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良鐸教授“三焦經絡瘀滯理論”中西醫臨床特點數據挖掘分析

2018-01-29 10:01王海燕姜良鐸馬清許冬唐仕歡羅增剛
中國中藥雜志 2017年24期

王海燕+姜良鐸+馬清+許冬+唐仕歡+羅增剛

[摘要] 國家名老中醫姜良鐸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善于從經絡辨證理論出發,從整體狀態辨治,創立了“三焦經絡瘀滯”理論。該文率先對姜良鐸教授在門診患者辨證論治中經常采用的三焦經絡瘀滯理論進行了中西醫臨床特點研究總結,探討其內在規律性。文中首先對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進行了介紹,然后采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姜教授診斷三焦經絡瘀滯的279例患者的中西醫疾病特點。通過該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三焦經絡瘀滯患者女性多見,多見于中青年人群,病程遷延,舌紅苔黃等內熱表現常見,其現代西醫疾病診斷與傳統中醫辨證癥候群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三焦經絡瘀滯癥候群表現以熱證狀態居多,中年患者是三焦經絡瘀滯的常見患病人群,西醫診斷的相關信息有助于診斷三焦經絡瘀滯。

[關鍵詞] 經絡辨證; 三焦經絡; 瘀滯

[Abstrac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a national senior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has created the theory of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from the theory of meridian dialectics and from the overall state.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theory which is often used by 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in the treatment of out-pati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ere first studied and summarized to investigate its inherent regularity. First, the source of data and research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was usedwith the method of data mining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279 patients with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diagnosed by Professor Jiang in 2014. Then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were made after research: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was more common in women as well as young and middle-aged population. Often manifested by prolonged treatment course, red tongue with yellowishfur, with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CM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The symptoms of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syndrome are mostly of heat syndromes,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are the most common patients with stasis and stasis of sanjiao. Related inform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can help to diagnose the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Key words] differentiation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sanjiao meridian; stasis

經絡是人體經氣運行的通路。盡管在理論層面對經絡的實質存在許多論點和假說,但毋庸置疑,在中醫臨床實踐中,以經絡理論為指導,常常能起到因勢利導、事倍功半的奇效。姜良鐸教授是國家名老中醫,在臨床實踐中善于從經絡辨證理論出發,從整體狀態辨治,創立了“三焦經絡瘀滯”理論。是對經絡辨證在中醫藥治療方面的有效補充,本文總結姜良鐸教授診斷“三焦經絡瘀滯”患者的臨床特點。

研究姜良鐸教授在門診患者辨證論治中經常采用的三焦經絡瘀滯理論,用數據挖掘的方法,探討其內在規律性;以臨床辨證為“三焦經絡瘀滯”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總結該癥候群的一般特征;總結三焦經絡瘀滯病例的病程特點、舌象特點、中醫證候;總結三焦經絡瘀滯病例的診斷標準,與常見西醫疾病的相關性;推動該辨證方法的規范化應用,從而達到治已病和治未病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分析姜良鐸教授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臨床醫案中明確診斷為三焦經絡瘀滯的病例。

1.1.1 入選標準 年齡16~80歲,自行就診的門診患者;對于多次就診的患者,按照首次就診并診斷三焦經絡瘀滯列入統計分析,如中醫診斷中三焦經絡瘀滯已改善或消失,則不列入統計分析數據庫。endprint

