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0.9La0.1)2(Ni0.74Cu0.21Ga0.05)O4+δ納米纖維陰極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質

2018-02-01 06:56趙嘉琪孫麗萍霍麗華
無機化學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前驅粉體氧化物

盛 雙 趙嘉琪 孫麗萍*, 霍麗華 趙 輝

(1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功能無機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80)

(2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01)

0 引 言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以其能量轉化效率高、綠色環保等諸多特性,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1-3]。作為SOFC的重要組成之一,陰極的性能直接影響到燃料電池的輸出特性。隨著電池工作溫度的降低,傳統陰極材料如La0.8Sr0.2MnO3(LSM)性能急劇下降[4]。因此開發及優化新型陰極材料成為SOFC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5-6]。

陰極材料性能的優化主要有2種途徑,一種是通過改變材料的組成,如摻雜或兩相混合制備復合電極[7-10];另一種是從改變材料的微觀結構角度出發,制備特殊形貌的電極材料,如納米管、納米帶及納米纖維等[11-13]。靜電紡絲是一種有效的聚合物/陶瓷納米纖維制備技術。由于纖維獨特的結構及納米尺寸效應,使其表現出較好的理化性能,成為包括SOFC在內的許多重要電化學能量轉換裝置的最佳候選電極材料。近年來采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SOFC電極材料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14]。Liu課題組制備了高性能的納米纖維陰極PrBa0.5Sr0.5Co2O5+δ(PBSC),發現納米纖維電極的多孔結構為氣體運輸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同時良好的導電性有利于促進電荷轉移過程[15]。Jin等采用一步靜電紡絲工藝制備了 Pr0.6Sr0.4FeO3-δ-Ce0.9Pr0.1O2-δ(PSFO-CPO)復合陰極材料。結果表明復合納米纖維陰極在800℃的極化電阻為0.072 Ω·cm2,比相同組成的粉體陰極減小了約28%[16]。我們課題組采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了化物納米纖維材料,并發現這些纖維陰極均表現出明顯改善的氧還原反應(ORR)催化活性。

Pr2NiO4具有良好的高溫氧還原電催化活性,作為SOFC的陰極材料得到廣泛研究[20-22]。以La和Cu部分替代Pr和Ni,能夠有效的改善其高溫下的結構穩定性[23-25]。進一步的研究表明Ni位摻雜d10結構的Ga3+能夠產生更多的間隙氧,從而明顯增強材料的氧滲透性能[26]。Yashima的測試結果表明,PLNCG的氧滲透速率在 1 000 ℃達到 137 μmol·cm-2·min-1,遠高于傳統鈣鈦礦結構氧化物(如La0.6Sr0.4Fe0.8Co0.2用EDTA-檸檬酸鹽法制備了PLNCG氧化物粉體,并證實其作為SOFC陰極材料具有潛在的研發價值[28]??紤]到PLNCG具有較好的理化性能,本研究結合靜電紡絲技術制備PLNCG納米纖維陰極,以期進一步改善其ORR催化活性,并探索PLNCG納米纖維陰極的電化學反應機制。

1 實驗部分

1.1 PLNCG納米纖維的制備

將分析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加入到無水乙醇和去離子水的混合液中,配制成10%(w/w)PVP溶液,按照化學計量配比向上述溶液中分別加入分析純金屬硝酸鹽,并持續攪拌12 h得到綠色澄清穩定的紡絲前驅體溶液;采用自制靜電紡絲裝置進行紡絲,參數設置如下:電壓10 kV,紡絲頭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16 cm,紡絲液推進速度1 mL·h-1。將得到的納米纖維前驅體在400℃燒結2 h,950℃煅燒5 h,得到PLNCG氧化物納米纖維。

