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8-01-23 06:44刁生虎
管子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諸子國學學術

刁生虎

(中國傳媒大學 文法學部,北京 100024)

2012年10月22日,《光明日報》“國學”版刊發了華東師范大學方勇教授的《“新子學”構想》[1]一文,迅即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陸永品、譚家健、孫以昭、王鍾陵等知名學者紛紛刊文回應,五年來,“新子學”獲得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探討。本文試對“新子學”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對“新子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分類、歸納,以回顧近年來“新子學”的研究情況,并進而對其進行反思。

一、發展歷程

“新子學”構想發表至今,經歷了一個由提出到受關注再到引發熱烈討論的漸進性過程。

2012年4月7日,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在“先秦諸子暨《子藏》學術研討會”上發起“全面復興子學”的號召,獲得與會學者的一致回應,在此基礎上,于2012年10月22日,方勇教授在《光明日報》“國學”版發表《“新子學”構想》一文,創造性地提出“新子學”這一概念,并在該文中對“子學的產生發展與‘新子學’”“‘新子學’將扎根傳統文化沃土,以獨立的姿態坦然面對西學”“‘新子學’將承載‘國學’真脈,促進傳統思想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同年10月27日,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新子學’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徐志嘯教授、陳引馳教授、蘇州大學王鍾陵教授、上海大學郝雨教授等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圍繞“新子學”的內涵、價值及其與國學、西學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研討,此次會議是對“新子學”構想的第一次針對性討論?!吨袊鐣茖W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各大媒體紛紛對此次會議進行報導,推動了這一新構想的學術影響。12月1日,上海大學新聞理論研究中心、寧夏銀川市文聯《黃河文學》雜志社聯合主辦“新媒體時代民族文化傳承——現代文化學者視野中的‘新子學’”研討會,會議特邀約有關專家學者教授參與研討,引起了學界對“新子學”的進一步思考與討論。這兩次會議上的部分發言,整理成文字后,收入《諸子學刊》第八輯“‘新子學’論壇”欄目。經過這兩次會議,“新子學”的提法已在學界得到初步推廣。

2013年4月12日至4月14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辦的“‘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以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的130多位諸子學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不僅在與會人數、會議規模上較之前一年的“‘新子學’學術研討會”有了突飛猛進地提高,而且將“新子學”構想推廣至國際層面,“新子學”問題不僅受到國內諸多知名學者的關注,也獲得了世界其他國家學者的接受與肯定。2013年5月13日《光明日報》“國學”版刊登《“新子學”大觀——上?!啊伦訉W’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2],對此次會議進行了詳盡地后續報導。同年9月,《光明日報》“國學”版刊發方勇教授的《再論“新子學”》[3]一文,文章對學界的討論進行了總結,并對“新子學”的含義做了自己的界定?!靶伦訉W”逐漸成為廣受關注的學術熱點。

2014年2月學苑出版社出版《“新子學”論集》,收錄“新子學”的相關學術論文、訪談記錄、會議紀要、新聞報導等共計80篇??梢姳藭r,“新子學”已然引起了學界的多方思考,并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2014年4月12日至4月13日,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舉辦“諸子學現代轉型高端研討會”,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及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13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上海,以“新子學”及諸子學現代轉型為主題展開深入研討,這是“新子學”的又一次學術盛會。2014年5月13日《光明日報》“國學”版擷取“諸子學現代轉型高端研討會”上部分學者的發言,集成《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國內外學者暢談“新子學”發展》[4],集中體現了學者在此次研討會上對 “新子學”發展路向問題的關注。在2014年10月11日方勇教授參加的韓國“第二次神明文化國際學術大會”上,舉辦方就將“新子學”的討論作為此次學術大會的重要議題,韓方學者也對其發表了諸多精辟見解。2014年11月9日,“‘新子學’與現代文化:融入與對接——新媒體時代‘子學精神’傳承與傳播”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籌劃并發起,由上海大學新聞理論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志、上海金譽阿拉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對子學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新子學”的大眾化及子學精神的傳承與傳播等問題展開了討論。此次會議,促進了“新子學”與新媒體的融合。

2015年4月18日至4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海內外120余名學者圍繞“新子學”理念,就諸子國家治理思想展開深入探討。2016年3月28日《光明日報》“國學”版刊載方勇教授的《三論“新子學”》[5]一文,文中強調“‘新子學’所關心的正是傳統文化研究如何創新的問題”,并從“追溯原點”“重構典范”“喚醒價值”三個方面逐層闡述了“新子學”在應對這一時代課題時所應有的作用與策略。2016年10月22日,臺灣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舉辦的“2016‘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及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40余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2017年4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新子學”論集》(第2輯),全面匯總了《“新子學”論集》出版以后新發表的“新子學”相關學術論文、訪談記錄、會議紀要、新聞報導等共計78篇,表明“新子學”研究進入新的層面。2017年10月27日,“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順利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40余名學者代表聚集于臺北,就“新子學”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而又深刻的討論,獲得了諸多豐碩成果,從而掀起了海峽兩岸“新子學”研究的新一輪高潮。

自“新子學”概念提出以來,除上海等地陸續召開大型、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外,《光明日報》《文匯報》《文匯讀書周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深圳特區報》《安徽日報》等各大媒體對“新子學”研究動態也十分關注,先后刊文報導會議情況,并連發專版,連刊數文,大力倡導“新子學”研究?!吨T子學刊》《探索與爭鳴》《中州學刊》《河北學刊》等學術雜志開辟“新子學”的專欄與???,使相關學術論文得以集中發表。電子媒體等現代傳媒也對“新子學”的研究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靶伦訉W”經過五年的發展,已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參與及積極討論,逐步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學術思潮。

二、主題回顧

近五年來,“新子學”獲得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探討。涉及“新子學”內涵、“新子學”與國學西學之關系、“新子學”體系、“子學精神”、“新子學”與民國學術轉型、“新子學”之任務與使命、“新子學”意義、“新子學”發展路向與方法、“新子學”之傳播與推廣、“新子學”之跨學科研究等方面?,F擇要歸納如下:

