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香港:淺析黃炳培的紅白藍設計

2018-01-11 09:10吳思攸
今傳媒 2018年10期
關鍵詞:香港精神設計

吳思攸

摘要:又一山人(黃炳培)于2000年開始關注到常見的紅白藍三色尼龍布,他無疑從中提煉了一種“香港精神”,從中演化出了涵蓋一系列攝影、招貼及藝術裝置的《紅白藍香港建筑》主題邀請創作展。本文淺析了其經典案例“紅白藍”系列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搜集列舉該系列中諸多的作品,欲透過他的這一系列設計,讓人們“看見”香港,“看見”香港精神。

關鍵詞:黃炳培;紅白藍;香港;設計;精神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8122 (2018) 10 -0135 -02

黃炳培先生師承第一代華人大師靳棣強,與陳幼堅為同期學徒兼知心好友;曾任TBWA首席創作總監;所創作的香港地鐵廣告,讓他著名于廣告業界;已加入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曾獲香港當代藝術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其攝影系列作品被香港M+博物館所收藏……二十余年間,五百多余個作品,三百余個獎項,可算是功成名就。(鐘情于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黃炳培,設計出的作品的亮點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他強調本土特色和東方價值,追求在經典的香港設計里,認識“好香港”。

自2000年以來,黃炳培在其設計中引入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紅白藍三色元素,并演變成一系列以這紅白藍編織袋為主題或原材料、并展現港式風貌的產品、裝置、海報、攝影等作品,且往往是交叉形式的跨界結合的作品。在意大利舉辦的2005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紅,白,藍”作為中國香港館的主題,買進了國際當代藝術圈,并于公眾的視野中熠熠生輝。

一、創作背景和理念

在商業上可以說是功成名就的他,開始慢下來思考創作的用途與意義:創作可以使他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那是否也可以將創作運用在關注社會方面呢?他曾說:我不想臨的死一刻,和子孫說起我這一生的成就,是讓大眾多買了幾條Levis牛仔褲和Nike球鞋。

在此后,黃炳培花了三年時間游走于中國各地拾遺,拍攝了數百棟爛尾樓,他試圖從人們遺留下的物件中尋找生活的痕跡,讓創作更有“人氣”——紅白藍系列因此應運而生。他擅長的是利用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元素來解構社會,從而將文化現象一點一點地提煉成創造的概念和生存的態度,并與眾人分享。

紅白藍系列作品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季考t白藍的起源,亦有時事造物之說。紅白藍色混合的編織物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普及,就隨著香港經濟起飛一樣,它最初用于新界農場的避難和庇護。據調研了解,農業式微之后香港高樓群起,環保法便要求拆樓后需要用這類編織物遮蔽,為了避免揚塵,紅白藍編織料的需求顯增加。隨著內地逐步開放,香港與內地交流頻繁。此外,當時的羅湖海關拒絕承載扁擔挑運貨物,因此輕便,耐用,價廉的紅白藍編織袋應運而生。它已成為許多香港人探親的必經之地。政治上,適逢香港轉移主權,香港人產生身份認同的困惑,紅白藍塑料袋被視為香港精神的寄托,幾乎出現在香港社會上的角角落落。這種看似鄉土的意味,黃炳培作為1960年出生本地的典型香港人,卻認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象征著當時的港人精神。談及當今香港,他曾描述現在最為人所知的卻是斤斤計較、精于算計、一切以自我為先。對比其眼中珍貴的香港價值——存在、參與、耕耘、苦挨——這些精神目前越來越薄,這令他很痛心。

如此看來,經濟和政治的背景,共同孕育了黃炳培的設計。

二、海報和產品探析

1.紅白藍文化海報。黃炳培的系列設計中,最有傳播力的是紅白藍三色的系列文化海報??v觀那些作品,可見其基本圖底無外乎直接使用紅白藍三色編織袋的平鋪。審美是需要一個“富養”和“積淀”的過程,黃炳培沒有在其中顯擺高超的制圖技術,也不使用難懂的奇技淫巧,在這個方面他似乎經歷著一個“由奢人儉”的過程。從解構他的版式上來說,由于條紋的走向以縱向為主,或兼有橫向條紋或加入水平線條,在畫面中相當于無形之中劃分出來的網格。如圖1所示,除了四周的天頭地腳和左右頁邊距,這些橫縱將頁面劃分成了17×17的模塊網格,這種柵格化無形之間方便了排版。

誠然,這樣的網格系統不過是設計時輔助的工具而已。文本和圖形的精致程度,元素大小和間距字距也會影響布局的美感。那么為什么一個占據兩個模數,一個占據三個模數呢?可以看到海報中有兩個層級的文字,第一層級為他的主標題“香港建筑”,它占據了一個模數網格的長度和一個模數網格的高度,第二層為“正正得正”,則占據了半個模塊網格的長度和一個模塊網格的高度。分析字體關系可以看到兩個層級之間的字體大小為整數倍關系,可以看到主標題是采用了緊密型字距的,而二級字使用了疏松型字距,這樣一來,二者的體量對比跟疏密對比就自然且到位了,其實這就是柵格構建出的層次關系。

