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如何深入推進師范教育內涵發展
——訪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國祥

2018-03-02 09:10桂慶平張男星
大學 2018年11期
關鍵詞:南京師范大學師范院校師范

記者 桂慶平 張男星

今年初,《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頒布,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師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次系統性動員和全面工作部署。在新的發展要求下,師范教育如何理解自身肩負的育人使命和責任?如何面對新的培養力量的沖擊和挑戰?如何強化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回應以本為本的育人要求?圍繞這些問題,本期“高端訪談”欄目對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國祥進行了專訪。

南京師范大學校長 陳國祥

●師范大學是教師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師范院校的發展,本質上是為國家發展、為民族振興,是為“中國夢”圓夢。高水平非師范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辦師范,從長遠來看是一個趨勢。綜合性大學可以在培養高校教師方面有所側重。教師教育強調培養院校和基礎教育之間的一種互動,師范大學可以和相應的基礎教育階段學?;?,這一點算是先入為主,比綜合性大學更有優勢。

《大學》:陳校長,您好!今年,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教師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您認為師范教育的發展目標和使命是什么?

陳國祥校長(以下簡稱陳校長):去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十九大延續了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人力資源的高度重視,可說是改革開放40年來達到了新的高度。以前我們經常講尊師重教、科教興國,黨的十九大以后有一種新的提升。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時,也能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建設與內涵式發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最近,教育界特別關注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倳泴逃龀隽撕芨哌h的概括,把教育視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視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些都是在賦予教育一種更宏觀和更重要的責任。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提出了“九個堅持”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經驗,其中“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給予教師高度的認同??倳浺舱劦搅私處煹氖姑?,比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了,還有什么職業能夠從靈魂、從文明的角度來界定?我們也感受到“三個傳播”(知識、思想、真理)和“三個塑造”(靈魂、生命、新人),給教師這個職業賦予了特殊的使命。要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等“三個地位”,也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我們能感受到以“師范”為名的大學有一種特別的使命和責任。新時代教師承擔的使命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教師培養的源頭在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師范大學是教師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師范院校的發展,本質上是為國家發展、為民族振興,是為“中國夢”圓夢。因此,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保障,這是新時代賦予師范大學最核心的使命?,F在的關鍵是如何把這樣一個使命落實到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即師范大學如何培養和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基礎教育師資。

《大學》:《意見》中強調要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您如何看待這一政策?

陳校長:我認為,高水平非師范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辦師范,從長遠來看是一個趨勢。從我國和西方教師教育體系的發展史來看,存在著一個演變的過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我國在洋務運動中學習西方辦學堂。出于對教師的需求,當時出現了一批專門的師范學堂,例如南京師大的源頭是三江師范學堂。但是師范學堂完成了它起初的特殊使命后,整個教師教育體系逐漸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赡苁鞘芪鞣降挠绊?,發現高水平教師培養需要學科的支撐,所以逐漸把師范教育融入到綜合性大學體系里,借助綜合性大學學科的支撐來辦師范。這從理念上應該是一個進步。就南京師范大學而言,從三江師范學堂,到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再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在南高師的基礎上建立了東南大學,然后到后面的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階段,其實也是一個“寓師范于大學之中”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要普及教育,需要大量教師。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把有些綜合性大學拆分成專門的師范院校,由師范院校專門培養中小學老師,所以那時及后來新建了一批師范學院、師范??茖W校。經過多年演變,現在統計下來,全國還有270多所師范院校,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從1952年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的一段時間,師范院校承擔了專門培養教師的特殊使命,對于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對教育、對教師以及對人才培養和人的發展的需要,對教師各方面的素養要求更高了,這時又出現在綜合性學科支撐下辦師范教育的需求,所以教育部門提出了鼓勵綜合性大學辦師范的政策。再加上高水平學科、高水平科研,包括大師名家等等,更多的還是在綜合性大學里,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就出現了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的情況,全國現在大概還有210所綜合性院校辦教師教育。我認為鼓勵綜合性院校辦教師教育,是長遠的、超前的考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師范院校以后就沒有生命力或者沒有特色,沒有貢獻自己智慧、能力的場所。目前,實際上處于一個兩種模式混合的階段。

