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2018-01-23 08:46王海峰
農業經濟 2018年10期
關鍵詞:現代化區域生產

◎王海峰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當前我國農村發展形勢的深刻認識,同時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不僅從全局上對農村發展進行了整體把握,同時也對于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業結構,加強農村社會治理,結合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促進廣大農村地區持續發展。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其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十九大報告重要內容,從鄉村戰略本質看,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是當前黨在農村工作開展的新戰略,以鄉村振興為主軸,以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產業支撐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鄉村振興戰略要注重生態宜居建設,通過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建,以農村社會民主管理作為有效路徑,從農民增收入手,將提升農民生活富足作為目標,從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解讀作為切入點,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同時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現代化建設理念,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是當前農村發展的核心任務。當前,隨著農村環境改善,加之國家政策支持,農民返鄉創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柱,在此背景下,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急需要解決如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通過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從政策和資金層面支持農民創業,實現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從另外一個層面看,農村現代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由之路,只有解決了農村現代化問題,農村發展目標才能更加明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就會更加協調。而農村現代化關鍵在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

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農村區域發展的空間規劃問題。隨著城鄉融合發展,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界限更加模糊,但由于二元制結構仍然發揮作用,這就造成部分城鄉規劃存在不合理地方,很容易出現城鎮人口與外來人口失衡問題,農村人口與農業勞動力不匹配問題[1]。城市之前發展是以犧牲農村發展換來的,而當前農村發展很少能夠借助到城市資源。特別是當前農村發展基礎數據存在大量水分,不僅導致統計工作很難開展,同時也會影響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政策落實,在制定城鄉融合發展整體規劃時,也因為缺少基礎數據支撐,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因此,應該對城市與農村區劃進行重新界定,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決策基礎。

二、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任務,只有繁榮農村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落后問題。然而,長久以來,受政策、自然條件、人文環境、人口素質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而這種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一)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種地形地貌制約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同地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都不盡相同,加之,國家對于農村不同地區發展投入的政策也不盡相同,這就必然導致不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差甚遠,特別是東西部農村地區之間表現的尤為明顯,沿海地區要比內陸地區更容易獲得發展機會,擁有更多資源的農村要比其他地區能夠獲得更好發展平臺,因此,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還不夠平衡,區域發展差距還非常明顯。

區域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速度不協調。當前,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沿海地區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和人口資源不足,很難進行城鎮化建設,城鎮化進程緩慢[2]。從工業化程度看,我國東部農村地區與城鎮之間發展區別不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相對較低,特別是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與東部地區差距尤為明顯,無論是從購買力角度還是農民純收入角度都存在明顯差距。

發展模式的不平衡。由于我國不同地區農村發展條件不同,不同農村也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在發展模式上主要分為傳統發展模式,這一發展模式以農業發展為主,屬于初級階段;城鄉之間積極互動發展模式,這一發展模式農村發展依托于城市資源發展;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農業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科技化和水利化,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農民收入;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主要依托于農村發展特色資源,是當前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這些發展方式都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但其發展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有所不同,這就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差距更大,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平衡。

(二)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

其一,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滯后,且結構不合理。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圍繞農業這一核心要素進行,近年來在農業發展上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例如在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利化程度上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另一方面,受小農經濟的影響,農業生產規?;竭€需要進一步提升,同時農業經濟發展區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究其原因,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的附加值低,尤其是在落后的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生產仍然以個體經營為主,經營分散,產供銷分離,不僅不利于規模效益的提升,同時也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3]。尤其是在新形勢下,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等的發展,很多農民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銷售大軍,通過直播等網絡平臺,直接銷售農產品,也有企業通過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形成一體化的生產和銷售模式,這些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但是,同時,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差距也在拉大,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

其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農民收入普遍不高。當前,從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來看,銷售農產品或其他農業產業仍然是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受國際市場等的影響,部分農產品價格走低,農民收益也受到影響。由于收入來源單一,收入水平不高,因而農民手中可供支配的收入也較少,為此,很多農民選擇去城市打工,這也是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或另謀出路,導致很多農地閑置或采取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久而久之,將不利于農村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業經濟發展進入惡性循環,更加不利于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隨之而來的,不僅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問題,同時也會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構成不良影響。