1.2 測試電池的制備

將 Ce0.9Gd0.1O2-δ(CGO)粉體在 220 MPa 下加壓成型,1 200℃燒結12 h,1 400℃燒結24 h,得到致密的電解質圓片。稱取一定量的PLNCG納米纖維,與適量含3%乙基纖維素的松油醇充分混合得到陰極漿料,并對稱涂覆在CGO電解質片兩側,電極面積為0.25 cm2,80℃干燥12 h,400℃燒結2 h除去有機物,再升溫至1 000℃燒結2 h,得到兩電極對稱半電池;將陰極漿料均勻地涂在電解質圓片的一側,作為工作電極(WE);另一側對稱涂上Pt漿作為對電極(CE),在工作電極同側粘結一根Pt絲,作為參比電極(RE),采用相同的熱處理程序進行燒結,得到三電極測試電池。

采取雙粉干壓法在120 MPa壓制成直徑為15 mm的CGO電解質支撐半電池素坯(陽極為NiO與CGO,mNiO∶mCGO=6∶4),1 350 ℃燒結 4 h; 再將陰極漿料均勻涂覆在電解質上,1 000℃燒結2 h,得到NiO-CGO/CGO/PLNCG單電池。

1.3 材料的測試及表征

采用Perkin-Elmer公司的Pyris-Diamond型熱重-差熱 (TG-DTA)分析儀對材料的熱失重進行分析。測試條件如下:測試氣氛為空氣,升溫速率5℃·min-1,溫度范圍30~950℃。納米纖維的物相采用Bruker D8-Advance型X射線粉末衍射儀進行表征,射線源為 Cu 靶 Kα 射線(λ=0.154 18 nm),工作電壓 40 kV,電流 10 mA,2θ=20°~80°。 利用 BRUKER EQUINOX 55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對材料進行分析,測試時使用KBr扣除背底,掃描波數范圍3 500~400 cm-1。樣品的微觀形貌采用HITACHI公司的S-4800型掃描電子顯微電鏡(SEM)進行觀測,工作電壓5 kV。電極的電化學性能利用交流阻抗技術進行研究 (Autolab PGStat 30電化學工作站),頻率范圍0.01 Hz~1 MHz,溫度范圍 500~700 ℃,空氣與 N2的混合氣氛。陰極極化曲線采用電壓階梯掃描技術測試,并利用公式ηWE=ΔUWR-iRel計算陰極極化過電位,其中ηWE為陰極過電位,ΔUWR為工作電極與參比電極的電位差,i為流經電池的電流,Rel為電解質電阻。采用上海辰華公司的CHI770B電化學工作站測試電解質支撐單電池的輸出性能,以加濕的H2(含 H2O 3%(V/V)為燃料氣,空氣為氧化氣,測試溫度范圍600~700℃。

2 結果與討論

2.1 TG-DTA分析

圖1為納米纖維前驅體在空氣中的熱失重曲線(TG-DTA)。由圖可知,樣品在100℃之前的失重歸屬于乙醇、水等溶劑的揮發;200~325℃的持續失重歸因于PVP等有機物及部分無機硝酸鹽的熱分解;隨后的緩慢失重對應于無機硝酸鹽的進一步分解以及氧化物的形成;當溫度升高至600℃時,熱重曲線不再變化。樣品總的失重量為76%(w/w),考慮到制備過程中無機鹽和PVP的用量,如果以無機鹽完全轉變成對應氧化物計算,纖維前驅體的理論失重量為80%。對比可知600℃熱處理以后,纖維前驅體中的有機物以及硝酸鹽基本分解完全。

圖1 納米纖維前驅體的TG-DTA曲線Fig.1 TG-DTA curve of the nanofiber precursor

2.2 材料的物相分析

采用XRD對納米纖維前驅體及熱分解產物進行分析(圖2)。納米纖維前驅體XRD圖在2θ=20°出現寬峰,為PVP的半晶態峰(圖2a)。400℃煅燒產物的PVP半晶態峰仍然存在,但強度明顯減弱 (圖2b)。繼續升溫至 600 ℃(圖 2c),產物中出現 Pr6O11和NiO的特征衍射峰,PVP半晶態峰完全消失。溫度升至 950 ℃(圖 2d), 所有衍射峰的位置與(Pr0.9La0.1)2(Ni0.74Cu0.21Ga0.05)O4+δ標準衍射峰一致, 且峰型尖銳,表明得到結晶良好的PLNCG納米氧化物纖維。