綜合性大學辦師范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的優化利用,是符合教育規律的。當然我們需要探討,綜合性大學辦師范,它的定位到底是什么?現在師范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基礎教育的師資培養,包括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但是大學的師資中,有些老師的學科基礎、專業技術沒有任何問題,而教師素養、教育技能,也就是教師能力上面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所以,我認為綜合性大學可以在培養高校教師方面有所側重。像南京師范大學這種水平的大學,教師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基礎教育,同時也可以承擔高等教育師資培養的任務,而綜合性大學也應該參與到高校師資培養的體系中來。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應該有很廣闊的天地。

《大學》:師范院校要和非師范院校,特別是同區域的綜合性大學同場競技,您覺得師范院校有什么樣的優勢和劣勢呢?

陳校長:我認為,作為一所師范大學,需要厘清辦學定位,突出育人特色。一方面,師范大學在培養教師方面的基礎比較好,它有淵源、有積累,多年來一直在傳承發揚、在不斷思考,地位不是在短時間可以達到的,所以在教師教育上,師范院校有它的特色;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強調培養院校和基礎教育之間的一種互動,師范大學可以和相應的基礎教育階段學?;?,這一點算是先入為主,比綜合性大學更有優勢。在江蘇基礎教育階段,盡管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或者其他大學的畢業生做教師,但是份額很小,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則占據了主要的份額和相當的地位。我校有一位基礎教育戰線上的校友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末統計過,在江蘇400所左右的重點中學里面,校長、主管教學的副校長、還有學科骨干的70%左右都是南京師范大學的校友,特級教師大概有60%的南京師范大學校友。所以,師范院校在基礎教育教師培養中已經占有了很大的份額,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因而先天地有一種因我們國情而有的特色。

此外,作為一所師范院校,尤其像南京師范大學這種入選“211工程”、省部共建和“雙一流”建設,而且同行認可度較高的師范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借助于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建設的一些政策支持,實際上既有師范院校的特色,也有綜合性大學的特點,這就把綜合性大學的一些資源和優勢與教師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盡管南京師范大學名字中有“師范”兩個字,實際上也有一種綜合性大學辦師范的特征,因為學?,F在教師教育只有1/5到1/4左右。在國外的大學體系中,專門的師范院校并不多,而國外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跟我國也不太一樣。所以,作為師范院校,尤其是像南京師范大學這個層次的,從長遠的發展來講,還是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

當然,也許以后像清華、北大、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因為國家的大政方針,可能也會辦教師教育,但前提是取決于評價體系。如果按照現有的資源配置和評價體系,恐怕綜合性大學要辦教師教育不太容易。因為辦師范教育的投入和產出短期里是看不到的,師范教育培養的人才和社會反應需要一個過程,不像科研產出,今年發表了一定數量的高水平論文,明年甚至下個月國際評價體系中的排名就上去了。

●“雙一流”建設應該是國家的牽引戰略,是一個抓手和引領,它和內涵式發展是內在關聯的。建設一流學科的時候,不是說這個學校只做這一個學科,而是說以這個一流學科帶動整個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發展。每個學校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的方式、深度、層面、方向會有所不同。

《大學》:“雙一流”建設所帶來的資源和評價指標有可能不利于師范大學,那么如何體現出師范大學的特色,或者師范大學如何應對這樣的發展環境?