1.1.2 排除標準 慢性腎功能不全CKD-4期以上患者;心功能Ⅲ級(NYHA)以上患者;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1.1.3 診斷標準 按照姜良鐸教授理論,將“三焦經絡瘀滯”定義為:一組具有上熱下寒、內熱外涼、燥濕不和、左右不通特征的臨床癥候群?!皟葻嵬鉀觥倍x為同時具有“內熱”和“外涼”主訴者,“內熱”表現為鼻息氣熱、口氣重、口腔潰瘍、喜冷飲、低熱、煩熱、怕熱多汗、尿黃、尿灼熱感,“外涼”表現為怕冷、畏寒、手足涼、四末不溫?!吧蠠嵯潞倍x為同時存在上焦部位熱象及下焦部位寒象者,如上半身怕熱多汗、腰膝以下部位發涼怕冷或麻木感、手熱腳涼、反酸燒心、上腹部灼熱伴受涼后腸鳴腹脹腹瀉、多食易饑伴怕涼、小腹寒、大便溏等?!霸餄癫缓汀倍x為機體同時存在氣化不均衡的狀態,如口干不欲飲、口干眼干伴浮腫、口干眼干伴舌體干燥乏津、口干眼干伴腹瀉等?!白笥也煌ā倍x為足少陽膽經偱行部位痛、脹、功能障礙,如脅痛、身體兩側部位的痛脹麻木、口苦、耳癢、耳鳴、耳聾、目赤、頸部淋巴結、甲狀腺、腋下、乳腺、肝膽部位的不適癥狀等。

1.2 方法

1.2.1 數據預處理 構建結構化數據庫收集各位患者的一般資料,西醫疾病名稱,中醫癥狀、舌象、脈象、中醫其他證候等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

1.2.2 數據處理流程 采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新藥設計課題組研發并使用的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系統進行相關統計分析[1]。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平臺(V2.5)的方劑數據挖掘算法分為Apriori關聯規則算法,復雜熵系統聚類和改進的互信息算法。計量和計數資料采用SPSS 12.0軟件分析。

2 結果

2.1 疾病的性別年齡分布特點

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姜良鐸教授門診就診患者共949例,其中明確診斷三焦經絡瘀滯患者279例,占29.4%。男性114例(40.9%),女性165例(59.1%)?;疾∧挲g多集中在30~69歲,為中青年人群,40~49歲達患病高峰,見圖1。

2.2 疾病的病程特點、舌象特點

從病程長短看,90.0%的患者均為病程半年以上的慢性病程,病程1~5年的患者占48.0%,提示三焦經絡瘀滯是一個慢性的臨床過程,需逐漸形成,在5年的時間內患病人數達高峰。

從舌色分布情況看,舌紅患者199例,占71.3%,表明表現為熱證的患者更為常見。舌色紫暗或有瘀點瘀斑以及舌下絡脈迂曲的患者153例,占54.8%,與絕大部分患者病情遷延不愈,久病入絡、久病多瘀有關,舌胖齒痕患者70例(25.1%),舌淡患者53例(19.0%)。279例患者中,苔黃患者最多見,共176例,占63.1%,苔厚和苔膩的患者117例(41.9%),提示體內存在濕熱的患者較多。值得注意的是,163例(58.4%)患者舌苔薄白(包括苔白、苔薄白、苔薄3種舌象),表現為正常舌象表現,提示舌象正常并不表明機體處于無證可辨的狀態,見圖2。

2.3 三焦經絡瘀滯的患者中常見的其他中醫證候和西醫疾病

2.3.1 三焦經絡瘀滯患者中常見的中醫證候分布特征 279例三焦經絡瘀滯病例涉及中醫診斷共計108種。除三焦經絡瘀滯診斷外,其他常合并的中醫證候為:氣血不和57例(20.4%)、肝陽上亢57例(20.4%)、任督不通37例(13.3%)、脾腎兩虛34例(12.2%)、肝胃不和31例(11.1%)、腎虛肝旺14例(5.0%)、心肝火旺10例(3.6%)、胃失和降8例(2.9%)、營衛不和6例(2.2%)、表里不和6例(2.2%)。

2.3.2 三焦經絡瘀滯患者中的西醫疾病特征分析 279例三焦經絡瘀滯病例涉及西醫診斷共計182種,常見的西醫診斷依次為:睡眠障礙126例(45.2%),胃炎96例(34.4%),便秘76例(27.2%),膽系疾病49例(17.6%),高血壓42例(15.1%),血脂代謝異常30例(10.8%),胃食管反流27例(9.7%),2型糖尿病19例(6.8%),焦慮抑郁17例(6.1%),頸椎病17例(6.1%),乳腺增生或結節15例(5.4%),月經不調14例(5.0%)。

