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02-26 20:41劉英團
上海企業 2018年2期
關鍵詞:實體高質量現代化

劉英團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秉h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斷。這一矛盾,是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與“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敖涍^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睆暮暧^上看,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時代坐標,明確了下一階段的歷史任務,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即“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以新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三期疊加”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長6.9%,比去年回升0.2個百分點?;趯χ袊洕滦蝿莸难信泻碗A段性特征的把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逼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是搞活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睆暮暧^大局和更深層面上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判斷,黨的十九大確立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工作思路,解決了發展經濟要“干什么”的問題。從實踐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國企改革,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作為主攻方向,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新常態的本質是提質增效。主要表現為經濟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在結構方面需要不斷優化升級;在動力方面必須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即“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即不再糾結經濟增速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而是以培育新增長點,特別是提高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進而提升整個經濟增長質量;即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抓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得經濟社會“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前三季度,關系民生與消費增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加快,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民生、基建和高端產業中的短板領域投資實現了高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2.9%,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這一切,更有利于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為完成全年經濟發展6.5%左右的增長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以新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變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任務。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苯涍^40年的改革開放,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這一轉變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一個新時代。新時代,意味著新發展、新變革。在新時代,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但要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要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并充分體現其時代性。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首先,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其次,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第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結果導向看,“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僅是簡單的“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而最根本目的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發展更有溫度,使得幸福更有質感。

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牽引下,與之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必然要有所調整。一是繼續推動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從“高速”到“高質量”的變化。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研究并重點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以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顯著提升。三是淡化以GDP為核心的增長觀、發展觀,嚴格抑制地方政府負債發展的沖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重點是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與競爭力。四是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endprint

三、以新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當前,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已成為經濟大國爭奪的新戰略制高點。從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計劃,到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調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任務。因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所以,“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把“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作為實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一方面,它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它是轉方式、調結構、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币皇侵κ柰ńY構梗阻,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充分釋放有效供給,著力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二是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立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利益聯動機制,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積極發展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抓上去。三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四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闭缌暯娇倳浰鶑娬{的,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數據顯示,2017年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8%,增速比1~8月份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利潤同比增長27.7%,增速比8月份加快3.7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保持明顯加快勢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從實踐上看,也正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使2016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放管服”改革向縱深處推進,又使得投融資、價格、國企國資、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大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兩個階段”“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遙相呼應。一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而非單純的追求發展的速度。二要建設“市場機制要有效”“微觀主體要有活力”“宏觀調控要有度”的經濟體制,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激活經濟增長的動力。其中,“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比侨鎸嵤┦袌鰷嗜胴撁媲鍐沃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四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四、以新模式發展實體經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是用新的發展理念提升經濟競爭力。一方面,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當前,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下降、虛擬經濟泡沫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經營環境趨緊、下行壓力加大,出現了增長放緩、結構性矛盾突出、效益下滑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需要發生了重大變化。而與此同時,發展還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要解決這些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就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切只能是空想。從實踐看,我國經濟雖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但實體經濟“大而不強”的特征仍很明顯。所以,推進實體經濟從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著力點在于堅持創新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一是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用改革的辦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比如,打破行業壟斷、壁壘阻隔和地方保護,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二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以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皠撔率且I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绷暯娇倳洀娬{,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創新,核心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從實踐看,以創新引領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動力轉換、結構優化是實現經濟社會穩健的基本途徑。三是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引導實體經濟升級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苯ㄔO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體經濟是重要一環,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牛鼻子”。首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的協同發展,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其次,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通過生產要素結構配比的調整,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最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并稱這是“新社會的本質”。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所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人的發展為核心,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更是人類共同文明的最高價值。一方面,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質內涵,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作者:每經智庫[NBD THINK TANK]專家)endprint

猜你喜歡
實體高質量現代化
對“高質量發展”的四個追問
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RCEP對山東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影響
實體錢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2017實體經濟領軍者
重振實體經濟
我的女巫朋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