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銀行同業業務風險分析

2018-02-20 23:58周雷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8年11期
關鍵詞:實體管控資產

周雷

摘要:在當前的各項銀行業務中,同業業務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項。同業業務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風險管理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銀行同業業務;風險

一、銀行同業業務概念

廣義的同業業務,泛指金融機構之間各種業務合作,但日常意義的同業業務,則是指有相互資金往來的業務。根據2014年初《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127號文)的定義,同業業務包括“同業拆借、同業存款、同業借款、同業代付、買入返售(賣出回購)等同業融資業務和同業投資業務”。這些同業業務原本是金融機構極其常規的日常業務。

1984年10月,人行開始履行央行職責,商業銀行業務由四大專業銀行辦理,二級銀行制度形成,央行開始允許四大專業銀行間互相拆借資金,同業拆借便開始出現。1986年初開始,央行又允許全國各地建立同業拆借市場,但隨后各地亂象很多,于是央行開始清理整頓,籌建全國統一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該市場最終于1996年1月成立,并于6月放開利率管制,成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先聲。此后,央行有步驟地放開其他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進入市場,同業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發展進入快車道。

二、銀行同業業務的功能

同業市場成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相互借錢(指基礎貨幣,亦即銀行存放央行的準備金)的交易場所,這里就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這個市場上借錢的用途是什么?也就是說,這個業務的目的是什么。銀行同業業務至少能實現兩大類功能:

(一)短期功能:調劑資金余缺。單單就拆借業務而言,監管一直明確這是“短期資金拆借”的行為,主要是為了調劑資金余缺,是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這一需求來自于銀行天然的期限錯配。如存款期限很短,信貸投放期限更長,如果儲戶提取存款超過預期,或者重要客戶有臨時的信貸申請,銀行就先籌措同業資金應付流動性需求。換言之,自從可以從同業市場借錢周轉,銀行就可以適度降低自己的流動性儲備,把更多資金投放給借款人,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否則,銀行得囤更多資金用于不時之需,對實體的支持力度也就弱了。

(二)中長期功能:優化銀行間資源配置。同業業務也可用于更長期限的資金交易,以優化不同銀行之間的資源配置。如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擅長領域,有些銀行嚴重“偏科”,A銀行擅長甄別信用風險,發放貸款,但基礎貨幣不足,吸收存款并不是它的強項,而B銀行則擅長吸收存款,但并不擅長放貸款。那么,A銀行可向B銀行借入一定期限的資金(同業存放),用于發放貸款,賺取利差(但也承擔貸款風險,風險-收益匹配),B銀行也分享了回報(同業業務實現了B銀行從A銀行“借”放款能力)。如果沒有同業業務,那么B銀行、C銀行的資金將很難用于支持實體,只能趴在賬上睡覺。所以,同業業務也能起到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的作用。

因此,同業業務的本質,和所有金融業務一樣,原本都必須是支持實體,增加社會總產出。

三、銀行同業業務風險分析

雖然金融應支持實體,但不是無條件把資金投向實體,風險管理是永遠的主題。銀行為了追求更高盈利,難免有沖動去承擔更多風險。因此,為了控制銀行業整體風險水平,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監管層設定了各種指標,涉及流動性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資本充足性管理等方面,從根本上遏制銀行風險擴張的沖動。

另一方面,同業業務可以成為額外加風險(也就是額外賺收入)的手段。同業業務的不規范行為,從原理上講,都可歸納為規避監管,實現額外的風險擴張。風險擴張的手段,主要有加杠桿、加錯配(久期)、降信用。

(一)加杠桿。借入同業負債,投向同業資產或其他資產,這會增加全行杠桿水平。前文已提到,如果最終投向實體的,那這本身符合同業業務初衷,對于存款基礎差但資產基礎好的銀行,其實是合適的做法。但如果杠桿因此過度擴大,風險可能會超過銀行自身管理能力。原本,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可以管控銀行過度加杠桿,制約他們過度風險擴張。但是,早年,非標問世之后,銀行通過把信貸資產包裝成風險權重更低的同業資產,實現了資本漏提,美化了資本充足率指標。這是典型的監管套利,非標的引進,使同業業務發生異化,成為節省資本,從而實現額外加杠桿的手段。2014年《127號文件》要求這些非標也按100%權重計提風險權重,但新的花樣仍時有出現。

