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生活的漢代石刻藝術

2018-03-26 08:29王琨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關鍵詞:轱轆切菜畫像石

王琨

【摘要】徐州漢畫像石是一幅幅漢代風俗畫,簡練概括地記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許多生動的庖廚生活細節刻畫,至今在生活中還能找到類似的場景,尋覓到相似有趣的蛛絲馬跡,來驗證當年的畫像石上的刻畫是曾經有過的活生生的存在。是歷史的真實?還是傳承的真實?是真實的刻畫?還是真實的傳承?換個有趣視角,看看漢畫像石庖廚刻畫,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鮮活藝術記錄。

【關鍵詞】徐州漢畫像石 庖廚細節 尋趣 漢畫像石是徐州的“漢代三絕”之一。何為徐州的“漢代三絕”?分別是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刻在石頭上,放置在墓室中的石刻繪畫。貴族甚至王侯將相的墓室中才有這種奢侈品。墓里為什么要放置漢畫像石呢?這是因為王孫貴族或王侯將相們眷戀活著時候的美好生活,希望死后也能過著同樣美好的生活,甚至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讓人畫出來,刻在石頭上,石頭是堅固的,可傳世千千萬萬年,永遠不朽。就如同他們的美好生活一樣,可以千萬年不要改變。

漢代人的這種想法,和他們信奉道家思想有關。漢初與民生息,實行無為而治。道家講究享受現實生活的美好,盡心修煉以求成仙得道,可得永年。漢畫像石的刻畫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有對未來成仙得道的想象,還有對上古神話傳說的描繪。其中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刻畫,涉及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好像一幅幅漢代生活風俗畫,簡練概括的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中許多生動的生活細節刻畫,至今在徐州人的生活中還能找到類似的場景,驗證當年石上的刻畫是曾經有過的活生生存在。這個課題引起了我的研究興趣,在研究中我發現最為貼近生活的刻畫主要是在對庖廚情境的刻畫上。

一、尋找漢畫像石庖廚的細節,對照現代生活類似場景

畫像石上漢代人宴請賓客的情景。上一層中間是主人在和宴請的賓客說話,左邊是廚師們打水、舂米、搗蒜、烤肉串……后廚的人們都在忙碌的做飯,仆人們來回忙碌送菜傳菜準備宴席,右邊是請來的樂舞百戲班子在表演倒立、疊羅漢、建鼓舞。下層表現車馬出行前來赴宴的隊伍。一派歡樂祥和、車來人往、熱鬧歡愉的富貴人家宴請重要賓客的塵世繁華景象??吹贸瞿怪魅耸嵌嗝戳魬偕斑@種富貴繁華、熱鬧歡愉的生活,以至于死后也要把這種生活帶到墳墓里,繼續享受塵世繁華。

讓我們把鏡頭拉近到漢代人的后廚看看他們忙碌的情景吧,有燒鍋的,有洗菜的,有切菜的,有用大對窩子和面或者做糯米糕的,有壓井取水的,所有的人手里都沒有閑著,都有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職,都在為馬上進行的宴席辛勤勞作。

1.庖廚中細節:烤羊肉串

吃烤羊肉串是很多人的愛好,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800年前,中國內地的漢代人就已開始吃烤肉串了。咱們的《漢代畫像》全集中就有烤肉串的石刻圖像。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過烤肉用的篦子。也就是說,兩千年以前的漢人,就已經愛吃烤肉串了,至于吃的是什么肉?不知是否全是羊肉,可能像現在一樣什么肉都可以烤吧。問題是,漢代人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愛吃烤羊肉串呢?據記載,羊在漢代是吉祥的象征,漢劉向《列仙傳》有葛由騎木羊得道成仙的故事?;蛟S他們認為吃烤羊肉串也能得些仙氣,也未可知。但烤肉串可是他們宴請賓客的一道好菜呢。何以見得呢?看看漢代的廚師們在后廚忙碌的情景,你就會發現,在很多宴賓的畫像石上都刻畫有這樣大小不等的情景,有一個專門的廚師在烤制羊肉串,所用的一列列篦子,木炭烤制的方法,把羊肉串成一串串架在烤槽上,一排排的篦子隔開,一邊烤著且不停翻動,一邊拿扇子扇著煙。簡直和現代人烤羊肉串的方法一模一樣。古代人太會吃了,難怪說“食在中國”啊。當我們的祖先已經在吃著美味的菜肴,而有的民族卻還在茹毛飲血時,來我朝參拜,怎么會不心悅誠服呢?不說別的,單就這美味的羊肉串怕已是讓他們口水直流,走不動了吧。萬國來朝,是不是心里也想著要到我們這里來吃好吃的呢?這可能也是來朝的主要原因之一吧,也未可知哦。

