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兒童影像消費現象批判
——以抖音為例

2018-01-25 01:17文/孟
傳媒 2018年23期
關鍵詞:成人化成人消費

文/孟 薇

在新媒體時代,兒童成為媒體傳播的符號之一,無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微博,“曬娃”現象比比皆是。隨著音視頻技術的發展,網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圖片文字表達方式,他們更渴望用短視頻這類動態影像的形式來記錄兒童日常瞬間,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近年來,隨著視頻拍攝和剪輯技術的成熟,抖音、美拍、快手等短視頻應用迅速崛起,它們集短視頻拍攝、配樂特效、美顏拍攝等功能于一體,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吸引了大量用戶。而以兒童影像為主題的內容傳播更是信息流中的主體。在消費文化背景下,兒童影像已成為網民集體消費兒童的媒介景觀,但這種消費背后存在倫理問題,值得重視。

一、兒童影像的界定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將兒童影像分為兩大類:“兒童視角的影像”和“關于兒童的影像”。前者指的是影像所呈現的內容是通過兒童的視角所看到、所感知或體驗到的現實世界;后者指的是兒童直接出現在影像中,以視覺動態影像的方式呈現兒童形象、生活、行為與其他內容的影像類型。本文側重于分析“關于兒童的影像”。在傳統媒體時代,兒童影像大多以電視真人秀的形式出現,電視觀眾成為兒童影像的觀看者。而在自媒體時代,普通網民成為兒童影像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童真、童年、童語等成為短視頻中的傳播內容,廣大網民成為觀眾,他們在自媒體平臺上集體圍觀兒童影像,形成視覺奇觀。

二、“童年的消逝”:消費文化下的“媒介奇觀”

在21世紀里,物質商品轉化為文化產品,大量自媒體平臺如抖音等的產生,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主要場所,人們通過對文化產品符號的消費,獲得社會關注、情感快樂及對自身欲望的滿足。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里,人們沉浸在各式各樣的網絡影像中而忘記獨立的思考,成為單向度的人。

霍克海默認為娛樂消遣被文化工業所操縱,文化消費背后是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通過消費明星來獲得情感的快樂和審美滿足。而在自媒體時代,明星神話下放,主流話語權消解,普通公眾成為消費文化符號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被粉絲簇擁成“明星”,兒童作為粉絲經濟下的稀缺資源經常被當作文化符號來進行消費。在抖音平臺上公眾將兒童形象、兒童行為、兒童生活進行全方位展現,加上戲劇化的配樂和搞笑文字,兒童影像得到病毒式傳播。兒童影像的源源不斷生產增強了受眾的消費欲望及再生產欲望,形成了文化工業下另一道媒介奇觀。

1.集體窺視兒童隱私的“另類展現”。當前的文化消費從以往的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公眾成為文化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他們通過售賣隱私來獲得欲望和名望的滿足。隨著自媒體的產生,他們將鏡頭對準兒童,通過兜售兒童私人生活片段和曝光兒童形象來獲得關注。

一是生活隱私的曝光。在傳統媒體時代,大量真人秀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對明星隱私的符號消費,明星的情感經歷、家庭生活、興趣愛好甚至明星的孩子等內容成為許多電視節目爆紅的原因。而在新媒體時代,明星神話走下神壇,普通公眾被簇擁成新的“明星”,他們將自己孩子的影像上傳滿足粉絲的好奇欲望和自身的夸示心理,全方位展現孩子的生活片段和搞笑言語,成為全民集體窺視兒童隱私的“另類展現”。以抖音APP為例,短視頻內容制作時長限時為15秒,短視頻拍攝內容配上有趣音樂就能實現病毒式傳播。在抖音平臺上,有大量關于兒童生活片段的展現。如抖音用戶“小范范”制作了標題為“初次見面,我是豆芽!”的兒童視頻,講述的是十個月大的嬰兒和六個月大的嬰兒見面的場景,視頻內容完全是兒童的日常生活片段,但這段15秒的視頻喜愛人數已達到94萬人次,評論數達到1.3萬人次,轉發達到5.9萬人次。抖音平臺上還有許多關于兒童生活的場景,如吃飯、睡覺、游泳等日常生活,這些本該是私人場域的內容,在自媒體上不斷得到放大,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和瀏覽點擊。

