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傳播時代電視新聞內容創新探析

2018-01-11 09:10王麗
今傳媒 2018年10期

王麗

摘要:移動傳播時代,受眾對電視媒體所提供新聞產品的內容、品質、樣態等提出更高要求,電視新聞人如何打破思維定勢,生產出適合移動傳播的新聞產品?本文以央視和各省級電視臺近年來的新聞創新作品為例,從強化傳受雙方交互傳播、降低報道視角、加強新聞解讀、豐富新聞表達元素四個方面,探討新時代電視新聞內容創新與突破之道。

關鍵詞:移動傳播;強化交互;柔性表達;回應關切;視覺刺激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8122( 2018) 10 - 0091 - 02

隨著移動互聯網覆蓋率的不斷增高和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已達到6.31億,約占網民總數的79%[1],越來越多的受眾把手機作為獲取信息的首要工具。近年來,各級電視臺紛紛依托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端口,變一次播出為多次播出、一屏觀看為多屏觀看,使新聞傳播效果持久擴散、放量增長。

電視新聞的移動傳播不僅有效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到達率,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新聞節目的接受習慣和審美趣味,受眾渴望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同時對電視媒體所提供新聞產品的內容、品質、樣態等更為挑剔。

在風起云涌的移動傳播時代,電視新聞人如何打破思維定勢,不斷改善采編水平、豐富節目樣態、生產出適合移動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從而“黏”住更多用戶,確保主流媒體的“喉舌”功能不減、輿論引導方向不偏、受眾群體穩中有升?本文試對此做初步的探討。

一、強化交互,傳受雙方同頻共振

傳統媒體時代的宣傳報道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主導權掌握在媒體手里,受眾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而移動互聯網則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狀態,普通受眾的參與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傳受雙方的交流互動成為可能。

“帶著你的問題,我來跑兩會?!?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浙江衛視通過“中國藍”微信公眾號廣泛征集網友微心愿,在《浙江新聞聯播》中策劃推出《兩會我提問》專欄?!叭绾闻囵B鄉村好教師?”“基層如何留住好醫生?”“‘海歸如何引得進留得???”……節目中,網友分享各自故事,講訴對大會的關注,就關心的問題向代表委員提問;主持人第一時間把網友心聲傳達到兩會現場,與代表委員面對面交流;代表委員則結合大會精神,就網友關注的民生話題答疑解惑、建言獻策。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有效互動、同頻共振,不僅拉近了新聞報道和受眾的心理距離,也大大增強了受眾對報道內容的認可度,參與互動的網友在幾天時間內就達到上百萬。

受眾每天接觸到海量信息,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往往會產生新的看法,并渴望通過一定的方式跟媒體交流,參與公共事件討論,進而影響他人、改變世界。移動傳播時代,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要轉變過去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和傳統的內容生產模式,放下身段研究受眾的信息需求和表達需求,創造實時、高效的互動溝通渠道,為受眾提供廣闊而自由的發聲平臺,以交互的雙向傳播告別傳統的“自彈自唱”,從而實現更好地傳播效果,提升受眾的新聞黏度。

二、降低視角,柔性表達時代主題

主題報道一直是電視媒體擔負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近年來部分報道圖解政策主題淺顯、宏觀有余生動不足、說教味重手段單一,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在移動傳播時代,宣傳是否有效不能再以先前的“站位高”“篇幅長”“規模大”等指標來判斷,而應看傳播的內容能否讓受眾“入耳人心”,能否產生共鳴、引發討論,并帶來規?;姆窒砗娃D發。

2017年春節期間,央視新聞中心拋開主題報道常用的宏大敘事,在《新聞聯播》中推出大型成就性報道《厲害了,我的國》。這組報道廣泛征集受眾及用戶的自拍視頻和圖片,讓受眾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站在普通百姓的視角講述身邊的變化和眼中的中國故事,展現普通人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開拓者和建設者的自豪感和精氣神,鮮活生動,充滿情感張力。不少網友表示,自己過年時像追連續劇一樣追《新聞聯播》,“厲害了我的央視?!?/p>

2017年下半年,東方衛視大型成就性報道《海上今朝》同樣降低了報道視角,采用“大主題與小切口”“大時代與小故事”有機結合的節目樣態,將上海五年來的恢弘成就融入到具體細節的敘事之中,把創新發展的大主題、社會格局的大變化化解得輕巧靈動、幽默溫馨,充滿生活氣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許多網友紛紛跟帖表達自己的“觀后感”。

