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大勢 講規矩 重創新:做好新時代黨報工作的思考

2018-02-28 03:04謝國明
中國記者 2018年1期
關鍵詞:黨報規矩時代

□ 文/謝國明

謝國明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兩個重大政治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這就是當前的大勢。

做好新時代的黨報工作,必須識大勢,講規矩,重創新。

一、做好新時代的黨報工作,必須認識大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政治家辦報的要求。識大勢是政治家辦報的必修課。大勢在胸,從事黨報工作就能心明眼亮,游刃有余;大勢不明,就可能盲人瞎馬,動輒得咎。

當前黨報工作的最重要任務,是宣傳十九大精神。宣傳十九大,黨報工作者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比如,為什么十九大會提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新思想?

為什么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實踐就形成了新思想?為什么說新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

答案就在于,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需要新思想,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時代催生新思想。

憑什么說我們進入了新時代?

因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

矛盾分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正確分析和判斷時代的主要矛盾,并根據主要矛盾來確定黨的主要任務,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歷經艱難困苦創造新輝煌的重要歷史經驗。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又一個重要的政治判斷,也是認識新時代的理論依據。

當下中國,已經從短缺社會進入了剩余社會,人們從要求吃飽穿暖,轉向追求吃好穿美,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新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醫療方面出現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表現。

所謂識大勢,就是要看準“天氣”,接牢“地氣”。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疤鞖狻钡膶嵸|就是“地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認識新時代,把握新矛盾,看準“天氣”,接牢“地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思想,更好地做好黨報工作,這是前提和基礎。

二、做好新時代的黨報工作,特別需要講規矩

新時代不是某一天一步邁進去的,有一個歷史的演化過程;也不是已經定型了的,而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的。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在這樣一個不斷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黨報工作者特別需要守紀律、講規矩,這就是一種辯證思維。

紀律和規矩是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范著當下的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墨守成規必然落伍,違規違紀必然出錯。

2017年上半年,某省黨報在該省黨代會召開前夕發表長篇署名文章《全面從嚴治黨在XX》。文章內容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這樣的題目和篇幅的文章,一般只有當地主要負責同志才能署名發表,或者以一個寫作班子的筆名發表。以一個具體工作部門副職的身份署名發表,不符合紀律和規矩。

此前,網絡和傳統媒體先后傳播過洞房抄黨章、成立家庭黨支部等信息,引發輿論嘩然。這都是不守紀律和不講規矩導致的。這些情況的出現,明顯具有新時期形成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征,即有些人對新時期不甚明了,對傳統的紀律和規矩不以為然,試圖進行突破。

進入新時期以后,做好黨報工作必須持中守正,不可走極端,不可為了吸引眼球而隨意毀棄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紀律和規矩。

守紀律講規矩,其實就是講政治。黨報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黨報工作者既要生活在新聞之中,更要生活在政治之中,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

三、做好新時代的黨報工作,需要重創新、求實效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眲撔率敲襟w發展的驅動力。在新時代,做好黨報工作,尤其需要重創新、求實效。

創新是新聞宣傳工作與生俱來的基因,是提高新聞宣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有效途徑和得力工具?,F在的問題是,進入新時代,面對嚴肅的紀律和規矩,新聞宣傳工作還能不能創新?答案是肯定的。在新時代,在守紀律講規矩的前提下,新聞宣傳仍然需要創新,能夠大力創新。

有些人認為,當下的創新,主要是技術創新。其實,當下的黨報,不僅要采用新技術或者說進行技術創新,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需要創新,是全面的創新。

黨報及其工作者是內容生產者。但是,正是在內容生產這一我們最擅長、最傳統的領域,亟需創新。一些黨報和黨報人,缺乏思想的原創力、概念的整合力、輿情的捕捉力和信息的首發力,跑新聞變成了等新聞或者從網絡上拷貝新聞,思想貧乏和內容短缺已經成為黨報的短板。

網絡時代,黨報已經從信息源變成了思想源。如果黨報能夠適時適度傳播新思想,提出新概念,解讀新現象,引導新輿情,就能夠牢牢把握議程設置權和輿論引導權。

2016年12月14日,《人民日報》在一版發表長篇述評《中國經濟新方位》。今天,“新方位”已經成為熱詞。因為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钡?,2016年底,“新方位”還沒有人講。所以,當這篇文章發表以后,網上有人敏感地指出,《人民日報》首提新方位。一些論壇峰會也以新方位命名。這篇文章在策劃過程中,曾經有人對“新方位”的提法不認同。一是認為中央沒有提過,政治上有風險;二是感覺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三是認為即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趨勢,但是要由我們來進行概括,難度太大,難以勝任。我們認真聽取了反對意見,經過反復商量考慮,認為提出“新方位”沒有風險、符合實際、能夠做到,并且非常必要。為什么說沒有風險?因為“新方位”是一個褒義詞,雖然中央沒有明確提過,但是,不能什么概念都等中央提出來黨報才跟上去。新常態就是幾位經濟學家先提出來的。既然是正能量的詞匯,只要符合實際情況,政治上就沒有風險。為什么說符合實際?自從中央肯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更新,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經濟已經出現良好的發展新勢頭。為什么說能夠做到?我相信《人民日報》的同志,能夠做別人做不到的事,能夠說別人說不出來的話。我們報社內部常說,要想總書記想的事,要寫總書記能夠引用的事例和語言。就如“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就是《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署名言論的標題,作者是人民日報社浙江分社社長王慧敏。這句話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還寫進了十九大報告。

