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錫山秦氏家族文化發展脈絡研究

2018-03-07 12:02胡曉文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錫山無錫文人

胡曉文 , 吳 建 ,2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24,2.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在錫秦氏有十多派百多支,其中錫山秦氏居多。據無錫地方志和秦氏宗譜所記,錫山秦氏可追溯至北宋詞人秦觀(字少游)。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春,科考失意的秦觀從徐州到會稽探望家人,恰逢其師蘇軾即將調任湖州,便相約而行。途經無錫時二人暢游惠山,賦詩《同蘇子瞻僧參寥和三唐人惠山寺》三首,其中提及的“記得踵三隱,巖阿相與鄰”,透露出秦觀歸老后欲與惠山為鄰、追尋“三唐人”足跡的愿望。秦觀去世后,其子秦湛(時任常州通判[1]卷之首),將其葬于惠山二茅峰南坡以圓其夙愿(當時無錫屬常州府)。秦觀第十一世孫[2]卷之首秦惟禎(瑞五),“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婿于無錫富安鄉胡埭王野舟家”[3]卷之二,是無錫秦氏的始遷祖,“譜以瑞五府君始”[4]原序一。元末秦惟禎之孫秦彥和由胡埭“遷于第六箭河玄文里,是為始遷邑城之祖”[3]卷之二,從此錫山秦氏很少遷徙外鄉。明后秦氏家族在無錫城中有兩支甚為繁盛:一支為秦夔 (1433—1495年,秦惟禎第六世孫,“河上秦”始祖),遷于城中師古河(今崇寧路),后稱“河上秦”,另一支為秦金(1467—1544年,秦惟禎第七世孫,“西關秦”始祖,官至五部尚書、三朝太子太保),遷于邑城之西,后稱“西關秦”[1]卷之七。這兩支秦氏家族文人可圈可點的成就,確立了明清時期錫山秦氏家族的文化地位。秦氏聚族而居,學人輩出,錫城師古河兩岸多是秦氏住宅,惠山“秦園”(秦金于明嘉靖初年始建,后“河上秦”一支的秦燿①將其改名“寄暢園”)曾先后十四次迎接康乾二帝,留下了大量詩章、匾額、對聯,這足以證明錫山秦氏在明清時期便為顯赫的文化世家。

“盛于明清兩代,先后四百余年?!盵1]序四據明清《無錫縣志》和《無錫金匱縣志》累計,無錫秦氏曾有三十三位進士②,其中一人會元(順治十二年秦鉽③),三人列為探花(清順治十二年秦鉽、乾隆元年秦蕙田④、乾隆四年秦勇均⑤)。另《無錫史志》記載,秦氏家族子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府縣學者(俗稱“秀才”)五百余人,并有三百余人入太學,鄉試中舉七十八人[5]47。從秦松齡(1637—1714年,“河上秦”支,秦燿玄孫,秦惟禎第十四世孫,官至左春坊左渝德)開始,曾四代(秦松齡、秦道然⑥、秦蕙田、秦泰鈞⑦)任職于翰林院,前后十三人之多。秦氏家族留名者多為文名大于官名,名字很多入文苑而非官宦,這與他們的家學傳統分不開。秦氏以翰墨詩文為經,以理學史志為緯,耽研經訓,著書立說,整理家學,修地方史志,留下了大量的著述文獻,內容涉及經史子集。

一、聚友結社,領錫地文風

明清江南的名門望族通過文人會社活動,談詩論文,講經說道,繪書覽盛,抒發才情,鞏固和提升家族的文化聲望,營造崇文家風。錫山秦氏家族文人也有結社聚會的文化傳統。

明初正統年間,秦樸(秦惟禎曾孫)與沈誠甫、翟厚(字公厚)等人結有“真率會”[6]卷三十四,明成化年間,秦錫(秦惟禎第六世孫)結有“竹林會”,這樣的結社還是小規模的。明成化年間壬寅年(1482年),秦旭(秦惟禎玄孫)攜手“十老”創立“碧山吟社”,這些耆老布衣結社,名噪一時,四方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由此可見當時秦氏家族文人在錫地的號召力。此后,“碧山吟社”在明嘉靖、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時期幾經沉浮,多由秦氏文人參與其中,力推并使其振興,且始終沿用此社名?!耙栽娪柶渥尤魧O,故秦氏詩學遂為家傳?!盵7]此延續了家族的學統文脈,在代代流傳中都蘊含著深厚的詩詞情節和結社傳統?!拔峒易韵蓉懢腹珓撋缁萆?,三百年來,家自為詩,如五峰、滌煩、樗隱、鳳山、從川以及蒼峴山人、泉南山人各有專集,亦彬彬乎盛[8]卷三《膠山安氏詩序》”矣,并且留下了大量詩文書畫集,如秦松齡《蒼峴山人集》(《文集》六卷、《詩集》五卷)、《對巖集》一卷;秦瀛(1743—1821年,秦松齡玄孫,官至刑部侍郎)《小峴山人詩文集》(《詩集》二十八卷、《文集》六卷、《續文集》二卷、《續文集補編》一卷);秦彬(秦惟禎第十九世孫)《錫山秦氏詩鈔》十八卷等。