陳校長:這次“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有137所,其中42所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師范大學中只有北京師大和華東師大入選;剩下的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敝兄挥?所師范院校,其中包括3所部屬師范院校,南京師范大學很有幸進入到這個體系里。表面看師范院校份額不算太少,但是從師范教育肩負的使命來講可能就不夠了,因為師范教育是教書育人、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人才的成長以基礎教育為基礎,一流的基礎教育必然需要一流的教師,從這個角度上說,師范大學入選的數量就比較少了。而且有些師范大學入選的學科屬于自然科學,并不是教育學或教師教育類學科。

從一名基層工作者的角度來理解,“雙一流”建設應該是國家的牽引戰略,是一個抓手和引領,它和內涵式發展是內在關聯的。師范大學進入到這個體系后,學校資源分配會傾斜,學科會獲得保障,就可以在一些學科上進行再提升,這對于提升教師教育水平是有益的。南京師大在“雙一流”建設上和國家的方針是一致的,都是把“雙一流”建設和內涵式發展相關聯。雖然是地理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但是我校借助國家、江蘇省的資源,在重點發展地理學科的同時牽引相關學科,如生命科學、計算機學科、教育學科、法學甚至人文學科,帶動這些學科的發展,提升學科整體實力。教師教育要有學科支撐,我們希望通過學科建設結合教師教育的基礎和特色,將兩類學科融合起來。地理學科是牽引性學科,而教育學科幾乎同等對待,教育學科本身也是教師教育中核心的部分。我們把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育有機結合,強化學科支撐,在此基礎上彰顯教師教育特色。

當然,由于評價體系注重硬性的、顯性的指標,比如獎項、論文之類,雖然說要把兩者智慧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但是短期內不一定會有太顯性的效果。最近我們和主管部門進行了交流,我們很高興地了解到,“雙一流”建設后續會更多關注人才培養,也就是回歸高等教育的本源和使命,這就給了我們一個依靠??偟膩碚f,設想比較美好,具體還要再探索,實踐的過程會比較困難。

《大學》:作為“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您認為應該如何協調“雙一流”建設學科與學校其他學科發展的關系?

陳校長:目前在處理這兩者的關系上,有些入選高校的做法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學科,保持一流學科的持續發展。特別是那些辦學層次不是特別高,但特色很明顯的高校。雖然不可否認,這個學科發展好以后,會為國家、為行業作出貢獻,但是一所大學必然還有其他方面的使命。比如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還要考慮教育公平問題。假設有一所行業院校,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中擴展了不是其特色和擅長的學科專業,進入這些專業的學生也會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學校只把資源聚焦到某一個學科上,可能對他們來說不太公平。誠然,學科水平提升后也有可能反哺到整個學校,但是我認為發展過程中也要兼顧均衡、可持續,所以“雙一流”建設一定要與學校的內涵式發展結合起來,不能一所學校只發展一個學科。我們希望把現在的評價體系中對我們不利的方面轉化成有利的方面,更多地從學校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所以,南京師范大學希望借助地理學科的發展來形成校內相關學科群的整體提升;同時把這個提升和師范大學的使命即教師教育連接起來,找到一條學科建設和教師教育之間的通道。如果南京師范大學的資源都聚焦到地理學科,其他二十幾個學院不被重視,那可能用不了多久學校就面臨生存危機了。社會發展也不應該是這樣的,理性一些會比較好。

《大學》:您是想通過“雙一流”建設把學科資源整合起來,帶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升?

陳校長:對,我們建設一流學科的時候,不是說這個學校只做這一個學科,而是說以這個一流學科帶動整個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發展。每個學校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的方式、深度、層面、方向會有所不同。例如南京師范大學作為師范大學,“雙一流”建設可能就與整體的教師教育結合起來。從國家頂層設計角度來看,也是希望“雙一流”建設作為一個牽引,但是要保證實際操作過程中不走樣,最核心的就是評價體系?,F在高校反映比較多的也是評價體系問題,教育部門也比較謹慎,評價體系導向上更多的還是求穩。但是,從近期教育部門發出的一些聲音、一些理念、一些思路來看,基本上跟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是希望通過“雙一流”建設的牽引,帶動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帶動整個學校水平的提升。江蘇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跟“雙一流”建設配套起來、結合起來,實際上就體現了剛才所說的思路,并不是聚焦到某一個學科,而是聚焦重點資源的合理使用。

●作為師范大學,在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時,應該以它所服務的區域和行業特征來設定和優化學科專業門類,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調節機制。

●應用型大學建設,一方面是對高校實行分類管理和引導,有利于實現高校特色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分配,更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大學》:您多次提到,師范大學的發展要和教師教育學科的特色融合發展,那么在師范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方面,有哪些建議?