(一)“新子學”內涵研究

“新子學”作為一個剛被提出的新概念,首先就要對其內涵進行界定。而要界定“新子學”的內涵,就必須首先明確“新子學”中“子學”的范圍。方勇教授在《“新子學”構想》一文中就對這一點做了說明:“‘新子學’并非傳統目錄學‘經、史、子、集’之‘子’學,而是思想史上的‘諸子百家’之‘子’?!钡@一界定還是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質疑與爭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譚家健研究員在《對〈“新子學”構想〉的建議》[6]一文中就認為,應該進一步明確“新子學”的范圍,并提出了諸如:“新子學”是否包括釋家、道家、小說家?方技中也有思想史資料,該如何處理等問題。安徽大學中文系孫以昭教授在《時代召喚“新子學”》[7]一文中也指出,“新子學”的對象和范圍有待商榷,他認為,不僅方技中有不少思想資料,就連天文、歷數中也有思想史的資料,對這些應予以甄別、處理。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高華平教授的《關于“新子學”之我見》[8]一文認為,“新子學”至少應該包括章太炎在界定國學時所講的義理、考據、文章諸方面,而不應該僅僅限定于對諸子學資料的收集整理,也不能僅是通過文本的整理和思想史的清理,“復先秦百家爭鳴、諸子平等之本來面貌”。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李桂生副教授的《諸子形態的流變及諸子范圍的界定》[9]一文認為,“諸子”范圍之界定當以《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為基本依據,而刪去小說家,增加兵家。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歐明俊教授的《“新子學”概念的界定》[10]一文,則對“新子學”的時間規定性做出了自己的表態,他更傾向于將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等研究諸子百家學術及現當代“新諸子”的“當代子學”稱作“新子學”,而非將從清末或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近代子學稱為“新子學”。

“新子學”的核心是“新”,要明確“新子學”的內涵,就勢必要明確其“新”在何處,如此才能區分“新子學”同“舊子學”或傳統子學的差異。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歐明俊教授在《“新子學”界說之我見》[11]一文中認為,“新子學”首先“新”在新思維、新觀念,即在觀念上把子學視為與經學、史學、文學一樣重要。其次,“新”還應體現在“新”視角、“新”方法。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劉韶軍教授的《論“新子學”的內涵、理念與構架》[12]一文則認為,“新子學”之“新”在于新的學科體系背景。華南師范大學曹礎基教授的《“新子學”懸想》[13]一文認為,“新”主要是指新思想。復旦大學中文系徐志嘯教授的《“新子學”的核心在于新》[14]一文認為,“新子學”不能與歷史的子學完全對立,而是要在歷史的子學的基礎上作新的闡釋,賦予新的理解。上海社會科學院林其錟研究員的《“新子學”學科定位于雜家精神》[15]一文認為,“新子學”之新主要體現在新視野、新使命、新內容、新方法、新架構上。中國傳媒大學刁生虎教授等的《“新子學”斷想——從意義和特質談起》[16]一文認為,“新子學”之“新”主要體現在所處時代新、研究對象新、研究方法新三個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林光華副教授的《從老子之道的當代詮釋看“新子學”之“新”》[17]一文則指出,子學之“新”體現在很多方面,但研究方法上的“新”是關鍵。淡江大學中文系曾昭旭榮譽教授的《為新子學定性定位》[注]曾昭旭:《為新子學定性定位》,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文則新子學之新就在于要在哲學性言說中引進西方哲學更精確之思維,以輔辯證思維之不足,而新子學之子則在于要注意維持其即經即子之身份、善用辯證思維以及使用各篇獨立而又相互呼應涵攝的編排方式。

一些學者還從宏觀上對“新子學”進行了定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玄華博士的《“新子學”——子學思維覺醒下的新哲學與系統性學術文化工程》[18]一文,將“新子學”定位為新哲學與系統性學術文化工程,作者認為,“新子學”必將促成傳統學術的現代化轉型,并以此全面整合當下學術,完成中華文化固有的文藝復興,最終生產出一個全新的時代。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揣松森博士的《論“新子學”的內涵及其意義——兼談子學與經學之別》[19]一文指出,“新子學”的內涵,可以從一般意義(學術文化層面)和理念意義(哲學層面)來理解。一般意義上的“新子學”內涵,就是打破傳統的經學思維下的學術分類方式和西方話語模式下的學術分科方式。理念意義層面的“新子學”內涵,是在原生態的諸子學面貌下的“子學現象”中提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子學精神”。

