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修辭對比研究

2018-01-18 05:16李輝炫
北方文學·上旬 2017年36期

李輝炫

摘要:《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是復旦博士溫科學教授的著作,自出版以來,深受國內修辭學界的喜愛,并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該書以翔實的資料和成熟的邏輯思考,以歷時和定性為重點,勾勒出了中西修辭發展的基本輪廓和各個時期的鮮明特點。通讀之后,使人深刻意識到,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要融入世界話語體系的大格局中,就必須懂得如何與西方世界打交道,也就必須了解與西方邏輯推理有關的言語交流模式,知己知彼,進而推進我國修辭教育的大發展。

關鍵詞:中國修辭學;西方修辭學;修辭轉型

《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是一本難能可貴的著作,這在于它創新性地從中西方修辭的歷史淵源和結構體系等方面出發,對中西方的修辭觀的異同做了徹底的分析與比較,并為中西現代修辭學的拓展和全球化時代下中國修辭學的轉型提供了獨到的見解。錢冠連教授在開篇序贊揚該書“結構穩定,思辨雄?。?009:2)”。全書總的來說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追溯式探究了中西修辭學的歷時演變和發展脈絡,其次深入圈點了中西修辭思想的結構體系和哲學理據,最后呈現了中國修辭學轉型構想。

一、中西修辭發展脈絡

早在2500多年前的華夏時期,當時的華夏先民已經有了修辭意識,從數千年浩瀚的典籍之中可以領略到中國自古以來的修辭論著,中華民族古代修辭學的輝煌可見一斑。除去中國的修辭發展史,作者還整體梳理了同時期西方的修辭演進過程。為了更清晰地描繪20世紀中西方修辭學的特征和發展軌跡,該著參照宗廷虎關于中國現在修辭學的兩階段六分期說進行了分析。

而在西方修辭中,早在公元前465年的古希臘就有了對人民修辭實踐的記載,在時間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大體相當,但在社會狀況上卻差別很大,相對而言,古希臘處于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相傳民主政府成立后,原先被放逐的西西里島貴族回到城邦,他們為了奪回自己的土地,提出了訴訟。這里的訴訟則與修辭息息相關,是演講形式的雄辯,為了獲得自身利益而運用語言技巧說服對方。他們對修辭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關注的角度不同,自然難以形成統一的定義。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是任何情況下都可行的勸說方式,羅馬政治家西薩羅強調修辭對政治斗爭的影響,昆提利安關注的是修辭對教育環境的影響,拉米斯看重修辭使語言更漂亮的作用,認為修辭學是詞語修飾品和文體,伯克則將修辭學定義為對人們進行合作的誘導。但有一個觀點是各位修辭學者都贊成的,本書解釋道:英文單詞rhetoric在西方古典修辭學包含了“可能性”的方法論研究,“修辭”的基本出發點是命題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即命題是否“聽起來”合理、令人信服。這也就能解釋為何修辭藝術最早出現于法庭論辯上。

二、現代修辭思想的構建和拓展

春秋戰國時期因其修辭學思想的萌芽和論辯思想產生了重大而廣泛的社會影響,諸子百家在向君王游說的過程中運用高超的修辭技巧,傳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理念,核心目的在于說服君王采用自己的主張。但是可惜的是,這些辯師由于當時政治和文化的影響,關注的多是語言形式對語言運用的影響,文體風格上有較大發展,本是核心主題的勸說辯論卻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并且,由于當時文體學研究占據著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半壁江山”,出現了各種經解、文論、歌、賦、頌詞等形式的‘文,研究的焦點始終沒有放在勸說論辯上。所以該書梳理發現1)中國修辭學是“文”,由于文體學關注作品的修飾作用,常常與“文學”聯系起來,被認為是“辭藻修飾”的情況范疇。2)中國修辭學是哲學,代表的是如老子,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等一批哲學家所參與的社會哲學和文本哲學之中。

西方現代修辭思想的追溯可從古希臘開始,智者普羅泰哥拉的名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也即,事物環境加予每個人的影響不一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導致思維的闡釋也是不同的,根據不一樣的理解產生對事物差異化的表達和言語也是這個客觀世界的真理。而此后20世紀后半葉以來發生的“修辭轉向”絕對可以稱作是人文學科領域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直接來源是世界范圍內的智力資源對于科學主義的深刻反思。自17世紀的歐洲迎來了“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主義,該思潮便一直把客觀事實的認定作為自己的信條,淡化人的感官所感知世界的可信度,以邏輯推理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客觀事實。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向認為已經進入了“理性”和“科學”的時代卻造成了傷亡數以億計的人類大浩劫,“理性”和“科學”能否解決重大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逐漸被質疑,“修辭轉向”大勢所趨。

從神學家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再到科學主義時期以真理等同于科學的事實認定方式,再到最后的“修辭轉向”,修辭學科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時代變遷,跟隨著人的思維方式為人與社會語境的交流不斷創造條件,參與其中,并完成語境交流目的或任務。關于修辭學的內涵,溫老師認為:“20世紀80—90年代以來西方修辭學對于修辭的定義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修辭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過包括語言在內的符號傳遞給他人以影響他人的決策與行為”(2004)。

三、全球化時代中國修辭學的轉型與應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迎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東西方文化日益趨同的形勢讓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了修辭研究的重心。作為同國際交流有極大關聯的學科之一,修辭學提倡有效地與公眾溝通,積極與世界接軌,將社會實踐的思維帶入到理論思考中。

現今的國際話語交流模式是由西方強勢語境主導的一種模式,英語語境很大程度上主導著話語模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家應該如何做,個人怎么做,才能在國際話語交流中不占下風?他解釋道:首先,國際應該把握西方話語交流方式,了解并適應西方的話語交流機制,這是實現發展目標的保障。國際話語交流應與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一致;其次,外語人應有意識地自覺擔負這個重任,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外交事宜,還是微觀層面的個人交流,都應該能說會道,并且說得條條是道。再次,既然修辭學與國家發展相互聯系,那么修辭學的研究必須符合國家發展趨勢,研究修辭學的學者的任務之一是讓外語研究與對外交流相結合。

修辭教育作為實現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一部分,領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溫科學教授正是深諳中國修辭教育的短板后,在本書強調應該從西方修辭借鑒其“修辭推理”和論辯模式,“可以西方學術的理論體系,吸取他們較為先進的邏輯和批判工具,對我國修辭進行深挖,切不可落入早期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體系去分析中國語言修辭的窠臼,把握好這里面的“共性”和“個性”,這對中西修辭的融合一定會有所裨益吧?!?/p>

四、結語

從人類言語社會誕生之日起人類就開始使用修辭,它的古老神秘可以從一個神靈控制言語施展魔力說起,它如影隨形,無遠弗屆;它的現代性可以反應在商業,法庭審判,國際交往,或者學科之間等話語的建構進程中?,F代修辭大師伯克認為,修辭是聯結人類隔離狀態的橋梁,他以他的“同一性”理論構筑了人類該以什么方式去溝通,去生存等重大人文問題。溫科學教授在一次公開講座提出,對于我國社會轉型修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國正處于激烈的社會轉型之中,在這個規模宏大的改革大潮中,古老的修辭學正在發生巨變,必將從書齋里走出來,為創建一個和諧理性的現代社會發揮重大作用”(2009)。

參考文獻:

[1]溫科學.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彭炫,溫科學.語言哲學與當代西方修辭學[J].外語教學,2004(02).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36期

北方文學·上旬的其它文章
做客浩罕村
海邊
我期待
吶喊者的心
溫柔
一夜思親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