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候鳥遷徙路線的濕地驛站

2018-03-20 00:44張國鋼江紅星劉冬平
森林與人類 2018年12期
關鍵詞:斑頭雁大天鵝水鳥

張國鋼 江紅星 劉冬平

中國境內有東部、中部、西部3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每條路線都串連著一個個濕地。這些濕地是候鳥們遷徙途中的一個個歇息的驛站。

每年從中國經過的候鳥數以千萬計,不單要利用廣闊的空域,還必須到合適的地方停歇。在中國境內,遷徙的鳥類有3條主要路線,即東部、中部、西部3路。中國的各處濕地就是這3條路線上對候鳥至關重要的棲息地,堪稱必不可少的驛站。

東部、中部和西部3條路線各有一種候鳥,最能代表每條路線的生態特點,分別是白鶴、大滅鵝和斑頭雁。衛星追蹤等科學手段使我們了解到這3個物種的種群狀況和遷徙路線,并揭示了三大路線上的濕地驛站對它們完成遷徙的重要意義。

東部路線:從莫莫格、向海、獾子洞到遼河口、黃河三角洲

白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從2000年至今一直被IUCN紅皮書列為“極?!蔽锓N,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特定依賴淺水沼澤生存的3種鶴之一。在世界范圍內,白鶴共有3個遷徙種群,即東部、中部和西部種群,分別越冬于中國、印度和伊朗。其中,中部種群于1982年消失,西部種群目前僅發現1-2只。目前世界白鶴總數估計為3750只,幾乎全部為東部種群。

白鶴東部種群主要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苔原帶繁殖,遷徙時經過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的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最終到達中國江西鄱陽湖越冬,遷徙距離長達6000千米。對這種長途遷徙的大型涉禽來說,中途停歇地的健康狀況決定了補給能量并順利完成遷徙的幾率。

通過衛星跟蹤白鶴個體發現,中國東北的松嫩平原、遼河平原是白鶴遷徙過程中的重要中途停歇地,白鶴在此停歇天數達1個月以上。松嫩平原的白鶴停歇地包括莫莫格保護區、向海保護區、扎龍保護區和圖牧吉保護區。遼河平原的白鶴停歇地包括獾子洞濕地公園、臥龍湖保護區、雙遼保護區和龍風湖保護區。渤海灣一帶的停歇地有遼河口保護區、黃河三角洲保護區。

莫莫格濕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屬于嫩江流域的洪泛濕地。濕地水系發達,東有嫩江、西有二龍濤河、南有洮兒河,擁有眾多大小不一的泡沼。特定的氣候孕育了該區域類型多樣的濕地——河流湖泊、蘆葦沼澤、苔草沼澤、蔗草沼澤和濕草甸。廣闊的濕地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每年春、秋有數十萬水鳥在莫莫格濕地停歇,此地成為鶴類、鸛類、雁鴨類等水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途停歇地。白鶴每年3月中上旬離開鄱陽湖,3月中下旬抵達莫莫格濕地及其周圍濕地,在此停歇至5月中上旬繼續北上。白鶴9月底從西伯利亞南遷,10月上旬進入中國國境后在莫莫格及周邊濕地停歇,經過30-40天的體能恢復和補給,在11月中上旬離開莫莫格繼續南遷。由于莫莫格濕地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且蒸發旺盛,加上松嫩平原是中國著名的糧食產區,農業需水與生態用水之間的矛盾加劇了濕地水環境的不穩定性。

獾子洞濕地位于沈陽北部,主體包括獾子洞水庫和庫區劇邊灘地,是一個半封閉的濕地系統。濕地處于遼河水系秀水河支流三合成河上,水源充足,地下水層較厚,集水面大。水清且淺,蘆葦、香蒲、藤草等水生植被豐富,成為鶴類、鸛類、雁鴨類等遷徙水鳥春秋兩季的重要中途停歇地。獾子洞水庫所在的法庫縣有“中國白鶴之鄉”的稱號,白鶴春季停歇時間大約在3月中旬至5月中上旬,秋季停歇時間在10月中卜旬至11月中上旬。

