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數學與生活巧妙融合
——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2018-02-25 07:59黃文靜
新課程(下) 2018年12期
關鍵詞:所學向量教學活動

黃文靜

(安徽省合肥市下塘中學,安徽 合肥)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在高考的壓力下,往往會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在枯燥、單一的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非但無法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甚至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排斥心理,認為學數學無用。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數學教學將生活排擠在外,忽視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對此,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學理念的驅使下,教師要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下,采取多樣化的策略實現生活化教學。我在組織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采取以下策略實現生活教學。

一、捕捉生活素材,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載體,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v觀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數學教材,在新課改理念的推動下,教材編寫人員將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內容引入其中。但是,由于教材是在普適性原則指導下編寫出來的,其中所選擇的部分生活內容與當地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數學生活化學習需求。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其不再是數學知識的執行者,而是數學置換術的開拓者。對此,我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結合教學所需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借此更好地滿足學生生活化學習的需求。以“不等式”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立足本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向其呈現了這樣的生活問題:倘若我要用一個長度為30m的籬笆圍出一個長方形的菜園,我要怎么圍才能使得這個菜園子的面積最大呢?這個最大的面積是多少呢?在生活內容的驅使下,學生自然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探究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多少,進而在求得長和寬的乘積的最大值的基礎上解決該問題。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學生自然會對參與新知教學、解決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生活經驗,實現教學過程生活化

課堂是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一個主要場所,也是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往往會借助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對于高中生而言,教師所灌輸的數學知識中有些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和生活經歷下,高中生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構建主義理論的引導下,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調動其已有的經驗自主探究新知,如此在實現新知有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現教學過程生活化。以“向量”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與向量有關的基礎知識,如向量的概念、性質、基本運算等。但是,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向學生提出“生活中有哪些與向量有關的事例呢?”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卻一臉迷茫。對此,為了加深學生對向量的理解,我邀請兩名學生站在講臺上一起向上提起一個書包。在提書包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當所提書包的夾角越小的時候,越省力氣。然后,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畫出來,并在數形結合思想的驅使下,探究當夾角為多少的時候,提包最省力。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不僅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其還可以自主地探究到與向量有關的生活規律,為其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聯系生活實際,實現作業生活化

作業作為檢驗學生所學、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重要渠道,其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的以習題練習為主的作業設計活動開展中,學生在大量的習題練習中迷失方向,甚至步入了題海戰術,逐漸地對數學學習喪失了興趣。既然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那么,在設計數學作業的時候,教師同樣需要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聯系教學所需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出極具生活價值的作業。以“設定易拉罐的體積為定值,當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多少的時候,所剪裁出來的易拉罐最省料”該作業為例,這道作業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對易拉罐進行測量,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借助多樣的策略實現數學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實現數學教學價值。

猜你喜歡
所學向量教學活動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向量的分解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聚焦“向量與三角”創新題
非所學
非所學
向量垂直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向量五種“變身” 玩轉圓錐曲線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