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什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2018-03-12 07:58薛偉娟
人民論壇 2018年5期
關鍵詞:幸福觀馬克思新時代

薛偉娟

【摘要】馬克思的幸福觀深刻闡釋了幸福的根源與邏輯,提出了實現幸福的方法路徑。要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出發,深刻認識當前我國人民群眾對幸福的深層次需求,努力塑造新時代的幸福觀,協調推進民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生態建設,為人民群眾追求幸福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馬克思 幸福觀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生動地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建設的美麗愿景,描畫了使我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生活的發展藍圖。深入探尋馬克思幸福觀的理論精髓,從中發現有益于幸福社會建設的寶貴思想,是新時代滿足人民幸福需求的必然選擇。

認識馬克思的幸福觀要認清兩個“統一”

馬克思將人的幸福與人的需要緊密結合,認為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具有一定的正當性。認識馬克思的幸福觀要認清兩個“統一”。第一,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馬克思的幸福觀理性地強調了物質生活對人們實現幸福需求的重要性,批判了禁欲主義與片面精神生活才能使人獲得幸福感的觀點,表明了物質享有是生活幸福的基本前提,物質創造是人們實現基本生存需求繼而追求更高層次幸福的基礎。馬克思的幸福觀深刻表明了物質條件對人的精神生活發展的深入影響,物質創造可以直接滿足人對生存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為實現人的進步與提升提供保障。馬克思曾指出,“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這表明物質是實現幸福的基礎,實現精神幸福必須要滿足一定的物質幸福條件。因此,依靠物質生活創造推進精神世界的發展、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才能使人脫離“動物機能”,實現以物質為基礎、以精神為享受的真實的幸福。

第二,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共同組成了幸福的基本結構。在馬克思看來,人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用以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這一過程本身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從這一角度而言,社會幸福需要以個人的自我幸福為要素。馬克思幸福觀同時也表明社會幸福的水平對個人幸福水平具有制約作用,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態、物質文明發展需求的滿足又將為實現人們更高的幸福需求創造條件。從這一角度來說,幸福是個體幸福與社會幸福的深層次契合。

馬克思幸福觀表明唯有依靠勞動才能夠通達幸福的彼岸。思想依靠實踐轉化為現實,在實現幸福目標的過程中,勞動是唯一的路徑選擇。馬克思認為創造幸福的主體是人的本身,人的勞動則是幸福之源,一個民族一旦停止勞動將走向滅亡。這表明人的勞動使人真正成為了文明的、社會的、能動的個體,人的不斷勞動構成了社會集群。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增長史,也是人們追求幸福的奮斗史。勞動體現了人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創造能力,使人追求幸福的本領得到增強,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人民幸福感低于預期的主要原因

當前,我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面臨資源供給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這是導致群眾幸福感低于預期的主要原因。其一,幸福文化的缺失制約了群眾理性幸福觀的發展。在多元文化交織和碰撞之下,由于缺少主流幸福文化的引導,人們對幸福有著千差萬別的理解,這是導致人們幸福觀缺少獨立性、易受到外界影響的主要原因。其二,社會貧富差距導致了群眾的物質幸福感失衡,部分群眾難以保持良好的社會心態,陷入了道德和價值困惑。區域、行業、貧富以及資源差距所折射出的公平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幸福的心理焦慮。其三,生態環境危機使人們追求自然幸福、健康幸福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生態危機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我國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破壞現象。自然資源減少、空氣質量下降、農林牧草地縮減促使人們對綠色生活和消費產生了迫切的渴望。其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群眾權利意識與政治參與熱情日益提升,人們對民主參與公共治理擁有更多期待。人們嘗試通過多種便捷的渠道參與到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治理當中,然而目前新媒體中的大量“信息碎片”對公眾的政治參與理性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更加多元化的公共參與渠道也有待進一步的合理設計與開放,實現公眾的公共參與仍然需要加強引導。

馬克思幸福觀對新時代提升幸福感的啟示

發展幸福文化, 塑造與時俱進的幸福觀。第一,利用新媒體渠道促進馬克思幸福觀的時代傳播,加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以先進理論夯實幸福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新媒體平臺中加大馬克思幸福觀的宣傳,與社會熱點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人們在生活里的身邊事中提煉幸福元素,內化馬克思幸福觀的哲學思想,重新界定幸福的概念,了解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形成在新時代追求幸福的新思路。第二,提煉馬克思幸福觀中關于勞動創造的內容,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勤勉文化結合起來,培育公民勞動致富的幸福觀。國無常俗,教則移風。要在社會領域塑造努力奮斗、勤勞肯干的幸福文化理念。第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進一步鞏固,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促進精神追求進一步提高的文化作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價值取向的引領,使包含正確價值取向的幸福文化涵養人們的精神幸福。

從馬克思幸福觀中關于物質與幸福的邏輯關系理論可知,物質基礎對實現人的幸福具有保障作用。因此要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創造物質基礎。第一,激活市場經濟發展活力,將更多的公共財富投入到促進社會就業、提升群眾收入方面,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努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創業拉動就業,使群眾通過勤奮創業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自信,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第二,在民生建設領域增進群眾幸福感。進一步滿足群眾在醫療、住房、養老、法律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方面的需求。重點解決困難群眾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使全體群眾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依靠經濟發展為提升群眾幸福感奠定基礎。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公民塑造綠色健康的幸福生存環境。集中精力依靠技術創新加強環境治理,爭取縮短環境治理的周期,在全社會范圍內弘揚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融入對生態問題的思考,通過生態供給與需求結構的平衡,為人民幸福創造良好的生態體驗。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向制度化與常態化發展。以滿足人民的生態安全需求為目標,建立權威、協調、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努力建設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美麗中國。

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尊重和滿足群眾的政治參與訴求。馬克思曾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這表明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的關鍵所在,突出了人的社會屬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治理、憑借智慧改變社會運行軌跡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標志。為了更好滿足新時代群眾的政治幸福感,必須要加快政府職能轉型,為群眾拓展政治參與渠道,重視群眾的監督及信息反饋,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使群眾政治參與的內容更加豐富,在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等方方面面展現出群眾政治參與的成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歡
幸福觀馬克思新時代
父親不斷更新的幸福觀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退休老人經典感悟
幸福觀及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研究述評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別開生面的描繪
略談資產階級幸福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