黃河三角洲濕地位于山東東營,每年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積形成新的灘涂,濕地面積廣闊。黃河三角洲的濕地類型分為濱海灘涂濕地和內陸河流湖泊濕地、蘆葦沼澤、水庫和人工坑塘等,是鶴類、鸛類、雁鴨類、鵒鷸類等遷徙水鳥的重要停歇區。大多數白鶴在春季跨越渤海之前和秋季跨越渤海之后,在黃河三角洲做短暫休整,時間不超過一周,停歇地點集中在海濱灘涂或靠近內陸的水塘溝渠。對于候鳥來說,跨越天然地理屏障前后體能的補充與恢復至關重要,因此黃河三角洲成為白鶴遷徙通道上不可缺少的一處停歇地。近年來,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實施了濕地恢復工程,恢復退化濕地、擴大淡水濕地面積,極大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為候鳥提供了更多適宜的棲息環境。

然而,從渤海灣以南到長江中下游約1000千米的距離上,尚未發現白鶴的重要中途停歇地,缺少停歇地無疑增大了白鶴遷徙的風險。

經過長途遷徙,白鶴最終抵達越冬地鄱陽湖,越冬時間從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上旬。鄱陽湖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鳥類種類多且數量豐富。這里是白鶴、東方白鸛、鴻雁最重要的越冬地,還是大鴇、黑鸛、小天鵝、白額雁、白琵鷺的重要越冬地。近些年,秋冬季節鄱陽湖水位的無常變化直接影響了白鶴的覓食習性。白鶴的傳統食物苦草屬于沉水植物,秋季水位過高會抑制其生長,冬季水位過低或過高會直接限制食物的可獲得性,導致白鶴進入草灘和農田覓食。2015年以后,白鶴開始進入藕塘覓食,在食性改變的同時也增加了人為干擾的威脅,這對白鶴的能量儲備和下一年繁殖造成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部路線:三門峽黃河濕地、紅堿淖濕地、河套平原濕地

大天鵝在中國的主要越冬地分布于河南三門峽庫區、山東黃河三角洲和榮成、青海湖以及新疆庫爾勒等地。目前大天鵝的越冬種群數量在中國呈上升趨勢,約15000只,其中三門峽庫區越冬種群數量達6000只以上,是中國大天鵝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點。三門峽黃河濕地位于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與山西省平陸縣之間。南、北、西三面環山,黃河橫亙在山地丘陵上,海拔在350-900米之間,河道平均寬約3千米,最寬處可以達到5千米。東起三門峽水庫大壩,西至靈寶市豫靈鎮,東西長約105千米,面積約300平方千米。

庫區濕地主要包括庫區水面及附屬水體,淺水沼澤區主要是沼澤和草甸濕地,河灘雜草農牧區是長年不被水淹的地帶,還有河灘鹽堿地和被開墾為農田的部分。濕地中長有大量蒲草、蘆葦、人工種植的荷花等挺水植物以及空心蓮子菜和荇菜等水生草類,生境類型的多樣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鳥類,成為水禽繁殖、越冬及其他濕地鳥類生存繁衍的良好棲息地。

在冬季,大天鵝是濕地中的常見鳥類,也是優勢物種。每年10月下旬在蒙古國繁殖的大天鵝父母帶領他們的寶寶不遠萬里飛來三門峽濕地越冬,大天鵝多以家族形式活動,在濕地中休憩、覓食、夜宿,盡情嬉戲,嗚叫聲此起彼伏。每年冬天我都會去三門峽庫區很多次,長時間在湖邊駐留欣賞,那個時刻仿佛自己也融人大天鵝歡快的生活中。大天鵝在這里度過5個月左右,到第二年春季才離開。

近些年,通過衛星跟蹤的數據表明,大天鵝每年2月中下旬離開越冬地三門峽開始漫長的遷徙,分別經過山西和陜西,沿著黃河及其支流北上到達內蒙古,然后飛越陰山山脈進人蒙古國,跨過荒漠戈壁,行程3000多千米,最后到達蒙古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繁殖。在中國境內大天鵝的遷徙路線上存在很多重要的濕地,是大天鵝遷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