(二)“新子學”意義研究

學界對“新子學”的文化價值與現實意義予以了充分肯定。陳鼓應先生《子學興替關乎中國思想變革——〈“新子學”論集〉序》[20]一文,著眼于中華古今思想文化的演變,認為子學正是憑借著其自有的堅韌生命力,在時間的長河中連綿反復,不斷自我重生,“子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對話、和諧的精神,具有非?,F實的意義”,同時,他認為“‘新子學’主張特別具有學術創新與思想變革的意義”。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卿希泰教授在《時代需要“新子學”》[21]一文中表示,“新子學”的構想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在諸多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當今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的《“新子學”對現代文化的意義》[22]一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新子學”對現代文化研究以及文化發展的意義:一是“新子學”把傳統文化的研究由原來的以儒學為中國文化單一核心,轉變回歸到諸子百家;二是“新子學”的文化研究思路,給“五四”新文化運動找到了一個合理的邏輯前提和解釋;三是“新子學”為我們提供了現代文化環境中民族文化繁榮振興的一個重要參照;四是“新子學”可以使我們從子學中尋找到真正能使我們民族具有強大發展潛力的根本。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湯漳平教授的《再論“新子學”與中華文化之重構》[23]一文認為,子學復興在提升我國軟實力方面有重要意義。澳門大學鄧國光教授的《從全球文化脈絡的角度看“新子學”的意義》[24]一文,從全球文化脈絡角度分析認為,“新子學”是世界文明格局重新調整的重要一步。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李似珍教授的《“新子學”的學術針對性、時代意義思考》[25]一文認為,“新子學”的意義是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對近代以來新文化探討傳統的繼承。浙江科技學院中文系張涅教授的《對于當代“新子學”意義的思考》[26]一文認為,當代“新子學”研究的方向不應該排除個體本位意識、多元價值觀念、形上思維形式這三個重點。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洪興教授的《固本培元 革故鼎新——儒道學說與“新子學”的發展》[27]一文認為,子學在當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道德修養、溫養人心、社會和諧三個方面。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科學系李有亮教授的《重返中國傳統文化最佳生態現場——對“新子學”的一點理解》[28]一文,從民族文化“正源”的意義上,探討了“新子學”的價值。作者認為,“新子學”可以引領我們重返中國傳統文化最佳生態現場,復制民族文化基因圖譜,再造新的中國現代文化生態環境。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江峰教授的《“新子學”與當代人的生活幸?!浴蠢献印抵吧怼睘槔穂29]一文認為,“新子學”之所以昌盛,正是因為“新子學”與當代人的現實生活有機契合,能夠從文化深層有效地引導當代人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副教授的《重建我們的信仰體系,子學何為》[30]一文,探討了在當代中國重建信仰體系的過程中,作為國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子學所具有的理論價值與現實功能。南昌大學中文系鄒艷講師的《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子學的地位及意義》[31]一文認為,“新子學”的提倡和建立,不僅賦予子學新的時代內涵,也極大地方便了當代大學生認識、了解、接受子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新子學”與國學西學關系研究

方勇教授在《“新子學”構想》一文中著重論述了“新子學”與西學、國學的關系,他認為,“新子學”應以獨立的姿態坦然面對西學,既不能迷失在西學的叢林里,也不能禁錮思想,沉溺于“以中國解釋中國”的保守思維?!靶伦訉W”要成為國學的“主導”,承載國學的真脈?!靶伦訉W”與國學、西學的關系是“新子學”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遂即成為“新子學”研究的主流,獲得諸多學者的關注與討論。

臺北大學中文系、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賴賢宗教授的《“新子學”方法論之反思——基源問題研究法與創造的詮釋學的知識建構過程》[32]一文認為,在中西文化的匯通問題上,“新子學”的構想應強調文化的共同性和中西文化之間的互補性。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傅璇琮教授的《繼往開來 創新學術》[33]一文,肯定了方勇教授提出的“新子學”面對傳統、西學的看法,并進一步指出,一方面要更加清醒地認識“新子學”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將之放置于世界學術的大范圍內,做客觀、公平的比較。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永祥副教授在《中西方視野觀照下的“新子學”》[注]張永祥:《中西方視野觀照下的“新子學”》,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文中指出,“新子學”需要從對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傳統與思想的糾纏之中去反觀自我,獲得前進的動力?!靶伦訉W”發展的真正重點在于使子學研究者逐漸擺脫對文獻材料額依賴,沿襲諸子興學救世之遺意,構建全新的理論體系,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提供新思想資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雙棣教授的《諸子學的復興與“新子學”的建立》[34]一文認為,以儒家經典為國學主體的時代一去不返,包括儒學在內的諸子學應成為國學的主干。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承貴教授在《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學說》[35]一文中認為,“新子學”面對西方要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立場,學術要開放,不要本位主義。關于“新子學”引領國學發展的問題,李教授則認為,他贊同這一氣概,但國學的發展需要一種純粹的公正的學術精神的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周鵬博士的《“新子學”的本體建構及其對華夏文化焦慮的對治》[36]一文認為,今天的“新子學”必將逐漸消化西學、改造西學,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這個不斷沖突與整合的過程中,華夏學人必將漸漸消釋面對西學時的文化焦慮,從被動的接受,到理性的選擇,再到主動去改造,直到中西二學完全合璧。東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劉思禾講師的《“新子學”對國學發展的理解》[37]一文認為,“新子學”應該開掘和繼承中國學術的多元精神,破除舊國學的封閉意識,同時恢復其價值意義,以進一步推進國學的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林其錟研究員的《略論先秦諸子傳統與“新子學”學科建設》[38]一文則提出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他認為,“國學”外延寬泛、內容雜多,易流于空泛,因此“新子學”不必去爭“國學”的名號,要慎提“國學”。構建“新子學”要消除“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擺脫套用西學概念的牽強附會,切實從諸子學發展的實際出發。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陳成吒講師在《論國學觀念的歷史與重筑及其“新子學”》[注]陳成吒:《論國學觀念的歷史與重筑及其“新子學”》,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提出,新的國學觀念的建構是當下傳統文化學術發展所必須的理論指引,它的轉出與重鑄則需要對就有國學觀念、當下中西文化學術的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觀照。而在新的國學觀念體系具體建構中,經、子、文、史等相關概念為四大維度,它們一新而四新。在此背景下,“新子學”是作為全新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根本性的重構維度之一而出場。