圖2 納米纖維樣品在不同溫度下熱處理后的XRD圖Fig.2 XRD patterns of nanofiber samples after heat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3 PLNCG納米纖維在950℃燒結5 h后的XRD圖,Rietveld精修結果、二者的差值及Bragg衍射峰位置Fig.3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XRD patterns,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calculated Bragg peaks positions for PLNCG nanofiber sintered at 950℃for 5 h

為了進一步確認產物的結構,對于PLNCG納米纖維的XRD圖進行Rietveld擬合分析。圖3為XRD圖、Rietveld精修結果、它們的差值及Bragg衍射峰位置??梢娝醒苌浞寰鶜w屬于PLNCG,未見其它雜相峰。精修后的結果顯示PLNCG的晶體結構屬于四方晶系,I4/mmm空間群,晶胞參數:a=b=0.383 3 nm,c=1.255 7 nm,RP=6.49%,RWP=8.28%。Rietveld精修結果與文獻[27]報道的結果一致,表明合成的納米氧化物纖維為單一物相的PLNCG產物。

2.3 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分析

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對PLNCG氧化物納米纖維的熱失重過程進行跟蹤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圖4a為PVP的紅外光譜圖,其中3 433,2 952,1 658,1 423和1 289 cm-1分別對應羥基(νOH),C-H 鍵(νC-H),羰基(νC=O),C-H 鍵(δC-H)和 C-N鍵/C-O 鍵(νC-N/νC-O)的特征振動峰;圖 4b 為纖維前驅體的紅外譜圖??梢姵薖VP的特征峰外,在1 356、1 037和815 cm-1還分別出現了硝酸根的振動峰。當纖維前驅體在400℃煅燒后,PVP以及硝酸根的特征振動峰消失,在1 505、1 383和852 cm-1出現新的振動峰,可能為PVP分解產生的殘余碳的振動峰(圖4c),另外在500 cm-1附近還出現了新的振動峰,對應于Pr-O/Ni-O鍵特征振動峰,表明在400℃即有氧化物生成??紤]到400℃的XRD圖中并未觀察到明顯的氧化物衍射峰,這可能是由于此溫度下的氧化產物結晶度較低的緣故。600℃煅燒產物在500 cm-1附近的振動峰更加尖銳,表明氧化物的結晶度有所提高(圖4d)。950℃燒結5 h后,殘余碳峰完全消失,且500 cm-1附近的振動峰移動到530 cm-1(圖 4e),歸屬于(NiCuGa)-OⅡ鍵的振動[29-30],說明在950℃已有PLNCG物相生成,這與TG和XRD分析的結果一致。

圖4 (a)PVP,(b)纖維前驅體,(c)400 ℃,(d)600 ℃,(e)950℃熱處理后的紅外譜圖Fig.4 FT-IR spectra of(a)PVP,(b)PVP/Pr(NO3)3/La(NO3)3/Ni(NO3)2/Cu(NO3)2/Ga(NO3)3composite fibers,fibers after calcin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c)400 ℃,(d)600 ℃ and (e)950℃

2.4 納米纖維的微觀結構分析

圖5為納米纖維熱處理前、后及納米纖維電極的SEM圖。由于構成纖維的原料主要為非晶態的高聚物,因此熱處理前的纖維外觀十分光滑,直徑約為 480 nm(圖 5a);950℃熱處理 5 h后,纖維的形貌發生較大變化,纖維表面變得粗糙不平,直徑減小至420 nm,這主要歸因于高溫熱處理使得非晶態高聚物完全分解,而無機硝酸鹽轉化成結晶態的氧化物造成的(圖5b)。將PLNCG納米氧化物纖維制成電極后,纖維形貌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且由于高溫燒結,纖維之間相互連接形成三維網狀結構(圖5c);從纖維陰極與電解質的截面圖可見,二者之間形成良好的燒結連結,無明顯空隙存在(圖5d)。

