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疆出土文物看緙絲的起源與發展

2018-03-11 01:30雪,徐
江蘇絲綢 2018年6期
關鍵詞:緯紗緙絲殘片

宮 雪,徐 紅

(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 烏魯木齊 830046)

1 緙絲起源

緙織是一種織造技術,它所采用的織造方法是“通經斷緯”,即先以經絲縱向貫穿織物,再根據底稿的紋樣,用色梭將緯絲往返于經絲交織。緙織技術是古人發明的一種機織提花方式,按所用原料又分為“緙毛”與“緙絲”兩大類產品。從新疆出土文物看,早在3800年前的夏商時期,緙織就已經出現,產品為以羊毛為原料的緙毛斗篷,技術較為稚嫩,在羅布泊小河墓地出土,至漢魏時期技術發展成熟[1]。緙絲是以真絲為原料,采用緙織方法織成的絲織品。至于緙絲是何時出現,學者們有以下幾種觀點:

(1)眾多學者認為,緙絲最晚于唐代產生。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的一件緙絲實物唐代舞俑緙絲束腰帶(見圖1),以及從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藍地如意花緙絲織物[5]都支撐了這個觀點,因此,緙絲出現的年代應不晚于唐代。學者們還認為緙絲織物技術來源于西域的緙毛織物,從3800年前小河墓地出土的緙毛斗篷,到漢魏時期在新疆地區廣為流傳的各種非常精細的緙毛產品,常用的緙織手法,以及中國最早出土的緙絲實物-唐代舞俑緙絲束腰帶,都支持緙絲是由緙毛轉變而來。

(2)緙絲起源于漢晉。

如屈嵐在《緙絲技藝的傳承與應用》中談到“緙絲從漢至隋唐,漸趨成熟”[6]。李斌等學者在《緙絲起源與傳播的問題》也提出“漢晉時期移居西域的漢人將紡織技術到了當地,在融合西域緙毛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絲織工藝——緙絲”[7]。從目前的出土文物看,前述“唐代舞俑緙絲束腰帶”是目前為止中國最早出土的一件緙絲實物(見圖1)。因此緙絲源于漢代這一觀點可能是將漢代的緙毛產品誤認為是緙絲產品,即將緙絲和緙織技術混為一談了。

張振林先生將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信期繡手套和素羅綺手套掌間的“千金飭”壓縫的“千金”字樣和邊緣紋飾誤認為是緙絲技法織成,經查閱,手套上壓有的“千金絳”是經編平紋絲織品,不是緙絲[5]。

劉慧認為“蒙古出土的漢代的‘山石樹’絲織殘片,是由‘通經斷緯’的緙絲技藝織成”[8]。但因無法拿到具體實物以及其他實證,我們不能確定“山石樹”絲織殘片是否就是“通經斷緯”的緙絲織物。如果是由緙絲技藝織成,那么緙絲起源于漢代這一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也是把緙絲和緙織兩者混淆而談了。

(3)其他觀點

張振林先生在《緙絲史的珍貴資料》提出“緙絲工藝遠在戰國中期,中原一帶就已生產,不是魏晉,更非隋唐兩宋時由西域而輸入”。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建國后信陽長臺關和江陵望山出土的戰國楚竹簡中有八簡出現字的史實,并認為正是緙絲制成的帶子。查閱了《說文解字》與《書法辭典》,不能確定八簡出現的字符就是緙絲的緙字[5]。日本學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證,“中國的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緙絲織物制作已很精良[9]”,從考古出土文物驗證來看這應該也是把緙織技術與緙絲相提并論了。

綜合上述,如果蒙古出土的漢代的“山石樹”絲織殘片是緙絲產品屬實,毫無疑問緙絲在漢代時期已經存在;但依據目前我們確認的實物仍支持“緙絲最晚于唐代產生這一觀點。

2 新疆各時期的緙絲產品

2.1 唐代緙絲

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中出土了一條唐代緙絲腰帶,這條緙絲腰帶為一個女舞俑的束腰帶,幅寬1厘米,被剪成9.5厘米長的一段。這是目前為止考古界發現的最早的一件緙絲實物,如圖1。它的底紋色是冷色調的草綠地色,純度較高,色彩鮮艷。圖案色以橘紅、桔黃、土黃等暖色調的顏色為主,與面積較小的海藍、天青、白色、沉香等顏色相襯,使得整條腰帶在底紋色與圖案色的搭配下鮮亮活潑,又不失大方得體。這條腰帶在平紋地組織上用齊緙法緙織出簡單的幾何形圖案,主要是按經向方向對稱的四葉形圖案和梯形圖案,四葉形圖案內又緙織了梯形圖案和以中心點對稱的藍色長方形圖案,圖案以二方形式排列。

