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定位及空間格局

2018-01-13 08:00李國平
前線 2017年12期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區域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將產業升級轉移作為三個率先取得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同時要求到2020年,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明確三省市產業發展定位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探討如何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進一步加快產業轉移對接和轉型升級及優化產業空間格局,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產業轉型與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應以實現國家賦予的發展戰略定位為導向,探索符合京津冀三省市發展階段性特征、資源稟賦條件、發展基礎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方向,促進產業轉型、分工合作及空間格局優化,建立健全現代高效共贏的京津冀現代產業分工合作體系。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歷程、成效及其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京津冀產業合作步伐加快、力度加大、領域拓寬。隨著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政府在加強產業區域合作方面達成共識,產業合作進入高層次、寬領域、縱深化發展階段。1993年,河北省確定“兩環(環渤海、環京津)開放帶動”戰略,提出要深入開展冀京津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冀京津三省市產業的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推進冀京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1996年,北京市組織完成的《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建設京、津、河北省環京津七個地級市的“首都經濟圈”;1998年,北京市正式提出“首都經濟”戰略,將區域經濟作為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戰略的提出標志著北京市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必須跳出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開始有了開放合作的“區域觀”。

進入新世紀以來,京津冀區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區域產業合作在政府以及市場作用的共同推動下也得到進一步深化。就國家層面而言,2004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召集北京、天津、河北省暨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唐山等市在廊坊召開了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會議就區域經濟發展的十個方面達成了一致,并形成了加強區域合作的“廊坊共識”。隨著“廊坊共識”的深入落實,三省市之間的雙邊合作范圍不斷拓展深化。到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視察北京工作并在北京主持召開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座談會,對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提出七項具體要求。以此為標志,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開啟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新篇章。2015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的出臺,成為新時期推動區域包括產業協同在內的協同發展的行動綱領。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北京中心城區各類產業域內域外疏解的承載地,這都將進一步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在地方層面上,特別是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推進京津冀產業分工合作的各項政策相繼出臺,如北京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的出臺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間產業分工合作的加速推進。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京津冀區域通過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推進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了新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第三產業逐步成為驅動京津冀區域在全國經濟地位穩步提升的主要力量,有力地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率。從經濟結構轉變趨勢來看,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比重從2000年的9.86∶44.54∶45.6調整至2015年的5.46∶38.4∶56.14,第二產業比重20年來下降了8.6個百分點,同時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17.6個百分點,區域產業發展的“三、二、一”格局逐步加強。京津冀區域間產業合作的范圍逐步擴大并不斷深化。京津冀第一產業合作主要體現為“農業企業+基地+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第二產業合作體現在產業梯度轉移和跨行政區產業鏈形成;第三產業在旅游、商貿服務、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京津冀圍繞產業新城建設、產業園區共建、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快了金融、商貿服務、旅游會展、現代制造、現代農業的合作步伐,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的投資高達2039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35倍。京津冀多年的產業協同實踐,也已經摸索出諸多的產業分工和合作模式,這些模式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不僅有雙方合作模式也有多方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共建產業創新園區”“總部(京津)+基地(河北)”“飛地經濟”“定點銷售(京津)+基地(河北)”等。

盡管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區域內各省市產業分工定位尚不明晰,產業鏈條銜接不暢、產業轉移和對接難度仍然較大,河北省產業結構過重問題仍然突出,產業空間結構尚有待進一步優化,創新對產業轉型發展的驅動能力亟待加強,產業轉移升級中的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尚待進一步激活等。

明確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定位及其發展方向

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定位需要落實上位規劃要求,具體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關于區域整體功能四大定位中第一個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同時也明確了北京的“四心一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定位、天津的“一基三區”(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定位、河北省的“一基三區”(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因此京津冀三地產業分工定位一方面要滿足世界級城市群的產業發展規律,體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核心職能的高端化以及經濟職能的外向化,并且城市之間需要建立在分工明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基礎上的密切的經濟聯系;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定位需要結合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來選擇。京津冀三地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錢納里的工業發展階段理論,選擇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勞動就業結構、消費性支出結構五大指標計算得出北京處于后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天津處于工業化發達期,而河北處于工業化中期。京津冀產業發展現狀分別是北京市屬于服務型區域、天津屬于加工型區域、河北屬于資源型區域,這也是導致目前京津冀大氣環境問題等各類問題的結構性原因。為進一步促進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京津冀三地需要分別按照知識型+服務型區域、加工型+服務型區域、資源型+加工型+服務型區域的區域發展定位來構筑各自的現代產業體系。北京應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天津應以商貿物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為主導,大力推進服務型經濟發展;河北應加快“去資源化”進程,積極承接北京產業功能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大力發展加工制造和服務經濟,構建以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原材料工業、現代農業、旅游休閑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京津冀地區應建立起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空間分工。北京應集中發展管理、研發和銷售功能,騰退一般生產制造功能;天津應聚焦生產研發和高端加工制造,并發展一定的總部經濟;河北應主要從事生產制造,也需要創造條件在部分優勢行業(如原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生產研發。

