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繡產業在原產地蘇州西部三鎮的發展狀況比較

2018-03-11 01:30陸信義徐世清
江蘇絲綢 2018年6期
關鍵詞:繡娘繡品蘇繡

陸信義,徐世清

(1.蘇州大學農業生物技術與生態研究院 江蘇蘇州 215123;2.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辦事處 江蘇蘇州215163)

蘇繡原指蘇州地區的刺繡產品,現特指該地區的蠶絲刺繡產品(繡品),以及繡品的創作與生產。乾隆《吳縣志》記載,蘇州吳地素有“斷發文身”的剃頭和在身體上刺畫花紋的風俗。周朝仲雍(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070年)用繡有圖紋的衣服來代替文身,這種使用針線繡制圖案的工藝就是蘇繡的源頭[1-3]。

1 蘇繡的發展歷史

蘇繡具有構思巧妙、圖案秀麗、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4-5]。早在三國時代,吳國已將刺繡用于服飾。晉代王嘉的《拾遺記·吳》中,記有吳丞相趙達之妹將手繡的山川地形軍陣《列國圖》進獻吳王孫權一事,時人謂之‘針絕’。

到了明朝,蘇州的絲織業日趨發達,蘇繡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同時形成了生產行業,逐漸有了管理、銷售蘇繡產品的繡莊?!读谐娂酚涊d,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在蘇州天心橋東復建織造局;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在蘇州水利分司西設制造府,總管采辦絲織刺繡宮貨;在西冠子橋西設制造館,集中機戶、繡工進行專業生產。與此同時,刺繡也隨之興盛,民間家家養蠶、戶戶刺繡;豪門貴族小姐?!芭t”(刺繡),陶冶性情、消磨時光,甚至演繹為上流社會女人有教養的表現。蘇繡藝人以針作畫,對唐寅(唐伯虎)等吳門畫派名畫的再創作巧奪天工。自此,蘇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形成了備受關注的獨自藝術風格。此時,蘇州地區所在的江南已成為中國的絲織手工業中心,蘇州城東則是蘇州絲織業的集中地[6-7]。明清時期,蘇繡進入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并在清末有了由繡莊組織的行業同業公所[8]。

蘇繡起源于蘇州原吳縣(現蘇州吳中區、相城區和虎丘區),地方特色濃郁,素有“古今中華第一繡”之稱[9],后遍衍蘇錫常和通揚鹽等地。新中國成立后,蘇繡作為絲綢出口的重要產品,生產規模在1950s-1970s得到了長足發展,遍布農村的10多萬繡娘,讓蘇州回到了處處桑田、家家養蠶的明清盛景。早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蘇繡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蘇繡文化產業群”還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1]。

歷史上,太湖之濱的蘇州鎮湖、東渚、光福和通安一帶就聚集了3萬名技藝出眾的繡女。刺繡深深地融入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是這一帶農家的真實寫照[12]。進入1990s以后,蘇繡原產地快速萎縮,目前只在蘇州虎丘區鎮湖街道得到整體保留和發展。本文以地理環境相似,刺繡傳統歷史相同的鎮湖街道(鎮)周邊的東渚街道和通安鎮進行觀察,由于各街道(鎮)采取的應對方式差異,蘇繡在這三個街道(鎮)的境遇出現了很大差異。

2 蘇繡產業在蘇州東渚街道的發展情況

東渚鎮是中國國家級中心鎮,國家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省級衛生城市,2017年行政區劃調整后更名為蘇州虎丘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蘇州高新區)東渚街道,目前是區政府所在地。東渚位于鎮湖以東,北與通安接壤,距蘇州市中心25km,相距無錫市中心也只有35km。轄區面積55.8km2,人口9.8萬。

東渚鎮傳統工藝生產發達,曾經是太湖沿線的蘇繡主要產地,刺繡品種繁多,緙絲、蘇繡與香山幫古建營造技藝等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玉雕、石雕等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工藝被列入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仿古青銅器、玉石雕刻、紅木雕刻藝人眾多,作品曾遠銷海內外[13-15]。