纖維電極的孔隙率(ε)可以通過下列公式來進行估算[31]:

其中,ρtheo為電極的理論密度,melectrode為電極的質量,Selectrode為電極的面積,lelectrode為電極的厚度。通過上式得到納米纖維陰極的孔隙率ε為55.1%。這表明采用纖維材料制備電極,可以在未添加任何造孔劑條件下就制備出具有較大孔隙率的陰極。這種特殊的多孔電極形貌可以增大三相界面(TPB)的有效長度,有利于氧氣在電極中的快速擴散,同時三維網絡狀的微觀結構也有利于電荷(電子和氧離子)在纖維之間快速遷移,從而促進電極上的氧還原反應。

2.5 電化學表征

為了考察電極微觀形貌對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分別對比測試了PLNCG粉體陰極與納米纖維陰極在700℃空氣中的阻抗譜。這2種陰極的阻抗譜均由一個曲線弧構成(圖6)。曲線弧在實軸的截距對應于電極的極化電阻值(RP)。由圖6得到納米纖維陰極的RP在700℃為 0.134 Ω·cm2,比粉體陰極[32](RP=0.197 Ω·cm2)減小了約 32%。 由此可見微觀形貌的變化對于陰極性能有較大影響。

圖5 SEM圖:(a)納米纖維前驅體,(b)950℃焙燒后的納米纖維,(c)涂覆CGO電解質上1 000℃焙燒2 h后的納米纖維陰極表面圖及其(d)立面圖Fig.5 SEM images of(a)nanofiber precursor and (b)nanofibers after calcined at 950 ℃;Images of the surface (c)and the cross-section (d)of the PLNCG nanofiber cathode supported on CGO electrolyte after calcined at 1 000 ℃ for 2 h

圖6 空氣氣氛中700℃測得PLNCG粉體和纖維陰極的交流阻抗譜圖Fig.6 Impedance spectrum of PLNCG powder and nanofiber cathodes measured at 700℃in air

一般而言,SOFC陰極上的氧還原電化學反應包括以下3個基本步驟:(1)氧分子在電極中的氣相擴散過程;(2)氧分子在電極表面的吸附、解離過程;(3)氧原子還原成氧離子的電荷轉移過程。為了進一步探究電極微觀形貌的變化對于陰極反應各個過程的影響,本文測試了PLNCG納米纖維陰極在不同氧分壓(PO2)下的 EIS 譜(圖 7)??梢娫跍y試氧分壓范圍內,阻抗譜圖皆由2個曲線弧構成。采用圖中所示等效電路對EIS數據進行擬合分析,其中Rel為電解質及導線的歐姆電阻,QH、QL分別為2個常相位元件,RH、RL分別代表高頻曲線弧與低頻曲線弧對應的極化電阻值,總的極化電阻RP=RH+RL。擬合分析結果在表1中列出,CH、CL分別代表高頻曲線弧與低頻曲線弧對應的電容值,fH、fL分別代表高頻曲線弧與低頻曲線弧對應的弛豫頻率。由表1的擬合分析結果可見,同一PO下的RH明顯大于

2RL,表明高頻區對應的電化學過程為該電極反應的速率控制步驟(圖7a,表1)。另外隨著的減小,高頻弧與低頻弧對應的阻抗值RH與RL均增大,說明氧含量的變化對于陰極上的2個反應過程均有一定影響。從不同PO的波特圖可見,每條曲線均出現

22個峰,進一步確定納米纖維電極上存在2個電化學反應過程(圖7b)。為了明確電極反應的速率控制步驟,將納米纖維陰極的極化電阻與對應氧分壓作圖(圖7a中的內嵌圖)。極化電阻與氧分壓的變化關系可以通過以下公式進行描述[33]:

式中的n值反映了電極上發生的電化學反應類型[34-35]。

其中n=1對應電極上氧氣分子的吸附、擴散過程;