2.庖廚中細節:廚房里掛著風干的魚肉

人們會把一頓吃不完的魚肉曬干留著以后慢慢吃。這種習慣不僅現在有,古代就有了,漢畫像石里就可以找到例證。漢代人的廚房里總是掛滿各種各樣的魚肉,看得出來漢代人的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的,這與漢代的與民生息的政策有關。老百姓交的稅少了,就能把食物多一些留給自己家人吃,無論是狩獵還是養殖的牲畜魚類,不用全部上繳國家,就有余糧自己食用。所以在畫像石里幾乎后廚的畫面都會有懸掛的魚肉,看形狀有動物的后腿、有大塊的肉、有雞、有兔子、有整條的大魚,一排排掛在廚房的房梁上。有廚房經驗的都知道,這些魚肉一定是經過風干處理的,有的是加了鹽做成鹽焗的肉類、有的是加了鹽和佐料做成各種口味以后曬干以防腐爛的。做這些風干的魚肉,有很多特殊的技術,現在有些地方就是靠做火腿、雞鴨鵝之類的腌制東西形成一個地方的產業鏈,比如著名的金華火腿就是這一類的特色產業。真要感謝咱們的老祖宗,為子孫后代研制了這么好的東西,歷經幾千年傳承不衰,居然還越來越受歡迎,走出當地、走向全國、甚至有的還走向世界。

現代人的屋檐下廚房里也會掛腌制的魚肉,尤其在春節的時候掛的更多,在農村這種習俗更易看到。

3.庖廚中細節:燒鍋做飯

人類生活在天地間,最有人間氣息的畫面就是炊煙裊裊,稱之為人間煙火。人類之所以和低等動物有區別,被稱為高等動物,就是人類不再茹毛飲血,生食食物,能夠用火把食物燒熟了吃。但能夠控制火,需要它燃起時燃起,需要它熄滅時熄滅,需要它大時就大,需要它小時就小,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了。我們看看畫像石中的燒火做飯的情景,那時人們已經壘砌了鍋灶臺,把火很好地控制在了爐灶內,人們需要時用火鉗打火石點燃柴火煤炭,做完飯就讓火自動熄滅了。很安全很科學的設計,上面還有放炊具蒸煮鍋的地方,先民真是智慧。

畫像石上漢代人在廚房里一人忙著生火,一人忙著和面,一人忙著搗蒜,再后面的人好像在拿著一塊腌肉問:是要這個嗎?每個人都在緊張的忙著手里的活,生怕誤了開席。

現代農村好多依然是用灶臺做飯,幾乎還都是這種設計,有的到現在還在燒著煤炭或柴火。當然,城市里已經都是燒煤氣或者是電磁爐了,但這也是近十幾年的事,在這之前,家家戶戶還是燒柴火燒煤球爐做飯的。

4.庖廚中細節:切菜

現代人做飯準備食材,也一樣要洗洗切切,做好準備工作才能下鍋炒菜燒飯,看來古代人也是一樣的。那時的冶鐵工藝已經很高超了,從廚師切菜的刀就可以看出來,白案的廚師切菜用的是一個很尖長的刀,同我們所使用的切小東西的刀一樣,很鋒利的那種。有些像胡人用的尖刀,可以用來剔骨頭的尖刀,古今廚師好像很喜歡用這種刀切菜,要不,怎么今天的廚師切菜也還在用這種尖刀形狀的刀切菜呢。

5.庖廚中細節:壓井取水、轱轆井取水

古代人的飲用水來源,大多都是打井,從井中取水,稱為井水。那時候的打井技術就很高超了,有很多井中取水的畫面。大家仔細觀察畫像石會發現,漢代人除了手動打水,還居然有轱轆打水。轱轆打水是這么操作的,繩子的一端固定在轱轆上,在轱轆的軸上伸出一個自行車腳踏板一樣的裝置,可以轉圈搖動,用力搖動軸上的把柄,水桶就會自動從井里裝滿水出來了。用過的轱轆打水的人會有這樣的經驗,這個引出的搖臂的臂長大才能省力!相當于一個杠桿的作用,軸是支點,搖臂和轱轆分別是力臂!先人真是聰明。

仔細觀察后你還會發現,除了轱轆打水,居然在漢代就有壓井取水了。我在農村使用過壓井取水,首先要倒一瓢引水,倒水之后再壓把手,不停的壓,壓一會兒水就從水龍頭里流出來了。當時就覺得很神奇,還專門查了資料,才搞懂了原理。是利用活塞的移動來排出儲液筒里的空氣,造成內外氣壓差,而使液體在氣壓作用下上升并從出液管里排出管外。

作為現代人當然知道,農村手動壓井工作靠的是大氣壓,自從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人們才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晌覀兊臐h朝先民在公元前200年就已經熟練使用壓井取水,早于西方1800年就已經在使用,不能不說,中國先人真是聰明智慧。