陳校長:南京師范大學是比較慎重和嚴謹的,學科設置方面變化不是特別大,但是也在做必要的調整,更多的是在原有學科基礎上進行分離和增長。最有代表性的是教育科學學院,當初這個學院里還有心理學的學科專業,作為大教育類里面的一個體系,后來就漸漸把心理學分離出來了,成立了專門的心理學院。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是大學發展的一個使命,師范大學在學科優化調整上,一方面是取決于基礎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就教師教育而言,由于中小學的體系相對完整和穩定,所以我們更多還是保持原有的體系。但是,現在的教師教育和以前的教師教育也不太一樣,在保持數理化地生、音樂美術英語等等這些傳統學科的同時,在現有學科的基礎上有一些拓展。比如,外語學科在英文為主的同時,適當在語種上有一些拓展,滿足中小學的特殊需要。其他的一些學科,同樣也有些拓展,這些都是從學科的角度來考慮的。在教師素養和技能方面,原有的體系里的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學論等,該獨立的獨立,該提升的提升,該強化的強化,歸結起來就是教師教育過程要能滿足教師培養的需求,尤其基礎教育對師資的需求。當然,因為現在國家重視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所以小教、幼教相關的專業也得到了強化。同時,我們也利用南京師范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通過一些學科的強化來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另外,教師綜合素養的拓展實際上也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包括國際交流和國際視野拓展等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強化,設立了國際文化教育學院等機構。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南京師范大學也調整和新設了一些學科和專業。比如服務國家戰略,成立了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學院等。以前南京師范大學有十幾個系,現在有27個學院,有一些應用型的學院,像工科學院,以及其他一些學科,與師范教育沒有什么關聯的,這也是辦學的需要。這一點上,從外界來看是比較保守的,但是就像剛才講的,學校也是比較慎重,因為一旦專業設置陷入過度擴張,可能會帶來一些資源損耗。所以,未來可能有些學科專業還要再整合壓縮,更多聚焦到對教師教育起支撐作用的學科。

《大學》:師范院校在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上的思路是什么?比如師范專業國家是有數量要求的,那么非師范專業的調整邏輯是什么?

陳校長:作為師范大學,在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時,應該以它所服務的區域和行業特征來設定和優化學科專業門類,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調節機制。相對而言,基礎教育的科目是比較完整和穩定的,所以教師教育的需求變化不是太大。目前南京師范大學大概1/5到1/4的學生是師范專業,還有3/4到4/5的非師范專業,量還是比較大的。師范教育的特點在于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師范專業需求的是某一個學科方向,學科專業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支撐這個師范專業。比如,數學有師范專業,也有非師范專業,數學學科是對數學師范專業的支撐。這些學科說起來有很多的非師范生,但是也有一個相互流動的過程。非師范學科的發展,也滿足了師范生考研和深造的需求;還有一些非師范專業是偏應用的,其設置是考慮到滿足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中用人的導向。另一層原因,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特定階段,教師教育也有就業問題。盡管需求很旺盛,但是考慮到南京師范大學的層次,學生畢業后會更多地選擇城市和重點高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師范生控制在一定規模。

歸結起來,又要談到一所大學對資源的分配和利用上。有相當一段時間里,大學向上爭取資源主要取決于學校的學位點數量。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特定階段,南京師范大學擴張了一些學位點和專業,學校也確實從中獲益很多?,F在回過頭來反思,整個體系是鋪開了,但是從這些學科的發展水平、資源爭取及后續發展來看,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此,現在有些專業又開始縮減,包括一些課程和專業的改造和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是動態的。經過不斷調整,現在已經進入一個良性的狀態,不管教師教育也好,其他的學科專業也好,在將來的發展過程中都有相互的促進和支撐作用。

《大學》:在應用型大學建設過程中,有一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是從師范院校轉過去的,您如何看待這種轉型?