2000s以來,伴隨蘇州高新區科技城建設,蘇州在東渚地區進行著蘇州科技城與原東渚鎮“區鎮合一”的探索實踐,不斷嘗試產業轉型,產業調整,東渚的發展重心從原先的刺繡、工藝品生產轉型為高科技產品生產,引進了70多家大院大所,域內已經建有蘇州科技城、龍山科技園、科技工業坊、微系統科技園、協新工業園區和民營工業東西區。工業生產也全面轉到機械、電子、輕紡、醫療和新型建材等行業。東渚的現代工業載體已經比較健全,新近開發的機械和電子類標準廠房達100000m2,已經入駐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蘇州技術研究院,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14研究所蘇州研發中心,中國賽寶(華東)實驗室(賽寶蘇州)/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華東分所,聯想和東菱科技等一批高水平研究院所和著名企業。借助科技城這一全國首家由科技部、江蘇省政府和蘇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發創新基地發展動力,在“區鎮合一”融合發展帶動下,東渚實現了華麗轉身,已經完成從傳統手工產業到高科技產業的轉型,201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近100億元,集體經濟總收入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長。然而,曾經輝煌的東渚刺繡生產在短短20年間已經消失殆盡。

3 蘇繡產業在通安鎮的發展情況

通安鎮是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鎮,隸屬蘇州市虎丘區(蘇州高新區),位于蘇州西北、西臨太湖,東枕京杭運河,南依陽山緊接蘇州科技城(東渚街道),距離距蘇州市中心15km,距離鎮湖不足10km,全鎮總面積38km2,戶籍人口約48000人[16-17]。

通安鎮擁有4.1km太湖岸線和萬畝良田,是沿太湖農業大鎮、旅游名鎮,農業人口逾40000人。通安曾經也是家家有繡女,戶戶架繡繃,刺繡是當地農民的傳統副業。除了刺繡,織席、種茶和果樹種植也很有名氣。2007年開始,通安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掘農業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完成了沿太湖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建成的高新區通安現代農業園獲批首個蘇州市級現代農業園,依托農業園又著力打造了優質農產品品牌“通安良倉”,創出了不小的名氣。通安鎮內山林休閑觀光資源豐富,茶葉和水果生產聞名蘇州,種植有楊梅、茶葉、翠冠梨、水蜜桃、葡萄、枇杷等果樹5000畝。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通安鎮充分發揮了鄉村資源特色,投資4500萬元,用了兩年時間提升“現代農業園示范區”景觀,推進了以“樹山+”模式為主導的全域旅游項目,引領了蘇州鄉村旅游新風潮。逐步形成了以楊梅、茶葉和翠冠梨為主的生態旅游農業,和以觀光、養生、樂活為主的休閑度假產業,通過農業、農副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的三產融合,走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優美的和諧發展之路[18-21]。當然,曾經輝煌的通安刺繡生產也在通安已經消失。

4 蘇繡產業在鎮湖街道的發展情況

4.1 鎮湖蘇繡的發展歷程

鎮湖古稱西華,位于蘇州市城西,與東渚街道和光福鎮接壤,地形狹長,東西全長9.3km,南北最寬處5.9km,是深入太湖的一個半島,。環太湖沿線周長20.86km。鎮湖境內河道眾多,共有大小河道104條,縱橫交錯,水面寬廣,風光旖旎,環境幽雅,素有“江南水鄉”美譽。至2017年底,鎮湖共轄10個行政村,2個社區,人口23134人,總面積為20.1km2。