討論子學與國學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子學與儒學、經學的關系。安徽大學中文系孫以昭教授的《“新子學”與儒學、經學的關系及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39]一文認為,儒學原在“子學”之內,常被排在前列,“新子學”的包孕則更加豐富?!靶伦訉W”與經學的關系,則既經歷了由分到合,“升子為經”,再由合到分,“離經還子”的過程,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的《新國學的內在結構探析——以新經學、“新子學”為主》[40]一文,論述了國學的概念、演變及新國學的內在結構,并討論了新經學、“新子學”的關系與互動。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的《“新子學”與“新儒學”之辨》[41]一文指出了“新儒學”與“新子學”的區別:“新儒學對儒家思想的基本判斷是認為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儒學、儒家始終是處于核心的、貫穿的、主體的以及主導的地位。新儒學認定,儒家有史以來就是處在中華文化的核心部位。而‘新子學’和新儒學的根本區別即在于,它不認為只有儒家、只有儒學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構成,而是認為,諸子百家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彼摹秾ふ抑袊幕嬲l源起點》[42]一文指出,今天的復興,不再是復興儒家一家。而是要在“新子學”的旗號下,尋找中國文化的真正源頭,重啟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復旦大學哲學系李若暉教授的《熔經鑄子:“新子學”的根與魂》[43]一文認為,當代“新子學”的建立,必須與經學相結合,以中華文化的大本大源為根基,立足于中華文化自身,面對中華文化的根本問題,重鑄中華之魂,此即當代“新子學”之魂魄所歸。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徐儒宗研究員的《諸子學的揚棄與開新》[44]一文,論述了經學與子學的關系,作者認為,六經與諸子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取之不盡的寶庫,二者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相濟相成的互補關系。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楊少涵副教授的《走出經學時代——儒家哲學現代化的范式轉換》[45]一文認為,要完成儒學的現代化,就必須“走出經學模式”,進行研究范式由“經”向“子”的轉換。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陳成吒講師的《“新子學”對國學的重構——以重新審視經、子、儒性質與關系切入》[46]一文認為,經學是一種自圓的思維與文化學術體系,經學早于子學。子學是一種自主開放的思維與學術,是經學的否定者,儒學是經學異化子學和子學消解經學的前沿陣地。東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劉思禾講師的《探索前期中國的精神和觀念》[47]一文,回顧了早期經學與子學的關系,以及政教關系下的經子關系,文章認為,我們不必過分強調經子之間的沖突,而應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到子學與經學的共通處,探索前期中國的精神和觀念,以應對未來中國社會發展對文化學術思想的挑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嚴壽瀓教授的《新諸子學與中華文化復興》[48]一文也認為,強以諸子與經學截然兩分,甚或矛戟相向,實乃謬見。西安文理學院李小成教授的《“新子學”對中國傳統經學的超越》[49]一文指出,“新子學”超越于中國傳統經學的地方在于“新子學”具有思想原創性、“新子學”具有開放包容性、“新子學”具有學術爭鳴性、“新子學”具有鮮明時代性。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賴錫三教授在《大陸新子學與臺灣新莊子學的合觀與對話——“學術政治、道統解放、現代性回應”》中嘗試初步描繪“大陸新子學”與“臺灣新莊子學”的基本精神和類似觀點。在文中,他將只以大陸新子學和臺灣新莊子學的思想活動做為描述基軸,由此旁涉它們和兩岸新儒學的異質性思考。

(四)“新子學”體系研究

盡管多數學者都在探索如何尋求子學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將子學看作一個整體,但莊學、墨學、韓非學等是“新子學”系列的組成部分,因而學界也不乏對“新子學”中一家一子的討論。

韓國國立江陵原州大學校哲學科金白鉉教授的《21世紀“新子學”與新道學的研究課題》[50]一文認為,21世紀新道學應繼承繼往開來、法古創新的精神,順應21世紀的信息社會,開拓民間生活文化哲學。臺灣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錢奕華副教授的《莊子學躍進“新子學”的變與不變——符號解構、文本對話、隱喻創發之歷程》[51]一文認為,莊子學中無論運用符號解構、《莊子》文本的概念,或與儒家、道家、佛家等不斷進行對話,到隱喻部分無限上綱的各自表述,在不斷蛻變的歷時變化中,有永恒不變的真理與方法,使《莊子》在變與不變的歷程中,不斷與讀者做語言對話、哲學思維、文學造境、心靈智慧的提升與躍進,從而成為“新子學”的典范。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孫君恒教授等的《新墨學的興起和前景》[52]一文認為,新墨學與新儒學一樣,是“新子學”系列的組成部分,并論述了新墨學的內容及其復興與發展。香港墨教協會主席、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黃蕉風先生的《告別路徑依賴 構建大乘墨學——“新子學”視野下的墨學發展進路》[53]一文認為,墨學的“大乘化”或曰“大乘墨學”,從學術方法論和學術范式上考量,可視為一種類似“比較神學”而非止于“比較哲學”。在回應社會熱點和當下議題上,大乘墨學則有自信進入憲政民主、普世價值等公共場域,建構一套脫離儒家言說傳統的墨家敘事方法——墨學的“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副教授的《子學復興視野中的“韓非學”研究——以明清為中心》[54]一文探討了明清時期子學漸次復興思潮下的“韓非學”的研究,作者認為,韓非子之學,與西方學術最為接近,晚清時期“韓非學”在“西學中源”之思路下展開,并非偶然。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雙棣教授的《“新子學”與雜家》[55]一文則指出,大家研究諸子學,大多比較關注儒、墨、道、法等,對雜家則關注較少。而“新子學”的建立需要借鑒雜家寬容的、兼收并蓄的精神與做法,以促進諸子的多元發展。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王威威教授的《“新子學”概念系統的建構》[56]一文,則從探討“新子學”與新儒家、新道家、新墨家、新法家的關系開始進入,分析了新子學概念系統的建構問題。浙江科技學院中文系張涅教授在《新雜家:新子學發展的一個方向》[注]張涅:《新雜家:新子學發展的一個方向》,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指出,在新子學的研究工作中,我們應當重視秦漢間雜家雜合諸說的觀念和方法,倡導新雜家。新雜家遵循發展變化的規律,又基于多元價值的認識,基于個體權益、責任、義務等的思考;吸納現代各家的學說,并融通西方文化精神和諸子思想,如此,新子學能夠完成其歷史使命。

