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困境及其化解

2018-03-07 08:15伏超米昱棟蔣大平
中國經貿 2018年3期
關鍵詞:化解食品安全困境

伏超+米昱棟+蔣大平

基金項目:2017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一般項目,編號為:201710323033Y,課題名稱:“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困境及其化解—以江蘇省為研究樣本。

【摘 要】食品安全是關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也是政府承擔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管理職能。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特別是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在立法、執法、守法及維權成本等方面存在諸多困境。為此,我們要健全和完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明確規制市場準入,加快轉變機制,強化消費維權,優化監管方式和加大區域協作為化解對策,促進網絡食品安全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食品安全;困境;監管;化解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主題,被稱作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隨著互聯網絡的高速發展和網絡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網絡經濟快速發展,網購食品因其時尚而又便捷的消費方式,備受網絡消費者的追捧,網絡食品市場逐漸成為行業的新增長點。然而,外賣平臺出現了“黑作坊”等網絡食品安全問題,網上也曾爆料做出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網絡“美食”廚房,卻是典型的“臟亂差”。因而,對網絡銷售的食品,如何加強安全監管,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課題。

一、網絡銷售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

去年以來,網絡訂餐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媒體多次曝光。據筆者的調查, 2016年全年江蘇省食藥監系統共收到食品類投訴舉報37569件,其中通過網絡渠道投訴舉報的有20117件,屬于網絡食品生產銷售方面的投訴舉報達到8876起,占食品類總投訴量的23.6%。網絡食品經營的虛擬性和跨地域特點,網絡食品經營者從業門檻低,配送、運輸環節多,網絡食品監管面臨經營主體多、地域范圍廣、技術水平高、涉及法律面廣、監管能力不足等問題。銷售自制食品的網上賣家,沒有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及廠名、廠址等信息,有些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識或中文說明書,大多數消費者難以了解食品的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食用方法、禁食人群等基本信息,可以說,這些食品是典型的“三無”食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新的《食品安全法》以及《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對于網絡銷售食品的規定,要辦證和實名登記,除了第三方平臺的監管外,要嚴格市場準入條件,相關部門層層把關,實行亮證經營,網絡食品經營者要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推行實名制登記管理。

二、網絡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困境

1.立法存在空白區

網絡食品銷售者屬于完全意義上的食品經營者,然而新《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明確將“網絡食品銷售者”列入接受法律監督的對象,在立法上有漏洞,執法者面臨監管執法尷尬。

2.入市審查門檻低

目前江蘇省對網絡銷售食品采取鼓勵登記的方式,監管部門對于網絡食品經營者的身份、地址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性難以確認,有的生產經營者達不到發證條件也無人督促整改,導致網絡食品存在無照經營情況較為普遍存在,依法亮證經營形同虛設。

3.食品質量難保證

網絡營銷模式的虛擬性和信息不對稱的特點,消費者無法直接鑒別網絡食品的優劣,只能通過網絡食品經營者的介紹、網絡廣告的宣傳以及其他買家的好評度來判定,難以防范變質、過期、假冒食品甚至篡改保質期食品,部分銷售的地方特產屬于非預包裝食品,甚至是自制食品,缺乏必要的安全衛生保障。這些都增加了消費者購買的風險。

4.維權成本高

網絡食品經營店大多是虛擬的,許多沒有取得監管部門許可,消費者不易索得購物發票,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因缺乏購物憑證,找不到維權主體,導致索賠難度加大。

5.查處取締難

有的網絡食品經營者經營場所不固定,違法者容易更換地址后繼續開展經營,執法人員即使發現了違法行為并進行查處,也因為無法尋找或尋找不到相關被執行人,使得查處工作難以落實。

三、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的化解對策

地方政府要加強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就應在新《食品安全法》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網絡食品監管機制,落實網絡食品經營者責任,規范網絡食品交易行為。

1.探索新的市場準入模式

(1)明確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條件。①提高食品生產和批發企業的入市門檻,提高食品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②實施網絡食品經營持證照準入制度,所有從事網絡食品經營的市場主體必須經登記注冊后方可經營,由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監管責任。

(2)加強網絡食品經營戶實名制管理。首先對具備登記條件的網店進行準入登記,加強對網店日常巡查監管,本著“權責明確、合理配置、易于操作、信息共享”的原則,對“網店實名制”監管權限進行科學劃分。其次,注重數據檔案建設,建立《網絡食品經營者監管臺賬》和《網絡食品經營者備案臺賬》,按照網格化監管模式,對提供網絡交易平臺的網站進行調查摸底,詳細登記網站經營者、網店經營者的相關信息。

(3)加強交易平臺自律。廣播電視臺、網絡交易平臺、電臺等媒介提供者應該加強自律意識,充分落實平臺提供者主體責任,對于在自己平臺上發布的網絡食品銷售信息應充分審查,辨別食品真偽,定期向監管部門報告平臺內網絡銷售食品相關情況。

2.加快監管機制轉變

(1)強制推行網絡食品安全的信息公開制度。①要求所有從事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必須用網絡技術手段建立網絡食品監管臺賬,對其銷售的食品開展索證索票,對于購進自己制作的或散裝的食品必須提供相關證明文件;②規范網絡食品信息發布內容。在食品的相關頁面必須根據產品質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如實明示食品的生產廠家、地址、電話、商品保質期、許可證號等必要的標簽、標識、說明書和相關檢驗報告書等信息。自制的或散裝的食品則必須說明食品生產、運輸、流通到貯藏各環節情況、許可證件、檢驗檢疫合格證明、質檢合格證明和各批次的質量檢驗報告書。endprint