紅堿淖位于中國中部候鳥遷徙的路線上,是中國瀕危鳥類——遺鷗的重要繁殖地之一,也是大天鵝重要的遷徙停歇地。該濕地被當地人稱為“神湖”,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西北部,其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相鄰。濕地有木獨石犁河、營盤河、蟒蓋兔河,柒卜素河、馬蓮灘河、壕賴河、爾林兔河等7條季節性內陸河注入,使該濕地水量蒸發和補充相對較穩定。目前濕地湖面面積40-70平方千米,海拔1200米,東西寬約10千米,南北長約12千米,湖岸線全長43.7千米。湖周有沼澤和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以及農田生境。野生植物生長茂盛,伴生豐富的水生生物,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紅堿淖濕地具有典型的沙漠湖泊景觀,是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

每年春天,陜北高原氣溫漸漸回升,濕地冰雪消融,從三門峽庫區北上而來的大天鵝大多會選擇在這里停歇,作為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數千只大天鵝陸續降落在濕地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剛融化的濕地邊上,它們有的嬉戲、有的覓食、有的休息,靜靜享受著溫暖的陽光。還有綠頭鴨、鵲鴨、赤嘴潛鴨、普通秋沙鴨、紅嘴鷗、鳳頭麥雞、白琵鷺、棕頭鷗等數十種成千上萬只候鳥都會在濕地中停歇棲息,這些鳥類在此停留一段時間后,大多會繼續向北遷徙。

內蒙古黃河濕地就是我們常說的“河套平原”,也是大天鵝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從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至包頭市土默特右旗長約310千米的黃河濕地。春天,河套平原的黃河已經解凍,水溫逐漸升高,兩岸種植有大面積的油葵和玉米,而且農田里蓄滿了黃河水,形成了非常適宜雁鴨類特別是大天鵝棲息和覓食的河漫灘。環境中主要是蘆葦以及一些沉水雜草,隱蔽性較高,人為干擾較小。這里的主要鳥種是雁鴨類,包括大天鵝、小天鵝、綠頭鴨、赤麻鴨、針尾鴨、鳳頭潛鴨等。

從三門峽庫區出發經過紅堿淖濕地遷徙而來的大天鵝,已經成為河套平原的???,也是優勢鳥類,分布范圍非常廣泛。從西邊的磴口、臨河、烏拉特前旗,向東至包頭西黃河的河漫灘和農田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大天鵝,少時有數百只,多時可以達到3000余只。五原縣乃馬斤、藺家圪旦以及烏拉特前旗南壕畔、三應河頭、巴音第六牧業隊、劉槐圪堵等地的黃河段和農田,都是大天鵝非常理想的棲息地。大天鵝在黃河濕地停留時間很長,大約一個月有余,等到補充好繼續遷徙所需要的營養,它們將很快飛越北部的陰山山脈,離開中國進入蒙古國境內,繼續漫長的遷徙之旅。

西部路線: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雅魯藏布江和羊卓雍錯

中國地勢從東至西呈臺階式上升,在西部橫亙著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的發源地,孕育著星羅棋布的高原湖泊。青藏高原對候鳥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一條綠色通道,也是一道巨大的生態屏障。一方面,優良的濕地環境和極少的人為干擾為眾多水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場所。另一方面,候鳥必須耗費巨大能量翻越3000-7000米的海拔落差,并經受高原低氧和嚴苛氣候的考驗,進行高強度的遷徙飛行。

斑頭雁是青藏高原上的代表物種,在中國主要繁殖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青海湖。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的水域面積達4500平方千米,有大小70余條補給河流。湖區既有河口濕地和高原草場,也有泥質、沙質和石質灘涂,為70余種水鳥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場所,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和黑鸛,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琵鷺、大天鵝和蓑羽鶴等。尤其是在蛋島、鸕鶿島、海心山和三塊石,聚集著大量水鳥繁殖,典型物種包括斑頭雁、普通鸕鶿、漁鷗和棕頭鷗。

