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若干構想

2018-01-13 08:01李樹江匡仁春王輝王林
前線 2017年12期
關鍵詞:北京建設文化

李樹江+匡仁春+王輝+王林

全國文化中心是黨中央明確的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之一。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北京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結合北京文化特點和時代發展要求,就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出以下構想。

傾力打造“一核兩高多元化”的首都文化內涵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力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高地,推動形成海納百川、百花競放的多元化文化形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京華大地大發展大繁榮的新風貌。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首要的是要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現首都文化、大國文化,在國家文化建設中體現指向性、引領性。為此,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思想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在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應通過加強理論闡釋、融入城市治理、樹立“北京榜樣”,使北京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全國文化中心應有作用。

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高地。北京作為首都,要更好地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展示交流和服務保障功能,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特有魅力,應全力打造兩個創作高地:一是哲學社會科學高地,二是文學藝術高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實踐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理論和現實上亟待回答的問題,新形勢下首都改革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需要進行理論研究和破解。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責無旁貸地應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努力貢獻出更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這方面,應充分發揮北京高等院校、社科院所的優勢,創新學術管理體制機制,營造包容、多元、開放的學術氛圍,著力提升學術原創力,不斷推出更多具備全國和世界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成果,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高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無論是文化自覺與自信的建立還是民族精神的塑造,都與文學藝術不無關系。推動首都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更多反映國人審美需求、體現中華文化精神、謳歌偉大社會實踐的優秀作品,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藝術震撼力強的精品力作,以充沛的激情、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刻畫,講述好一脈相承的京韻故事、傳遞好生生不息的中國聲音,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突破,形成全國文藝創作的晴雨表。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人才隊伍。

呈現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文化形態。文化展示形態包括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構成要素,要充分展現首都多元化文化形態,應堅持做到“四個立足”:一是立足傳統脈絡,充分提煉和精工打造以紅色文化、壇廟文化、京味文化、皇城文化及宗教文化為主體的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精品。二是立足成就展現,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發展史,從全新的視角展示以首都城市建設、鄉村發展、精神文明創建領域輝煌成就為內容的首都現代文化。三是立足百姓生活,豐富和推廣包括京味飲食、知名老字號、會館曲藝、田園觀光、山水游覽為代表的大眾型消費文化。四是立足網絡科技,加快形成體現時代風采、充滿北京要素、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首都網絡文化。鼓勵文化形態的豐富和創新,拓寬首都文化的展示平臺和傳播路徑,增強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前端引領水平。

在建設實踐中處理好“五個關系”。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一次偉大實踐,在建設實踐中必須牢牢把握住“首都文化是大國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定位,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切實發揮首都文化應有的軟實力作用。一是處理好弘揚中華文化和展現北京文化的關系。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應始終堅持弘揚中華文化這一立足點和出發點,將展示北京文化作為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運用北京文化要素,全面、深刻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時,牢記首都引領全國的職責,運用北京文化資源,為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其他地區文化,搭建好在京展示的平臺,共同豐富、創新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形式。二是處理好堅持文化自信和學習優秀外國文化的關系。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過程中,應始終彰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風采,講清楚中華文化中沉淀的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闡釋好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和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社會主義特色。同時,也要尊重其他民族在實踐中孕育的其他先進文化,學習掌握其精神實質并將其吸收、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主動學習符合當代科技發展和現代化趨勢需要的文化創作方法和傳播方法,增強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三是處理好文化建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應首先考慮文化的社會效益,并在創作、傳播、評價等方面將其最大化。要堅決防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違背文化建設自身規律,放縱粗制濫造文化產品,損害中華文化整體形象和影響力。四是處理好實體文化建設和網絡文化建設的關系。實體文化建設和網絡文化建設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各有側重、缺一不可。應將實體文化建設與北京城市建設相結合,將其作為首都建設整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在空間布局、場所設備、資源調配等方面均予以頂層設計和前期研判。同時,需清楚地認識到網絡文化無可比擬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在這方面,要運用好首都網絡科技優勢,有所作為、主動作為,積極轉化優秀實體文化產品,努力創造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以此為主力軍占領網絡文化陣地,促進實體與網絡兩個領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完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整體布局。五是處理好發揮地方作用和爭取中央支持的關系。北京建設的文化中心是面向世界的全國文化中心,僅靠北京市自身力量是不夠的,既需要北京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需要爭取中央的政策支持。既需要北京市屬文化社科院團發揮主力軍作用,也需要凝聚央屬、部隊文化單位及高校力量。在這方面,北京市應認真深入研究,對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哪些是本市自身能做的,哪些是中央事權要進行厘清,列出清單,爭取中央大力支持,明確中央和本市在文化中心建設方面的各自事權。參照上海自由貿易區等方面的做法,積極爭取中央授權北京在文化建設相關領域先行先試,對一些需要中央審批的文化產業權限下放北京批準實施。通過行業聯盟等方式使在京央屬、部隊及高校的文化、出版、影視、社科院團與北京地方相關部門形成一體,形成合力,共同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發力。