陳校長:這涉及到高校的分類問題。以往常見的分類是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教學科研型大學。教育主管部門現在把“應用型大學”作為一個導向,希望一部分高校能實現轉型。對高校實行分類指導、分類評價,從頂層設計來講是一種相對科學的導向,就看怎么理解這種轉型或分類。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對高校實行分類管理和引導,有利于實現高校特色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分配更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種轉型或分類,實際上是針對高校發展的同質化現象,發展過程中求大求全,更多強調規模,爭取更多資源。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種分類可以作為一種倡議和導向,絕對不能教條——應用型就只能是應用型。教育部門提出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思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接下來就看高校自己的定位了。高校管理者應該對自己學校的發展有明確的定位。

●師范教育是對人的教育,它的作用和效益是長期的、隱性的。所以評價政策必須要把長期的和短期的、顯性的和隱性的、經濟的和社會的作用和效益綜合起來考慮。

●專業認證申請不應該簡單地用學校身份來限制,應該要參考同行和行業的反饋,例如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認同度等,盡管操作上有一些難度,但從長遠來看會是好事。

《大學》:現行的評價政策對師范院校的發展有利嗎?理想的評價應該是什么樣的?

陳校長:我個人認為是不利的?,F在對一個大學的評價和對一個學科的評價實際上是類同的,還是要采取綜合性的評價模式,更多的還是強調對社會的顯性的、短期性的貢獻。師范教育是對人的教育,它的作用和效益是長期的、隱性的。所以評價政策必須要把長期的和短期的、顯性的和隱性的、經濟的和社會的作用和效益綜合起來考慮。

評價是一個導向,一個指揮棒。理想的情況是分類評價和指導,但目前的評價體系還沒有到這個水平,所以高校應該對自身有客觀的認識。一些地方師范院校,比如層次上沒有達到以前的“211工程”或現在的“雙一流”建設,或者所在省重點建設的水平,的確要尋找一條出路,該轉型的要轉型。但是不管怎么轉型,特色要保持。同時,這也是需求導向,因為高校要給各行各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人才。不管是應用型大學還是研究型大學中的人才培養,這都是一個導向。如果高校定位為應用型高校,那就要積極響應國家和區域發展以及行業的需要,尤其要與地方的、行業的特色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

我們要避免一種誤解,認為研究型大學就是高大上,其他的學校不行,就往應用型發展。這種觀點不是太合理,我認為即便是應用型高校也要提升水平。西方有些國家的高職院校,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水平到了極致,在某些領域里,在同行里面,在區域里面,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一些綜合類大學。比如像德國的高職院體系,用我們的評價方式就屬于應用型的,但一些高大上的公司招聘時就希望在這些學校定點合作、定單培養、定向就業,企業認為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企業的需求,學校與行業形成了良性互動。這就不好簡單判斷它水平高還是低,也不能說研究型就一定比應用型水平高,說到底還是一個評價體系問題。

《大學》:如果把教師教育定位為應用型,是否會對師范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陳校長:談到教師教育,從整個教育行業的角度來講,有應用型的層面,因為培養的就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專門人才,這是一種社會需求。但我們不能把應用型理解為人才培養的層次,其實它只是一個類型的劃分,應用型不代表低水平。實際上南京師范大學也在不斷自我定位,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高水平發展與特色發展相結合的大學,我們希望能夠培養一些比較頂尖的、引領性的教師人才,也就是“卓越教師”和“未來教育家”。

因此,學校的自我定位很重要。在高校分類過程中,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地自我的思考、自我的定位和更加清醒的認識。目前南京師范大學是一個多元化的體系,我們有“雙一流”建設學科,有同行認可度很高的教育學科,也有一些學院和學科專業是面向行業、面向應用的。尤其是工科的發展基礎還不強,正在按照新工科的理念改革,培養更多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應該把學校定位為研究型、應用型還是綜合型?南京師范大學在不同層面上的人才培養上都有相應的定位,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來做相應的定位。

《大學》:現在國家開始實施師范類專業認證,您覺得專業認證的政策對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和辦學定位會帶來哪些影響?