表1 700℃不同氧分壓下PLNCG納米纖維陰極阻抗譜擬合后的RH、RL及對應的電容值與弛豫頻率Table 1 Fitted impedance spectra values RH,RL,capacitance,and relaxation frequency of nanfiber cathode PLNCG at 700℃under various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圖7 700℃測得PLNCG納米纖維陰極在不同氧分壓下的阻抗譜 (a),波特圖 (b)及內嵌圖極化電阻隨氧分壓變化的曲線Fig.7 AC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PLNCG nanofiber cathode under divers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measured at 700℃:(a)Impedance spectrum;(b)Bode plot

圖8為空氣中不同溫度下測得的納米纖維陰極的電流密度-過電位極化曲線圖。由圖可知,當電流密度相同時,該納米纖維陰極的過電位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過電位為15 mV時,PLNCG納米纖維陰極在700℃的電流密度可達到57 mA·cm-2,優于文獻報道的納米纖維陰極La2CuO4(ηWE=130 mV 時,i=56 mA·cm-2)[11]。

圖8 PLNCG納米纖維陰極在空氣中不同溫度下的電流密度-過電位極化曲線Fig.8 Current density-overpotential curves of PLNCG nanofiber cathode measured at diverse temperatures in air

圖9 不同溫度下NiO-CGO/CGO/PLNCG(納米纖維陰極)單電池的I-V-P曲線Fig.9 I-V-P curves of single cell NiO-CGO/CGO/nanofiber PLNCG at diverse temperatures

圖9為電解質支撐NiO-CGO/CGO/PLNCG(納米纖維陰極)單電池的I-V-P曲線。隨溫度的升高單電池的開路電壓(OCV)逐漸減小,這與文獻報道的變化趨勢一致[36-37]。700℃時,單電池的開路電壓為0.82 V,最大功率密度達到231 mW·cm-2,優于電解質支撐的單電池NiO-CGO/CGO/PLNCG (粉體)(201 mW·cm-2)[36], 以及 NiO-CGO/CGO/PCO(149 mW·cm-2,800℃)[19]。以上結果表明PLNCG納米纖維陰極有較高的電極催化活性,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IT-SOFC陰極材料。

3 結 論

采用靜電紡絲法合成了PLNCG納米纖維陰極材料。研究發現,前驅體纖維經950℃煅燒5 h后得到結晶良好的PLNCG納米氧化物纖維,并且很好地保持了纖維微觀形貌,纖維平均直徑約為420 nm。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納米纖維陰極比粉體陰極具有更低的極化電阻,700℃的RP為0.134 Ω·cm2。納米纖維陰極的電極反應速率控制步驟與粉體陰極相同,皆為電荷轉移反應;纖維的交叉網狀結構促進了陰極的ORR過程,但并沒有改變其反應機制。過電位為15 mV時,PLNCG納米纖維陰極在700℃的電流密度可達到57 mA·cm-2。CGO電解質支撐單電池在700℃的輸出功率密度為231 mW·cm-2。PLNCG納米纖維陰極是一種潛在的ITSOFC陰極材料。

[1]Hassmann K.Fuel Cells,2001,1(1):78-84

[2]Steele B C H,Heinzel A.Nature,2001,414:345-352

[3]Cayan F N,Zhi M J,Pakalapati R S,et al.J.Power Sources,2008,185:595-602

[4]Leng Y J,Chan S H,Khor K A,et al.J.Appl.Electrochem.,2004,34:409-415

[5]Shao Z P,Haile S M.Nature,2004,7005(431):170-173

[6]Zhi M J,Mariani N,Gemmen R,et al.Energy Environ.Sci.,2011,4:417-420

[7]FAN Yu-Hang(范宇航),SUN Li-Ping(孫麗萍),HUO Li-Hua( 霍 麗 華 ),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 機 化 學 學 報 ),2016,10(32):1730-1738

[8]Setevich C,Toscani L,Larrondo S,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17,300:140-148

