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月亮的人

2018-02-21 00:46白露
風流一代·青春 2017年11期
關鍵詞:月亮藝術

白露

小時候,我們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在綴滿星星的天空下,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心里想著:要是能把它摘下來多好?

一個叫吉木的年輕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做的就是這樣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在地上造一個像月亮一樣的柔軟的球形光體。他“摘下”了巨大的月亮,把它放在湖面、草原、沙漠、廣場、樓頂、廢墟?!霸铝恋粝聛砹?!”“月亮是軟的!”人們像孩子那樣,用好奇心和想象力發現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

用地上的月亮驅散人們焦慮的陰霾

吉木出生在海南萬寧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在海邊長大,那時候的海,水凈沙白,隨處可以見到水草、貝殼、寄居蟹、水母和小刺鲀,這樣的自然環境滋養著一個男孩的好奇心。海邊人家,院子都會鋪上白色的海沙,地面就好像一塊大畫布。爺爺教吉木用木棍在院子的地面上畫畫,畫鴨子、豬、魚蝦螃蟹……直到畫滿整個院子?,F在回想起來,那些畫滿整個院子的鳥獸蟲魚,算是吉木的第一件公共藝術作品。

家人對吉木的期望是“走出去”改變農家人的命運,后來他考上廈門大學的生物科技專業,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雖然得過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但吉木并沒有從中找到激發自己人生興趣的東西,童年時在鄉村無拘無束的經歷,讓他想要尋求更自由的學科,于是他開始接觸藝術。在本科期間,他試著做了一個行為藝術作品《白墻》,在學校取得了巨大的反響,這讓吉木信心大增,于是在畢業后,他毅然地離開科學,投向了影像、設計與裝置藝術方面的自由創作,希望能讓公共藝術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的吉木,一出校門就碰了壁,因為他發現廈門的藝術資源太匱乏,根本沒有讓自己施展的空間。于是他不得不離開,來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北京。

從把藝術當作謀生的手段,到去離家兩千多公里的北京,家人覺得吉木“走得太遠了”。每年中秋或者春節,坐28小時的火車回到家,那種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一般不超過5分鐘。在飯桌前坐下來,他馬上就會被父母的問題包圍:“什么時候結婚?”“為什么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你為什么要做現在這些東西?”

回到北京,他也常常感到這種隔絕。他曾經按照家人的建議在影視和廣告行業老老實實待過,但最后還是覺得工作不適合他,只好選擇不斷跳槽。跳槽跳出經驗來了,不少朋友都來找他這個“無業游民”聊天,找他咨詢辭職的事情。對這些年輕的朋友來說,單位和工作,越來越多被“焦慮”“壓抑”“喪”這樣的詞匯包圍,各行各業的朋友都喜歡用“搬磚”“××狗”來調侃自己的工作。那些喜歡看書和讀詩的朋友,每天忙忙碌碌地經營著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慢慢地,他們不再寫詩,不再望著天空幻想,只是被各種各樣的焦慮包圍著。

吉木對此感到傷感,但仍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因為他沒有辦法過家人幫他設定好的人生。他做過的一份最喜歡的工作,是在藝術園區做布展策劃,這讓他認識到很多藝術家朋友,也讓他開始在公共藝術領域有所進展。

2015年6月的一天,吉木參加過一個主題叫“光源”的燈光節?;顒佑胁稍L環節,一個叫蜜子的姑娘問他,第一次被光觸動是什么時候。

吉木想到小時候,手電筒照亮的鄉間小道。在教室里,同學們都會用墨水瓶做煤油燈,學習累了,抬頭看到前面無數個小火苗,照亮一張張小的木課桌。

那一刻,吉木覺得自己的藝術細胞被點亮了。想到光源下的記憶,他便自己動手做了幾個立方體的發光體,把它們帶到郊區無人的廢墟。被發光體照亮的工業遺跡,在星空下變得溫柔而神秘。那個夜晚,他和幾個邀請來的朋友在這個廢墟里圍著發光體讀詩、唱歌、分享故事,盡情享受生活的詩意。抬頭望向天空的時候,那輪明月像在眨眼,朦朧的光暈向吉木預示著什么。也就是在那一刻,吉木問自己:既然有了發光體,為什么不在地上造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月亮呢?他希望自己的月亮能照進人們焦慮的陰霾,用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感受,讓大家跳脫出機械和麻木的日常,給生活增添更多新奇色彩。

像云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親切,像燭光一樣溫暖

吉木渴望讓想象力在現實的土壤中生長,“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月亮吧,像云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親切,像燭光一樣溫暖?!?016年5月,他發起了造月亮的公共藝術項目———MOON計劃,希望能在湖面、草原、沙漠、城市廣場、樓頂、圖書館、廢墟以及各種室內空間場景,放入一顆柔軟的球形發光體裝置,并借助發光體裝置營造出一種詩意的空間氛圍,讓參與互動的人彼此連接、互相交流。

