,具有經濟理論上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資本、勞動力機會成本無法直接觀察而降低了其可操作性并使得結果具有較大誤差。例如,本研究采用整個區域的均值來計算農戶自身勞動力與資金的機會成本,事實上每個農戶勞動力與資本的機會成本通常是不同的。再例如,從農戶自然資源相關經濟活動總收益中扣除中間投入、雇用勞動力支出、農戶自己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之后,得到的自然資源要素報酬可能成為負值。因此,單要素自然資源依賴度的計算,需要更準確的農戶生產活動經濟信息、更準確的農戶生產要素機會成本信息,這是未來進一步研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World Bank. Sustaining forests: a development strategy[R].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04.

[2]Poverty Environment Network. The PEN technical guidelines[R]. 4th ed. Bogor: Poverty Environment Network, 2007.

[3]BAHUGUNA V K. Forests in the economy of the rural poor: an estimation of the dependency level[J]. AMBIO, 2000, 29(3):126-129.

[4]UBERHUAGA P, SMITH-HALL C, HELLES F. Forest income and dependency in lowland Bolivia[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12, 14(1):3-23.

[5]CORDOVA J, WUNDER S, SMITH-HALL C, et al. Rural income and forest reliance in highland Guatemal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51(5):1034-1043.

[6]段偉, 任艷梅, 馮冀, 等. 基于生計資本的農戶自然資源依賴研究——以湖北省保護區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8):74-82.[DUAN Wei, REN Yanmei, FENG Ji, et al. Study on natural resource dependence based on livelihood assets: examples from nature reserves in Hubei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8):74-82.]

[7]段偉, 趙正, 劉夢婕, 等. 保護區周邊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16(3): 93-102.[DUAN Wei, ZHAO Zheng, LIU Mengjie,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pend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farmers surrounding the protection are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6(3): 93-102.]

[8]秦青, 趙正, 劉夢婕, 等. 棲息地周邊社區自然資源依賴度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7, 33(3): 301-306.[QIN Qing,ZHAO Zheng,LIU Mengjie, et al. Analysi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endenc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of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taking giant panda habitat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7,33(3):301-306.]

[9]VEDELD P, ANGELSEN A, SIAASTAD E, et al. Counting on the environment: forest incomes and the rural poor[R].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04.

[10]ADHIKARI B, FALCO S D, LOVETT J C.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st dependency: evidence from common property forest management in Nepa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8(2): 245-257.

[11]BARAL N. Resources use, conservation attitude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park-people relations in the Western Terai landscape of Nepal[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007, 34(1): 64-72.

[12]JUMBE C, ANGELSEN A. Forest depend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CPR manag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orest co-management in Malawi[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3-4): 661-672.

[13]王昌海, 溫亞利, 楊麗菲. 秦嶺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對自然資源經濟依賴度研究——以佛坪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為例[J]. 資源科學, 2010, 32(7): 1315-1322.[WANG Changhai, WEN Yali, YANG Lifei. Economic dependence of communities surrounding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 on nature resourc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 case study on the Foping Nature Reserve[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7): 1315-1322.]

[14]曹小玉, 呂勇, 劉悅翠. 洞庭湖周邊居民對洞庭湖及其濕地依賴程度與態度研究[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0, 25(1): 221-224.[CAO Xiaoyu, LV Yong, LIU Yuecui. Investigation on peripheral community residents dependence and attitude to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25(1): 221-224.]

[15]潘輝, 樂通潮, 羅彩蓮, 等. 周邊社區經濟對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資源依賴程度調查研究[J]. 濕地科學, 2006, 4(4): 274-279.[PAN Hui, LE Tongchao, LUO Cailia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dependence degree of adjacent communities economy on resources of the Zhangjiangkou Mangrove Forestry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 Wetland science, 2006, 4(4) :274-279.]

[16]徐凡.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貧困和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研究[D]. 北京: 北京林業大學, 2007.[XU Fa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munity poverty and natur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Baishui Jiang Nature Reserve[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17]李偉. 周邊社區對濕地資源經濟依賴度的評估研究[D]. 北京: 北京林業大學, 2008.[LI Wei. Degree of economic dependence on wetland resources of neighboring communities[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

[18]PERSHA L, AGRAWAL A, CHHATRE A.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nergy: local rulemaking, forest livelihood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 Science, 2011, 331(6024): 1606-1608.

[19]PAPKE L E, WOOLDRIDGE J M. Econometric methods for fractional response variable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401(k) plan participation rate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96, 11(6): 619-632.

[20]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5[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5.[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5.]

[21]薛達元, 包浩生, 李文華.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旅游價值評估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1999, 5(2): 140-145.[XUE Dayuan, BAO Haosheng, LI Wenhua. A study on tourism value of biodiversity in Changbaishan Mountain Biosphere Reserve in northeast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9, 5(2): 140-145.]

[22]胡保玲. 關系網絡結構對農戶低碳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J]. 經濟與管理評論,2016(1):38-44.[HU Baoling.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 network on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low-carb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6(1):38-44.]

[23]張百靈,劉國濤. 論回歸自然的生態農業法制構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93-101.[ZHANG Bailing,LIU Guotao . O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Return To Nature[J]. Journal of Shang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2):93-101. ]

[24]ZHENG Z R, FENG C Y, YE S X, et al . Ecological pressures on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Norther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13(2): 87-91.http://dx.doi.org/10.1080/10042857.2014.998871.

[25]WANG K Y, LI Y X, DING J.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pulation policy change 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14(4): 227-234.http://dx.doi.org/10.1080/10042857.2016.1258797.

[26]段偉. 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農戶生計協調發展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16.[DUAN Wei. The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protection area and ural livelihoods[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6. ]

猜你喜歡
自然資源
在孤獨困苦中執著改變
自然資源約束下的最優利用原則分析
空氣質量審計內容框架研究
樂于探索 美在其中
論中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方法
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資源
麥蓋提縣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對提升鄉村文明旅游活動的研究
淺析越南經濟發展展望
延邊地區對外投資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