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中的對立、統一與和諧

2018-03-20 17:34趙長河
師道 2018年2期
關鍵詞:厚積受教育者考試

趙長河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杭州媽媽曬出一張照片,真的是為難??!》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文中,一位小學生家長余女士說,她兒子三年級,白天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到家還要做3小時的書面作業,這一天放學到家五點,進門洗手洗臉,吃塊餅干,就開始做作業,先是做口算,口算做好了,打算寫練字本的時候,竟困得睡著了。憐惜之余,余女士似乎也非常矛盾:這樣的情況是該叫醒他寫作業,還是讓他繼續睡?

我們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早已是眾所周知。文章能夠成為熱點話題,必定也是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然而,網上的很多評論,卻預設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價值判斷,譬如,一味地撻伐“苦學”“訓練”,高揚“樂學”“自由創造”等。但仔細思量,把“學??嘀邸备邤R陸地,真的能抵達“自由創造”的智慧之岸嗎?顯然不可能,很多時候反而縱容了學生的惰性。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描述了幾組似乎對立的概念,如“首創”與“訓練”,“精積”與“厚積”,“自發”與“厚發”等,品讀這幾組概念,筆者感受到的是教育中對立統一而產生的和諧節奏。懷特海的思考,對于尋索我們基礎教育的和諧節奏,撥清重重迷霧,應當有所啟發。

需要明確的是,對于學生,我們是決不能諱言“訓練”的。那種認為訓練僅是紀律約束,有礙自由成長的想法,其實是尚未真正感受到和諧之教育節奏。問題在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訓練?

懷特海說,“首創精神和訓練缺一不可,但訓練又往往會扼殺首創精神?!标P鍵是什么樣的訓練才能促進首創精神,如何讓首創和訓練合奏出和諧的教育節奏,才是我們思考的著力點。應試教育環境下的“訓練”,有幾個方面值得反思。

第一、訓練的頻率。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基礎教育界已自覺不自覺地把“訓練”與“考試”劃上了等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基礎教育界的訓練頻率還真是高。謂予不信,那請欣賞欣賞這些富于中國基礎教育特色的詞匯吧。這些詞匯在中國基礎教育界一度流行:“堂堂清”,意為即時做題當堂消化;“周周練”, 即每周末一小考;“月月考”,即每月底一大考。這些是時間層面的訓練頻率。那空間層面的呢?有“縣統考”,即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以縣為范圍統一命題的考試,還要全縣排名,每個老師的名字后有你此次統考的全縣排名。還有“市聯考”, 即地市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以市為范圍的聯合考試。以上是官方渠道讓基礎教育界老師跟著折騰的考試,老師們緊張的神經已有頻率適應期。但是,有時中途的突襲考試就真能考驗你神經承受的能力強弱了。因為我們還有民間的聯考機制——幾所重點學校隨時組織的突襲式比試。這些都是令中國基礎教育人聞之色變的專門詞匯,因為它們實質上是教育主管部門考核的幾個主要指標。

說起我們的訓練頻率或者說考試頻率,我就想起“蒸饅頭”。一些基礎教育主管部門,就好像餓得慌的人,站在正蒸著饅頭的鍋籠旁,等著熱饅頭下嘴??赡軐嵲谑翘I,中途控制不住地反復揭鍋蓋看熟不熟,能不能下嘴。揭的頻率越高,蒸出來的饅頭越不熟;入嘴的饅頭越不熟,就越禁不住想揭開鍋看怎么回事。指望用??荚嚨姆椒ㄌ岣呓虒W質量、提升教師素質,與指望用常揭鍋蓋的方法查看饅頭是否熟一樣,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第二、訓練的時段。我這里所說的訓練時段,特指課堂時間里的訓練,其實也就是課堂時間里的考試時段。作為一個有多年教齡的基礎教育人,我敢說這樣的時段占去了我們大部分課堂時間。這樣的時段,高舉著排名數據,協同考核部門,迫使課堂互動、師生平等交流時段“自慚形穢”,退隱堂外?!耙跃毚獭薄耙跃毚鷮W”,是它“義正詞嚴”的口號。工業化的訓練題運轉式課堂,一旦成為了常態和模式,課堂就因這模式簡單起來,學生成為做題的機器,教師則成為講題的機器。因為它無需任何教育智慧。也因此,為數不少的基礎教育界同行,愿意常年蹲在高三,只因高三更可以肆無忌憚地“以練代教”和“以練代學”。他們對這一套工業化的訓練流程和訓練手段真是熟悉到骨子里去了。

第三、訓練的手段。對這一套工業化的訓練流程和訓練手段熟悉到骨子里的教師,他們的“老夫手段”其實不過是圍繞著題目轉,一切“題目化”而已。譬如“錯題反復練”的手段,不過是讓錯題在反復訓練過程中,近乎成為一種記憶的手段。譬如實驗課,他們的教學方法竟也是把實驗結論題目化,然后訓練成一種記憶。你要考量這個結論是否真正來自充滿探究性的科學實驗,當然會遭遇這些“老夫”的叱責的:“會考試就行,考究那么多干嘛!”

