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場館學習深度思維的培養策略

2018-01-11 08:55羅向群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18年12期
關鍵詞:深度思維培養策略

羅向群

[摘 要]場館學習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擴展,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形成有獨特的作用。但其特有的學習形態決定它帶有碎片化和淺層化的特點。筆者以校園地震館為依托開展研究,探求場館學習深度思維的培養策略:一、科學組建學習團隊,引發思維的多向性;二、帶著問題參觀體驗,激發思維的靈活性;三、精心設計場館學習單,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四、交流分享,建構認知聯系,促進思維的系統性。

[關鍵詞]場館學習;深度思維;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6-0094-02

近年來,學生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越來越多地進行場館學習。場館是為一定展覽目的設計的地理空間,它通過模型、實物的布置,配合文字、圖片說明,構建出一個結構化的學習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擴展,場館學習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形成有獨特的作用。但是,場館所提供的學習形態有其特殊性:沒有固定的學習流程,學習方式自由,參觀者往往根據各自的經驗、興趣自由選擇,因此,場館學習帶碎片化特點;此外,場館內信息通常非常豐富,而參觀時間有限,難免走馬觀花,因此場館學習還有淺層化的特點。如何提高場館學習思維的深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筆者以校內地震館為依托開展教學研究,探求場館學習深度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科學組建學習團隊,引發思維的多向性

場館學習是個自由選擇的學習過程,自主性極強。學生在參觀學習之前的知識和經驗,與學習結果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除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基礎,還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偏好,擅長操作的,樂于觀察的,喜歡閱讀的,長于傾聽的,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理解展覽內容。因此,學習伙伴的選擇對參觀學習會產生促進作用。在參觀過程中,科學組建學習團隊,促使學生與不同特質的伙伴互相交流,相互啟發、補充,是引發思維多向發展,提高場館學習深度的有效途徑。

團隊組建有很多方式,“自由選擇”和教師適當調控相結合是比較合理的方式。異質(包括性別、性格、特長、學習能力等)學生的合理組合,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各團隊學生實力盡量均衡,方能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

筆者指導學生開展“探秘地震”研究活動,根據研究的四個主要問題,我們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6-8人,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個問題。組建學習團隊時,首先“同學推薦”和“自我推薦”相結合,選出8位品學兼優的組長,然后讓學生自由組隊。結果發現優質學生、同性別學生自然相吸,不利于班級整體學習的推進,于是對異質學生進行了適當調整。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明確的任務。起初我們讓每個小組完成一份學習單,發現效果不佳,有不少孩子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后來,我們改由每兩個孩子完成一份學習單,學生的投入程度明顯提高。另外,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勝的年齡特征,開展組際間的PK競爭,也能促進場館學習的深度發生。

二、帶著問題參觀體驗,激發思維的靈活性

歐美學者研究發現,學習的樂趣取決于自主選擇的程度。學生在場館參觀中一般存在三種選擇水平,即“沒有選擇”“有一定選擇”和“自由選擇”。比起“沒有選擇”及完全“自由選擇”,“有一定選擇”在完成課程學習任務以及解決實際問題時表現最好,因為“有一定選擇”能促進學生控制自己的學習,并深層卷入學習過程。

參觀的動機狀態會引發不同的參觀期待和情緒反應。學生在場館中學習,主要目的并不是獲得特定的知識,而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充滿好奇的學生,會采取適當的參觀策略,獲得寬泛的知識,并具有更大的創造力與靈活應對的能力。因此,激發參觀興趣,方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卷入學習體驗,更享受學習過程本身。

激發好奇心的最佳方法便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疑問”。在參觀地震館之前,筆者引導學生圍繞“地震”提出了他們想研究的問題,歸納出五個主要問題:①為什么會發生地震?②地震是怎樣發生的?③地震會帶來哪些災害?④地震可以預測嗎?⑤地震來臨我們如何自救?

接著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前四個主要問題(此為探秘地震的主要內容)中自主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大問題,并在組內繼續提出值得研究的相關小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以“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為例,不少學生已經懂得這是由地球板塊漂移造成,對此問題不太感興趣。筆者追問:為什么地球板塊會漂移呢?學生啞口,好奇心瞬間被激發,接著提出了更多值得研究的小問題:地球板塊是怎樣漂移的?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存在哪些不同的方式?地球板塊在幾十億年中曾經呈現過哪些狀態?億萬年后呢?……

這些疑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來到“認識地球”區域參觀學習時,研究更為主動,思維更加活躍。

三、精心設計場館學習單,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過去參觀地震館,一般先帶學生跟隨講解員瀏覽全館,然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由參觀。我們觀察發現,在聽講解的過程中,首先講解員的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精深細致;其次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也無法持續集中注意力傾聽;再加上學生數量多,不便于管理,便有不少學生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在自由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各自分散,盡情體驗,但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便有學生將場館內體驗項目當成游樂設施。這樣,參觀活動基本呈一次性游覽模式,學習的成果可想而知,必然收效甚微。

如何讓場館學習深度發生?筆者預先充分了解場館內的學習資源及資源的分布情況,發現學生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正是地震館呈現的核心內容。于是將地震館分成四個區域,分別抓住各區域的核心知識精心設計了一份簡單易填的學習單。學生帶著學習單參觀,能在紛繁的展品中聚焦學習內容,有效地將參觀學習的思維引向深入。

四、交流分享,建構認知聯系,促進思維的系統性

皮亞杰倡導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建構知識經驗時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在與同伴、成人的社會交往中發生的。在場館學活動中,參觀學習是學生接觸并與展品互動的主要環節。筆者設計共同完成學習單的任務,鼓勵學生與同伴合作,在動手操作真實的展品中獲得直接體驗,之后,再與伙伴、其他參觀的成人(館員、教師等)進行討論。通過交流,促使不同觀點相互碰撞,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互動越多,就越能促進知識的獲得。這些在參觀成員之間分享的內容,都能夠有效地促進知識的建構。

在“探秘地震”活動指導中,參觀之后,筆者著意安排學生“交流分享”。我們試圖通過交流分享,互相碰撞,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鑒別和建構,促進系統思維的產生。例如,當研究“地震預測”的學生談到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時,先請學生介紹它的樣子及作用,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地動儀”可以感應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地震?這時,研究“地震怎樣發生”的學生便能夠借地震波的知識來加以解釋。再如,研究“地震帶來的災害”學生談到近百年來,世界上發生的最大地震時,教師追問:為什么在智利、美國會多次發生巨大的地震?這樣的地震會不會發生在我們南京?研究“地震發生原因”的學生便能夠運用“地震帶”相關知識來解釋……

在分享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即時的表達,既讓學生保持對參觀主題的關注和熱情,又引導著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系統的思考,并嘗試將參觀內容與課程及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建構出新的更完整的知識體系,為將來的學習提供更豐厚的經驗背景。

[ 參 考 文 獻 ]

[1] 伍新春,謝娟,尚修芹,季嬌.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科技場館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 (6 ).

(責編 韋淑紅)

猜你喜歡
深度思維培養策略
讓智慧美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
以自主學習引領學生深度思維
例談學生高考物理思維障礙及對策
激活思維引擎,數學教學的本真追求
基于深度思維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任務設計
淺議對話教學中啟迪小學生英語思維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