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現代中國翻譯理論簡述

2018-01-18 05:16李玥
北方文學·上旬 2017年36期

李玥

摘要:本文以筆者閱讀的翻譯資料與翻譯研究叢書《中國翻譯理論百年回眸》為基礎,依照各個歷史時代的劃分,對書中闡述的翻譯理論、學說進行評述。

關鍵詞:按照年代;主要學說;代表人物;主要特點

一、書籍簡介

《中國翻譯理論百年回眸》是由文軍教授主持編寫的“翻譯資料與翻譯研究叢書”系列圖書中的一冊。書中共收錄了1894年-2005年中國出版物中有關翻譯理論論文相關信息兩千五百余條,每條均按照:序號、作品名、作者、刊名、刊期/起止頁碼;摘要;關鍵詞的順序編寫。特別適用于外語教師、研究生、翻譯工作者以及對翻譯研究感興趣的人士使用。本書有三大顯著特點:第一,本書按照大的年代歸納論文信息,這對整理各個年代的翻譯理論有清晰的分界;第二,收錄的每一篇論文,都會提供摘要和關鍵詞,便于理解論文的主旨,提高索引效率;第三,論文按照出版時間順序編排序號,便于數據整理。

二、各時代翻譯理論評述

(一)十九世紀

該書共收錄19世紀翻譯理論論文3篇:分別是1894年馬建忠先生的論文《擬設翻譯書院議》(下稱《擬》);1986年梁啟超先生的論文《論譯書》(下稱《論》);以及1898年著名翻譯家嚴復先生的《天演論》(下稱《天》)。三篇論文均是19世紀末出版的文章,清朝末年,國家動蕩,內憂外患,為謀求救國圖強的道路,愛國先驅們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在將西洋先進文化技術引入中國的過程中,中國的翻譯事業逐漸發展起來。

其中,馬建忠的《擬》首次提出了翻譯標準的思想,即“善譯”,指出“善譯”的條件是具備“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的能力,闡述了“善譯”的過程“一書到手,經營反復”。梁啟超的《論》強調譯書應避免兩種情況:一是過于忠實譯入語,而丟失原文的意義;二是過于忠實原文,而造成譯文生澀梗讀。也就是翻譯的“度”的問題。嚴復在《天》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及其相關問題。嚴復的“信達雅”思想至今對翻譯標準討論起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上述三篇文章重點關注在“翻譯標準”上,為進入二十世紀翻譯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二)二十世紀上半葉

該書共收錄二十世紀上半葉翻譯理論文章53篇。其中約80﹪的文章對翻譯本體、翻譯標準、翻譯方法而展開討論的,余下20﹪的文章對文學翻譯、詩經佛經翻譯、人名地名及藝術相關翻譯進行了初步探討。這一時期我國翻譯事業可以劃分兩個階段,以五四運動為界,五四運動之前為文言翻譯時期,五四運動之后為白話翻譯時期。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五四之后關于白話文譯文的一些討論。1929年梁實秋發表論文《論魯迅先生的‘硬譯》,就魯迅翻譯的《魯納卡爾斯基:文藝與批評》中的一些硬譯句子,首次討論了關于翻譯中硬譯的問題。幾年間翟秋白與魯迅的往來的公開信件中,不僅出現了翻譯批評的思想,也在我國翻譯理論界中首次提出關于譯文“讀者群”,即“受眾”的概念。翻譯理論界學術爭鳴初見端倪。

(三)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是跌宕起伏的30年。該書共收錄二十世紀50至70年代論文96篇。其中50年代論文78篇、60年代論文4篇、70年代論文14篇。

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舉,一方面新中國政府致力于鞏固國內政權,另一方面積極加快對外的邦交與聯絡,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50年代的78篇論文中有80﹪的論文是討論翻譯工作專業化、計劃化,提高翻譯工作者中文修養、廣博雜學,不斷積累經驗,研磨翻譯方法,以及如何培養青年翻譯工作者等方面的論文。