圖1 唐代緙絲束腰帶

由圖1看出這條腰帶縱向有較明顯的凸條,橫縱向紗線粗細有明顯的差異,根據織物尺寸與原始高清照片我們估算出這條腰帶的經密為15根/cm,緯密大約為46-50根/cm。

緙絲織物的原料為絲,成本高,而且紗線較細,緙織難度大,在當時低下的生產率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制約著由緙毛發展成緙絲。但如果在緙毛織物向緙絲織物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絲/毛交織品,這種交織緙織物既降低了產品成本,又提高了制作效益,比較符合當時的技藝水平和經濟能力,有利于緙織技術的傳播和發展。從這塊織物過大的經緯紗密度與紗線粗細差異、聯系當時新疆地區發達的畜牧業以及早先的緙毛產品,我們懷疑它有可能是一條絲和毛交織的產品?;蛘哒f我們猜測在新疆由緙毛向緙絲轉換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個中間過渡產品——緙絲毛織物。

新疆考古所還收藏了一個唐代緙絲針衣(見圖2),長12厘米,寬6厘米。根據織物尺寸與高清照片我們估算出其經密大約為22-23根/cm,緯密大約為24-25根/cm。經緯密差異較小,緙織較為細密。圖案為兩邊基本對稱的牡丹花紋,右下方又緙織了纏藤葡萄葉、紫葡萄、綠葡萄等植物紋,色彩以墨綠、深綠、紫色、絳紅、土黃等顏色織成,花紋緙織精致,色彩搭配典雅。

圖2 唐代緙絲針衣

2.2 宋飾緙絲絹錦袍

宋代時期的緙絲文物是在新疆地區麥蓋提縣出土的,即宋飾緙絲絹錦袍的裝飾帶,如圖3(1),現在被喀什地區博物館珍藏。這件衣物屬于袍服,衣長133厘米,寬65厘米,圓領,窄袖,下擺有開叉以及長及踝骨的衣著特點,比較符合當時西域男性普遍高大強壯的身體特征。另外開襟袷袢,方領,無扣,也適合于如今新疆維吾爾族男性的穿衣風格。草綠色為衣服面料的主題顏色,面料為絹絲,手感柔軟。土黃色棉布里料,不僅可以使衣服更加平整美觀,又可以提高衣服的舒適性,從而提高其質量。襯墊在里料之間的羊毛,使衣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緙絲編織的花草紋如圖3(2)鑲嵌在這件衣物的頸肩,前襟,袖口,后背,下擺,及下擺中央,作為整件錦袍的裝飾帶,既與衣服富貴之風的整體風格相吻合,又突出了緙絲技法的主題效果。編織花草紋的條紋是平紋緙織物,在黃褐地平紋組織上,用“平緙”與“搭梭”等簡單技法緙織花草紋,粗經細緯,以緯顯花,主要有淺粉、暗粉、淺綠、灰藍、米白等色,根據織物尺寸與原始高清照片我們估算出其經密大約是19-20根/cm,緯密大約是28-30根/cm。

圖3 (1) 錦袍

圖3 (2) 緙絲花紋細節

圖4 緙絲梅鵲圖軸

宋朝內陸地區的緙絲產品相比于新疆出土的宋飾邊緣絹錦袍在技藝上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在用途方面內陸地區的緙絲產品不僅用作衣物的裝飾,更多的是用作層次較高的欣賞性藝術品的制作,其中“緙絲梅鵲圖軸”(見圖4)就是出自于南宋時期的緙絲名家沈子番之手,被贊“傳世佳作”。此圖長104cm,寬36cm,圖軸為絲原料,嫻熟地運用了“勾勒”“長短戧”“刻鱗”[10]等多種緙絲技法緙織了鳥鵲、樹木等動植物花紋,形象逼真,層次感強,所用絲線的經密為 20-22根/cm,緯密為44-46根/cm,色彩方面更有青色、棕色、黑色、白色、藍色等多種顏色巧妙搭配,畫面豐富,色澤和諧。

比較兩者,我們可以看出“緙絲梅鵲圖軸”比絹錦袍的緯密提高了大約50%,緙織技法更加多樣;產品用途也發生了變化,從實用品轉向藝術品。

2.3 元代緙絲

2.3.1 青地粉花緙絲

1959年在新疆烏魯木齊東南鹽湖出土的青地粉花緙絲如圖5是元代時期的緙絲文物,原作殘片長31厘米,寬16厘米,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由圖看出,這件文物使用“戧色”技法,在大面積的褐色地上用粉紅色緙織花朵,顏色對比鮮明,突出了花朵的嬌媚,粉紅花朵又相襯淺綠、深綠的粗葉和細葉,鮮活飽滿,給人一種視覺美感?;ǘ渖实臅灨兄饕捎昧恕皼]骨法”,即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多用于書畫制作。另外使用了“子母經”的緙絲技法,讓斷緯和經緯的結合更加牢固,并突出繪畫效果。