鎮湖有史以來,一直以生產糧食為主,農閑期間男人從事水產捕撈,女人以刺繡為業,刺繡是鎮湖農家主要傳統副業。鎮湖刺繡有著悠久歷史,早在戰國時期,這一帶的刺繡已很普遍,“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非常形象地描寫出當時刺繡的興旺景象[22]。鎮湖作為蘇繡的傳統生產基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蘇繡之鄉”的美譽。作為鎮湖地區的一種文化符號,鎮湖刺繡密切與絲綢產品相結合,并作為奢侈品用來區分貴賤和等級,并逐漸演變為財富、地位和權力的象征,經歷了民間繡、閨閣繡和宮廷繡三個歷史發展過程[23]。

鎮湖街道現隸屬于蘇州市虎丘區(蘇州高新區),雖距蘇州市區只有26km,但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在虎丘區政府落戶緊鄰的東渚前,交通條件比較落后。直到1980s-2000s,雖然蘇州市郊其它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如火如荼,鎮湖還仿佛是一個被遺忘的世外桃源。鎮湖鎮區域規劃并入虎丘區(蘇州高新區)后,作為生態保護區嚴格控制工業開發,成為蘇州市郊僅剩的極少數未受工業化影響的原生態地區。目前,鎮湖是蘇州生態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板塊,被確定為蘇州西部生態旅游度假區。伴隨鎮湖的區域定位改變和蘇州市的整體發展,鎮湖周邊交通得到快速改善,蘇州繞城西線高速S58和蘇紹高速S9出口僅距離鎮湖街道12km,滬寧高速公路出口和蘇南碩放機場距離鎮湖街道不足30km。閉塞的鎮湖變得交通發達,運輸便利。然而,鎮湖在為社會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江南自然村落的同時,又面臨著自身經濟如何發展、兩萬農民如何致富的問題。多年來鎮湖的經濟總量(GDP)在蘇州市所有鄉鎮中排名落后。由于不能搞工業,鎮湖另辟蹊徑,大力發展了刺繡。經過代代相傳,傳統的家庭手工業在鎮湖已成長為一個完整產業。

蘇繡生產雖然在1960s-1970s遍布蘇州市郊,但伴隨工業化浪潮的沖擊,需要極大耐心和毅力的傳統蘇繡生產快速衰退,從事蘇繡生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蘇州周邊的蘇繡生產原來越少,大量的傳統蘇繡集中村鎮幾乎一夜消失。也就在過程中,鎮湖刺繡生產經歷了徘徊后迅速發展,成為蘇繡僅存的傳統產地?;仡欀袊母镩_放以來的40年間,鎮湖刺繡產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孕育階段(1978s-1993s):此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一些有刺繡傳統的農場婦女,利用勞動空閑時間進行刺繡,主要從鄉鎮集體的刺繡站領來刺繡活,繡品上交刺繡站,領取加工費貼補家用。此時期,一些手藝較好、膽子更大的繡娘在家里繡好成品,挑著繡品到蘇州十全街等地的店鋪推銷,能夠獲得比刺繡站更高的利潤。

萌芽階段(1994s-1997s):大量的繡娘們在農業生產的同時,利用空余時間積極從事刺繡副業的生產。此時期雖然繡品的利潤空間不大,但隨著私營個體戶的逐步興起,刺繡逐漸由家庭副業向個體私營業轉變,陸續出現了私人刺繡工廠,進行小規模專業化的生產和銷售;

發展壯大階段(1998s-2006s):隨著鎮湖當地的繡品街開發建設,鎮湖繡娘開店銷售有了專業的市場用房和集中固定的經營場所。在繡品街建設初期,鎮湖出臺了入駐繡品街的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刺繡私營業主購買或者租用店面,集中銷售刺繡產品,并獲得了國家級的“蘇繡產業集群”稱號。

快速發展階段(2007s-至今):鎮湖街道擴大載體建設,先后建成了“中國刺繡藝術館”和“鎮湖刺繡藝術展示中心”兩大項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大批繡娘從普通的繡工逐漸成長為農民刺繡藝術家。與此同時,鎮湖也因刺繡逐步形成了傳統工藝文化的集群效應。