279例中,西醫診斷為單一病種的70例(25.1%),西醫診斷為2個病種的87例(31.2%),西醫診斷為3個及以上病種的122例(43.7%)。

2.3.3 三焦經絡瘀滯的癥狀分析 將所有三焦經絡瘀滯的患者癥狀進行歸類。279例三焦經絡瘀滯的患者中,按照姜良鐸教授“三焦經絡瘀滯”診斷標準,特征性癥狀分布特征為:內熱外涼256例(91.8%),上熱下寒198例(71.0%),左右不通128例(45.9%),燥濕不和151例(54.1%)。

2.3.4 三焦經絡瘀滯患者西醫疾病特點及聚類分析 在西醫診斷為單一病種診斷的70例中,男性28例(40.0%),女性42例(60.0%)。平均年齡45.0歲。70例中消化系統疾病17例(24.3%),婦科疾病8例(11.4%),呼吸系統疾病6例(8.6%),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疾病、骨關節病均為4例,其他各類診斷27例。此外,70例中,24例有睡眠障礙癥狀,占34.3%;19例有便秘,占27.1%。

西醫診斷為2個病種診斷的87例中,男性40例(46.0%),女性47例(54.0%)。平均年齡47.5歲。87例中第一診斷消化系統疾病23例(26.4%),婦科疾病13例(14.9%),精神心理疾病12例(13.8%),呼吸系統疾病5例,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病均為4例,其他各類診斷26例。87例中有消化系統疾病的42例(48.3%)。此外,87例中,42例有睡眠障礙癥狀,占48.3%;21例有便秘,占24.1%。

西醫診斷為3個及以上病種診斷的122例中,男性46例(37.7%),女性76例(62.3%)。122例病例平均年齡53.7歲,其中3個病種診斷62例,平均年齡52.1歲;4個病種診斷43例,平均年齡53.5歲;5個病種診斷13例,平均年齡60.8歲;6個病種診斷3例,平均年齡62.7歲。endprint

122例中第一診斷消化系統疾病35例(28.7%),心腦血管疾病22例(18.0%),婦科疾病11例(9.0%),精神心理疾病10例(8.2%),代謝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各9例(7.4%),其他診斷26例。122例中有消化系統疾病的77例(63.1%)。此外,122例中,61例有睡眠障礙癥狀,占50.0%;38例有便秘,占31.1%。

6組不同病種數診斷的病例數及平均年齡情況見圖3。將6個組的平均年齡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其中1,2個病種診斷病例的平均年齡均小于3,4,5個病種診斷病例的平均年齡(P<0.05),3個病種診斷病例的平均年齡小于5個病種診斷病例的平均年齡(P<0.05),其余組間平均年齡無統計學差異。

西醫診斷為單一病種診斷、2個病種診斷、3個及以上病種診斷的病例的性別分布情況進行卡方分析,3組間性別構成無統計學差異。

為更好地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深入挖掘姜良鐸教授三焦經絡瘀滯理論中西醫相關疾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潛在規律性,將3個及以上病種診斷的122例病例所涉及的診斷進行聚類分析,其中,涉及西醫診斷127種,中醫診斷67種,見圖4。

將122例西醫及中醫診斷中合計頻率低于5次的診斷去除,其余診斷進行病例聚類歸類。同時,將去除低頻次診斷后,診斷描述低于3種的病例剔除,然后進行最終剩余95例病例的聚類歸類,見圖5。

從圖5可以清晰地看出,西醫診斷聚類顯示與中醫三焦經絡瘀滯癥候群的良好相關性。圖4,5下方標注的數字1~5代表三焦經絡瘀滯癥候群的類別,每類都包含相應的西醫診斷群組。提示在三焦經絡瘀滯的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詢問相關的西醫疾病診斷和癥狀,尤其在無證可辨和舌脈正常的患者中,該群組歸類具有重要的診斷參考價值,見表1。

3 討論

“三焦經絡瘀滯理論”來源于姜良鐸教授的長期臨床實踐,為姜教授首先提出,是姜良鐸教授的“從狀態論治”學術思想中“經絡辨證”部分的理論精華。姜良鐸教授認為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的關系為:經絡辨證主要解決“通滯”的問題,臟腑辨證主 要解決“虛實”的問題[2]。本研究首次對“三焦經絡瘀滯理論”的定義、臨床表現、癥狀歸類、診斷標