除了吟詩結社外,秦氏文人還積極參與錫地其他詩文社的組織活動,如“云門詩社”。秦保寅(秦惟禎第十三世孫)、秦松齡是清朝詩壇非?;钴S的人物,湯斌、嚴繩孫、姜宸英、顧貞觀、朱彝尊都與他們交友唱和、作序相勉。秦松齡還受到了當時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原名王士禛)的褒賞。范衡伯在為侯學愈《續梁溪詩鈔》撰寫的序中如此描述:“世傳唐宋迄明清,梁溪詩派更翻新。棣萼聯芳鄒與浦,鳳毛濟美顧兼秦?!盵9]卷首這明確指出了明清時期顧氏、秦氏文士在無錫詩壇的影響力,在顧氏和秦氏家族文士的力倡主導下,無錫詩風自成一派——梁溪詩派。

以“碧山吟社”“云門詩社”等為代表的文人會社體現了錫地讀書論道、風流雅致的文人情態,吟詩作賦“一會一詩,必命題,必具稿,若為課然者”[10]。無錫地區的文化望族之間交流頻繁,他們或師友集會、或族人共唱、或宗親聯誼,無論在官在野,能“不詭于一時之好尚”[11]卷首,時而古樸蒼勁,時而縱橫捭闔,時而清麗疏朗,時而幽思婉轉,自成一格。加之秦氏文人在歷代結社活動中的自覺傳承,使得這些會社成為錫地文人表達閑適意趣的重要場域,推動了錫地詩風以及文學群體的形成。

二、耽研理學,編文獻方志

錫山秦氏家族文人在理學方面頗有成就,這和秦氏家族文人與東林人士的交往有著密切的聯系。秦梁(1515—1578年,秦旭玄孫,官至江西右布政使)之孫秦爾載是“東林八君子”之一高攀龍的高足。秦爾載與其子秦鏞(1597—1661年,秦梁的曾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同師高攀龍。高氏理學旨趣上承程朱,對晚明后大盛的陸王心學也能選擇吸收,將由外而內的“理”和由內而外的“心”,悟為“理即是心”[12]1403,此“心與理一”的修靜之學對秦鏞及之后的秦氏家族文人影響很大。秦鏞著述《易序圖說》(二卷)、《參同閣文集》(六卷),奠定其深厚的理學基礎。明亡之后,秦鏞引退,常與高攀龍之侄高世泰往來,潛心治學,培養族中子弟,如秦松岱(秦惟禎第十四世孫)、秦松期(秦惟禎第十四世孫)等。秦松岱在《梁溪應求錄跋》中說:“先叔祖弱水先生與高先生砥柱波流,于人心剝復之交,而斯道之不絕者如線。而吾儕小子猶知向學者,以早游先叔祖之門,及聞先正之緒論也。先叔祖既歿,吾道益孤,幸同門同志之友數十人惕焉。追念教澤,相與溯其統緒,而表彰之?!盵1]卷四在秦鏞的力推躬行下,秦氏家族之后的家學路線即以此為基礎。乾嘉時期,秦瀛與桐城派姚鼐“彌有契合”[8]卷首,不能不說是受家傳理學影響。而秦氏為學目的,將“理學之思”與“修悟漸成”合二為一,臻于至善,“為學之方”以造“圣賢之域”。秦鏞去世之后,其牌位列于道南祠(東林書院內)⑧,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曾被黃宗羲評之為“東林之流風余韻”[12]1375。

博學篤志、厚重質實的文氣學風在秦氏家族中積淀為文化基因。明末清初時期,經世之學和考據學興起,影響著江南文人的學術旨趣和學術志向。秦氏文人開始重視家族文獻、宗譜和地方史志的考訂、整理和編纂,秦梁廳堂自署“文獻之家”,以告后輩不可忘。