可以看出他使用的字體是格外精致的。這系列的海報中反復使用復刻的宋繁體和楷繁體,仿佛讓人走到了香港舊時候的街頭,看到了那些琳瑯滿目的牌匾和標語。

其實除了紅白藍主題元素,這個海報還有多處具有特定的港式意境:其一,是他的字體與橫線的重量關系。主標題下橫線的粗度與字體的粗度差幾乎是統一的,故而版面和諧。其中的文案都是香港喜聞樂見的話語,充滿了特定的年代氣息;其二,中英文結合出現,是被英國殖民過的香港人樂于接受的;其三,海報下里巴人的形式感,面向的是數量龐大的香港市民,這無疑增加了在地人的共鳴感。香港因為地方不夠,其一大地方特色就是經常用層層疊疊的方式呈現展示空間,這一點在該文化海報中可見一斑。

以上提及的設計特點實際上貫穿了一系列的海報,就不在此一一舉例贅述了。

誠然,高質量的海報不一定是高品位的海報,更不一定具備廣泛的傳播力。對有的人而言黃炳培的文化海拔或許并非是高級趣味的,有的人看來這也不是具有高美學價值的,但他在商業推廣和精神傳播上確實獲得了不小的成功,這是由于它本身精神載體的特殊性所帶來的。

2.產品系列。曾經,出自首間以經典紅白藍膠料為主題的概念店——紅白藍330-的系列產品上了時裝周,于是紅白藍編織袋在網絡上一炮走紅??蔀槭裁词羌t白藍呢?在黃炳培的主題展區可以看到天花上的紅白藍走馬燈、百家布雨傘,木制層架擺放的除了紅白藍包包,還展出了不同類別的紅白藍編織物制品、藝術品及攝影作品。上圖可以看到的是與黃炳培合作創作的“正面香港”系列產品,以經典的紅白藍物料配合簡約時尚的設計,再寫上代表香港精神的金句。比如“孭得起”童軍袋、“放得下”手環袋、“笑到喊、喊到笑”紙巾盒等,在產品上亮出香港人堅毅不屈、靈活變通的拼搏精神。這些產品均是由精神病康復者與黃炳培聯合制作,借著創意服務社會,幫助有需要人士而生。而這也把紅白藍袋賦予了另一層意義——傳承。

傳承善心,傳承堅強,傳承文化,傳承情誼。有些產品似乎很常見,但它創新性地添加了紅白藍編織物的元素,它所售賣的突破了“商品”二字的邊界,更是成為了在地創作的藝術品,如紅白藍色環保杯子,紅白藍餐墊等,不僅方便客戶回收,還嵌入了充足的環保價值。

可以說每件產品,都幫忙傳遞了堅毅拼搏的“正面香港”精神。這是材料點亮設計、精神點亮設計的成功典例,也指引了當下的創新設計和本土文化結合的一條明路,值得藝術設計者一同探索。

三、總結

香港無處不在的紅白藍三色編織袋,并非如大多數人以為是當地發明的。實際上紅白藍發源于日本,后來被引入臺灣,然后才輾轉至香港。紅白藍是如此簡單的材料,稀疏普通,很少有人關注它,常人用則拿來無用棄之,但港人的生活往往離不開它。

黃炳培就用這樣的物料發掘其本質,把紅白藍元素進行重新提煉,給予了一個城市從未有過的最真實的“城市標志”——堅持、拼搏與挨苦。它多變,靈活,也可靠。那個特定年代香港人身上的堅毅拼搏和靈活變通之精氣神,均通過它得到回顧,它成為了精神介質。它一度被看成是老香港精神的代表,充滿地道色彩及人情味。這也是物質的本質,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甚至中國人的本質。由此引發的模仿風潮,無疑激發了本土意識,讓更多年輕人關注社會,關注香港自身。

難怪有人說黃炳培設計之路是從創意總監到撿破爛,用三個顏色反思了創作的本質。

從那以后,不僅時尚品牌,紅白藍元素在香港諸多設計、文藝影視作品中都體現了蓬勃了的生命力。例如香港趙良駿執導的《老港正傳》電影,它以香港為題,以紅白藍編織物為海報圖底,像是黃炳培的文化海報一般,充分發揮了紅白藍映照“老港精神”的功能。

黃炳培無疑是希望運用他的創作,幫助香港人們找回昔日的集體元素,發揮設計的最大價值。城市記憶的再創造喚醒社會再生——香港的飛速發展和許多城市一樣,會有大量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被遺忘。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早已擺脫物質貧困的時代,但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稀缺。透過黃炳培我們看見,紅白藍不僅僅是香港的集體記憶,也是可以傳承到新生代身上、延續到未來的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 黃炳培,無處不在紅白藍[M].MCCM Creations.2005:5 -1.

[2]黃炳培,黃炳培:“不要叫我藝術家,我只是社工”[J].設計,2010(7):83 -84.

[3] 吳丹,治愈系紅白藍毫不起眼的紅白藍在傳遞出正能量——哪怕再重,也能背得起![J].21世紀商業評論,2012( 20):91.

猜你喜歡
香港精神設計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BUBA臺燈設計
拿出精神
有種設計叫而專
香港ifc商場
匠心獨運的場地設計畫上完美句點
香港
設計之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