推動形成“一城三帶多園區”的文化空間布局

北京具備濃郁深厚的歷史文化、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結構鮮明的產業集聚和協調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這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底蘊,要在統籌做好老城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凸顯三大特色文化帶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多元化格局。

深度挖掘老城文化底蘊。首都強大的文化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紅色文化中。加強老城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和利用,需深度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傳承與保護古都文化,要利用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加強包括百街千巷、寺院牌坊、文物古跡為主要對象的歷史空間修繕,形成街區風貌“點線面”連片保護的整體格局,實現歷史與現代“一脈中軸貫南北”的交相輝映。京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縮影,要促進以“天地日月農”五壇和歷代帝王廟等為代表的壇廟文化,以全聚德、吳裕泰、同仁堂等為代表的老字號文化,以北京宮燈、景泰藍制作工藝和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等為代表的“非遺”文化三大體系發展,擴大“古韻深處盡芳華”的品牌承載力。挖掘與開發紅色文化,要推動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長安街東西沿長線輻射周邊的紀念場館等本體保護,深度挖掘隱于城區街巷胡同的革命舊址與名人故居資源開發利用,通過有展覽、有實物、有故事的立體傳播方式,讓紅色革命基因、愛國主義教育、重大紀念活動與首都時代風貌融合共生。

協同推進三大文化帶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共同構成了“剛柔并濟、山水相依”的景觀資源和人文歷史,三條文化帶不僅彰顯出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縮影,也是推進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揮北京作為大運河北端終點的帶動作用,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機遇,既要做好包括北運河故道、玉帶河故道、明清通惠河三條古河道遺址的考古、挖掘和整理工作,又要結合京郊水源上游區域實際,做好水清岸綠、宜觀宜景的河道流域水體綜合治理,更要通過堤岸河庵串珠成鏈等手段,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兩岸的民俗保護和漕運通航恢復工作,讓“千里運河通惠始”的歷史光彩重新煥發。二是推進長城文化帶建設。長城北京段全長629公里,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罨L城文化帶,應在遺址搶救性修復加固基礎上,以建設長城國家公園為契機,對包括延慶八達嶺(水關),昌平居庸關,密云司馬臺和懷柔慕田峪等在內的長城旅游市場資源群進行保護性開發,推進長城遺址沿線街鎮民居、古舊商道、關隘古城從整治修繕轉化為內在歷史價值的再激活與再提升。三是推動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西山永定河文化作為樞紐和節點,北與長城文化帶銜接,東與北京老城區文化帶相鄰,中間則以“三山五園”歷史遺跡為核心,具有結構的復雜多樣與鮮明的景觀特征。對包括以香山、玉泉山等為代表的“大西山”文化,以金河、萬泉河等為代表的水域文化,以頤和園、圓明園(景泰陵)、明十三陵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化和以潭柘寺、臥佛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性利用,采取搭建科技觀光和數字實景演示等方式,讓“京西古道興商旅”的深邃歷史變成融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于一身的首都文化旅游綜合體。

集中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多園區。一是打造魅力外溢創新區。依托朝陽、海淀、石景山、懷柔、通州等區的文化、金融、科技領域優勢,推動文化藝術、影視傳媒、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及設計服務等行業資源有效聚集,大力推進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798時尚創意功能區、石景山中國動漫產業基地、中國(懷柔)影視基地及宋莊藝術小鎮等文化特色園區發展,以項目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形成錯位式發展,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孵化園區。二是構建國際展示交易區。依托懷柔雁棲湖國際會都、順義天竺臨空文化保稅區與溫榆河畔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的“橋頭堡”優勢,加快構建包括文化產品加工退稅、物流運輸中轉倉儲、外貿合資企業特許入駐及免稅文化產品租賃在內的北京國際文化集中展示商務平臺;推動東城美術館-隆福寺、朝陽潘家園等高端藝術品引進、買受、拍賣、鑒賞產業鏈一體化組合式發展,形成藝術品市場國際投資和藏品交易的核心增長極。三是發展娛樂消費休閑區。著眼于城市新型文化休閑產業功能區,推進包括昌平國家大馬戲院、北京魔術城、未來文化城在內的品牌資源建設;強化房山、門頭溝、密云、延慶等遠郊生態涵養區域內傳統村落、民俗文化與自然山水多種元素融合式發展,打造文化與綠色生態交織一體的花園式觀光園區。

大力探索“一體四融多支撐”的創新發展模式

北京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應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通過創新文化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京津冀文化一體化發展,積極促進文化與旅游、體育、科技等相關領域的融合發展,健全完善多方位的政策配套體系,形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強大合力。