二是幼童形象的曝光。法國史學家菲利帕曾指出兒童被認為具有觀賞性的、令人愉悅、放松的特征,兒童的形象、行為、思維都可以變成娛樂的對象,但過度展現兒童形象,容易讓兒童成為消費文化的符號主宰。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兒童影像的生產者將消費對象對準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將他們作為消費文化的符號,通過展現嬰幼兒天真可愛的形象和稚嫩行為,兜售嬰幼兒的萌態和捧腹大笑的行為,來獲取一定的關注度和網絡名望。在抖音平臺上不乏大量曝光一歲以下嬰幼兒的短視頻片段,如用戶“齊魯守疆”拍攝了一段滿月嬰兒身穿齊天大圣服裝的短視頻,視頻中嬰兒正在睡覺,監護人將其滿月拍照過程放在網絡上,吸引了眾多網民的觀看,嬰兒的萌態形象就這樣被集體觀賞。再如名為“小可樂CCCC”的用戶,將一歲女兒走路的萌態發布在平臺上,引發了2.2萬人的點贊和關注。這類短視頻還有許多大量曝光幼童形象的視頻,不乏大量不穿衣服的嬰幼兒,嬰幼童等稚嫩可愛的面容形象成為人們消費的符號,公眾過度曝光幼童形象吸引了大量網民圍觀,幼童的形象隱私也在這類自媒體平臺上得到過度展現。

2.成人社會規則下兒童的“戲謔模仿”。兒童戲謔模仿在自媒體平臺上已成為粉絲集體圍觀的主要內容,這類模仿是“兒童成人化”的一種具體表現。所謂兒童成人化是指兒童的話語、價值觀、行為等不符合自身生理發展的特征和需求,在外界社會的影響下表現出一種類似成人的傾向,具體表現為兒童擁有成人成熟的思維方式,說出超出他們理解的成人話語甚至表現出和年齡不符的成人化行為。在自媒體平臺上,有些影像真實再現了兒童的“萌化”形象和話語,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駐足和觀看,但有些兒童影像卻故意表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行為和話語,呈現出成人化的趨勢。

一是兒童外在形象成人化。梅羅維茨和波茲曼都認為現代世界已經無法通過打扮來區分兒童和成人,所有具有實用價值的“童裝”都慢慢消失了。所謂童裝就是可以體現兒童特點的衣服,如衣服上鮮艷的色彩、可愛的卡通圖案設計等,而自媒體平臺上有大量的“網紅”童星穿著成人化的童裝,這些服裝在設計上大量運用成人時尚流行元素,如露臍裝、低腰褲、抹胸、比基尼、高跟鞋、牛仔破洞等前衛元素,顏色以黑灰色為主。如抖音用戶“寧寧小萌友”,粉絲19.8萬人次,獲贊總數達到133.8萬,在所發視頻中,有露肩牛仔裙、露臍裝、黑色蕾絲、羅馬鞋等成人化服裝,將自己打扮成為神態優雅的“小淑女”或者是雷厲風行的“搖滾蘿莉”,加上配樂,稚嫩兒童儼然成為大人模樣。

二是兒童行為成人化。兒童效仿成人行為本身不是問題,但將成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放在兒童身上,剝奪他們的童真,這會扭曲兒童的價值觀,對兒童造成精神傷害。如抖音賬戶“寧寧小萌友”發布了一段配有《狼的誘惑》音樂的短視頻,短視頻中的小女孩根據音樂內容模仿村里大娘的表情和話語,引得他人捧腹大笑。兒童行為成人化,在大人設計的場景下去模仿成人動作,忽視了兒童本該有的主觀能動性,兒童成為成人期待下的娛樂玩偶。更有甚者大量發布兒童模仿成年人化妝等視頻,將化妝短視頻發布在網絡上,引起人們的集體觀看。兒童模仿成人稚拙的行為制造出一大批可供展示和消費的視覺影像,大人按照成人化的審美情趣拍攝兒童,并手把手教會兒童如何表演,將兒童世界成人化。這不僅破壞了兒童世界,也會導致兒童自我認同的異化,影響到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是兒童話語成人化。語言是人類展開人際交往的工具,兒童有其獨特的語言方式和思維方式,天真無邪的“童語”正體現他們的純真天性。自媒體對兒童的展示讓兒童的話語和思維方式產生了異化,為了吸引大量粉絲觀看,兒童在成人規則下故意模仿成人口吻,說出與他們不匹配的話語,漸漸喪失了本該屬于兒童特有的語言表達。如抖音平臺有一段關于“我男朋友還很帥,還有很多錢”的火爆短視頻,視頻中兩個七八歲的女童開展了一段關于各自男朋友評價的討論,在平臺上獲得了大量成人粉絲的觀看甚至模仿。七八歲的女童年齡尚小,還未對世界有清晰的認識,更談不上健全的愛情觀,但她們效仿成人話語,戲謔的談論愛情觀問題,雖引得他人捧腹大笑,但長期的模仿勢必會造成兒童精神世界的異化,甚至會產生“金錢至上”“美貌至上”等錯誤價值觀,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消費主義下兒童影像傳播的倫理深思

自媒體時代集體消費兒童所暴露出來的集體沉淪和集體共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大眾文化的異化和娛樂至死以及社會價值的錯位。筆者認為兒童影像的消費背后有以下三個原因。