4.2 鎮湖蘇繡的產業現狀

鎮湖一直把刺繡作為一項產業來抓,花費大力氣進行了刺繡產業載體建設。近400多家繡品店坊入駐的繡品街自1998年第一期建成試運營,至2002年第六期建設結束,邊運營邊建設提升。除了繡品街的建設,鎮湖街道還積極謀求多元化刺繡產業載體發展,投入7億多元人民幣用于刺繡的創業載體建設。先后建成了中國刺繡藝術館、江蘇省巾幗手工產業(蘇南)展洽中心(蘇繡天地),形成了一街、一館、一中心的刺繡載體格局。鎮湖很快成為蘇州的刺繡生產基地和銷售交易中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客商的各種訂單紛至沓來。伴隨集約化的生產管理,目前鎮湖刺繡已經在全國數十個城市開設了專賣店或經銷點,一些繡娘還走出國門,到東南亞、歐洲和北美等地展示技藝。蘇繡這一中國聞名世界的傳統工藝在鎮湖得到了有效保護。由于回避了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鎮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得到很好保護,成為整個蘇州市少有的原生態地區。

刺繡生產解決了鎮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給鎮湖廣大農民帶來了豐厚收入。經過10多年的發展,鎮湖刺繡產業銷售產值由2002年的2.7億元逐年遞增,年均增幅達16.5%,刺繡的年產量和銷售量在蘇州整個刺繡行業均超過70%[24],刺繡已經成為鎮湖的支柱產業。鎮湖刺繡從以往的農民副業到如今的主業,極大地致富了農民,“繡娘經濟”成為鎮湖農民創業、就業的平臺,農民在這里得到了持續增收。至2017年底,以鎮湖街道當地的GDP計算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高達31856元。

鎮湖刺繡在規模發展的同時,藝術風格也緊跟時代不斷進步。面對各種新需求,鎮湖刺繡企業紛紛改革,提出了蘇繡禮品商務化,蘇繡家裝設計化的理念,讓傳統的民間蘇繡工藝不再奢侈,走進了千家萬戶。與此同時,鎮湖刺繡企業還開始了蘇繡個性化的量身定做,讓蘇繡不再局限于陳舊的模式,融合消費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繡娘純手工刺繡,生產出一大批具有消費者烙印的個性化產品。蘇繡已經不僅是藝術,還更多的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時下,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為了建設低碳、生態和可持續的鎮湖文化旅游發展示范區,鎮湖的特色刺繡產業和產業集群優勢,正進一步拓展新的刺繡發展思路,興建刺繡產業發展新的載體,努力在推動蘇州西部生態旅游度假區(鎮湖街道)的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力爭實現鎮湖刺繡產業發展新的跨越。

進入21世紀后,鎮湖刺繡文化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鎮湖街道從因蘇繡而名聲大噪,如今已成為“蘇繡”的代名詞。鎮湖因保護和發展蘇繡產業獲得了很多榮譽,成為江蘇省和國家級的刺繡藝術之鄉,江蘇省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鎮湖蘇繡藝術館景區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授予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表1)。

表1 鎮湖蘇繡技藝保護傳承和生產相關工作獲得的榮譽或獎勵

4.3 鎮湖蘇繡的產業隊伍

早在1950s-1970s,鎮湖就有八千繡娘地之稱。伴隨著改革開放后鎮湖刺繡生產的快速發展,鎮湖繡娘的隊伍更加壯大,人員素質和水平也顯著提高。自1998年成立了“吳縣市鎮湖刺繡協會”,繡娘的專業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得到有組織的落實,繡娘的業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00年統計,鎮湖持有初、中、高級職稱的刺繡技術人才已達數十人,成為八千繡娘中的精英。