《厲害了,我的國》《海上今朝》讓主題報道的“身段”低下來,從受眾的個性化微視角來透視大時代,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重大主題宣傳變為百姓身邊可觸可感的“近新聞”,增強了立體感、親切感和代入感,實現了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的高度統一。

《厲害了,我的國》《海上今朝》的成功也給電視新聞人一個有益的啟示:在移動傳播時代,我們要精準找到受眾興趣的“切入點”、情感的“共鳴點”、價值觀的“共通點”,將“高大上”的議題設置與生動親和的傳播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將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落細、落小,落實為各行各業的生動實踐,落實為百姓身上質樸真實的獲得感和自豪感,從而實現主題報道由硬性灌輸向柔性滲透的轉變。

三、加強解讀,真誠回應百姓關切

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往往把思想和觀點藏在精心選擇的事實里,用事實本身的邏輯說服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移動傳播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面對社會重大熱點和突發事件,眾聲喧嘩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論,給輿論陣地帶來不小的挑戰。此時,負責任的主流媒體不僅要用事實說話,報道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更要直指事件的本質、核心,剖析其意義、影響,給受眾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

2018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對吉林長春長生公司問題疫苗案件的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中央電視臺發揮平臺優勢,利用多欄目多時段,詳細解讀黨中央這次嚴肅問責、重典治亂的重大意義,讓受眾了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堅定去疴除弊的態度和擔當精神,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2018年以來,中央電視臺還對憲法修改、中美經貿摩擦、個稅改革等國家大政方針、國內外時事熱點、重要財經議題進行了深入而專業的解讀,及時釋疑解惑。

習總書記指出,新聞工作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移動傳播時代,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一面要吃透中央精神、搭好“天線”,一面要強化用戶思維、接好“地氣”,積極回應百姓關切,勤于聚焦社會熱點、難點、焦點、痛點問題,將新聞事件置于更寬的視野、多元的視角和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抽絲剝繭的剖析,在傳遞事實和真相的同時,作出詳細、權威、負責任的解讀,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把道理說清楚、說充分,架起理解和溝通的橋梁,從而凝聚共識,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2]。

四、科技助力,豐富新聞表達元素

移動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們隨時隨地觀看圖像、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便利,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使人們不斷將碎片化的時間放置于快速的視覺刺激中,“人們的閱讀特點表現為碎片化閱讀、快閱讀、淺閱讀、跳躍式閱讀、視覺化閱讀。這些閱讀概括為一句話:人們在快感式閱讀?!盵3]

近年來,各級電視媒體紛紛迎合受眾閱讀新特點,探索新的報道手法,讓畫面語言呈現更生動多元的表現力。如:在《大國工匠》的拍攝中,為了充分反映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央視攝像師將GPRO鏡頭綁在師傅的手腕上進行抓拍;在《“一帶一路”特別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中,制作人員采用了虛擬現實技術“一鏡到底”等最新特技手段;在《絕對忠誠》采制過程中,湖南臺甚至使用了六角翼、動力傘、水下攝影機等特種設備,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畫面呈現。而無人機航拍采用高空俯瞰的角度拍攝畫面,既能呈現整體的壯美,又能表現細節的驚艷,現在更是常態化地運用到了上至中央臺下至各城市臺的新聞節目當中。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如今,動漫、H5、VR、AR、360度相機等各種新媒體形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這些緊扣時代主題、契合視聽享受、展現不同視角的報道手法,更直接、更豐富、更有沖擊力地傳遞出那些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內容,在豐富了新聞敘事表達的同時也擴大了新聞的敘事空間,極大地增強了報道的可看性和生動性,讓受眾在獲知新聞信息的同時獲得了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和審美體驗。

順應時代要求、遵循傳播規律、實現創新驅動,移動傳播時代,電視新聞人要不斷探索,在增強新聞生動性上下功夫,用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把黨的主張變成吸引人的消息、變成群眾感興趣的新聞、變成百姓喜愛的精神產品,凝聚起戮力同心的奮斗力量。唯有如此,電視新聞的傳播空間才能越拓越寬,才能在時代的重托和使命中更好地彰顯主流價值,確保主流地位,發揮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 -08 - 01.

[2]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8月21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上的講話.

[3] 李良榮.不要藐視傳統媒體[EB/OL].http://www. weixinyidu. com/n_276397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