1.炫耀式生產彰顯成年人夸示的心理。對于兒童影像的“夸示”源于娛樂至死的消費社會中成人的一種夸示心理,即成人借助展示兒童形象、兒童話語、兒童行為等尋求實現的炫耀效果。兒童影像的生產者多為兒童的監護人,他們對兒童影像的拍攝和傳播是一種關于孩子自身出類拔萃的明示或暗示,是滿足監護人內心自我夸示的需要。在自媒體平臺上,帶有夸示性的兒童表演常常以掩蓋兒童的真實個性為目的,他們為了讓孩子以個性化出眾,刻意策劃導演另類的個性行為,如將成人庸俗的價值觀架在兒童身上,通過他們稚嫩的口吻予以表達,營造出另類的個性,制造出一批特異的兒童形象以吸引網民的注意。

2.低門檻平臺促使兒童影像民眾化轉向。所謂“民眾化轉向”指的是普通老百姓通過平臺將自己變成媒介的內容,這正是當前消費文化對兒童影像消費的真實寫照。在傳統媒體時代,當代娛樂媒體過度挖掘兒童影像的消費性,這樣的一種奇觀在自媒體時代得到延伸。自媒體時代讓人人都有話筒,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的興起讓民眾有了發言和傳播影像的權利,這種新型傳播平臺門檻較低,任何一位擁有手機、平板電腦的成年人都可以在這類視頻傳播平臺上傳播影像。同時,自媒體傳播平臺,觀眾以粉絲的形式顯性化出現,并通過點贊、評論、轉化與傳播者產生即時互動,加入到內容的二次傳播中,容易形成兒童影像的病毒式傳播。粉絲的集體簇擁也容易讓兒童影像的傳播者產生明星幻象,在集體的觀賞和點贊中又進一步推動兒童影像的生產。

3.粉絲經濟和消費文化共謀促集體消費兒童。約翰·菲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中提到“大眾文化迷是過度的讀者,對文本的投入是主動的、熱烈的、狂熱的、參與式的”。粉絲對于偶像的選擇是主動和熱烈的。在傳統媒體時代,明星成為我們的膜拜者,但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讓普通公眾被簇擁成新的“網絡明星”,粉絲在觀看這類明星的自媒體內容時候能夠獲得弗洛伊德所謂的“愉悅”感。當大量兒童影像上傳到自媒體平臺并引起關注后,進一步刺激了影像制作者的虛榮心,他們不顧兒童的身心發展,在粉絲期待下完成對兒童的拍攝,兒童成為消費對象。

四、兒童影像傳播失范的對策

自媒體時代,兒童影像已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道媒介奇觀,兒童成為被消費的符號之一。但集體無意識對兒童童真、童年、童語的過度消費不該成為常態,不能通過生產兒童影像來滿足自身娛樂需求。為此,要通過各種措施規避兒童影像過度消費現象。

1.提高公眾媒介素養。公眾媒介素養不僅指公眾使用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還指能夠用批判的視角獨立看到傳播媒介的內容,這是現代社會里公民的素質之一。在自媒體時代里,公眾嫻熟地穿梭在各類自媒體APP中,“點贊”“轉發”“曬圖”等行為體現了公眾使用媒介產品的能力。但在信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低俗化現象值得深思。兒童成為成人世界里的消費符號,對兒童影像的消費成為一道奇觀,成人不該為了滿足自身的夸示心理而讓兒童成為消費符號。因而需要學會正確生產兒童影像,對那些涉及兒童隱私,褻瀆兒童純真的影像做到不生產、不傳播。同時,應該學會辨識和讀解兒童影像消費中的垃圾信息,堅決抵制被消費文化扭曲的童年消費取向。

2.自媒體平臺加強職業道德自律。自媒體時代各大社交平臺要更加規范自己的職業道德,不能為了搶占用戶資源而允許過度消費兒童的影像信息傳播。以“抖音”為首的自媒體平臺應該完善過濾機制,自動篩選過濾掉不適宜傳播的兒童影像,對于兒童影像的情色消費進行屏蔽,發揮好媒體平臺的把關作用,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

3.國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我國政府在保護兒童,爭取兒童權益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相比發達國家來看還有許多提升空間。盡管我國一直在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但對于自媒體平臺兒童影像的過度生產和消費現象,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為此,應該建立健全兒童保護法、媒體法律及互聯網傳播法律法規體系,監管自媒體平臺上關于兒童影像的傳播活動,引導公眾正確生產和消費兒童影像。

猜你喜歡
成人化成人消費
養大成人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成人不自在
40年消費流變
幼兒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對策
新消費ABC
少兒出版物過度成人化現象分析
成人學習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敗寇而是望子成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