最不可思議的是,在為數不少的地區,充滿鮮活靈動的作文教學,竟然也被這些“老夫”掌控著。他們會把所謂的優秀作文風干成一個個模板,然后以此訓練我們的學生。中學作文有所謂的“鳳頭、豬肚、豹尾”,還有“屈原跳江”式的返古模式等,正是這些“老夫”訓練所得的“跳蚤”。

第四、訓練的內容。如此“集中營式訓練”的內容到底是什么?是風干的知識和程式化解題技巧。人文學科,只剩下風干的知識背誦訓練。譬如歷史,只是些歷史事件的記憶,至于這事件背后鮮活的歷史場景,這歷史場景中蘊含的歷史規律,在這些訓練者的眼里是無足輕重的。自然學科,只剩下程式化的解題技巧。即使最難的數理化奧賽題,他們也可把它整成程式化的解題技巧加以訓練。

撻伐這樣的訓練“謬種”,其實是在呼喚真正科學的訓練,而不是一味否定訓練。只有真正科學的訓練,才能激發首創精神??茖W訓練的一個主要標志,就是為“首創”的誕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必須記住盧瑟福的忠告,增加思考和涵養的時間,否則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哪里來?另一面,對受教育者,我們要有等待的耐心,要有啟發的耐力,要有讓他充分發揮的空間。我們還必須徹底去除單純記憶的訓練,提供給受教育者的,應是一種能激發他們自主、合作、創新的訓練。而要去除單純記憶性訓練,必須真正精簡受教育者必須掌握的知識。因此,接下來我們還需討論知識的積累問題。

懷特海呼吁:“在每一種類型的課程中,每門科目所要求掌握的精確知識,都應該經過最審慎的調查后予以確定?!痹谖覀兓A教育,哪些是真正有利于發展學生智慧的必備知識,都“經過最審慎的調查”了嗎?都是科學而精要的嗎?答案不言而明。中國的中小學生常年負擔過重,問題正在于我們的教育偏重于一種知識的“厚積”。

大而全、全而深的知識“厚積”,“層層淤積起來”,幾乎將現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的師生們“埋得不能呼吸”。老師們只能用無用的筆墨,寫幾句書生文章,發幾句牢騷,算是從這淤積的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端。學生們只能低下頭,橫豎不說一句話,任身上的“厚積”越壓越重,只等高考后,可以輕松個夠。每年一些高三畢業生瘋狂地撕書、燒書,已成為某些高中校園恒定的畢業風景。最可憐那些扛不住、等不及的學生,有時竟以跳樓自殺的方式,讓自己提前擺脫“厚積”的重壓。

這是怎樣的基礎教育呢?

我們必須得尋找我們基礎教育的鐵鏟了!鏟削這大而全、全而深的知識“厚積”,鏟削出一個“精積”的知識體系,讓我們基礎教育的師生們擺脫“厚積”的重壓,直起腰背,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學校生活。這鐵鏟何以打造?我們可以借用葉圣陶先生關于基礎教育語文知識選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精要、好懂、有用”這六個字。葉圣陶先生論及的雖是語文,其實是可以涵蓋基礎教育的所有學科的。而“有用”二字,又牽出了知識的“自發”與“厚發”的問題。

“厚積薄發”甚至“述而不作”,曾是中國傳統學術的姿態。今天的中國學術界,已從傳統的“厚積薄發”“述而不作”向“薄積厚發”轉身了,這主要是一切以產值為目的的商品經濟社會對學術領域的牽引造成的。動輒核心期刊一年十幾篇,動輒一年專著幾部,已把今天的“學術人”打扮得無比光鮮耀眼。至于這“厚發”中有多少“首創”和“智慧”的成分,是今天的“學術人”不愿后顧的 。其實,所謂“厚發”,常常是“述而借作”,常常是把其他人的觀點換了一下陳述方式而已。民俗學家鐘敬文曾自述自己一生著述只3篇能稱論文。不知當今那些動輒一年多少多少核心期刊論文的學者,看了這個享譽世界的民俗學泰斗的自述,是否臉紅?

當今學術領域里的好大喜功,貪大求全同樣帶動著基礎教育領域。其表現就是具有強大慣性的課堂模式,那是一種高密度、高強度地進行陳述式知識灌輸和套路化解題技巧訓練的模式。那是一種可以“厚發”高考升學率和奧賽一等獎的模式。

其實,“精積”知識,才有思考探究的時間,才有可能“自發”出具有“首創”價值的成果,才能真正體現出教育的智慧。這樣的“自發”是一種水到渠成。相反的,那種一味進行陳述式知識和套路化技巧“厚積”的教育行為,因為剝奪了受教育者的思考探究時間,只能是戕害和扼殺“首創精神”,只能“厚發”出單純的高考升學率。那是違背我們教育良知的。

如果有一天,基礎教育的環境使得基礎教育者都能本著教育的良知,引導受教育者“精積”知識,給予受教育者思考的時間和“自由”,又何愁不能培養出具有“智慧”和“首創精神”的優秀人才呢?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

猜你喜歡
厚積受教育者考試
“厚積”才能“薄發”嗎?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活動及其有效性分析
厚積
“厚積”才能“薄發”嗎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淺析充分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重要性與途徑
“厚積”才能“薄發”
你考試焦慮嗎?
準備考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