進入21世紀,鎮湖不僅保留了繡娘隊伍的數量,繡娘的專業素質還得到進一步顯著提升。2005年統計,鎮湖刺繡相關從業人員達12000人,占鎮湖全部勞動力的75%。其中繡娘8000多人,獲得專業技術職稱者達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24人;另外有3000多人從事刺繡品的銷售、設計、裝裱、鏡框制作、運輸以及面料和絲線供應等配套產業。鎮湖刺繡生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近幾年,隨著手繡市場需求的下降,以及區域規劃的影響,鎮湖轄區內多個自然村拆遷,部分原先從事刺繡的人員改行,刺繡生產相關人員逐年減少,設計人員也增長緩慢。2017年的不完全統計,鎮湖的繡娘仍然接近8000人,但配套產業由于效率提高,產業人員只有不足600人(圖1)。

圖1 2015-2017年繡品街周邊行政村刺繡配套作坊情況統計

在工業發達,各類企業蓬勃發展的蘇州,鎮湖大量發展了從事刺繡生產的前店后坊式小規模刺繡作坊。以鎮湖刺繡協會注冊會員分析,181家成員企業類型包括刺繡藝術公司、刺繡繡莊、刺繡藝術館、刺繡工作室等,大多是集中在繡品街的商鋪,基本是前店后坊式的經營生產模式。目前街道轄區內,年銷售產值超過150萬元、具有一定規模的刺繡企業有35家。在繡品街周邊村落遍布著160多家從事刺繡設計、刺繡裝裱和產品銷售與運輸等配套的企業和家庭作坊(圖1)。

伴隨著鎮湖刺繡產業的快速發展,從事刺繡的農民也已經從過去刺繡被面等日用品和旅游紀念品,發展到能夠專業創作和生產刺繡藝術品。伴隨著這一刺繡產業轉型升級與藝術升華進程,昔日忙碌于田間的農家女成為了新時代的繡娘,其中一批繡娘已經從刺繡工匠成為農民刺繡藝術家,涌現了盧福英、姚建萍、姚惠芬、周海云、盧梅紅、蔡梅英、濮惠菊等30多位著名繡娘,其中6位繡娘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人成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6人成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至2017年底,鎮湖已有31人成為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150多人獲得中、初級技術職稱。我們根據2017年鎮湖刺繡協會注冊會員,分析了鎮湖繡娘隊伍的整體情況。從性別、職稱、學歷、年齡等幾個方面分析,可見鎮湖繡娘以女性是占絕大多數,并且平均年齡較大(圖2)。

圖2 2017年鎮湖刺繡協會注冊會員抽樣分析數據

繡娘區別與其他手工藝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用眼要求極高,50歲以上的繡娘雖然技藝更加成熟,創作水平也更高,但由于視力退化,大多無法很好地勝任一線繡娘工作。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鎮湖繡娘隊伍迫切大力需要培養年輕一代接班人。為此,鎮湖充分注重了培養刺繡人才隊伍。近年來,鎮湖街道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在轄區內中小學開設了刺繡勞技培訓班,進行刺繡技能現場教學,激發學生們對刺繡技藝的興趣和愛好,刺繡人才從娃娃抓起。另一方面,街道與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合作開設了定向招生的“刺繡專業大專班”,由街道出資提供學費補貼,并設立“鎮湖蘇繡新人才”獎學金,鼓勵刺繡人才加強文化素質修養。第三項措施是常抓繡娘素質提升。街道根據繡娘的實際情況,積極與省、市職稱評定單位聯系,相對調整評職標準,充分發揮刺繡協會的功能,幫助繡娘申報工藝美術職稱,以此激發繡娘爭先創優的意識,打造鎮湖蘇繡的品牌。