吉木平時喜歡戴一個藍色的帽子,蓋住半頭長長的卷發,腳下趿拉著一雙拖鞋,很符合一般人對藝術家的想象,但是他又有一種“工程師”的心態。吉木花了不少心思改進裝置,現在的“月亮”馬上要更迭到第五代。最初的“月亮”,只是一個“手電筒+氣球”,后來“月亮”的外殼慢慢從 PPC材料換成硅膠,然后又換成橡膠。他還會自己畫圖紙,和工業設計師交流,怎么外接氣泵、內接電源怎么安裝、哪種底座更加合適……

來參加活動的人,往往第一眼就被這個巨大的球狀發光體吸引。在活動設計里,圍著這個“摸起來像果凍一樣”的人造月亮,大家可以一起看書、讀詩,甚至還能打個小盹兒。吉木把“月亮”放進夏夜的湖面,夜深人靜的時候,皮劃艇劃向溫暖的湖水中央。柔光環繞,仰望星河,蟲鳴蛙叫,像一支夏夜的搖籃曲;又或者把“月亮”放到樓頂天臺,下了班的小伙伴們向“月亮”聚集,在城市的夜色里,分享啤酒與詩。

每去往一個新場景之前,吉木會用一周的時間去安排場地、確定活動主題和互動形式等。每次的活動都會根據不同的場地和契機做出一些改變,比如有一次活動安排在北京郊區的一間書屋,大家提前挑選書本,分成幾個小組。吉木早就想到有人可能太忙,出發前估計找不到時間讀書,因此專門找了一班即將停運的火車。平時30分鐘的路程,被老舊的綠皮火車拉長到將近3個小時,讓這些平時忙碌在生活里的人,在這輛緩慢的列車上,把自己選擇的書看完。endprint

要去的書屋在山里,夜晚的山路漆黑,不少人覺得有點害怕,吉木沒有讓大家打開手電筒。大家手拉手走過一段路后發現,夜晚的月光和星光已經足夠照亮這條小路。這也是MOON團隊提前踩過點的,這些習慣了城市燈光的眼睛,需要適應上一段時間,才能在月光下看清腳下的路。最后到達書屋需要拐過一個彎,人造月亮提前已經放置好,屋前有一片水塘。這些人走過最后這個拐角,就能看見被“月亮”照得透亮的書屋倒映在水面上。來看“月亮”的人可以在這里分享閱讀,徹夜長談,也可以在月光下凝視彼此的雙眼,體驗超越語言的交流。

“MOON計劃”從發起到現在,已經匯聚成為了一個由來自不同領域的16位小伙伴共同組成的團隊,他們先后在不同的地方舉辦過三十多次不同的活動。

用一種詩意的方式來交流

“MOON計劃”團隊內部也有一個“曬月亮”的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描述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和月亮相遇的場景。一個叫Deer的媒體人朋友,想象的是用一萬個枕頭堆成的山,山谷是枕頭,山脊也是枕頭,大家穿著睡衣,在“枕頭山谷”里圍著月亮躺成一圈。Deer說出自己的想象,大家都覺得特別好,有失眠的朋友就說,在這種環境里,自己說不定就能睡著。2016年8月21日的夜晚,吉木聯系了單向街書店,準備了50多個枕頭,邀請50名參與者在月光下共眠,并把夢境記錄在潔白的枕頭上。在喧囂的都市,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都無法掩蓋人們內心的孤獨,但是分享完夢境之后,大家主動去與陌生人產生連結和溝通,這正是吉木愿意看到的。

2017年6月,吉木帶著“MOON計劃”和Treep旅行合作,組織了一場以“逃離都市”為主題的活動。他們住在荒郊野外,圍著篝火,讀詩、聊天、做手工。最后一天,山里下起了雨。吉木在屋子里造了個月亮,溫暖、明亮、柔軟、圓滿。他們圍著柔軟的“月亮”,回憶自己的生活。

有很多人問吉木,“MOON計劃”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它的意義是什么?但吉木從未給出過一個標準的答案。他認為這才是“MOON計劃”的精神所在,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感受和解讀,而他們的理解也會給吉木新的啟發,他希望“MOON計劃”可以凝聚成為一個社群,一起探索中國公共藝術的可能性。

“MOON計劃”之后,吉木開始收到越來越多的項目邀請,這讓他有種成名的恍惚,但他知道,要走的路還很長。最近,吉木在家鄉的海灘上,完成了一件大型公共藝術裝置作品《傾聽海洋的心跳》。海洋和所有生命一樣,有呼吸、有性格、有心跳,吉木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喚醒更多人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而這次,也是吉木的家人第一次接觸到他的藝術,吉木說,很難得也很欣慰,因為家人終于知道他這些年在“倒騰”什么了。endprint

猜你喜歡
月亮藝術
紙的藝術
月亮 等
月亮減肥記
月亮滿不在乎地發胖
與月亮來個親密接觸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砸月亮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