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2018-02-03 18:10吳瑞林王建中
成才之路 2018年3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心理學人才培養

吳瑞林+王建中

摘 要:創新思維訓練、創新人格培養和創新環境營造,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關系密切。因此,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格發展,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心理學;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03-0001-02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題,高等學校承載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近年來,我國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已經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建立了各種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和實驗班。然而,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鼓勵和推動其產生更多創新成果,需要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的成果給予解答。本文以近年來心理學中關于創新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從思維訓練、人格培養和環境營造三個方面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一些參考。

一、創新與創新的影響因素

什么是創新,創新思維如何產生,哪些因素影響創造力和創新過程等問題,都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1950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吉爾福德在其主席演講中使用創新作為標題。此后,創新成為心理研究中的標志性話題,相關研究的數量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創新方面的研究更是出現幾何級數的增加。

創新是指人們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梢哉f,創新的本質就是突破舊有思維定式,舊的常規戒律。心理學研究認為創新行為具有三個重要的特征:原創性、靈活性和流暢性。創新活動,無論是新發明、新思想還是新作品,都被認為是一種原創性行為。但原創性僅僅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靈活性是創新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創新能力的人一般可以靈活地使用新技術,應對新進展、新機會、新變化。流暢性指創新思維是一個連續過程,相關的創新思想可以一連串地產生。

心理學對創新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過程,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商和人格兩個問題上,隨后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到認知、神經、教育、組織行為等不同角度,近年來,環境因素對創新的影響被大量關注。最新的成果傾向于將創新的相關因素從宏觀到微觀劃分為多個層次,形成整個創新及其影響因素的體系。

如右上圖所示,處于最微觀層面的是個人神經機制和智力水平,它是創新活動的重要基礎,也是受先天因素影響最大的部分。隨著層面的不斷擴大,后天因素和環境因素所起作用逐漸增加,環境因素也逐步宏觀。處于最外層是整個宏觀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比如,宏觀經濟環境是否有利于創新成果的產出,集體主義文化對創新的影響等,就屬于這個層面。

上圖將創新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六個層面,但并非所有層面都受到高等教育的影響。其中,思維與認知加工機制、人格培養和組織環境三個方面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關系較為密切,是可以著力改進的部分。因此,本文將著重從這三個方面探討改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

二、加強引導訓練,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與創新性成果和大學生創造力直接相連的是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雖然創新與智力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這不意味著智商高的人就一定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其中關鍵就在于是否存在創新思維的技能。發散性思維在創新思維技能中起到核心作用,它要求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思考,探求獲得多種答案的路徑,是創新思維中靈活性的直接體現。因此,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不能僅停留在態度層面,還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創新,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技能。實驗表明,當大學生掌握創新思維的技能之后,他們很快可以做出創新性的成果。而且,啟發式訓練有助于發散性思維和認知技能的提高。也就是說,在課堂或課外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這種創新思維技能的訓練,要讓學生們了解到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要讓他們善于使用批判性思維改進常規方法,教給他們如何有效地進行發散式提問。例如,合理使用“頭腦風暴”技術,并且要求活動參與者認真討論彼此的想法,可以有效提高參與者的發散性思維技能。

“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顯然不利于創新思維的產生。鼓勵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重視知識發現和知識探究過程,是啟發式教學的精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當然,從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角度出發,創新必然建立在人類已有知識體系之上,重視探究過程并不等于摒棄知識的學習。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把探究過程與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掌握知識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比獲取知識本身更有價值。

另外,考試也是影響創新思維能力的因素之一。目前的很多考試都強調匯聚式思維,而非發散式思維,特別是選擇題這樣的客觀化試題,它們明顯不利于產生創新性的解答。大學階段的考試形式可以更為多樣,考題也可以盡可能地使用開放式問題,避免出現那些具有唯一標準答案的題目。大學教師可以在課程考核方面做出改進,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新思維能力。

在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中,教師會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傳統知識學習和一般能力提高上,因為此類教學的效果容易較快地直接體現在教學評價中。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需要長期的過程,教師在這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一般是很難在短期內見效的。大學教育管理者應該逐步改變原有評價體系,適度將評價指標和方法向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傾斜,避免單純以學生的課程成績來評價教師。