60年代,是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學術運動,到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主導的文化大革命,廣大知識分子遭到迫害的時期。書中收錄的60年代4篇文章也是十分淺顯地就翻譯本身問題進行探討。代表作為1969年余光中發表的論文《翻譯和創作》,說明“真有靈感的(詩歌)翻譯,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翻譯和創作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極其重大的”。

70年代的14篇論文注重翻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點,重新對翻譯標準、翻譯方法進行深入討論。其中1979年由哈利迪、麥金托什,斯特雷溫斯,陸炳甫聯合發表的論文《比較和翻譯(上下)》,系統介紹了比較描寫語言學和外語教學、比較的步驟,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轉移比較、翻譯行為的本質和過程等。為我國翻譯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80年代我國的翻譯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書中共收錄80年代出版論文285篇,涉及有科技翻譯、口譯翻譯、文化與翻譯、交際與翻譯、語義分析與翻譯、語際學語用學與翻譯、翻譯美學、翻譯風格、翻譯可譯性等領域。其中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是介紹“西方翻譯理論”,特別是“等效翻譯理論”以及討論“開創翻譯學”的文章。代表作有林書武論文《奈達的翻譯理論簡介》、吳新祥、李宏安合著論文《等值翻譯初探》、金隄論文《論等效翻譯》、郭建中論文《論西方的翻譯對等概念》、等?!胺g學”方面的論文有高烈夫論文《“翻譯”和“翻譯學”》、譚載喜論文《論翻譯學的途徑》、《必須建立翻譯學》、譚載喜論文《試論翻譯學》、徐盛桓論文《關于翻譯學的研究》、王德春論文《翻譯學》等。80年代的論文體現了我國翻譯界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理論思想的學術態度,也在多個新的領域進行不斷的嘗試和探討,十分可敬的。從80年代起,“翻譯”逐漸朝著跨學科,跨領域的獨立學科路線發展下去。

(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該書共收錄90年代的論文757篇。主要包括:機械翻譯、口譯(同聲傳譯)翻譯、翻譯與信息、翻譯與語境、翻譯與讀者·譯者、翻譯與外宣、翻譯與話語分析、翻譯與符號學等。值得令人注意的是90年代關于翻譯心理學方面的論文大量出現。代表文章有:李運興論文《談譯者的形象性思維》、黃忠廉論文《抽象思維—翻譯創造的根基》、呂航論文《談翻譯活動中的交際思維》等。這些文章體現了翻譯界開始由純理論研究轉向翻譯相關的多方位研究,同時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意識到翻譯過程中譯者的重要性,關于翻譯中譯者及其心理因素、思維方式的研究為我國翻譯研究開辟了一扇新的窗戶、并為提高翻譯質量提供了極其重大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六)二十一世紀(2000年~2005年)

進入21世紀翻譯事業的發展為迎合國家發展的需要,開啟了新的旅程。書中收錄2000年-2005年六年間的論文共計1320篇,比過去150年收錄的論文總和還要多,可見新世紀翻譯理論研究蓬勃發展氣勢龐大。不僅論文研究領域空前擴大,更有一部分論文是中外學者聯合寫作而成。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翻譯領域相繼出現了“語料庫與翻譯”、“信息處理與翻譯”、“網絡與翻譯”、“外貿經濟、法律與翻譯”、“傳播學與翻譯”、“中西翻譯理論比較”、“小語種翻譯研究”、“中國名著外譯研究”、“多譯本比較研究”等新的研究領域。中國學者開始積極參與國際學術論壇,領略頂尖學術氛圍,在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中國迫切想要將“中國聲音”傳向世界,這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三、結語

文軍教授的《中國翻譯理論百年回眸》對中國近百年翻譯理論發展變遷做了較為詳實、清晰的整理歸納。通過書中列舉的數據和翻譯文獻事例可以窺見各個時代背景下翻譯活動的特征。中國正身處空前壯闊的“第四次翻譯高潮中”,中國翻譯的發展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社會的需要不斷壯大,翻譯理論也將會在多學科、多領域中獲得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文軍.中國翻譯理論百年回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2.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36期

北方文學·上旬的其它文章
做客浩罕村
海邊
我期待
吶喊者的心
溫柔
一夜思親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