(五)“子學”精神研究

方勇教授在其《再論“新子學”》中論及“新子學”的深層內涵時提出,“新子學”的內涵不僅是對“子學現象”的正視,更是對“子學精神”的提煉。而“‘新子學’所提煉出的‘子學精神’,是在揚棄經學一元思維和大力高揚子學多元思維的前提下,對世界和人的本質的重新理解,它是子學的真正的覺醒和子學本質的全新呈現,將為未來學術文化的走向提供選項”[3]。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共識,許多學者在討論“新子學”問題時,對“子學精神”給予了高度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陸永品研究員的《〈“新子學”構想〉體現時代精神》[57]一文認為,“新子學”所具有的開放、豐富、包容的文化特點,體現了當今多元、包容的時代精神。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歐明俊教授的《論“子學思維”與“子學精神”》[58]一文,論述了辯證思維、全息思維、中和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子學思維,以及執著精神、犧牲奉獻精神、尚氣節精神等子學精神,他認為,研究“子學精神”,對當下學者的人格建設,對學者學術精神的培養,對學界的學風建設、學術生態,皆極有借鑒意義。復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的《對“新子學”三個層面的思考》[59]一文,從“新之子學”“新子之學”“新的子學時代的精神”三個層面思考“新子學”問題,并認為,前兩個層面的“新子學”都很難延伸到一般社會文化中去,唯有第三個層面,“新的子學時代的精神”,是我們最應該珍視的。中國傳媒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逄增玉教授的《重建當代知識分子的“子學”精神》[60]一文認為,應該把“子學”精神繼承和發揚光大,使其深入當代的學術、思想、道德與生活,為構建社會的價值觀和人們的思想行為發揮積極作用。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洪興教授的《“新子學”芻議——以中國文化為本位》[61]一文指出,子學的基本精神在于它的實踐理性,一方面,它的基本理論學說都是對現實的反思,另一當面,它又指導著人們的生活,賦予人生以意義。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李桂生副教授的《子學精神與“新子學”建構芻議》[62]一文認為,我們弘揚的不是子學的“軀體”,而是其“精神”,子學精神的具體內容包括獨立人格、思想原創、批判思維、入道見志、保持張力、和而不同、實踐理性。河北保定學院中文系何美忠教授的《借力諸子 開拓中國學術新途徑》[63]一文認為,體現在諸子身上的活躍思維、獨立精神具有無窮的榜樣力量,我們應借力諸子,克服存在于我們身上的文化屈從意識,開拓中國學術新途徑。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永祥副教授的《反者道之動——從子學走向“新子學”》[64]一文認為,先秦子學以其自由思考、獨特創造、人文情懷、和諧精神等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文化的走向,也為“新子學”的再次崛起樹立了光輝的典范。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郭丹教授的《關于“新子學”的幾點淺見》[65]一文認為,“新子學”與傳統子學在精神上應有延續性和繼承性,而不是割斷的。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斐博士后的《“第三極文化”體現的“新子學”精神》[66]一文指出,“第三極文化”(相對于歐洲文化和美國文化而言的中國文化)中所蘊含、體現著“新子學”精神,將為新時代面臨的問題做出對宇宙、社會、人生、審美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郝雨教授在《“新子學”與現代文化對接及創新發展的理論思考——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次大斷裂談起》[注]郝雨:《“新子學”與現代文化對接及創新發展的理論思考——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次大斷裂談起》,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初步闡述了新子學強調的子學精神在復興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在文中尤其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次大斷裂是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毀壞和顛覆,所以,我們要進行繼承的傳統文化并非獨尊儒術之后的主流文化而應該是軸心時代的百家文化思想,百家智慧和子學經典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源頭。

(六)“新子學”與民國學術轉型研究

晚清尤其是民國時期的子學研究成果蔚為大觀,這些研究大多運用了邏輯分析、貫徹了科學精神,并往往借助西學概念,因而相對于傳統子學研究來說,亦可稱作“新子學”?;仡欉@一時期的學術轉型,對當下“新子學”研究和建設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黃岡師范學院中文系陳志平教授的《諸子學的現代轉型——民國諸子學的啟示》[67]一文,分析了民國諸子學是如何向現代轉型的,并論述了諸子學的現實價值問題。浙江科技學院中文系張涅教授的《略述民國時期的新子學研究》[68]一文,對民國時期的“新子學”著作進行了梳理,并進一步分析了民國時期“新子學”研究的貢獻及缺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嚴壽瀓教授的《“新子學”典范——章太炎思想論綱》[69]一文,以章太炎的學術思想為對象,論述了其思想中的融合舊新、依自不依他、學在求是、忠恕一貫、極高明而道中庸五個方面,認為其是值得現代借鑒的“新子學”研究的典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徐儒宗研究員的《馬一浮論諸子在國學中之地位》[70]一文,否定了當代學術界對馬一浮先生的誤解,認為其“國學即是六藝之學”的觀點并非指“國學就是儒學”,而是指“諸子皆出于六藝”,其主張的國學應包括諸子在內。這一論證可作為當前構建“新子學”的參考。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周鵬博士等的《淺談“新子學”建設的歷史脈絡——從傅山到章太炎》[71]一文認為,確立子學之本位,是晚明以來一直就存在的思想暗潮,傅山在義理脈絡上,以藝術家的妙語連珠捕捉到了時代新思潮的星星點點,而其后的章太炎,經過了樸學的訓練、西學的洗禮,返回頭再治子學,使得子學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和更廣闊的視野。另臺灣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錢奕華副教授的《子學到“新子學”的內在理路轉換過程研究——以明清莊子學為例》[72]一文,借由“曼陀羅自我模式”內在理論的建構,討論明清莊子學者在面對新時代巨變時,如何轉換思維,進而呼應今日“新子學”建構。東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劉思禾講師認為,諸子學在現代社會的學科化,是其進入到現代學術體系的路徑,在《現代諸子學發展的學科化路徑及其反省——從胡適、魏際昌到方勇》[注]劉思禾:《現代諸子學發展的學科化路徑及其反省——從胡適、魏際昌到方勇》,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文中,其以胡適、魏際昌、方勇三代學者的諸子學研究為例,來了解這個進程的基本脈絡和得失,希望有助于思考諸子學傳統在現代學術體系中的身份問題。