三、注意滲透培養,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格發展

心理學上的人格,指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可以理解為人的個性。在相關研究中,人格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最早被關注,到目前為止也被研究得最為透徹。一些穩定的核心人格特征被證明與創造力和創新行為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它們包括興趣廣泛、有好奇心、能獨立判斷、自信、自主、精力充沛、對其他經驗保持開放的態度、能夠接納沖突的觀點等,這些人格特質都與創造力有著正相關。endprint

對這些人格特質進行綜合,可以發現它們集中在兩點上。一是開放的態度,它體現為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究的精神,另外對不同于已有經驗的新事物具有包容和接納的態度。二是獨立的精神,也就是能夠獨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且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獨立精神是不可能走出新路的。

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首先要求大學教師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教育學生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創新人格特征與優秀道德品質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關系。對新事物保持開放性,離不開對老師、同學和他人的尊重,離不開謙虛謹慎的態度,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人很難有創造性的作為。獨立精神來源于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來源于敢于擔當的責任感,更需要具有敢于挑戰舊有思想、陳規俗套的勇氣,同時還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沒有什么創新性的成果不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歲月的歷練。此外,誠信也是創新成果的重要保障,創新成果必須具有原創性,依靠抄襲、剽竊、欺騙、舞弊等所謂“捷徑”,必然無法實現創新。

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更要注意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滲透作用。榜樣的力量往往大于說教,任課教師、導師對科學和創新事物的態度對學生創新人格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開放的學術思想,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考,不急于對學生的成果做出或好或壞的定性評價。而且,教師自身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時,也要注意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內容創新,以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方式示范創新精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人格的目標。

四、更新教育理念,營造大學良好創新環境

環境是創新成果產生的土壤,而且現代社會的創新更多以團隊創新為表現形式。因此,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將關注點放在了環境對創新的作用上,這種環境包括小到團隊、班級,大到學校、公司,乃至整個國家和社會。

良好的創新環境,應該具有以下特征:自由、開放、多元、平等、愉悅、職責明確、有充足的資源(特別是充足的時間)、鼓勵原創、不會因為創新失敗而遭到懲罰。與之相對的,如果環境缺少對原創性的關注、有很多約束和“紅線”、缺少自主的氛圍、沒有恰當的激勵和反饋、對成果有不現實的預期或者不恰當的規范,都有可能阻礙創新成果產生和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環境最終通過情緒和動機影響創新行為的發生。良好的團隊氛圍和創新環境,容易讓人產生活躍的正向情緒(如快樂和興奮),而在活躍正向情緒的作用下,創造力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創新性成果也更多地產生。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愉悅的環境,盡可能避免學生出現悲傷和憤怒的情緒。

激發學生的動機可以提高其創造力水平,教師如果給學生以恰當的鼓勵和獎賞(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學生創新的內在動機就可以被迅速激發。心理學工作者建議,對學生的創新活動要盡可能給予積極反饋,而且要讓學生明白,無論對其評價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只是為了提高其創新能力。另外,反饋應該是有建設性的,應該包括對學生發展和提高創新力有價值的信息。還要注意,在反饋時盡量討論問題本身而不是學生個人,即“對事不對人”。

另外,時間充裕程度是創新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茖W技術的創新如此,文學藝術的創新也不例外,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創新成果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創新時間,也應該讓學生保持恰當的緊迫感。如果沒有緊迫感,學生過于放松,很難激發出創造力;而任務過于緊迫,學生則會選擇常規的問題解決辦法,放棄進行創新思考。

大學教育中,還必須加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創新活動正逐漸減少,而團隊創新活動快速增加。如何與團隊成員進行合作,不盲目從眾,堅持自己的觀點并讓別人理解和接納,是創新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特質。成員間能否平等、充分地交換意見,保持互信、高效率的合作是創新團隊發展和成功的關鍵。教師在課程學習和實踐訓練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滲透這些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相關技能。

參考文獻:

[1]Runco M A.Chology,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01).

[2]Hennessey R A,Amabile T M.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0(01).

[3]Niu W H,Sternberg R J.Societal and school influences on student creativity:the case of China[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3(40).

[4]林崇德,羅良.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5]Barron F, Harrington D M.Creativity,intelligence,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01).

[6]Baas M,De Dreu C,Nijstad B A A.Meta-Analysis of 25 Years of Mood- creativity research:Hedonic tone,activation,or regulatory focus? [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06).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心理學人才培養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