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思考

2018-03-12 00:44李尹蒂
求知導刊 2018年36期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四個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摘 要: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中,學習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大學生,是新時代的呼喚。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推進其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要依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性質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在理論上要重點把握“中國道路探索”這一主題,站在“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圍繞 “四個選擇”,突出展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領人民創造和獲得美好生活,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的光輝歷程,從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學的歷史方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四個選擇”;四個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1-13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資金項目(2018B21914)。

作者簡介:李尹蒂(1984—),女,湖北漢川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兼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史。

一、引言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是全國高等院校本科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對中國近現代社會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演進及其內在的規律性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重點把握與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以下簡稱四個選擇)。重視歷史的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良傳統。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熬V要”課的教學中,必須注重有效學習落實十九大精神,在此過程中,助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以下簡稱“三進”工作),要注意把握思想精髓,根據教材“導言”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轉化,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主要內容、精神實質與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按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進一步增強“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歷史觀的形成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時,要特別注意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痹趯W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進一步明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懂得珍惜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對歷史虛無主義持堅決的警惕和反對之心,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甄別歷史是非和把握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授課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尋找歷史真相,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讓學生圍繞中國“政黨—國家—社會”的政治歷史發展結構,尋找政黨變化,引發國家、社會劇變的實例,從而透徹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合理性。具體而言,需要講清和堅定的重要歷史觀點有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社會革命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它的誕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第二,認識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使中國革命展現了新的面貌,中國共產黨對革命所作的獨特的、重大的貢獻,是當時人們所公認的。第三,用唯物史觀充分講清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四,用史實批駁歪曲、否定中國共產黨抗戰地位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使學生能夠對錯誤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等能進行有理有據有節的批判,同時能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與科學把握。

三、民族觀的堅定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90多年來,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分別取得二十八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七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及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意。就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p>

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核心問題在于:必須走什么樣的道路、必須以什么樣的思想理論為指導、必須由哪個階級、哪個政黨來領導人民進行斗爭才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個階級、各種政治力量與政治主張爭辯的實質,是不同的社會積極、不同的歷史道路與不同的社會發展方向之爭。課程講授應重點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主題,站在“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突出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和走向“強起來”偉大民族飛躍的歷史過程。

在“綱要”課講授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認識: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等近代不同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為救亡圖存所作的初步探索及其歷史局限性,進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事實證明,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自強運動,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都不能讓中國的政局和社會穩定下來,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也都談不上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通過總結近代中國各階級在探索國家出路的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近代中國人民為探索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道路進行不懈斗爭而經歷的艱難曲折,為學生深刻理解中國人民的“四個選擇”提供歷史背景,從而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證明: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1840年以來特別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做出的歷史性選擇”。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

需要強調的是:在抗戰授課環節,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授課,應注意說明,在這場持續十四年的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過程中體現了諸多中華民族的抗戰故事與震撼精神??箲鹁?,是中華民族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不屈不撓,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宣言。而在課程總結部分,教師應高度凝練民族精神的內涵,強調中國精神的民族實質,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

四、國家觀的領悟

中國近現代史歷史的本質和主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歷經幾十年革命、建設與改革,擺脫極度貧弱走向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課程講授站在“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突出展現中國共產黨圍繞“四個選擇”,突出展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領人民創造和獲得美好生活,堅持不懈邁向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的歷史進程。

在“綱要”課教學環節,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握一條主線“中國道路的探索”來學習這門課程。在閱讀相關歷史文獻基礎上,以PBL教學方法為主,通過互動交流討論,啟發學生思考。如課堂討論可設置問題一: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運動嗎?設置問題二:情景式探討——回到1919年,你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嗎?設置問題三:將“抗日戰爭”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分組分專題制作PPT,課堂上分享研究成果。設置問題四:分組談論以世界歷史視野審視中國道路的道路,五段時間脈絡:回看近代中國在“被全球化”進程中的艱辛探索,到“毛澤東的東方視野及其對蘇共的借鑒”“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眼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至“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逐步形成與深化發展”,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筑世界夢,等等,從而堅定道路自信。

鴉片戰爭后,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擁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被殖民化了。1939年的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蹦敲?,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鞍胫趁竦亍闭f的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半殖民地”的另外是“半獨立”,半獨立與半殖民地相互對應,共同構成了近代中國的國際地位。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社會,而不是完全殖民地社會,也可以說是半獨立社會,故而近代中國在國際地位方面是“半殖民地半獨立社會”。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半”不是一半的意思,不是“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而是“準”的意思,說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獨立社會”。其實就相當于說它是“準殖民地準獨立社會”。另外,半封建主義與半資本主義相互對應,共同構成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近代中國既不是完全的封建主義社會,也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半封建主義半資本主義社會”。

國情決定社會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使得社會矛盾呈現岀錯綜復雜的狀況。其中有:中華民族與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爭奪的矛盾,等等。在這些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社會矛盾的解決中,探索國家出路,成為仁人志士的總任務與不斷努力的方向。

在課程講授中,教師需注意將近代中國與當下中國的國情、矛盾與主要任務做一對比,尤其注意說明十九大以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偛季质墙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文化觀的培養

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先進文化一道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薄熬V要”課的教學應注意對學生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培養。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彰顯了“革命話語”充斥其間的時代去向,縱然鄧小平依舊提出“我們把改革當成一場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表述,換言之,依舊以革命話語模式來表達“改革”,這與新時代下“偉大斗爭”的主流話語一致,這是革命文化的體現。這是文化自信的題中之意,也是文化觀培養的重要內容。而堅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边@也是文化自信重要理論的內涵。

六、結語

通過將十九大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培養展現人民群眾、仁人志士、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進行的曲折探索,以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和它的內在規律性,從而更加熱愛來之不易的新中國、新時期和新時代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懂得堅持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中國人民深遠的歷史影響和實踐意義,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7-10-1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鄒 敏.關于在“綱要”課程教學中融入“四個自信”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8(12).

猜你喜歡
十九大精神四個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進人民法院工作實現新發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強大精神力量
淺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開展路徑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厚植“四個自信” 不斷夯實意識形態陣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礎
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三位一體式教學研究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