4.4 鎮湖蘇繡產品品種演變與經典保護

手工刺繡是蘇繡的傳統刺繡生產方式,經過長期的沉淀和發展,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顧繡、仿真繡和亂針繡為代表的蘇繡主要流派針法。傳統顧繡作品大多是以古代名師山水、花鳥、飛禽等等畫稿為主,而仿真繡、亂針繡又以西方油畫、繪畫、攝影等作品為主要繡制的品種,產品品種不免給人一種單一、重復度高的印象。隨著蘇繡產業在鎮湖的不斷發展,鎮湖在繼承傳統經典針法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創新針法技藝,繡品種類也從單一的仿繡名人畫稿、攝影作品等等品類中突破,創造出諸滴滴針法等多項創新針法,并先后獲得了發明專利(表2),針法的不斷創新與完善使得鎮湖蘇繡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產品也日趨多樣化。為此,蘇繡流派針法和經典作品的傳承與保護又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表2 近10年鎮湖繡娘發明的刺繡針法

近年來,隨著信息交流速度不斷加快,以及蘇繡針法、技藝的不斷演變與創新,鎮湖蘇繡在傳承和提升經典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與創新產品,蘇繡產品品種不斷豐富,日趨多樣化,繡品種類范圍不斷擴大,名人肖像、世界名畫、自然風光、宇宙星空、佛教唐卡、抽象藝術等等過去鮮見于蘇繡的作品稱出不窮。有的刺繡工坊還突破傳統,根據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刺繡手包、刺繡文化衫,以刺繡為表盤的手表、刺繡靠墊抱枕等等新產品。蘇繡從殿堂級精致工藝品進入了日常生活用品,大大豐富了蘇繡產品的使用范圍,提高了蘇繡產品的銷量。

伴隨蘇繡產品的多樣化,特別是低端蘇繡產品的快速生產需要,鎮湖也從傳統的手繡蘇繡發展出機繡蘇繡產品。機繡蘇繡產品是近些年出現的生產工藝,發展時間并不長,但是其批量化、規?;?、人工成本低等優點很好地填補了低端市場對刺繡產品的需求。早期的機繡產品,由于電腦識別和繪制圖案的能力不夠,機繡繡品只是繡制簡單的線條或者圖案,作為手工刺繡的底稿。隨著刺繡機器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目前的刺繡機器已經能夠與電腦設計無縫對接,設計電腦掃描的圖案,或者編輯好的程序,刺繡機器能夠大批量的繡制出復雜、大幅面的繡品。但圖案復雜的高端市場作品,機繡的編制程序周期很長,編制完成后有不能大批量生產,因此機繡還局限在少數題材。另一方面,由于機繡使用的色線難以做到像手繡那樣頻繁環線,往往只有很少幾種色線,大大影響產品的色彩豐富度。由于刺繡機器的行針速度和力度難以像手繡那樣靈活控制,往往需要使用較粗的絲線或者化學纖維(絲光線),畫面上的繡線沒有粗細變化,繡線拉扯較緊、力度沒有變化,作品圖案呆板,細膩度、逼真度都無法與手繡產品相提并論;機繡過程中要求不能斷線,所以繡品背面整幅畫全是連線,繡品重量往往是手繡品的數倍。因此,機繡產品大多只適合賓館、酒店、公共場所等裝飾使用低端繡品市場,以及大批量生產需要的廉價日常生活用品市場。目前,機繡市場的需求還無法與手繡市場相比。鎮湖從事機繡生產的企業不滿10家,其中只有位于鎮湖工業小區內的鎮湖蘊麗軒繡花廠規模稍大,其余均為家庭式小作坊,產品還局限在低端市場,沒有對傳統手繡生產形成很大沖擊。

結束語

雖然鎮湖的刺繡產業發展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但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幫助和支持下,特別是在鎮湖人的堅持下,蘇繡這朵絲綢藝術瑰寶,在其原產地的太湖之濱鎮湖得到了有效保護與傳承。

猜你喜歡
繡娘繡品蘇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蘇繡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蘇繡作品
蘇繡,“秀”出奇跡
淺談繡品中的戲曲文化
一家三代繡娘,用百年風華傳承亂針繡
錢晨霞:“江南繡娘”的“綵衣堂”創業之旅
傳承非遺漢繡繪出美好生活
把傳統文化精髓和中國女性之美展現給世界
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
繡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