(2)推進網購平臺服務商和食品網站的行業自律。①做好網上經營者發布商品信息網上備案工作,保留網上經營者檔案和交易歷史數據;實行先行賠償義務,施行保證金制度;②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加強對網絡食品經營者相關食品信息的檢查,確保網絡食品經營者如實、規范標注食品相關安全和管理信息;③網絡平臺服務商要積極協助政府部門開展網絡安全執法,配合職能部門調查。

3.強化消費維權

(1)試行網上食品消費糾紛先行賠付,提高維權效率。即網站經營者通過協議方式,向在該網站上從事商品經營及有關服務的經營者收取一定數量的先行賠償金,建立網上先行賠償專項賬戶,在遇到消費者投訴無法調解,且合法權益確實受損的情況下先行賠付,以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建立媒體維權曝光臺。用新聞媒體把花樣繁多、層出不窮的消費陷阱,不停地展現在消費者眼前,用媒體的宣傳力量,幫助廣大消費者提高識別消費陷阱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消費者警覺。

4.優化監管手段和方式

(1)建立網絡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以投訴平臺為基礎,加強網絡食品經營者的基本信息公開,拓展對網絡食品管理的控制面,強化地區間網絡食品安全聯動處置和異地互動消費維權,實現全省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快速反應機制。

(2)建立網絡食品安全監測系統。①在食品安全監管平臺的基礎上實現網絡食品安全監測的網絡平臺統一、指揮統一、信息發布統一;②實現網上指導功能。通過平臺發布網絡監管指導意見,網上解答經營者、消費者咨詢,發布法律法規、網絡消費注意事項、警示案例等;③實現自動監測取證功能。監管人員可以通過“網絡經營監測軟件”等工具,對網站經營者主體信息進行自動搜索,對網上違法線索進行自動查詢和網上取證。

(3)建立多級網絡食品安全監測點。①在網絡食品安全監測系統中專門設立食品安全投訴舉報頁面,并專人負責處理;②實行屬地監管制,由網絡平臺服務商管理地的監管部門實行網絡監管,網站服務器異地的則由所在地配合協助監管。

5.加大地區及部門協作

(1)整合各職能部門的監管信息。針對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的現狀,政府要整合職能部門的監管信息,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優勢,以政府牽頭、部門共建的方式,通過各職能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企業的參與,加快建立一個綜合性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臺,政府公布食品生產、批發企業基本信息,食品生產、批發企業公開食品生產和管理安全信息,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各界和媒體的監督。

(2)完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合作議事機制。食品安全是一項社會化工程,應完善政府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合作議事機制,建立網絡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各部門內部合作協調機制,實現信息共享、異地協助取證、封存、拍賣、銷毀和案件移送等具體制度的有機銜接,努力形成互聯、互能、互動的網絡食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全方位監管合力,使之對網絡食品安全違法經營行為的查處更便捷、更有效。

目前,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經建立了食品安全區域合作機制并簽訂了《長三角食品安全區域合作協議》,明確協調推動互聯網區域食品安全工作,構建“信息互通、監管互動、抽檢互認、執法互助”的大食品安全工作格局,重點建立和完善8項工作機制:①“食品安全戰略”定期研討機制。加強三省一市食品安全戰略合作,圍繞如何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開展定期研討交流;②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交流機制。充分發揮食安辦統籌協調作用,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共建,加快形成區域性聯合監管體系;③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聯打聯防機制。進一步加強跨區域協作,并納入食品安全考核,積極推動相關監管部門的跨省合作;④食品安全輿情交流機制。加強區域間食品安全輿情監測合作,建立完善長三角食品安全合作微信群和微信矩陣,定期開展食品安全監管信息交流與研判;⑤區域食品安全應急協作機制。完善長江經濟帶食品安全應急協作機制,共同提升區域內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處置應對能力;⑥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協作機制;⑦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加快監管信息化系統的一張網建設,逐步形成聯網協同監管平臺,推動建立長三角食品質量檢驗結果互認機制,提高檢測資源利用率;⑧食品安全信用獎懲機制。建立長三角食品安全領域聯動獎懲框架,逐步實現信用信息融合共享。

科技改變未來,網絡便捷生活,食品安全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新的《食品安全法》及《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出臺后,監管部門有法可依,更應盡職盡責,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監管方法和手段,將網絡銷售食品納入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使網購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推動網絡食品經營逐步走向規范化。

參考文獻:

[1] 李靜.從“一元單向分段”到“多元網絡協同”—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完善路徑[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2]韓璐.論我國食品安全法存在之不足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 2015(22).

[3]馬懷德、趙鵬.食品藥品問題“民生化”和“公共安全化”:意涵、動因與挑戰[J].中國行政管理.2015(9).

[4] 任羽紅.大數據為網上訂餐食品安全保駕護航[J].食品安全刊.2015(25).

[5]朱雅莉、張芳.網絡食品安全銷售監管制度.學理論.2014(29).

作者簡介:

伏超、米昱棟,淮陰師范學院法政學院2014級法學本科生。

蔣大平,淮陰師范學院法政學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歡
化解食品安全困境
跟蹤導練(一)
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如何化“微”為機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學之間的矛盾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分析
化解我國房地產庫存對策研究
安吉拉·默克爾能否解救歐洲的困境
中學生英語·閱讀與寫作(2008年4期)2008-12-2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