陳校長:這是師范院?,F在比較關注的話題。早在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教師專業標準。去年,為實施師范專業認證工作,教育部又發布了包括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在內的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師范專業認證對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培養過程來說,是一種導向,也是一種進步。暑假前我參加了一個相關的培訓,對這個政策了解比較多??傮w理念是“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注重師范生的培養效果和基礎教育的需求,并且不斷改進和完善。實際上這個認證是對培養過程的認證,會有一些內涵性的要求。從設置的認證體系看,涉及整個教師教育的過程,包括目標、學校氛圍、教師素養等,還涉及外部的開放式評價,體系非常完善。

師范專業認證會對高校傳統的師范教育帶來一定影響。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在基本環節上做得很好,但與政策要求相比,特別是在“以需求為導向”這一點上還有差距。因為現在江蘇的高中和基礎教育盡管學科變化不大,但是在體制機制上,比如招生體系和高考制度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然江蘇也在反思有沒有必要這樣變化。所以,我們感覺到,專業認證相對來說比較規范,符合教師成長規律,也會對教師教育過程中那些簡單的、原始的、封閉的培養方式帶來一定影響。

專業認證分三級,南京師范大學有一定的基礎,我們有一部分專業,尤其是中學理科教育專業,是由江蘇省組織認證的,結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我們也感覺到,要達到三級認證的要求并不容易。主要是學科專業方面有所欠缺,另外與中學的對接還有一定差距。但南京師范大學是江蘇教師教育的龍頭,在教師資格證國家統考里,我校大多學科在江蘇都是排第一的。我相信,通過專業認證,對整個教師教育工作,不管是條件保障還是教師教育在學校的地位等,都是一個推動;通過專業認證,也會出現一個分層現象,這是比較好的導向。當然,我們也有一些困惑,在認證過程中,仍有一些身份方面的限制,尤其是申請三級認證的時候,地方院校受到限制。同時,在地方院校中,一些基層的師范院校在申請過程中也有一些門檻。我倒是認為,不應該簡單地用學校身份來限制,應該要參考同行和行業的反饋,例如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認同度等,盡管操作上有一些難度,但從長遠來看會是好事。

《大學》:您認為師范院校在未來改革發展中應特別關注什么呢?在辦學中最大的困難和問題是什么,應該如何破題?

陳校長:這是一個大題目。在發展中確實面臨一些困惑,首先有個困惑是,社會的大氛圍,尤其是教師待遇等因素影響著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工作。

其次,教師教育是系統工程,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中小學、家庭、師范院校自身和社會方方面面的認可和支持,共同來培養。目前,在形成合力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對教師教育的資源投入不到位。盡管國家把教育和教師放到了非常崇高的地位,但是教師教育方面出臺的許多政策在落實方面并不到位。比如,剛才講的全社會開放的培養體系問題,主管部門對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還有一些限制。還有生源的問題,好在南京師范大學招生過程中優秀生源都樂于報師范專業,對此我們也覺得很欣慰。但距離培養“優秀的人民教師”“未來教育家”這樣的目標,在資源的聚集方面還是有一些困難。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問題,需要政策落地。

最后,從自身找原因,學校內部的評價體系與導向、資源整合等也存在問題。這可能是師范大學共同面臨的問題。培養過程中資源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到教師教育上,學科專業如何支撐教師教育的發展,在實際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理念上、定位上的問題。比如,如何使一線的、層次比較高的教學科研人員的精力和資源往教師教育、師范生培養上傾斜,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盡管現在學校明確提出這方面的要求,但是與政策目標還是有一些偏差。所以我們也在反思,學科建設的成效如何和教師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切的發展還是來源于自身的文化傳統和育人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國際的經驗和理念固然可以引進學習,但在現狀和體制等方面畢竟還有差異,更重要的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傳承下來的力量,一種文化的力量。大學要營造一種本科教育文化、教師教育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支撐自己辦學目標的實現。

《大學》:高校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后,對于教育質量有很大的關切。今年教育部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也是強調以本為本,回歸本科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在師范教育和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育人模式創新方面有哪些改革舉措和可借鑒的經驗?