加快產業疏解轉移對接與優化產業空間格局

京津冀地區在產業基礎和優勢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應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積極引導產業在京津冀區域內的合理布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其中產業疏解也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方面。疏解北京產業功能,一方面要自覺“瘦身”,另一方面是努力“健體”?!笆萆怼奔淳偷靥蕴吣芎?、高水耗、高污染產業,對一般制造業以及北京沒有比較優勢的高端產業的制造環節,要搬遷轉移;對繼續保留的產業,要制定實施更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推進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敖◇w”即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抓好高端產業功能區建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提高首都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疏解北京產業功能也應該區分輕重緩急,北京應加快淘汰帶來人口資源雙重壓力的化學纖維業、飲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加快轉移帶來資源環境壓力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傳統產業,而對于就業規模大的紡織服裝、鞋帽制品業、食品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進行漸次轉移。天津和河北作為主要的疏解承載地,應創造條件以重大產業化基地和特色園區為平臺承接符合本地產業功能定位并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雄安新區的設立,為集中承接北京科技創新產業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空間,但雄安新區承接北京的產業疏解應滿足其自身的發展定位。

北京疏解部分產業功能,特別是將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產業功能向遠郊區及津冀地區轉移(市域轉移與區域轉移)也一定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在距離城市中心20公里以內的中心城區,應重點發展金融、商務、科技研發等高端服務業和促進一般服務業的國際化和高端化;在距離城市中心20公里到80公里的城市外圍地區(郊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的研發環節和部分智能制造,以及高等教育、高端醫療、旅游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在80公里到300公里的首都周邊地區,集中發展高端制造、部分一般制造、區域性物流等產業。

為支撐京津冀地區形成“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推動北京部分產業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地區產業聯動發展,需要在京津冀地區打造“一圈、兩核、三軸、四區、多中心”的產業空間格局。一環即以打造首都創新、創業、健康養老、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有機蔬菜、宜居生活基地為目標的環首都創新、創業與文化休閑旅游產業圈;兩核即發展服務經濟、知識經濟為核心的北京和天津;三軸即以打造高技術產業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臨港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戰略重組和相互協調的京唐秦發展軸,以打造京津同城化以及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及先進制造業的京津經濟發展軸,以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為代表的京保石發展軸;四區分別為中部創新發展區,東部臨港產業發展區,南部現代產業發展區和西北部生態涵養發展區。

以協同創新支撐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需要創新支撐,需要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京津冀地區創新資源分布嚴重不均,高度集中在北京市,因而要對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有效的支撐和引領,必須全面建立區域內創新資源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打造緊密鏈接的創新鏈,促進區域創新資源流動。

針對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發展所面臨一些重大技術發展問題,如提升關鍵核心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傳統裝置性產業的節能減排等方面都需要探索跨區域重大科技與產業協同推進機制。京津冀地區已經擁有了中關村科技園區、天津濱海新區、石家莊、保定、廊坊、唐山等國家級高新產業園區,有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等一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還有諸多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的特色產業基地,近兩年還快速成長起來了一批“雙創空間”。應該依托這些國家級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特色產業基地以及各類“雙創空間”,實現重點領域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協同發展,使之成為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以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

根據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現狀和特征,為促進創新與產業的聯動與協同發展,集中實施戰略產業技術跨越工程、優勢產業技術提升工程、新型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等。首先選擇數字類、生物類、物理類三大新工業革命技術領域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大健康產業等已經具有良好基礎和國內優勢、處于產業技術前沿且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實施戰略產業技術跨越工程,以迅速提升產業技術自給度和技術能級,實現產業快速發展并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其次,選擇京津冀地區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的強勢產業,如汽車制造、裝備制造、鋼鐵石化等基礎性優勢產業,實施優勢產業技術提升工程,為其注入現代技術,吸納國際前沿技術,提升技術能級和國際競爭力。第三,選擇具有未來市場需求前景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類新興技術,實施新型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實現新技術的集成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努力實現以這些技術創新引領京津冀該類新型產業的協同發展。

為全面支撐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需要優化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格局。努力打造形成以北京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中關村和濱海新區兩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核驅動,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帶、沿?,F代工業技術創新示范帶和環京津綠色發展創新創業帶三帶輻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跨省市共建一批科技園區的多園區格局。

(作者:李國平,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 / 沈 聰

猜你喜歡
京津冀協同區域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融合創新 協同發展
分割區域
擦桌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
區域發展篇
協同軟件市場的演進和落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