其三,農業生產要素流動不暢通。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但新形勢下,農村勞動力等各農業生產所需的要素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農村勞動力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使用不足,生產要素之間在各區域之間的流通不暢,人力資本要素緊缺,社會資本的投入在各地區之間差異顯著。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信息流通不暢,且對農業生產要素的重視不夠,因而,也就造成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其四,資金支持有限,人才資源不足。農村區域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帶動,而這種資金帶動可以是政府資金投入,也可以是社會資金帶動。但從我國多數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看,農村金融產業還相對落后,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還很難匹配,農村金融產業發展很難滿足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分布看,多數金融機構都集中在城市,農村金融機構不僅相對較少,同時在金融服務和產品上也相對簡單,農民能夠獲得的金融服務相對有限。金融支持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缺少金融支持,農村區域經濟就失去了發展動力,更不要說進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了。從農民角度看,無論是農民承包土地進行擴大再生產,還是購買種子農藥進行生產原材料準備,都需要資金支持,如果農民無法得到足夠資金支持,就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生產,而農民沒有農業生產支持,也就沒有任何收入可言。從人才角度看,要想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需要人才資源支撐,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有限,且教育質量一般,幾乎沒有高等教育,這就導致農村自身沒有培養人才的環境和基礎。此外,由于農村生活條件有限,對人才吸引力不足,加之農村通過高考途徑走出的人才很少回到農村工作生活,這就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才問題,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影響,特別是一些農業專業人才缺失,更是影響了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應對策略

基于上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加強政府層面的整體布局與規劃,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模式,加速生產要素流動,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一)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農村產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核心任務,發揮其繁榮和振興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當前農村經濟區域協調發展也應圍繞農業產業化展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在具體做法上,應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借助市場調節手段,利用各類農業生產組織和經濟組織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要實現規?;洜I,改變傳統的分散化的小農經濟種植模式,才能獲得更多的規模效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4]。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是發展主體,同時也是整個農業結構鏈條中的核心,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鏈接產供銷鏈條,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助于增加收益,對接市場需求,形成特色經營和規?;洜I方式,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以農業為根本,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農業發展問題,關系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成效。農業是農村經濟的根本,在新形勢下依然不能脫離這一根本,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大力發展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而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區域發展不協調,究其根本,我國部分地區農村經濟水平偏低,因此,只有堅定不移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一方面,應發揮現有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發揮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其他地區可以借鑒其發展模式和經驗,結合本地需求進行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從政策視角出發,應加大科技投入和資金投入,發揮農業資源優勢,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打造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三)建立生產要素流動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通

生產要素的流動關系著農業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關鍵因素,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生產要素流通不暢通的問題,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建立健全農業生產要素流通體系,尤其是對人才、技術、資本等渠道進行優化,形成暢通的生產要素流通機制。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實現振興鄉村的發展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中央政府部門應完善農業生產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機制,加強土地管理機制建設,健全農業生產投入機制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應予以相應的政策扶持,健全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為農業生產和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要素流通與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全方位的保障。

(四)以政府為指導,制定發展戰略,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

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為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應制定扶持政策,吸引人才和資本向落后地區傾斜,為提升落后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提供助力[5]。同時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和致富能力,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力軍作用。此外,建立健全農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尤其是針對農二代大學生應制定相應的創業扶持政策和指導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然,不論是農民、農業技術人才、高校大學生還是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本要素,都需要政府的規劃和統籌,需要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唯有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體系,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才能實現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其次,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僅能夠為社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有助于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為此,農村各地區應結合本地實際,發揮能源、原材料、自然資源等優勢,最大限度的帶領村民致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鼓勵企業資金的涌入和新的農業技術的運用,通過發揮技術的推動力量,實現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農村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來已久,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然要從國家整體出發,發揮政府政策的規劃和戰略指導作用,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生產各要素之間的有序流通,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

猜你喜歡
現代化區域生產
分割區域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代工生產或將“松綁”
區域發展篇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微生物發酵生產DHA的研究進展
區域
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