陳校長:這個過程還在探索。在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上,內涵發展跟質量發展是趨同的、一致的。不管是大學辦學、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最后都是用質量、水平進行衡量和導向。成都會議以后,南京師范大學也在進行各方面的謀劃和考慮,尤其是本科教學方面。

第一,推動辦學回歸大學本質。盡管多年來,本科教學在學校里的地位是相對凸顯的,但由于評價體系的問題,在一段時間里還是有所“怠慢”,我的理解是“欠了一些債”。所以,這次成都會議對于很多高校來說也是一種反思,本科教學在高校的實質性地位到底是什么樣?目前大學評價體系還是科研指標導向的,雖然本科教學也有教學成果獎等指標,但往往還是分量不夠重。所以,南京師范大學今后一個階段會考慮把本科人才培養上升到全校的核心地位。本科人才培養無論教師教育還是其他學科人才培養,都是基礎性的。

第二,從教學條件保障方面做彌補。按照原來的評價體系,投入到本科教學的一線人員是“不受待見”的?,F在學校在政策上作出一些改革,比如近期出臺的“本科教學優秀獎”政策就具有普惠性,只要在一線教學崗位上的教師且教學效果好、學生認可度高,學校就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是個導向。此外,我們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等很多方面也向教學業績傾斜,在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和提升方面出臺“十個一”舉措。除了這些激勵方面的,還有督促性的政策,如教學過程的規范、教學事故的認定和處理、學生的評價等等方面也會強化。

第三,營造重視本科教育的文化氛圍。教師教育也好,本科教育也好,需要一種優良的文化。南京師范大學對校園本科人才培養文化氛圍做了一些謀劃和探索,對百余年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的教育傳統,尤其是本科教育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在現階段如何進行提升和弘揚,有些想法正在逐步實施。

第四,加強本科教學的內涵建設。包括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材建設、課堂和教學改革、育人模式創新、成果獎項培育等方面。我們關注到,教育部也正在強化這些方面,比如一流專業、一流課程方面的兩個“雙萬計劃”。我們專業、課程、教材建設的目標是希望能入選到國家級的行列里面,能進入到國家重點資助的類別里。而教學成果培育方面,則圍繞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從內涵上進一步提升。

總而言之,如果說原來學校的資源更多地是投向學科、科研條件,現在要逐漸往本科教學方面轉變。在導向上,一線的高水平學者以往更關注研究生,現在我們希望高水平學者更多關注本科生,給本科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進入到科研體系里,讓他們感受科研的氛圍,希望導師的指導會使他們對以后的專業方向產生興趣,去進一步深造。成都會議之后,這些導向和要求更加突顯了,實際上是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我們希望在南京師范大學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一個全方位的體系,像前一階段重視學科、重視科研一樣重視本科教學,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把本科教學提升到更高水平。

對南京師范大學來說,教師教育屬于本科人才培養中一個很核心的部分。南京師范大學從新世紀初開始探索教師教育改革,2005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得到了同行們的高度認可,現在很多學校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2010年教師教育學院開始實體化,在高層次上強化了師范生的教師素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們的教育碩士、教育博士在中學很搶手,非常受歡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強化了教師教育學科發展,專業學科某種意義上有所弱化。所以,我們現在要強化以學科資源支撐教師教育,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如果說,當初“共同培養、雙向強化”,主要強化了教師素養和技能,那么現在更需要強化學科專業基礎,當然也不會削弱教師素養的養成。在培養模式上,我們要更好地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支撐來強化師范生的學科專業基礎。我是師范生畢業的,我有一種感覺,“一個教師,兩個技能”,一個是教學的素養和能力,還有一個是學科的專業基礎和技能。某種意義上,學科的基礎是一個根本,也是一個核心。所以,我們從今年開始啟動了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以“強化學科專業基礎”為導向做一些探索,培養模式上又有一些改變?,F在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思路,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資源協調和機制完善方面的工作要做。當然,師范大學在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過程中,教師教育的文化氛圍也很重要,我們也在積極營造。

《大學》:在開放辦學,加快國際化建設的背景下,學校在教師教育方面,學習和借鑒了哪些國內外高校的辦學經驗?

