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調研報道的議題方法和形態變革

2018-03-08 10:00張志安陳子亮
中國記者 2018年2期
關鍵詞:輿論調研

□ 文/張志安 陳子亮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調研報道是傳統媒體的“高精尖”產品,同時具備新聞性與研究性,是傳統主流媒體深入報道社會生活的優良傳統。新聞性,指報道針對的是一些具有持續性的社會熱點話題或新聞事件,強調報道的時效性;研究性,指記者不滿足于浮光掠影式的一般報道,而是主動以研究者的角色,綜合運用文獻搜集、田野觀察、問卷調查、訪談等社會科學方法對其進行持續的關注和探究,強調的是信息容量和解釋深度。

作為調查與研究的結合,調研報道的結論往往權威、準確、全面,其最大價值在于幫助讀者把握事物常態中的深度信息,提高主流媒體針對重大議題的輿論引導能力。隨著新時期媒體融合轉型的步伐加快、社會轉型進程不斷深入,新媒體環境下傳統調研報道也在發生諸多變化,本文結合具體案例,主要探討調研報道的議題、方法和形態等方面的變革。

一、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是新時期調研報道的主要使命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中央此前提出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之外,本次會議又提出引導力這一新要求。

新媒體格局的形成以及新媒體所呈現輿論的非理性等特征,對黨的新聞輿論引導能力形成較大挑戰。有研究者指出,從“三力”到“四力”的變化表明,中央對于輿論引導的認知越來越成熟,引導力是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終極指向,是輿論引導實效性的表征[1],成為新時期新聞宣傳報道的“指揮棒”。

(一)從熱點事件切入,及時有效引導網絡輿論

及時有效干預和引導網絡輿論,成為新媒體時代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面臨的重大任務。例如,2016年11月11日,董女士和其他兩人在云南麗江某燒烤店就餐時,被數名男子搶劫并毆打,致使董女士面部受傷明顯。2017年1月23日,董女士將自己的遭遇及受傷照片發上微博后引發強勢圍觀,網友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受害者,譴責打人者的暴行與當地警察的不作為,還有網友將自己在麗江的類似遭遇一并曝光,產生聯動效應。

此事件在網上的曝光,無論是當地警方還是相關部門,都承受著巨大壓力,而麗江乃至整個云南的旅游業也因此面臨著輿論沖擊。為還原事實真相,回應并平息網絡輿論,中央電視臺深入事發地采訪調研,不僅對受害者、燒烤店老板、辦案民警、公安局法醫等案件相關方進行了采訪,還對麗江政法委副書記、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法學教授等進行了訪問。2017年2月13日,央視圍繞受害者及網民關注的作案人數、傷情鑒定時間、嫌疑人處理措施等問題播出了深入的調查報道《麗江女游客被打緣起何事?央視調查還原真相》[2],正面回應了網友關切,起到了引導網絡輿論的作用。

(二)從重大焦點議題切入,引導國內外復雜輿論

社會關注的重大議題,往往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和難點。圍繞重大議題進行調研報道,需要在復雜深度的信息揭示中把握現象的本質和關鍵,對引導國內外輿論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初,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了一則《東北再度陷入寒冬》 的新聞,指出東北經濟再度告急,工業增速不及整個中國大陸平均水平的一成。有專家認為,東北地區很可能成為大陸經濟“區域性塌陷”的樣本。在國內外輿論唱衰東北經濟的論調下,新華社記者通過充分調研,推出了《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3]的報道,對新常態下東北經濟做出了客觀冷靜的分析,激發了讀者共鳴,不僅鼓舞了東北的士氣,更提振了新常態語境下國人對轉型發展的信心,發揮了較強的輿論引導力。

(三)利用“在場”的信息優勢,積極引導國際輿論

在傳播全球化和跨境輿論場影響的語境中,主流媒體如何利用自身“在場”的信息優勢,積極傳播中國聲音、化解負面國際輿論也成為調研報道可以發揮的空間。

2016年初,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遭受不同程度旱災。越南等國遭遇90年來最嚴重旱災,近百萬人缺乏日常用水,近16萬公頃稻田受災。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海水倒灌,土地鹽化嚴重,危及沿岸各國民眾生產生活。應越南方面請求,同時為照顧流域國家的關切,中國政府決定克服自身困難,自3月15日起到5月底通過中方境內景洪水電站對下游實施應急補水,此舉引起了周邊國家及西方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各方聲音褒貶不一。而隨著話題熱度的持續上升,輿論中的雜音及負面報道也引發了不利于我國的負面國際輿論。