圖5 青地粉花緙絲

注:“戧色”技法在紀錄片《錦繡記》中提出起源于南宋時期[11],但新疆尼雅遺址1號墓地5號墓出土的漢晉紅地暈絳緙花靴[1]中就已經使用,因此其起源早于南宋,但在宋朝時期“戧色”技法的應用更加廣泛。

2.3.2 狩獵紋印金緙絲殘片

1977年在新疆鄯善縣魯克沁出土的灰地狩獵紋印金緙絲殘片長72cm,寬24cm,見圖6-1。該文物也屬元代。整幅狩獵圖畫面宏偉壯觀,風格簡練豪邁,與南宋的細膩柔美之風形成鮮明對比,圖中人物的逼真效果更是展現了元代緙絲技藝的精湛程度,采用難以織造的印金技藝也是緙絲技術上的一種質的飛躍。

我國古代印金技藝主要有“泥金”“描金”“灑金”“貼金”等技法,其中“泥金印花”是將金銀粉末和粘合劑調和成金泥,涂刷在紋版上直接在絲織物上印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面上敷彩繪制成花卉紋飾;“描金印花”是將色膠版印出枝干花葉,再用金色描紋勾邊?!盀⒔鹩』ā焙汀百N金印花”都是使用明顯的金箔使織物具有閃光效果[12]。狩獵紋殘片雖然隱隱約約地閃出金色光彩,但經過仔細查看并沒有在殘片上發現明顯金色描紋勾邊與金箔碎屑。因此我們推斷狩獵紋殘片的閃光效果是運用了印金技術中的“泥金印花”工藝。

由圖6-2可以看出,狩獵圖的破損比較嚴重,主要以緯紗方向斷開,這種破損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經紗強度比較高,緯紗的強度低。根據織物尺寸與原始高清照片我們估算該狩獵圖經密為28-30根/cm,緯密為22-26根/cm,緯密比經密稍微稀疏。在高清照片中我們發現狩獵圖所用經緯紗在粗細方面沒有較大差距,因此根據經紗強度大,經密大;緯紗強度小,緯密小這種現象,我們推測狩獵圖的經紗使用加捻絲或生絲,緯紗使用無捻或弱捻的熟絲。因為捻絲結構密度較大,生絲的強力高,不易損壞;無捻或弱捻的熟絲比較疏松,經過長時間的放置,容易發生斷裂現象。再者,從圖6(2)中看緯絲顯花的畫面中狩獵人不論手舉弓箭,身體微微右傾,為獵捕狀態的動作姿勢還是人帶高帽,衣著大襟長袍,腰束巾,下身穿褲的元代服裝樣式特點都惟妙惟肖的展現在我們眼前,畫面豐滿,由于緯紗的密度小于經紗,能有如此好的覆蓋性,只有經紗為捻絲或生絲,緯紗為無捻或弱捻的熟絲搭配才能出現這種效果。

綜上述,從紗線強度、紗線密度和紗線的花紋覆蓋效果幾個方面我們推斷狩獵紋印金緙絲殘片經紗為捻絲或生絲,緯紗無捻或弱捻的熟絲。

圖6-1 狩獵紋殘片

圖6-2 狩獵紋中人物細節

3 結論

從文中所介紹的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緙絲經緙毛發展而來,可能出現在漢代,但不晚于唐代。

(2)緙絲技藝由唐發展至宋,內陸地區發展快于新疆地區,體現在緙絲技藝上產品緯密提高了大約50%,多種針法綜合應用;產品用途上由單純的衣物裝飾向欣賞性藝術品制作方向發展。

(3)在緙毛向緙絲轉換中間可能還出現一個中間過渡產品——緙絲毛或緙絲棉產品,這需要進一步的考古驗證。

(4)元代狩獵紋印金工藝為“泥金印花”,經紗采用捻絲或生絲,緯紗采用無捻或弱捻的熟絲進行織造。

猜你喜歡
緯紗緙絲殘片
在劍桿織機上織造塑料扁絲織物的幾項改進
基于一元二次函數的層聯機織預制體細觀結構表征
劍桿織機斷緯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俄藏Инв.Νо.5448號殘片考補
緙絲之美,從皇室走入民間
英藏西夏文《莊子》殘片考釋
南通緙絲將經緯織入生活
兩則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殘片考釋
宋代緙絲的色彩符號與審美意趣
焱鼎—KE演繹中國傳統生活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