大家可能還記得,2015年和2016年,《人民日報》先后組織發表了三篇長篇述評——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局面,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出現了動搖,對于中央出臺的各項政策舉措,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議論,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評價,《人民日報》請權威人士及時指點“迷津”,著重就“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這個普遍存在的迷惑作出回應,澄清了認識,堅定了信心,取得了“江湖反響大,廟堂感覺好”的傳播效果。

當下的新媒體,有大量的內容創業者,甚至有新內容探索者,這說明內容創新正在成為廣闊的藍海。

內容需要創新,形式同樣需要創新。在當下的快閱讀、淺閱讀時代,新聞產品需要更新穎的表達方式,更輕快的呈現形態,更明快精致的話語形態,抓取用戶注意力資源。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人民日報考察之時,人民日報推出H5產品《總書記的問候》。微信當天的轉發量即超過2000萬,全網累計閱讀量超2.5億次。當然,這主要依靠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感召力。

2016年7月12日,所謂的南海仲裁案裁決以后,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幅紅色的中國地圖,標題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這則圖文推出以后,點擊閱讀量迅速超過1億次,成為新媒體的現象級產品。

2017年“八一”前夕,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軍裝照”H5,在建軍節當天瀏覽量即達3.94億。上線10天,累計頁面瀏覽量突破十億,成為標志性的“爆款”產品。

十九大召開以后,新華社推出新媒體系列互動活動產品“點贊十九大 中國強起來”,截至2017年10月26日,這一系列互動活動的接力人次達到5.12億,點贊人次1.2億,頁面瀏覽量30億。創造了史上首個“30億級”受眾互動產品。這就是形式創新取得的實效。

剛剛過去的2017年,媒體融合高潮迭起。年初,《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宣布起用。十九大前夕,全國黨媒公共平臺建成開放。年底,新華社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布建成媒體大腦。媒體融合的最主要推動力,來自技術創新。十九大報告強調,新聞宣傳工作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边@一要求,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并且把傳播力放在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之前,安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見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的重要性。

黨報的傳統優勢與新技術相結合,會煥發出強勁的后發動能。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三年,累計下載量突破兩億,刷新了主流媒體傳播史上的紀錄。新華社和央視的客戶端也都創造了新紀錄。但是,與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原生媒體相比,央媒所辦新媒體的下載量、日活率都有很大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一是傳播手段的創新能力不足,二是利用新穎傳播手段的動力不足。歷史上,自動化生產線問世以后,帶來了生產流程和生產管理的全新改造。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案例。媒體融合,呼喚新技術,運用新技術,但是,新聞生產的流程因循守舊,新聞生產的管理八風不動,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動力就面臨極大的阻力。

黨報的現狀是價值高地和渠道洼地并存,內容強勢和技術弱勢并行。當下正處于新渠道的開挖期和新技術的顛覆期。在渠道和技術方面的短板,正在銷蝕著我們的自信,蠶食著我們的陣地。

任何技術和渠道,都有一個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提高傳播力,就要敏銳發現技術萌芽期,善用成長期,跳出衰退期,努力實現后發先至,換道超車。

技術創新正在催生跨界融合、贏者通吃。但是,對于社會而言,分工是進步的杠桿。對于個人來說,分工是天賦的疆域。對于國家、社會和大型團體,短板決定容量。對于小型團體和個人,長板決定高度。就黨報而言,內容就是長板;對報人來說,內容就是高度。我還是堅持幾年前提出的看法,紙或有變,報將永存。有人在網上發了一張圖片,100年前的紐約街頭,人們倚墻而立,人手一張報紙。100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倚墻閱讀,只是閱讀的載體由報紙換成了手機。這組圖片說明,信息傳播的載體會隨時代而改變,但是信息傳播的內容需求不僅不會因時而變,并且會越來越強烈。作為專業的內容生產者,堅持價值為本,創新為用,以我為主,揚長避短,我們完全可以把握融媒時代的主動權,探索智媒時代的新天地。

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萌發,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一技術革命已經并且仍然深刻影響著媒體未來格局。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物聯網蓄勢待發,5G傳播效率以“光速”計算,AR、VR黑科技頻現,智能機器人寫作已經應用于新聞報道,智能媒體正在向我們招手。2017年教師節,人民日報將人工智能應用于H5,利用AI技術幫用戶給老師寫詩。十九大報道中,人民網使用移動直播眼鏡這一新興設備,實時呈現大會盛況。還推出無人機航拍的VR視頻。

還有更新的技術正在研發。有人聲稱,智能手機將被顛覆,取而代之的可能會是人體網絡(BodyNet),即人體內植入安裝了電子器件的人工皮膚,人體就相當于一個網絡中心。人造皮膚的研發者鮑哲南先生描繪了一個人體網絡的應用場景:早上,身上的柔性電子皮膚手表讓你醒來,并且告訴你脈搏正常;戴上眼鏡,今天的日程安排一目了然;走出家門,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或者直升機已經等候在門口。你太太來給你告別,透過人工皮膚,你知道太太的心情很好……

新時代、新規矩、新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撲面而來。識大勢以知方位,講規矩以知進退,重創新以知取舍。新聞人是“時代工匠”,既要緊扣新時代脈搏,也需秉承在嚴謹中創新的工匠精神,把握行穩與求新之間的張力。

猜你喜歡
黨報規矩時代
“按規矩辦”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新來的主任“立規矩”
粵人吃飯講規矩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循乎規矩 本乎天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