在此情況下,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自身的“在場”優勢,對國內外輿情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將海外媒體的“點贊”報道進行二次集納,在旗下的《云南日報》(美國版、中文版)、《云南日報》與美國《洛杉磯時報》合辦的《中國·云南》(英文版)、《云南日報》與緬甸《金鳳凰》合辦的《中國云南》(中文版)等12份多語種新聞??侠?種語言編發相關報道。同時,也在云快報英文網站(english.yunnan.cn)上對此進行專題報道,根據傳播對象國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用圖片、文字、專業數據等方式真實呈現事件原貌,盡量做到對事件多語種、多渠道的傳播。報道發出后,引起南亞東南亞相關國家媒體、讀者、網友對中國景洪水電站向下游實施應急補水的關注與互動,在釋疑解惑、傳達善意中營造了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可見,要提升新聞輿論的引導力,離不開對現實情況的把握,離不開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其背后也就離不開新聞工作者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梢哉f,新聞報道要增強引導力,就要對實際工作中究竟存在什么問題、群眾思想中究竟有哪些想法開展調查研究。調研報道是我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應積極承擔起新時期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的重要使命。

二、選題:新時代公共議題成為調研報道主要方向

當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發展中亮點不斷呈現,成長中也面臨不少挑戰。調研報道要牢牢把握社會脈搏,找準輿論焦點、熱點和難點的集合點,找準社會發展大局、大勢和調研樣本的交匯點。近年來,我國主流媒體圍繞新時代事關全局性的公共議題展開深入調研,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調研報道佳作。

(一)緊扣社會治理難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國內不少地方出現了因重大公共民生項目建設而引發的“鄰避沖突”問題,時常發生鄰避型群體事件,如何突破“鄰避困境”,成為各級政府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2016年初,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直面這一棘手問題,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垃圾焚燒發電廠、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等重大民生項目一線調查走訪,就不同環節中存在的矛盾進行分析求解,歸納梳理解決鄰避困境的成功經驗,總結探索治理鄰避沖突的有效路徑。通過深入的實地調查和詳實的數據分析,南方報業于2016年4月推出“求解鄰避困境方法論”系列報道[4],其相關調研成果《廣東省“鄰避”問題公眾溝通與輿論引導的對策研究》獲得廣東省委主要領導重要批示。

(二)跟蹤、研究經濟領域熱點難點問題

在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后,央媒專門針對“去杠桿”策劃組織的獨家調查報道。2016年8月,《人民日報》成立專題調登了“涉企收費,再少些”系列報道[5],圍繞涉企收費展開細致詳實的調查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政策建議。報道推出后,受到企業界的歡迎,并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肯定,推動了國務院有關部門調整完善政策。

(三)關注重大政策和社會發展中的時政議題

調查記者的專業背景比較專業背景 2016-2017年調研 2010-2011年調研新聞與大眾傳播類 77 47.2% 101 39.0%語言與人文哲社類 49 30.1% 88 34.0%經濟與經管類 16 9.8% 30 11.6%法學類 11 6.7% 17 6.6%理科工程類 5 3.1% 11 4.2%其它學科 3 1.8% 8 3.1%缺失 2 1.2 4 1.5%合計 163 100% 259 100

通常,宣傳主管部門會針對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議題,組織主流媒體進行調研報道,集中發揮議程設置的作用。比如2017年2月,中宣部組織中央主要媒體開展“京津冀協同研小組,記者分赴江蘇、山東、河北、黑龍江4省的8個城市,探訪63家企業、74家銀行機構以及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門,摸底現實真實情況,傾聽基層看法建議,探尋解決路徑,相關報道獲得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