(七)“新子學”任務與使命研究

“新子學”將子學研究拓展到學術史、思想史的高度,其構想堪稱宏大,學界對“新子學”寄予了厚望,認為其理應肩負起它所應有的歷史與時代使命。

安徽大學文學院陳廣忠教授的《“新子學”的歷史使命》[73]一文認為,“新子學”的第一任務是繼承,第二任務是創新,即在中國傳統的諸子學說的深厚基礎上,廣泛吸收西學、佛學及中華各民族的思想財富,進而創立適應于天下及中國發展大勢的新的理論體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耿振東副研究員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子學”之“關注現實”的思考》[74]一文認為,傳播、弘揚子學的固有的文化優勢,彌補、醫治現代文化的痼疾,是“關注現實”“為民族文化復興提供助力”的“新子學”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三亞學院人文學院曾建華的《“新子學”的本質與使命——圍繞子學與士之關系展開》[75]一文指出,“新子學”的使命是促成近代公共知識分子向大眾傳媒知識分子的轉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孫少華副研究員的《“新子學”與學術“新傳統”建設》[76]一文指出,在未來的子學研究中,“新子學”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為創造21世紀中國“新子學”研究“新傳統”,乃至為創造中國古代學術研究“新傳統”,開創新學路,樹立新典范。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聶學慧講師、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所劉思禾講師的《追尋“諸子問題”的現代解答——對“新子學”發展的一點思考》[77]一文認為,先秦子學的根本就是面對時代課題而思考,“新子學”也要有這樣的期許,“新子學”要面對現實,構想未來,去承擔自身的命運。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江淮論壇》雜志社吳勇先生的《以諸子的精神面對現實——“新子學”的任務淺議》[78]一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建立“新子學”的任務:第一,要整理典籍,但更要關注諸子的精神面貌;第二,摒棄近現代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虛無感和自負感,理性審視西學和中學的共性與差異,勇敢承認西學的長處和自身的不足;第三,認真檢討中西方思維方式,大膽吸取西方思想,特別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通性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出自身的新形態;第四,思想既要高屋建瓴、高瞻遠矚,也要落實到民生日用。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謝清果教授的《“新子學”承載回應時代問題的神圣使命——以老子“天下觀”意蘊與普世價值為例》[79]一文,以老子的“天下觀”為例,說明“新子學”的使命應是傳播傳統思想中可以作為普世價值的思想資源,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唐旭東講師的《傳統子學精神與“新子學”的責任與使命》[80]一文認為,“新子學”應該承擔起以下任務:一、傳統子學文獻的搜集整理;二、傳統諸子學學術思想和文學之美的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三、整理傳統子學思想和文化精神中適應當代需要的內容,為當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工作建言獻策;四、“新子學”應該成為學術創新的領軍和楷模;五、“新子學”應該發揮播種機、宣傳隊的作用。浙江省嵊州市區廣播電視總臺楊林水先生的《“新子學”理論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芻議》[81]一文認為,“新子學”理應擔當主導當代國學發展、推動國民教育理論改革、培育先進文化、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重任。

(八)“新子學”發展路向與方法研究

學界在關注“新子學”理論建構的同時,也將視線投向“新子學”的發展路向與方法問題。方勇教授在《“新子學”與中國學術之轉型》[注]方勇:《“新子學”與中國學術之轉型》,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提出,新子學的研究工作應放諸當代視野之下,回歸傳統,正本清源,開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他認為,新子學與中國學術轉型是息息相關的,諸子學與現代之間有著清晰的關系,把儒學界定為社會倫理秩序的支撐,應當是對諸子時代精神的合理繼承;另外,我們可以對于諸子時代政治公共性的思想做承接;最后,先秦時代對于文明建構最為重要的一個洞見,就是關注社會的活力,如何留一片空間給每一個人,也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蘇州大學文學院王鍾陵教授的《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價值》[82]一文,論述了應如何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價值:第一,應返回民族文化的根源——先秦典籍之中;第二,不是“接著講”,而是“對著講”;第三,子學研究的革新,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詮釋學;第四,要敬畏經典。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的《“新子學”與現代文化:融入與對接》[83]一文指出,讓現代接續傳統,讓傳統融入現代,讓現代文化有根,讓真正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百家爭鳴的傳統文化精神在現代得到發揚,這是“新子學”未來的發展路向與目標。北京大學哲學系許抗生教授的《談談關于建立當代“新子學”的幾點看法》[84]一文認為,建立當代“新子學”至少可以分以下幾步:第一步,做好有關先秦子書古籍的整理工作;第二步,對子學思想展開較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第三步,從現代社會的需要出發,重新闡釋子學思想,重新建立符合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新子學”思想體系。揚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賈學鴻教授的《“新子學”研究的當代指向與方法尋繹——兼論劉笑敢〈老子古今〉的“人文自然”概念》[85]一文認為,“新子學”的研究既要立足歷史文本,又要面對社會現實,進行個性化和符合時代特征的解讀。華東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楊國榮教授的《諸子學略論》[86]一文認為,今天的“新子學”,在實質的層面應當注重思想發展過程中“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一。中國傳媒大學刁生虎教授的《“新子學”研究需做到四個統一》[87]一文認為,“新子學”研究的學術立場和研究方法應做到四個統一,即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古今與中西的統一、理性與直覺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統一。蘇州大學文學院徐國源教授的《關于“新子學”的幾點思考》[88]一文,提出了“新子學”發展應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要回歸元典;二是要重估價值;三是要展開創造轉化;四是要實現當代傳播。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蔡志棟副教授的《儒家式與道家式:“新子學”政治自由論的兩種構建路向——以康有為、嚴復為中心》[89]一文認為,康有為、嚴復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先秦儒、道二家與現代政治自由之間的內在關系,展現了“新子學”詮釋政治自由的兩種典型路向:儒家式與道家式。西華師范大學強中華副教授的《漫談總結時代的諸子學》[90]一文,細致論述了總結時代的子學展開的路徑:一、研究資料的匯總;二、學術史的研究;三、對元典本身的研究;四、諸子學的現代轉化;五、諸子學的普及。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孫廣、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周斌副教授的《從共同的問題意識探求子學的整體性》[91]一文認為,從共同的問題意識來探求子學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是“新子學”發展非常值得探索的一條路徑。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三莫(曾建華)博士的《后現代語境中的知識建構——試論“新子學”的境遇與未來》[92]一文認為,“未來的‘新子學’應力圖將架空現實的學術回歸到倫常日用中來,將碎片化的專題性研究綜合到時代問題中來,將學術研究與當代生活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方達博士的《先秦諸子思想中邏輯“中心點”存在的可能性——“新子學”探索的內在路徑》[93]一文,基于思維“中心點”的定義探討了“新子學”的內在路徑,他認為荀子的思想形式給我們沿傳統內部向上回溯后提供了一種更容易接受的思辨方式,而這種方式恰恰是“新子學”創新時可以實際踐履的路徑。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洪興教授在《從中國文化“根性”說起——四論“新子學”》[94]中表示,百年來中國文化、中國人被貼上了“劣根性”等子虛烏有的的標簽,其實相反,中國是有著綿長的支撐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發展的優秀的“根性”的。新子學是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因此,在對新子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堅持整體性原則,堅持以正面評述為主的原則,堅持用中國的邏輯思考中國的問題。國家、民族正在呼喚一個“新子學”時代的到來。針對方勇教授在2012年倡導的“子學復興、諸子會通”的概念,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歐明俊教授在《跨界會通——論子學的創新途徑》[95]中認為會通即是融會貫通,而研究者應做通人,具備通識,跨界會通,跨越各種壁壘森嚴的疆界,這是“新子學”一大創新途徑??缃缪芯?,目的不在于“跨界”本身,而是會通創新,追求整體之學、大體之學,“成一家之言”。