每年3月中下旬,大約有8000只斑頭雁陸續到達青海湖,主要在蛋島和三塊石繁殖。從7月份開始,在數月辛勤的繁殖結束后,成鳥進入休整階段。它們離開繁殖地到達人跡罕至、食物豐富的河口地帶進行換羽和脂肪積累,為秋季遷徙做好準備。與大部分其他鳥類不同,雁鴨類一次性脫落全部飛羽,在此后一個多月內大量進食并快速長出新的飛羽。這一階段的斑頭雁無法飛行,極度脆弱,容易成為獵捕對象。青海湖豐富的食物資源和較少的人為干擾為斑頭雁的換羽提供了保障。

青藏高原對候鳥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它為眾多水鳥提供得天獨厚的棲息場所。另一方面,候鳥必須挑戰高海拔落差.并經受高原低氧和嚴苛氣候的考驗.進行高強度的遷徒飛行。

9月份,隨著寒流到來,斑頭雁陸續開始遷徙。除了少量個體沿東南方向遷徙至云貴外,90%以上的個體沿西南方向跨越青藏高原到達藏南或印度越冬。南遷過程中首個重要驛站為扎陵湖和鄂陵湖,這兩個湖泊位于青海省瑪多縣境內,通過河流連通,被稱為“黃河源頭姊妹湖”,總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在周邊嚴重荒漠化和鹽堿化的環境中,扎陵湖和鄂陵湖儼然兩顆沙漠明珠,是諸多遷徙水鳥的能量補給站。衛星跟蹤表明,將近一半的南遷斑頭雁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中途停歇,平均停歇近一個月。然而,這并不表示扎陵湖和鄂陵湖擁有豐富的食物資源。與春季北遷進程快速、以便先于競爭對手到達繁殖地搶占高質量營巢場所不同,斑頭雁的秋季遷徙相當悠閑,只要氣候條件允許,往往就近選擇適宜地點長期逗留,直到寒流迫使它們繼續南遷。

10月底至11月初,斑頭雁陸續進入西藏,通常在藏北的河流和湖泊中稍作停留,于11月中下旬到達藏南“一江兩河”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和年楚河周邊區域,還有南側的羊卓雍錯。這一區域農田眾多,青稞、小麥、油菜等收割后殘留的谷物以及冬小麥麥苗等是斑頭雁越冬的主要食物。斑頭雁白天通常集結成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與黑頸鶴和赤麻鴨混雜在農田覓食,夜晚則在河流、湖泊濕地夜宿。良好的環境吸引了大量斑頭雁在此越冬,另一部分個體則在補充能量后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到達印度越冬。根據近30年來的持續監測,一江兩河流域越冬的斑頭雁數量持續增加至6萬余只,一方面得益于藏族百姓不傷害野生動物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與該地區農田面積的增加以及冬小麥種植推廣有密切關系。食物資源的改善提升了環境容納量,促使更多的斑頭雁放棄了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艱辛之旅而停留在藏南越冬。

整體而言,西部地區濕地資源優越,人為干擾較少,庇護著數以百萬計的遷徙水鳥。然而,近20年來一些威脅因素也日益顯現。在一些重要湖泊濕地,旅游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大量基建項目上馬,游客數量逐年增加,不可避免地對水鳥的棲息地和正?;顒赢a生影響。在扎陵湖、鄂陵湖和青海湖的部分地區,荒漠化和鹽堿化比較突出,侵害了水鳥的棲息地。在藏南地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大棚種植業,一部分耕地改造成大棚,導致一些水鳥賴以生存的覓食地有所減少。另外,在青藏高原的傳統牧區,牧民、家畜常與水鳥混雜在耕地和草場活動,增加了禽流感和其他疫病交叉感染的機會。上述問題的妥善解決有賴于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當地民眾的群策群力,這樣才能保護好高原的明珠,使青藏高原真正成為遷徙水鳥的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王苒 任重遠

猜你喜歡
斑頭雁大天鵝水鳥
斑頭雁:看我如何翻越高山
江河里的水鳥
守候
斑頭雁進風洞
三門峽市黃河公園大天鵝日間越冬行為研究
三灣黃河濕地:一群大天鵝在湖面振翅起飛
水鳥
手絹游戲———疊“水鳥”
嘉陵江武勝段冬季水鳥多樣性調查
站在巖石上的斑頭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