再比如,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就降低企業成本、清理企業收費做出重要部署。2017年3月,《人民日報》經社部工業采訪室經過前期數次深入企業一線采訪調研,刊發展調研行”[6]專題采訪活動,讓社會各界更加深入了解三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進展和突出成效。又比如, 2017年4月底,中宣部組織100余名中央新聞單位記者深入全國100多個貧困村,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展開為期一個月“砥礪奮進的五年——精準扶貧蹲點調研采訪”[7],新聞工作者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所見所聞、甘苦體驗,為干部群眾脫貧攻堅凝心聚力、加油鼓勁。近年來類似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性調研采訪還有“調結構、轉方式·調研行”(2016年6月)、“中國制造2025·調研行”(2016年11月)、“新理念、名品牌·調研行”(2016年11月)、“平安中國·調研行”(2017年5月)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和應付全球性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諸如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脫貧攻堅、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等公共議題都值得主流媒體高度關注。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需要不斷面對一系列沒有現成經驗也沒有現成答案的重大課題。身處在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對這些議題進行調查研究報道是主流媒體的重要使命。

三、調研方法:社會調查法成為挖掘“深度”的重要途徑

調研的深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的質量。在實施社會調查方法過程中,調查主體為保證其社會調查活動朝著預定方向進行,要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真實情況,并對所獲得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而闡明社會狀況及其變動規律。新媒體環境下,很多媒體因為壓縮采編成本而不再外派記者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取而代之以監測網絡輿情、進行材料整合,運用“加工”手法來做報道,這種背景下,深入實地進行的社會調查法越來越成為抵達現場、接近真相的重要手段。

(一)借力高校的社會調查力量

科研機構長期系統地運用科學方法從事研究工作,新聞媒體與科研機構進行調查合作,可分別發揮各自在新聞報道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優勢。這種合作不僅能夠幫助媒體獲取大量的一手素材,而且能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及專業的調研方法,使調研報道更加具有深度與厚度。

《南風窗》雜志社于2005年創辦“調研中國——大學生社會調查獎學金”項目,通過提供資金和專業訓練,支持在校大學生進行田野調查和社會實踐。截至2016年底,“調研中國”已連續舉辦12年,全國累計700余所高校、8000余支團隊申報參加。其中,近200支團隊成功獲得資助并完成調研,影響百萬大學生。這個“調研中國”為《南風窗》提供了諸多觀察社會問題的經驗材料和獨特視角。比如,2014年,“調研中國”設置了年度主題,關注小微企業生存現狀。在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的指導下,在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劉鷹帶隊下,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廈門大學等高校100多位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奔走于全國11個省份、18個城市,遍訪1367家小微企業,最終形成數十萬字的《2014中國小微企業經營與融資調研報告》,其內容涵蓋了小微企業創辦者的詳細背景特征、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融資特點、融資需求及其滿足情況、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等。

(二)運用深度訪談進行深度挖掘

作為定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度訪談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被普遍運用,新聞工作者運用深度訪談既可以更加細致的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可以更加全面的揭示復雜現象的全貌。

2016年9月24日,湖北武漢一居民彭先生突發心梗倒在家中,武漢急救中心接線員劉清沉著冷靜,連續26分鐘電話指導電話那頭慌亂求救的患者妻子平復情緒,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將彭先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直到急救醫生趕到。這段“生死26分鐘”的音頻經媒體公開后,感動全國200萬網友。劉清因此被譽為“生命接線員”。央視《面對面》欄目對劉清進行了深度訪談,劉清與患者家屬的對話音頻感動了很多人,它展現的是在急救狀態下,人的耐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具有超乎想象的能量。這個事件的切入點很小,卻有其獨特的新聞價值。除了想深入了解劉清和她所在的120調度員群體外,《面對面》欄目組還希望借此提醒公眾重新認知急救,繞開誤區和盲點,當身邊親人發生危險的時候,能夠采取正確的方式急救。