(二)加錯配(久期)。銀行往往通過短負債、長資產,賺取錯配收益,但也承擔了錯配帶來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為控制風險水平,監管層往往對錯配程度有嚴格規定。但是,同業業務可以多層嵌套,雖然每一家銀行的錯配程度都是合規的,但從頭到尾算起來,全鏈條的錯配程度則高得離譜了。這樣的市場,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帶來巨大波動,2013年6月“錢荒”就是例證,多家銀行的同業業務頭尾相接,層層嵌套,層層錯配,一旦中間某家銀行發生違約,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同業業務不再是減震器,而是剛好相反,反而加大了市場波動。因此,監管層一直在要求減少嵌套環節。

(三)降信用。為管控銀行資產的信用風險,監管層設定了很多指標,包括不良率、撥備要求、投向要求(某些領域不允許投放)等。但是,把信貸資產包裝成同業投資后,尤其是把資產質量較差、投向不符要求的信貸包裝過去,就可以美化上述一些指標。以此,銀行通過節省監管成本(比如撥備)額外增加了盈利。這一現象在2012年之后特別突出,當時監管開始管控銀行將信貸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利潤驅使下,銀行便以同業投資(非標等)的形式向這些領域放款,從而規避了投向要求監管。這些行為構成了所謂的“出表”,一直遭受質疑。

上述這些行為,通過把信貸包裝成同業投資,或者加大錯配、杠桿的方式,突破監管規定,從而額外增加盈利,也放大了銀行的風險。

四、風險管理對策

從同業市場借入短期資金,用于投放長期資產,實現盈利,這種不當做法幾乎在同業市場早期就已出現,屢禁不絕。到了近年,尤其是2012年開始監管、調控逐漸從嚴,這種規避監管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些做法也就越來越盛行。監管層意識到風險在積聚,也發生了2013年“錢荒”這種局部風險事件,于是開始一系列管控。

2014年《127號文件》給予了全面管控,銀行間同業業務的占比開始回落,但仍有新法子不斷被發明出來,主要是通過非銀通道實施的同業業務開始增加。2015年底,央行出臺了MPA,2016年開始試行,對全部“廣義信貸”給予總量管控,才對同業資產規模有明顯遏制。2016年下半年開始,央行啟動金融去杠桿,主動抬高了銀行間市場利率,使同業業務的資金成本抬升,有些套利業務變得無利可圖,開始瓦解。2017年3月,銀監會開始一系列監管檢查,監管套利是其中重點。在這一系列政策聯合治理下,非銀同業業務開始顯著收縮。

未來,同業業務首先要回歸支持實體的本質,起到調劑短期資金或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成為銀行業的減震器,和支持實體的利器。同業業務是一種資金批發業務,也是支持實體的方式,尤其是對業務嚴重偏科的銀行,意義重大。不同銀行可以審視自己的比較優勢,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業務能力和客戶稟賦,合理選擇同業業務類型。資產業務特別強的,可以主動吸收同業負債,用于放款;負債業務特別強的,則可以將資金批發給資產業務優勢銀行,實現共贏。但在開展這些業務的過程中,不能借機規避監管,美化監管指標,額外擴張風險,這是觸不得的紅線。

為達成回歸實體目標,需要監管層對銀行的同業業務行為嚴加管控。預計后續,針對同業業務的監管高壓不會放松,密集檢查不會放松,對查出的監管套利行為施以嚴懲。但現行“一行三會”的監管體系給監管檢查帶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當同業業務涉及不同監管部門管轄的金融機構時(比如銀行與證券公司之間),單個監管部門無法實現穿透檢查,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又協調不足,因此仍有監管漏洞。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能夠彌補這一漏洞,負責整體金融體系的監管,通過匯集全行業數據,實現“一穿到底”,讓監管套利行為無處遁形。

同時,并不能排除不會有新的監管套利行為被“發明”出來,況且金穩委新近成立,待其發揮成效也需時日。因此,在監管真的做到萬無一失之前,總量管制依然有必要,在無法確定某筆業務是否存在“監管套利”行為時,權宜之計只能是先控制總量。因此,類似同業負債占比之類的要求短期內仍有必要。待到未來監管效果良好,監管套利行為被有效遏制之后,可以適度放松總量管制,使嚴重偏科的銀行也有用武之地,投入到支持實體中來。

參考文獻:

[1]李潔怡.銀行非標資產交易.中信出版集團,2015.

[2]殷洪良.銀行風險管理實務.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3]嚴驕,李紅成.非標業務常見風險及應對.中國法治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實體管控資產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應用
多端聯動、全時管控的高速路產保通管控平臺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信用證洗錢風險識別及管控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濟“釘釘子”
振興實體經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失控還是管控?
把維護作為一種資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