推進京津冀文化一體化發展。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是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提供發展示范樣板、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的必然方式。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也需要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道路。應充分發揮三地在空間環境、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各自優勢,將天津曲藝文化、海河文化,河北民俗文化、燕趙文化等優秀文化形態,與北京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樣式更豐富、更具吸引力的京津冀大首都文化圈,提升跨區域文化發展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引導力,為全國區域文化建設提供樣板。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制定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政策措施,建立文化交流、創造展演、品牌聯動等運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三地在公共文化、文物保護、文藝展演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共同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精品。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對接協作,打造分工協作、互利共贏的文化產業群。加快推進文化市場一體化進程,清除制約發展的區域壁壘,建設統一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文化產業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實現文化建設的融合式發展。一是充分發掘北京旅游資源優勢,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機融合。二是充分發揮北京體育資源優勢,推動文化與體育的全面融合。應充分挖掘北京奧運資源,提高現有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為開展演出、展會等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推動文化創意要素向體育產業滲透,大力發展戶外、極限、電子競技、體育演藝等體育休閑娛樂產品,著力打造體育休閑健身、競賽表演、體育傳媒、體育動漫網絡等產業群,帶動網游手游、虛擬賽事等相關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內涵,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鏈。三是充分利用北京科技資源優勢,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北京要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大力整合豐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資源,積極搭建文化科技引擎驅動平臺、文化科技融合轉化平臺、文化技術支撐應用平臺、文化科技融合體驗平臺,彰顯首都文化資源和現代科技融合創新的豐富魅力。四是加強溝通交流與互利合作,推動各類文化資源在京融合。北京應利用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區位優勢,以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為主線和載體,充分調動全國各方面力量,吸引國外優秀文化團體來京交流合作,共同推進文化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北京地區群眾文化基礎好、文化設施完備、引領輻射作用強的文化中心優勢,加強與中央文化院團、部隊文化單位、高校文化團體的共同協作,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在北京地區的合理流動與配置,共同打造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層。加強文化輸出與國際文化交流,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吸收借鑒國際優秀文化成果和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與支持,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完善文化建設的配套政策體系。主動搭建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四梁八柱”支撐機制、協調配套的引領機制和功能完備的管理機制,讓首都豐厚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脈軌跡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一是完善金融稅收扶植政策機制。采用稅前加計扣除,稅種征收調控形式對重大前沿與示范應用項目反哺。發揮首都總部金融優勢,構建銀企聯席融資平臺,鼓勵ETF、PPP和天使投資等綠色金融產品參與小微企業金融互助、信托典當和再擔保服務,實現文化金融與保險增信融合的資本運營模式。二是構建靈活的用地保障機制。優化用地投放政策,利用疏解騰退的工業廠房、倉儲用房資源,通過轉讓劃撥、協議置換和出資租賃等差異化供給方式,惜土如金地合理規劃“眾創空間”規劃布局,引導文化產業項目向無污染低能耗、產城融合與軍民融合轉化。三是傾力打造產業結構支撐機制。優先支持線上與線下、孵化與展示相結合的市場營銷模式;搭建開放包容、交融互鑒的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平臺和“一帶一路”國際交流耦合平臺,打造一批適應共享經濟和長尾經濟的產業集群,釋放大中型文化企業骨干競爭力。四是實施多元化法人結構治理機制。促進企業經理人市場化選聘和獨立開展經營管理。鼓勵采取與非公經濟組織等多種經濟成分相互持股,帶動和提升國有文化資產運營動力。五是創新“專精特新”市場價值釋放機制。促進一批動漫產業從“北京制造”邁向“北京智造”;提升一批具有廣闊前景的本土劇目在央視主要頻道、多語頻道和北京衛視黃金時段首輪播出占有率;投放一批優秀影視作品開拓海外發行市場和版權交易;擁有一批具備優質觀演視效、交互體驗和智慧對抗的電子競技場館與搭載核心元數據的電競、游藝終端。六是培育本土領軍英才成長機制。通過筑巢引鳳、聚才引智的“創腦”工程,組建一批產學研用一體化重點實驗室,培育一批核心技術骨干和頂尖管理團隊,打造高端人才市場聚集地。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均衡、德藝雙馨的傳統曲藝振興隊伍,讓包括京劇在內的“皇城”文化活起來、傳下去。七是推進公共文化惠民機制。大力繁榮京郊農村文化空間,講好鄉情村史,形成留得住、唱得響、舞得起的“農民大舞臺”。拓展“書香北京”、一刻鐘讀書圈覆蓋半徑,鼓勵傳統書店向復合型消費體驗和“紙電共贏”轉型升級。推動泛在、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臺網、報網融合模式,加快實現數字新媒體“中央廚房”產業體系。八是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發揮文化行業自治組織在會員自律、行約調解等方面“減震器”功能,借助北京文化綜合執法改革,推進以信用為核心的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構建擇優劣汰的市場環境。

(作者: 李樹江,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匡仁春,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辦公室副主任;王輝,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法制監督處副處長;王林,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辦公室干部)

責任編輯 / 高 斌

猜你喜歡
北京建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北京春暖花開
北京的河
誰遠誰近?
北京,北京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