準、與西醫相關臟腑相關疾病的關系、中醫證候分布特征、舌脈特點進行了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總結。目前國內外尚無相關報道。

姜良鐸教授的三焦經絡瘀滯理論認為:三焦經絡瘀滯的突出表現是機體的不平衡狀態,從中醫的角度認識:表現為一組復雜癥候群——上熱下寒、內熱外涼、左右不通、燥濕不和。從西醫學的角度認識:表現為經絡所過的多臟器多系統疾病并存[3]。治療采用疏通經絡的方法,屬中醫學的和法[4],利用人體自身經絡的走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因此用藥輕靈,很少攻伐和雍補。

3.1 三焦經絡瘀滯癥候群表現以熱證狀態居多

臨床表現為熱證者占多數,舌紅苔黃、苔白、苔厚、苔膩者多見。其癥狀特征為寒熱錯雜,突出的臨床特點是內熱外涼、上熱下寒、左右升降失衡、燥濕不和。在對“寒熱錯雜”的認識方面,姜良鐸教授非常重視患者的主訴,每必親自詳細詢問患者主訴中寒與熱的不同部位,詢問出汗的情況,詢問尿便的顏色、氣味,親查眼瞼、咽喉、舌脈,對于相關的西醫學既往史、化驗和檢查結果,每必詳細記錄,尤其重視有無乙肝、膽石癥、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脂肪肝、子宮肌瘤、前列腺炎、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腸易激綜合征、便秘,以及血壓、血脂、血糖情況的詢問和記錄。對檢查報告中的表現和結論加以中醫理論的相關解釋,綜合判斷。常首先區分實證、虛證,再判別實熱、虛熱。

在辨證方法的選擇上,經絡辨證常與其他辨證方法綜合運用。如果寒熱不能定位于臟腑,不能單純以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等常用的辨證方法來單獨解釋,則加用經絡辨證的方法,從狀態論治,并以三焦經絡辨證為主線,以“和法”對機體的不平衡狀態采取綜合調控。

姜良鐸教授認為:三焦經絡瘀滯患者的“內熱”及“上熱”以實熱為主,本研究舌紅患者占71.3%,苔黃患者占63.1%,也充分證實了這一理論。同時,咽紅、瞼結膜充血也高度提示體內有實熱證存在。當不同部位、表與里同時表現為寒熱不均衡時,提示經絡瘀滯不通,治療首先應以疏通經絡為主。隨著經絡的疏通,患者的寒熱不均衡狀態會逐步改善直至完全消失。在今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中,可對多次以“三焦經絡瘀滯”診斷就診的病案進行亞組分析,尋找其中的遣方用藥規律、療程的把握,并可以進一步評價長期用藥的安全性。

姜良鐸教授認為:中醫的“左升右降”的理論源于“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醫學指南》中提出:“但人體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肺氣從右而降,肝氣由左而升”,因此,人體左右兩側,即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偱行的部位,是氣機升降、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主要路徑。左右升降失衡主要指氣機的失衡,可以表現為在人體兩側偱行的三焦經絡瘀滯:經絡所過之處,如甲狀腺、頸部淋巴結、耳、目、乳腺、肝膽、前列腺、子宮附件等多部位、多臟器共??;可以表現為左右舌象、脈象不一致;本組資料因記錄左右舌脈不一致的例數偏少,僅22例,故未能進行相關的統計學分析。

在對“燥濕不和”的認識方面,姜良鐸教授重視舌苔的辨識,舌苔分布不均勻、乏津、苔燥均提示津液已傷。與傳統的“養陰生津”療法不同,姜良鐸教授認為燥濕不和患者的病機并非只是陰虛或內熱所致,“三焦經絡瘀滯、氣血運行不暢”才是關鍵病機。突出的表現為“旱澇不均”,同一階段、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同時存在截然相反的表現:如口干眼干伴有關節或下肢浮腫等。因此,治療上通過疏通三焦經絡,調暢氣血運行的通道,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中年患者是三焦經絡瘀滯的常見患病人群