此外,2014年5月13日《光明日報》“國學”版擷取“諸子學現代轉型高端研討會”上部分學者的發言,集成《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國內外學者暢談“新子學”發展》,集中體現了學者對 “新子學”發展路向問題的關注。其中,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吳根友教授認為,“新子學”應該參與到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中,這是“新子學”的發展方向與前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嚴壽瀓教授指出,提倡“新子學”,必須取章太炎先生“依自不依他,求是致用相資”的方法。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李若暉教授認為,當代“新子學”的建立,必須與經學相結合,以中華文化的大本大源為根基,立足于中華文化自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孫少華副研究員則指出,“新子學”研究不能局限于文獻整理與哲學思想研究,而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將諸子研究轉換為現代成果、服務于現實社會。

(九)“新子學”傳播與推廣研究

“新子學”要取得更多國內學術界的共識,博得更多受眾認知,完成其預期的任務與成果,就必須要對其傳播與推廣進行研究。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昀碩士、謝清果教授的《還原、重構與超越——“新子學”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播策略》[96]一文,從文化傳播角度,探討了“新子學”所啟發的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缎陆洕鷪蟆窂埨紫壬摹缎侣勅艘觥靶伦訉W”的推動者》[97]一文,從“新聞視域下的‘新子學’”“‘新子學’視域下的新聞”“新聞與‘新子學’雙重視域下的新聞人使命”三個方面論述了新聞人要做“新子學”的推動者。浙江省嵊州市廣播電視總臺楊林水先生的《“新子學”應如何進一步走向全球——淺談“新子學”的跨國傳播》[98]一文,從傳播內容安排、傳播媒介選擇、傳播行為主體、傳播模式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新子學”應如何進行走向全球。韓國圓光大學校教育大學院姜聲調副教授的《在韓國如何推廣“新子學”》[99]一文,從韓國“諸子學”研究舉隅、“新子學”研究在韓國的發展趨勢、在韓國推廣“新子學”研究的方案等幾個方面,細致地闡述了韓國“新子學”的研究與傳播情況,并指出了“新子學”在韓國推廣的具體方法。

(十)“新子學”跨學科研究

安徽大學文學院孫以昭教授的《“新子學”與跨學科多學科學術研究》[100]一文認為,古代子學,博大精深,其內容涉及諸多方面、諸多學科,“新子學”不僅是回歸本源,更須進一步發展,要深入研究古代子學中的精義,進行跨學科、多學科的綜合性大文化研究,勢在必行。韓國圓光大學校教育大學院姜聲調副教授的《“新子學”與“跨學科”學術研究鳥瞰》[101]一文,對“新子學”與跨學科學術研究進行了舉隅,并對此進行了反思,他認為,針對“新子學”與跨學科學術研究,應以多元化 、普及化為重要進程,再把普及化分成文學化與大眾化,并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推行。

上述十個方面當然不能將“新子學”研究的內容完全涵蓋,一些學者還從其他角度對“新子學”進行了探討。如《名作欣賞》雜志社張勇耀女士的《構建“新子學”時代新的女性話語體系》[102]一文,從“傳統‘子學’研究中女性話語體系的缺失和對女性觀認識的偏差”“‘新子學’女性話語體系構建及其意義”“‘新子學’女性話語體系傳播及對當代女性的影響”三個方面探討了“新子學”時代女性話語體系的建構問題。浙江省再生資源集團有限公司鄭伯康先生在《“子商”構想》[103]一文中,提出了“子商”這個“新子學”在商道文化范疇內延伸出來的子概念。上海光華學院鄭作的《以諸子思想之源建構企業文化之魂——“新子學”精神與商道文化的對接與融合》[104]一文,也認為以諸子思想之源構建企業文化之魂的“子商”商道文化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命題,子商所倡導的新商道文化要很好地繼承開放、包容、發展的“子學特點”和原創性、多元化的“子學精神”,更要學習“以發展的眼光梳理過去與現在,從而更好地勾結未來”的“新子學”精神。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何浙丹博士的《現代學術視野下“新子學”的困境與出路》[105]一文,則從“對自身認知的曖昧”“在徘徊中的方法論創新”“面對時代課題的異聲”三個方面論述了“新子學”所面臨的困境與出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謝清果教授認為,新子學的當代轉向強調的是子學之新,在于將子學面對當代學術領域中加以省思,以期長發出子學蘊藏著的學術思想,以豐富和推進當代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謝清果教授在《新子學的當代轉向——以儒家道心、人心的博弈與當代自我傳播智慧為例》[注]謝清果:《新子學的當代轉向——以儒家道心、人心的博弈與當代自我傳播智慧為例》,第五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文中,著重以道心人心這個儒家核心命題入手,并從自我傳播理論視角加以剖析,以期實現兩者對話。