[9]Prakash B S,Kumar S S,Aruna S T,et al.Surf.Coat.Int.,2017,310:25-32

[10]Li H,Sun L P,Feng Q M,et al.J.Solid State Electrochem.,2017,21:273-280

[11]SUN Li-Ping(孫麗萍),ZHAO Hui(趙輝),WANG Wen-Xue(王 文 學),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 機 化 學 學 報),2014,4(30):757-762

[12]Zhi M J,Lee S W,Miller N,et al.Energy Environ.Sci.,2012,5:7066-7071

[13]SUN Li-Ping(孫麗萍),LI Qiang(李強),ZHAO Hui(趙輝),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14,5(30):1045-1050

[14]Aruna S T,Balaji L S,Kumar S S,et al.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2017,67:673-682

[15]Chen Y,Bu Y F,Zhao B,et al.Nano Energy,2016,26:90-99

[16]Jin C,Mao Y C,Rooney D W,et al.Ceram.Int.,2016,42:9311-9314

[17]Sun L P,Li Q,Zhao H,et al.Int.J.Hydrogen Energy,2012,37:11955-11962

[18]Li Q,Sun L P,Zhao H,et al.J.Power Sources,2014,263:125-129

[19]Zhao T,Sun L P,Li Q,et al.J.Electrochem.Energy Convers.Storage,2016,1(13):0110061(7 Pages)

[20]Boehm E,Bassat J M,Dordor P,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05,176:2717-2725

[21]Philippeau B,Mauvy F,Mazataud C,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13,249-250:17-25

[22]Kovalevsky A V,Kharton V V,Yaremchenko A A,et al.J.Eur.Ceram.Soc.,2007,27:4269-4272

[23]Yashima M,Yamada H,Ishihara T,et al.Chem.Mater.,2012,24:4100-4113

[24]Wang Y F,Cheng J G,Jiang Q M,et al.J.Power Sources,2011,196:3104-3108

[25]Kovalevsky A V,Kharton V V,Yaremchenko A A,et al.J.Electroceram,2007,18:205-218

[26]Ishihara T,Nakashima K,Okada S,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08,179:1367-1371

[27]Yashima M,Sirikanda N,Ishihara T.J.Am.Chem.Soc.,2010,132:2385-2392

[28]Peng S J,Wei Y Y,Xue J,et al.Int.J.Hydrogen Energy,2013,38:10552-10558

[29]Singh K K,Ganguly P,Goodenough J B.J.Solid State Chem.,1984,52:254-273

[30]Lavat A E,Baran E J.J.Alloys Compd.,2004,368:130-134[31]Flura A,Nicollet C,Fourcade S,et al.Electrochim.Acta,2015,174:1030-1040

[32]SHENG Shuang(盛雙),ZHAO Hui(趙輝),HAO Ju-Hong(郝舉紅),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16,12(32):2143-2150

[33]Fukunaga H,Koyama M,Takahashi N,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00,132:279-285

[34]Zhao H,Huo L H,Gao S.J.Power Sources,2004,125:149-154

[35]Gao Z,Liu X M,Bergman B,et al.J.Power Sources,2011,196:9195-9203

[36]Wang Y X,Zhao X Y,Lü S Q,et al.Ceram.Int.,2014,40:7321-7327

[37]Zhang L L,Liu M,Huang J H,et al.Int.J.Hydrogen Energy,2014,39:7972-7979

猜你喜歡
前驅粉體氧化物
《中國粉體技術》期刊入選WJCI
《中國粉體技術》期刊入選WJCI
包裹型SiO2/Al復合粉體的制備及燒結性能研究
超細鉬銅復合粉體及細晶鉬銅合金的制備
相轉化法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
化學氣相沉積法從MTS-H2-N2前驅體制備碳化硅涂層
Mg2SiO4前驅體對電熔MgO質耐火材料燒結性能及熱震穩定性的影響
SRSF2、HMGA2和Caspase-3在卵巢高級別漿液性癌及其前驅病變中的表達及意義
細說『碳和碳的氧化物』
氧化物的分類及其中的“不一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