陳校長:這個問題又回到前面談到的“雙一流”建設上,也就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結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誰也不可能自成體系,多多少少有一些思考。南京師范大學在教師教育方面有一個相對好的基礎,在百余年辦學的延續過程中,涌現了一些認可度相當高的教育家,也培養了一批名家名師和教育行業的領軍人物、骨干人才,包括一批榜上有名的教育方面有影響的人物,這給了我們一種信心。在現階段的全球化視野中,我們也有一些考慮。國內的教師教育體系,我們主要是向北京師大、華東師大學習。每所學校有自己的發展思路和理念,要說國內的對標,我們更多地還是對標部屬師范大學。

如果從國際角度看,我們比較關注的一所大學是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南京師范大學的歷史上,有多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留學哥大,例如提出“寓師范于大學”理念的南高師和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南京師范學院的首任校長陳鶴琴,還有著名的教育家、南高師的教務長陶行知,他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給我們后人辦學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他們在哥大教育學院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國的教師教育更多的是在教育學院進行培養的,本科階段是基礎性的學科專業學習,想做教師再到教育學院學習。這是在綜合性大學中辦教師教育的模式,跟我們不太一樣,我們師范專業本科四年畢業之后就可以直接到這個行業里,我們主要是學習他們的一些理念。此外,還有哈佛大學,也是美國綜合性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典范之一,哈佛大學的教育研究生院也是很強的,我們比較關注。還有一些美國的高校,在教師培養上采取本科和研究生貫通的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

我個人更多地關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可能是出于兩個情結。一是因為我是學生物科學的,從事微生物的巴斯德就是巴黎高師畢業的;另一方面,巴黎高師的水平非常高,盡管校名中有“師范”兩字,但屬于世界頂尖的高水平大學。我認為它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師范大學借鑒。起初,巴黎高師和我們差不多,就是培養中學教師。后來,他們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是培養研究人員,另一方面是培養高校的教師、中學的教師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結果培養出了很多學科大家、政府首腦、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院院士等等。巴黎高師不斷地調整辦學方式,不僅在培養科學家層面是非常頂尖的,包括高校教師、行業人才、中學師資等一系列人才培養方式在國際上都是優良典范。它很合理、很智慧地把文理結合到一起,原先它更多是以文為主的,后來逐漸發展自然科學,充分體現對人的全面發展。巴黎高師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大學》:在開放辦學的過程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

陳校長:我認為,一切的發展還是來源于自身的文化傳統和育人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國際的經驗和理念固然可以引進學習,但在現狀和體制等方面畢竟還有差異,更重要的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傳承下來的力量,一種文化的力量。大學要營造一種本科教育文化、教師教育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支撐自己辦學目標的實現。就南京師范大學來說,辦學歷史比較久,有非常好的傳統,我們希望能更好地傳承。一所大學的辦學氛圍和文化對其發展的影響不可估量。一旦這種氛圍、文化延續下來了,即使今天我是校長,明天換成了其他同志,也沒有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核心和本質問題還是學生的發展,所以大學都要回歸到這一本質問題上來。這一點我們要和國外大學多交流、多學習,要注重長期的積累,不能太功利,要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和寧靜。

《大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猜你喜歡
南京師范大學師范院校師范
師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學的產出分析
南昌市師范院校食育開展現狀及促進策略
哈爾濱新區師范附屬小學校
李牛等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作品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作品
師范院校應有“師范味”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Will versus shall: two magic modal verbs
A Reflective Report on Teacher Enthusias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