錫山秦氏文人歷代留存的詩文著作很多,可見書目的有四百多件,涉及經史子集各部,且非常重視流傳。夏孫桐在秦毓鈞(秦惟禎第二十二世孫)《錫山秦氏文鈔序》(十二卷)作序稱秦氏為“楷模當世”[1]卷首。如前所述外,還有清初秦枝桂(秦惟禎第十四世孫)的《秦氏金石錄》(六十卷),秦蕙田歷三十八年而撰《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道光己亥年(1839年)秦彬的《錫山秦氏詩鈔》(十八卷),秦國璋(秦惟禎第二十一世孫)于“民國”八年(1919年)編纂的《錫山秦氏獻鈔》(八卷),“民國”十九年(1930年)秦毓鈞編纂《錫山秦氏文鈔》(十二卷)等。另外,錫山秦氏世代十分重視宗譜編修,其宗譜始修自明嘉靖戊子(1528年)秦金(謚號端敏),“譜創于端敏,體例謹嚴,足為后人法式”[13]卷一序,后經萬歷癸未(1583年)、萬歷丙辰(1616年)、順治庚子(1660年)、康熙甲午(1714年)、乾隆丙寅(1746年)、乾隆甲辰(1784年)、嘉慶己卯(1819年)、同治壬申(1872年)、民國丙寅(1926年),至民國期間已經重編或修輯了十次。文集、家集和宗譜編修,能基本勾勒出秦氏由宋元至民國時期家族文獻的整體風貌。

明清時期無錫地方志書大多為秦氏文人編撰。從明弘治到清嘉慶四百年間,有秦夔纂明弘治《無錫縣志》,秦梁纂明萬歷《無錫縣志》,秦松齡參修《明史》,并與徐永言等總纂康熙《無錫縣志》,秦蕙田參修《江南通志》,秦瀛總纂嘉慶《無錫金匱縣志》,秦文楷(秦彬孫)參修道光《無錫金匱續志》,秦昌煜(秦惟禎第二十世孫)、秦緗業(秦瀛子)總纂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如今現存的九部元明清《無錫(金匱)縣志》中,秦氏族人先后多人參與其中,有四次編志任主纂[14]2,修地方志成為秦氏子孫表達孝義的家族傳統,同時也鞏固了文化世族的地位。

三、科舉興家,重學優則仕

秦惟禎遷錫后,其前五世孫并不十分顯貴,“類多農家者流”[1]卷之九,但是秦家逐漸由宋元的耕讀人家轉變為明清的文化世家,靠的是累世對子孫教育、門庭文風和學優而仕的重視,并且從家法規制中得到保障。

秦旭長子秦夔,是至錫“秦氏科名發韌之一初”[1]卷之一,其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從二品,開啟了秦氏家族的仕宦之途。明時秦家仕途的巔峰人物為秦金,有“九轉三朝太保,兩京五部尚書”[1]卷之一之稱,其為官多年,深受百姓愛戴、同僚贊譽、皇帝賞識。這一切并非其處世圓滑、左右逢源,而在于平寇除亂有奇功,更在于其憂國憂民、不畏強權、耿直品正。有人評之“居常詢詢樂易,及當職毫發不可奪”[15]卷十五。

明朝中后期,世道罹患、倭患侵擾,朱氏統治機構內部逐漸顯現諸多問題,以至于政務疲敝甚至運行癱瘓。清朝初年,滿漢關系異常復雜,引發了一系列事件,使得秦氏家族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徘徊和觀望。族人中有人拒絕應試,孝悌第一,如秦鏜(秦旭孫)、秦淮(秦鏜長子),甘愿終老于田間;有人放棄仕途,歸家侍親著述,如秦瀚(秦鏜子)、秦梁(秦瀚子)、秦鏞(秦梁曾孫)。

面對如此狀況,清初統治者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隨即調整了政策,對江南的飽學之士予以重用,吸收他們參與國政,并增加江南士子的科考錄取名額。秦氏科考首入前三甲的是秦鉽,曾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三名,官至江西按察使。而真正將秦氏家族推向興盛的是秦松齡,曾任日講起居注官,升左春坊左諭德,后因科考案被免。其子秦道然是康熙皇九子胤禟之師,也任日講起居注官,后禮科給事中,但因其卷入宮廷皇子間的爭斗,雍正時秦氏家族屢受責難,秦道然受到打壓以致被拘禁,族人受牽連,寄暢園被沒收,家族迅速陷入困頓。但秦家依然能憑借科考和家族名望再度崛起。秦道然之子秦蕙田(號味經)少時在饑寒中度過,磨煉心性,居于婁巷“味經齋”中“沉酣經籍,至忘寢食”[16]卷六,于乾隆元年(1736年)中探花,為父陳情,秦道然年屆八十終獲釋。后秦蕙田官至禮部侍郎,工部、刑部尚書,使家族再次繁盛。秦蕙田是朝堂重臣,也是理學大家,深受乾隆賞識,同僚稱其“口若懸河,辯才無礙”“居刑部最久,執法平允,尤為上所倚重”[16]卷五“以勤奉上,以敬剛介是守,不曲意拘物”[1]卷六。乾隆多次駐嘩寄暢園,與其不無關系。