三焦經絡瘀滯患病年齡多集中在30~69歲,為中青年人群,40~49歲達患病高峰。與經驗性思維不同,盡管“久病入絡”,盡管“久病多瘀”,但三焦經絡瘀滯卻并非在老年人中常見,三焦經絡瘀滯患者中有半數表現為舌色暗、紫、瘀點瘀斑、舌下絡脈迂曲等血瘀的舌象表現,提示應高度重視中年患者中出現的經絡瘀阻表現,應高度重視經絡辨證方法在中年患者中的應用,治療上及時疏通三焦經絡,防病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endprint

是否可以將三焦經絡瘀滯看作是病變入臟腑的一個必經階段,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3.3 西醫診斷的相關信息可有助于診斷三焦經絡瘀滯

279例三焦經絡瘀滯病例所涉及的西醫診斷182種,其中睡眠障礙、胃炎、便秘、膽系疾病、高血壓等診斷的病例數所占比例較大,西醫診斷聚類顯示出與中醫三焦經絡瘀滯癥候群的良好相關性,提示在三焦經絡瘀滯的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詢問相關的西醫疾病診斷,尤其在無證可辨和舌脈正常的患者中,該疾病群組歸類具有重要的診斷參考價值[5]。

三焦經絡瘀滯是一種臨床非常常見的癥候群,約占中醫門診患者的30%左右,女性更為多見?;疾∧挲g多集中在30~69歲,為中青年人群,40~49歲達患病高峰。應重視經絡辨證方法在中年患者中的合理應用。三焦經絡瘀滯病程遷延,常需要半年以上的臨床過程逐漸形成。

目前傳統中醫的辨證方法主要包括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經絡辨證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家的關注[6-7],但現代中醫臨床培訓教材中恰恰忽視了經絡辨證在辨證論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經絡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密切關聯,相互補充,是一種綜合的中醫辨證方法,更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8]。姜良鐸教授在臨床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將傳統的辨證方法與經絡辨證融為一體,根據經絡的運行和相互聯系,治療已經出現的癥狀,同時預防即將發生的病理變化,常常取得事倍功半的奇效[9]。

但是,由于經絡辨證本身包含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非常龐雜,再結合傳統的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等,常常使后學茫然,望而卻步[10-11]。因此,如何更好地認識和挖掘經絡辨證方法[12],發現其內在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普及應用于臨床實踐當中,是一項實用性強、而且具有深遠意義的臨床課題[13-14],也是今后的長期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盧朋, 李健, 唐仕歡, 等.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開發與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

[2] 王黎.從《素問·調經論》理解“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C].西安: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內經研討會,2015:259.

[3] 李恩.從藏象研究的啟示論經絡研究的辯證思維[C].南京:第四屆國際絡病學大會,2008:125.

[4] 張振千.閔范忠教授學術經驗總結及柴胡劑治療冠心病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6.

[5] 郭鋒,李靈雨,吳鐵.甲狀腺瘤、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異病同治的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6):124.

[6] 焦揚,劉承.姜良鐸內科方藥心得[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 3.

[7] 藍蘭,馮藝蘭,劉紋靜,等.李世杰教授運用經絡辨證治療乳腺癌的經驗探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6, 37(5):17.

[8] 尤艷利,周爽.經絡學說中辯證思維淺析[J].江蘇中醫藥,2013,45(11):9.

[9] 姜良鐸.從息論態,綜合施治[J].中醫雜志, 2007, 48(5):394.

[10] 王亞偉.黃元御六經氣化思想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5:1.

[11] 姜越.針灸與中醫內科辨證論治思維模式的差異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7):153.

[12] 黃光鴻.胃痛中醫分型與慢性胃炎胃息肉病理類型的相關性分析[D].廣州: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6:1.

[13] 楊北生.《金匱要略》對經絡學說的辨證論治特點[J].內蒙古中醫藥, 2015, 34(3):107.

[14] 唐宏智,陳姣,李瑛.淺談經絡學說對心臟疾病辨治的指導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 12(4):2.

[責任編輯 張燕]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