三、問題反思

盡管“新子學”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與深入討論,獲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梳理“新子學”的研究情況,我們發現,現今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缺憾與問題,有待我們對此進行反思,并做出改進。

首先,“新子學”概念界定模糊?!靶伦訉W”概念的界定作為其研究最為基本的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方勇教授在《“新子學”構想》一文中雖對此早已有所闡釋,但因其對這一概念所持有的謹慎態度,再加上其界定涵蓋度過高,使得這一概念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學者表示了自己的困惑與質疑,并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及時間的規定性等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有不少爭議一時間很難有所定論。我們可以理解一個誕生不久的概念從建立到發展、完善,需要一個艱難且極其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家觀點的碰撞與沖突在所難免。但厘清“新子學”的概念,才能解決“新子學”所面臨的基本問題,也只有做好“新子學”研究的正本清源工作,才能更好地團結各方力量,進行更深層次地研究。這是當前“新子學”研究的當務之急與重中之重。目前學界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這一點,并在行文中對其內涵進行了解構與建構,這也成為“新子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另外,一些學者在分析“新子學”的現狀與問題、困境與出路之時,均關注到了這點。故茲不贅述。

其次,“新子學”研究的主題太過集中。比如,在對“新子學”研究進行回顧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從方勇教授提出“新子學”構想之初到現在,“新子學”在國學中的地位及其應如何面對西學的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與討論的重點。誠然,對“新子學”與國學、西學關系的討論當然是“新子學”發展所必須要面臨的問題,但這類研究的數量已經非常多,且已經獲得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與討論。因而,學者們的關注與研究重心不必繼續執著于此。而諸如新子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問題的討論還不夠充分?!靶伦訉W”是一個宏大的學術構想與工程,其不僅要回歸本原,深入研究子學之精義,而且要回歸現實,貼近時代,為解決現實社會的思想、精神等問題提供指引。因此,“新子學”研究注定是一個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命題。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對“新子學”的跨學科、多學科研究的關注很少,除孫以昭、姜聲調教授對此問題給予特別關注,一些學者將新聞傳播學與“新子學”研究相結合之外,幾乎沒有多少學者將視線著眼于此。

再比如,“新子學”研究還集中于對“新子學”意義的探討,這類探討無疑表達了學者們對“新子學”提法的贊成與擁護,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勵、促進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新子學”的研究中去,同時為“新子學”的發展起到了宣傳、推廣的積極作用。但依筆者之見,研究者應盡量跳脫出近年來“新子學”研究所既定的或十分集中的主題,多關注那些尚未研究成熟的主題,使“新子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都能獲得均衡的進步與完善,使一些角度的研究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取得更深層次的發掘與探討。同時,研究者還可以將視野適當放寬,不局限于目前已經存在的研究主題,而是盡可能地去開闊研究的方向與角度?!靶伦訉W”構想的提出至今剛剛五年,其所蘊含的豐富寶藏還有很多未被開采、發掘,有志學人仍大有可為。

再次,對“新子學”實踐層面的研究仍有待提高?!靶伦訉W”發展路向與方法研究的成果雖然不在少數,但綜合來看,學人所提倡的“新子學”發展的具體步驟或方法,大多集中在文獻的整理、???、注釋、考據等傳統子學甚至傳統學術的基本方法,以及重新闡發諸子精義 ——“詮釋學”的研究方法。對“新子學”的具體發展步驟或是規劃思考仍然非常局限。當然,我們目前仍處在“新子學”研究的開拓階段,對其理論層面的開掘還未能完成,實踐層面的討論自然不能苛責。但“新子學”構想并不是要等理論建構完善,再進行其具體工作的開展,而是齊頭并進。因而對具體研究方法層面的思考也刻不容緩。

此外,除了對“新子學”發展路徑與方法的宏觀展望以外,還應有更多在“新子學”視野或其思想指導下的實際研究。如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等的《“新子學”視野下微觀解讀一例》[106]一文, 對《論語·八佾》中孔子與子夏的一段對話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作者認為,“新子學”的提出,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大方向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微觀上為那些容易產生混淆的文本解讀帶來了轉機。這應當成為我們今后可以借鑒的研究方向。

最后,“新子學”的傳播與推廣仍然不夠充分。從上述回顧可見,對“新子學”的研究至今仍集中在專家、學者的小范圍群體及少數幾家固定的學術期刊、媒體。學術界雖已有較高的討論度,但社會的參與程度仍然很低。因此,我們在豐富“新子學”內容的同時,還應善用各種傳播手段,加強“新子學”的傳播與推廣,使其被更廣泛的接受與討論。

目前“新子學”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書籍、期刊、紙媒等傳統媒介,傳播范圍及影響力較小。我們可以利用大眾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如電視、電影、宣傳片等形式對“新子學”進行推廣。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還可以開設“新子學”的公眾號,利用微信平臺使更多人了解、接受“新子學”。同時,“新子學”還可以申請新浪微博的官微,借助微博超高的使用人數與活躍程度,為“新子學”做推廣?!靶伦訉W”官網、論壇的建立則會有利于青年學者、博士、碩士等“新子學”關注者、愛好者、研究者就“新子學”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也可以使“新子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在網站上得到實時更新?!靶伦訉W”如能實現這些媒介形式的傳播與推廣,其接受度與影響力必將大幅提升。

猜你喜歡
諸子國學學術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學術動態
先秦諸子談大小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馮遠古代人物畫選
創新需要學術爭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