(三)利用大數據挖掘方法洞察社會

一個記者無論多么專業,其對于某一問題的考察都可能受制于自身有限的視野與固有的立場,即使是相對深入的調查,也不一定是全面的、充分的。而與記者聚焦某個社會問題進行深度采訪所獲得的結論不同的是,經過科學分析處理的大數據可以揭示出一些不為人知的社會現實特點和規律。2016年,《人民日報》與去哪兒網合作做中國人親子旅游的熱度調查[8],結果發現,泰國從原來比較靠后的位置上升到第一位。在探究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時,若按照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以采訪、發放問卷等形式對游客進行抽樣統計都容易受到限制,但調查者利用旅游平臺后臺抓取的數據分析,卻發現了一個關鍵詞——“微笑”,原來很多人喜歡去泰國旅游不完全是因為其美麗的沙灘和風景,而是泰國人和善、真誠的微笑,這個調研發現,對國內旅游業提升服務水平具有積極啟示。

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記者不一定在新聞現場,也可以通過各種數據采集和分析工具,去挖掘散落在社會文本“碎片”中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特點描述和意義表達。數據調查記者在海量“非結構化”的“總體樣本”數據中揭示數據與社會、數據與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便于人們從宏觀與中觀層面把握社會事物的規律、動態和趨勢,進而激發公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討論,實現對未來的預測性報道。[9]

四、報道形態:突出故事化寫作與融合化呈現

融合是一種報道思維和一種表達手段,有效傳播、積極引導才是其根本目的。相對以往大型調研報道主要以系列報道、內部報道等形式進行傳播,新時期調研報道產品要更加注重創新作品的表達形式和呈現形態。

(一)大議題以故事化的小視角切入

新時期的重大議題的報道更加注重使宏觀問題微觀化、熱點問題具體化,避免過去一些報道難免存在的“假大空”色彩,避免用官話、套話、文件里的話來反映情況。以財經新聞為例,作為調研報道的重要題材之一,其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用數據多、講故事少,用術語多、講白話少。數據固然可以給出精確的定量描述,呈現對某一事物的全景式狀態,但數據歸根結底是冰冷的、抽象的,而故事雖是個案,卻因有對人的描述而包含著溫度;術語固然準確專業,卻難免艱澀難懂,而經過“翻譯”的大白話更容易被大眾讀者接受、記住。

2016年,《人民日報》分兩期刊登的調研報道《去杠桿,企業過得怎么樣》[10]《去杠桿,“一刀切”使不得》[11]在聚焦“去桿杠”的重大經濟議題時,特別注意講故事,著眼于小視角、小切口,用基層的生動案例、企業的親身經歷,把事寫活,讓人聽懂,將枯燥的問題化為活靈活現的新聞話題,將經濟術語轉成老百姓熟悉的尋常白話,使報道傳送的信息入腦入心?!皞鶛嗳司拖裉е绢^的隊伍,大家步伐整齊,就能分擔債務壓力,企業還有希望。如果有任何一個人走開不抬了,木頭瞬間就會坍塌”;“有些困難企業像快要腐爛的桃子,如果用保鮮膜包好,放到冰箱里還能保鮮一陣子,但最后的結果還是腐爛。如果現在就榨成果汁,還能賣點錢,爛掉就沒價值了”……這些通俗、形象的比喻穿插文中,使重大經濟話題更加貼近普通讀者的生活。

又比如,新華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推出的《視頻:大藍圖上的小夢想》[12]報道中,針對全媒體產品重人物、重故事的特點,在采集端重視挖掘捕捉感人的故事和鮮活的細節。通過深入調查,記者發現一位生活在京津冀三界碑的婦女、一名往返于保定和天津之間的“專業火車男”和一名在崇禮的女滑雪教練,以三人的生活變遷折射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藍圖如何給1億多百姓帶來福祉,報道在全網推出后,獲得網友點贊和轉發,廣受好評。

(二)注重對調研作品的全媒體呈現

伴隨移動傳播成為資訊入口的主流,視覺化、互動化和碎片化的內容形態越來越受到年輕網民的追捧,嚴肅的調研報道也需要在呈現形態上更多嘗試多媒體效果的展示。調研報道在形態設計中要將枯燥的文字、數據轉換成直觀、悅讀、生動的多媒體產品,這樣可以顯著增強調研報道的親和力和影響力。此外,針對新媒體受眾“快閱讀”“重參與”的特點,媒體還要通過在“兩微一端”等平臺與網民互動,為報道采寫提供新的靈感和動力,形成報道與受眾的良性循環,增強調研報道的黏性和吸引力。