錫山秦氏在野侍奉父母、編修史志,在朝躬行勤勉、政績頗多。其為官大多清正,不曲學阿世。其家族在明清時期的隆盛聲望,一半靠政績,一半靠品性。他們重視子弟的家教門風,“以孝悌為立身之本,以忠信為立心之基”(源于《錫山秦氏家訓》),并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族的人格理想和心理結構。

此外,他們還通過一些家族內部的規制,保障族人的生存和教育問題??登瑫r期,秦氏家族人丁擴大。秦蕙田、秦春田(秦蕙田堂兄)曾商議要購置一千畝農田作為義田,交由宗族管理,用以接濟窮困族人;秦春田之子秦鴻鈞則建議設立家塾。這些目標最終由秦鴻鈞弟秦震鈞等人實現了。秦震鈞自捐五百多畝,合秦泰鈞等人捐四百多畝,完成千畝義田目標?!凹螒c五年(1800年)秦震鈞為之記石義莊,讀書者數十人。由省吾公秦緗武掌其事,這是秦氏書塾之始?!盵17]置義田、設義莊、開書塾,為的是從經濟和制度上保障整個家族興盛綿延?!白悦饕詠?,代有仿行之者,而以江南尤盛”[18],而“秦氏義莊是乾隆時期無錫最大的義莊之一”[19]。義莊和書塾使族人蒙童受教時就懂得忠孝信義,族中如有貧寒者,可以受到義莊的支持參加應試,“族中無告者,歲有支,月有給,婚喪具舉,應試有資,不至一族而分為秦越信矣”[1]卷七。家族文化中家國同構理念起到了維護家族內部秩序、增強家族凝聚力,使家族繁衍生生不息的作用。1905年科舉廢止,西學興起,傳統的國學教育已經不再是實現向上流社會躍升的主要途徑。秦氏家族應時代之需,轉變教學內容和形式,中西合用,并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書塾改制為新式小學“秦氏公學”,成為當時無錫地區最早成立的新學之一,所收學生面向全族子弟同時兼收異姓族子。無產階級革命家秦邦憲、文學大家錢鐘書早年曾經在這里接受過啟蒙教育[18]。

四、結語

無錫地處吳文化腹地,其氣候溫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文人集匯,商賈云集。其受吳文化浸潤、儒文化熏陶,所以無錫人重禮教又重實效,傳統謹嚴又務本求新,自有其地方文化特色。家族是一定社會區域的細胞,是一定區域文化的縮影,家族文化的發展歷程見證著一個區域文化發展的歷程。

明清時期的錫山秦氏家族由耕讀傳家到文化世家,他們經歷了皇權的更替、民族的抵牾、文化的漸變、戰亂的炙烤和家族榮耀的起伏。翰墨和官宦是其文化特征,家國抱負和家族情懷是其文化底色。翰墨可以緩解排遣人生的某種失落,也可以成為保存家族文化優勢和尊嚴的某種途徑。睿智的、閑雅的文化旨趣、品位和價值觀念,也必將穿越歷史時代的界限,在更廣泛意義上得以滲透和留存。無論是“河上秦”的“父子同中舉”“祖孫四世進士”,還是“西關秦”的“五進士,十一舉人”“六世游庠”[20],在其家族內部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這是錫山秦氏家族自信力的來源。秦氏文人通過聚友結社、著書立說等方式,選修編訂了詩文集匯、地方史志、宗族家譜等,和無錫的其他文化家族一起,在相當長時期內影響并引領了錫地文風,為無錫的地方文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財富。

注釋:

①秦燿(1544—1604年),秦惟禎第十世孫,官至右副督御史,巡撫湖廣。

②其中文科進士三十二人,武科進士一人。

③秦鉽(1621—1687年),西關秦支,秦惟禎第十二世孫。授內翰林院史院編修,湖南糧儲道。

④ 秦蕙田(1702—1764年),秦松齡孫,秦惟禎第十六世孫。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⑤秦勇均(1701—1771年),秦惟禎第十六世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陜西按察使。

⑥秦道然(1658—1747年),秦松齡長子,秦惟禎第十五世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禮科給事中。

⑦ 秦泰鈞(1724—1792年),秦蕙田子,秦惟禎第十七世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⑧同列于東林書院道南祠的另有三位秦氏族人,分別為秦重泰、秦爾泰、秦松岱。

猜你喜歡
錫山無錫文人
無錫一棉
聚焦“根魂夢” 寫好錫山“僑”文章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古代文人與琴棋書畫
無錫確定11月1日為“無錫企業家日”
古代文人的雅號由來
文人吃蛙
無錫公交
輕輕松松聊漢語——去無錫
齊魯書風萬陳錫山書法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