6.庖廚中細節:油炸麻團 、油炸蘿卜丸子、水煮肉圓

畫像石上這個動作太熟悉了,兒時鄰居家的老奶奶就是專門賣油炸麻團和油炸蘿卜丸子的,每天都要做油炸麻團和油炸蘿卜丸子,上午做,下午賣。很多年以后,看到漢畫像石的這個情景,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每天老奶奶把糯米磨成粉,做成糯米面,面用熱水燙,包裹上豆沙、山楂、芝麻鹽或芝麻糖一類的餡子,糯米團做好,放到炒熟的芝麻里打個滾,糯米團上沾滿芝麻,放到熱油鍋里炸一炸,炸到微微泛黃,團子個個浮起來,就用帶把的笊籬撈出來,整齊的擺好,一個個圓圓的芝麻團,像排隊一樣,麻團就做好了。糯糯的香香的,很好吃。油炸蘿卜丸子的做法和麻團差不多,把面粉和調好佐料蘿卜絲放在一起像和面那樣和好,捏成一個個比乒乓球小一些的團子,直接下到熱油鍋里,也是炸到丸子微微泛黃,個個浮起,用笊籬撈出,好吃的蘿卜丸子就做好了。老奶奶做的麻團和蘿卜丸子,每天都能賣完,很受歡迎呢。

同樣的方法,現代人也在做,用油炸,用白水煮,用笊籬撈,做肉圓子、魚圓子、沒有餡子的糯米圓子還能做酒釀,都是這個畫面這個情景,我爸爸媽媽也曾經這樣做過各種圓子給我吃。2000多年前的漢代人,其飲食種類的豐富性,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少,先人是很會讓自己的胃得到美味享受的。

7.庖廚中細節:和面

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做面食的第一步就是要和面。和面就是在粉狀的面粉中加液體攪拌或揉弄使有粘性,用水揉和面粉,經過反復的柔和,使得面由粉狀變成面團,以便塑形。北方人無論做饃饃、烙饃饃、燒餅還是煎餅,都要先和面。和面是第一步,做面食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和面因為要使用雙手和小臂去用力的揉搓,必須把袖子卷起來,所以卷袖子到大臂在一個器皿中用力的揉搓,是和面的經典動作。一看到在廚房中這個經典動作的畫面,這個人物就是在和面了。有一種面餅叫壯饃,是老徐州人很愛吃的一種面餅,以前是為行軍打仗的人準備的干糧,因為硬有勁道,很壓餓,干力氣活的人很愛吃。

現代社會機器化,面粉進去面塊出來。更有和面、壓面、成型一體機,面粉進去,要饃饃出來饃饃形,要面餅出來面餅形,要面條出來面條形,真是太方便了。如果漢代人看到今天的和面機不知嘴巴要張多大呢。

8.庖廚中細節:殺牛宰羊

從古到今,人類健康生長都是需要吃肉的,除了和尚尼姑是出家人吃素是個例外。漢朝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原,當時的人們信封道教,食肉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他們很自豪的把自己狩獵到野獸并把它們做成美味食物的過程刻畫出來,作為業績永載畫像中。事實上那時候能夠狩獵到野獸是男人勇武的證明,一直到清代,皇家和貴族的狩獵之風都很盛行。中原的風俗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狩獵耕種,女人紡紗織布做家務??吹皆讱F類的場面,雖然很血腥,但是想想哪個正常人為了身體健康生長,不食肉類呢,也就釋然了。在更科學的宰殺獸類的方法出現以前,我們的先民一直用刀來宰殺獸類。古代有庖丁解牛的記載,就是用刀把牛肢解分割。直至現代,一般的家庭尤其在農村,如果殺個豬宰割牛羊,還是使用刀這個工具比較普遍的。

二、漢畫像石是源自生活的藝術

從作者發現的有趣視角,通過漢畫像石庖廚細節和現代生活比照,驗證畫像石中關于庖廚生活的刻畫確是曾經存在的,畫像石是源自生活的鮮活藝術記錄,更概括、更簡練、更藝術,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漢畫像石刻畫的是歷史的真實、生活的真實、同時也是藝術的真實,但同時也是高于生活的藝術表現,直至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著還是那么鮮活、那么生動有趣,只有源自生活的藝術才是長青不衰的。藝術表現當下的理論并非是新鮮的理論,古人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是遵循著這個規律來進行藝術創作的。

猜你喜歡
轱轆切菜畫像石
漢代畫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畫像石漢墓
在展覽館意外見到我家的花轱轆車
數轱轆
度量衡菜板
漢畫像石墓出土仿木結構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談白楊店畫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切菜護手器
吶喊吧,蔬菜
漢畫像石中的“天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