比如,新華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中制作的專題視頻產品《喊麥京津冀》[13],采用當下網絡流行的“喊麥”形式,配以動感的音樂和時尚的多次元畫風,運用綠幕拍攝、3D摳像、動畫等新技術和新手段,完成全媒體報道,在全網推送后,短短數日視頻點擊量破百萬。又比如,《經濟日報》制作了形式新穎、親切自然的動畫產品《小金說:大京畿里的新鮮事》[14],其內容通俗易懂,將一個復雜、抽象的政策概念簡單化,使得網民樂于接受。在這些報道中,記者往往從報道策劃之時起就將全媒體意識一以貫之,這不僅對記者提出了采訪過程中對視頻、圖片等素材的收集要求,還要試圖讓報道主題跟報道形式進行完美結合、在探索創新的產品形態的基礎上實現正能量的有效傳播。

五、結語

調研報道是傳統媒體最具優勢的拳頭產品之一,也是反映社會良知、促進公眾認知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在技術、政治、市場等多重壓力下,中國新聞業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重構和變革,調查報道行業比過去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困境[15]:首先,社交媒體的崛起,削弱了傳統新聞業的文化權威,組織化的調查報道面臨著社會影響力嚴重衰落的考驗;其次,移動互聯網傳播時代,用戶更加重視對短、平、快信息的“快餐”消費,而對長、深、慢的傳統媒體信息“大餐”則相對缺乏重視;再者,傳統媒體因陷入發行下降、盈利虧損、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不少市場化都市報以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為由,壓縮了用于調查報道的采訪成本。

在這些困境和考驗面前,沒有生存之憂的黨報黨媒反倒更可能投入采編人員進行報道策劃、開展調研報道,而對于市場化生存壓力嚴峻的都市報來說,更可能減少調研報道的策劃和實施。因此,如何保持傳統媒體調研型深度報道之于自媒體無法替代的優勢,是當下需要關注的問題。

(作者張志安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子亮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本文是201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大數據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風險與防范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6JZD006>的研究成果。)

【注釋】

[1] 計永超,劉蓮蓮.新聞輿論引導力:理論淵源、現實依據與提升路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9):15-26.

[2] 麗江女游客被打緣起何事?央視調查還原真相[OL].央視網,2017-02-13.http://news.cctv.com/2017/02/13/ARTIB2G1JaLnMnBdrFd3XfI2170213.shtml

[3] 何平,劉思揚,趙承,徐揚.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OL].

新華網,2015-2-1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2/15/c_1114383801.htm

[4] 湯凱鋒. 信息公開+互動溝通:走出鄰避難題的關鍵一步[N]. 南方日報,2016-04-18(A04).

[5] 趙展慧. 收費,能不能給本明白賬[N]. 人民日報,2017-03-27(019).

[6] 張旭東、安蓓.特別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OL].新華網,2017-2-20.http://www.xinhuanet.com/syzt/jjjxtfz/index.htm

[7]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采訪[OL].光明網,http://topics.gmw.cn/node_110635.htm

[8] 趙新樂. 數據新聞就是未來?[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8-09(005).

[9] 徐銳.大數據時代調查報道要素嬗變與路徑選擇[J].中國出版,2015(1):54-57.

[10] 許志峰. 去杠桿,企業過得怎么樣?[N]. 人民日報,2016-08-29(018).

[11] 歐陽潔. 去杠桿,“一刀切”使不得[N]. 人民日報,2016-09-12(018).

[12] 錢彤.視頻:大藍圖上的小夢想[O L].央視網,2017-2-27.http://news.cctv.com/2017/02/27/ARTIELcUWld6U0U5diHRxtQE170227.shtml

[13] 陳凱星.喊麥京津冀[O L].央視網,2017-02-24.http://jingji.cctv.com/2017/02/24/ARTIbSJgOLrrAvENwpA4h4yo170224.shtml

[14] 姜帆.小金說:大京畿里的新鮮事[N].經濟日報,2017-02-23.

[15] 張志安,曹艷輝.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J].現代傳播,2017(11):27-33.

猜你喜歡
輿論調研
“三注重”扎實做好調研工作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新聞報道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
西方輿論觀的歷史沿革
腳踏實地扶貧調研
齊續春率隊赴攀枝花調研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調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