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互聯網新聞傳播中的道德綁架問題

2018-03-28 15:35侯琰婕閆順玲
傳播與版權 2018年1期
關鍵詞:道德受眾

侯琰婕 閆順玲

相對于傳統的媒介,現如今的新聞傳播與發布在網絡空間中發揮著其應有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體現在發布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身份中。而在網絡平臺內,新聞在輿論中的參與度與傳播速度均明顯提升??梢哉f,社會道德建設期間,新聞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產生負面影響。通過網絡平臺,可隨處發現對日常民生話題的關注與歌頌,但對市井的沖突無限制擴大。在網絡平臺內,民眾獲取信息量不斷增多,但閱讀的越來越少,存儲的信息越來越多,但吸收的越來越少。原本的社會輿論多通過傳統媒介傳播,但現在網絡平臺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形成積極效用的同時,消極的一面也逐漸體現出來,其中道德綁架就是一種體現。

一、道德綁架現象

信息時代下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受眾關注的文本單元文化注意力越來越少。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新聞生產模式被復雜的新聞事實與標準化的新聞覆蓋,但在接受信息方面,受眾更傾向于自己的潛意識,以此可快速做出價值判斷[1]。這一點在道德相關的新聞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受眾對道德類的新聞能夠快速的得出結論,并廣泛傳播。在此種社會需求的推動下,媒體從業人員更愿意對事實性質的新聞進行分類。但是如果做出了價值判斷,就非常容易出現道德綁架。常見的道德綁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事件,即在某一情境下的個人或團體通過媒體傳播后自發形成的支持救助行為的網民;另外一種為行為,此種行為多為施行道德綁架行為的網民與媒體道德價值存在差異。就如曾經報道的有城管向無證攤販下跪的新聞。即便部分網友表示執法正確,就應該有此舉動。但還是有網友指出,這種做法可預防不必要的沖突,被稱為是柔情執法。在社會生活中有常出現這種情況,違法者利用道德綁架規避社會責任,給執法人員帶來壓力,并間接形成輿論壓力。而這些都會增加執法人員執法難度,甚至造成執法很難正常展開。進一步來看,這種行為增加執法難度的同時,還拖延辦案時間,加大執法成本。事實上,通過道德綁架執法人員,不會產生良性循環,指揮助長不良的社會風氣。

二、道德綁架的特點

即便是在弘揚道德的基礎上展開的,但道德綁架并不就可以充分名是復合社會文化背景的社會道德。首先,與道德本質不符合。即使道德綁架是以道德作為目標來帶動社會輿論,但也不能說這種行為復合道德本質,只能層淺層面來說初衷或許是行善[2]。其次,非道德行為。在道德綁架中,行動者往往要求被綁架人完成某類復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但因采取的手段屬于軟約束性,甚至可以認為是不道德的,這樣也就會促使道德綁架成為一種非道德的行為。最后,具有公開性。一般情況下,道德綁架發生在公開的媒體平臺上,并不是出現在私人空間的救助中。這一特點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必須通過公共平臺形成輿論壓力。一旦形成輿論壓力就會迫使別人去旅行所謂的道德義務,也就是說,在缺少公開報道或傳播信息的情況下,是不會形成道德綁架現象的。

關于道德綁架的對象,社會的任何個體或團體都可能是,而社會公眾人物更容易成為被綁架者。社會公眾人物作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普遍被認為可實施某種救助行為。在對比普通人時,更容易被施予道德綁架責任。道德綁架行為的產生,通常是被認為符合綁架者判斷的行為,這種行為并不必然符合所有人的價值觀[3]。正因為此,道德綁架具有強迫性致使失去了道德的光輝。比較常見的就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行為。如2016年新年期間,微信朋友圈轉發的女孩去江西男朋友家吃飯后毅然分手的事件,受到媒體與新聞的關注。

三、形成道德綁架的原因

現如今,道德綁架事件報答非常多。而道德綁架現象如此頻繁的出現具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道德綁架網絡新聞是媒介生產期間受到各類力量的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同時也可以認為是迎合社會大眾需求的產物。對此,可從不同方面去理解,主要有框架理論、創新擴散、第三人效果、面子理論、有限效理論、沉默的螺旋等。但從產生新聞的角度來看,可歸類為內因和外因。新聞產生于網絡媒介平臺中,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是新聞發布的把關者。面對媒介信息時,把關人應具備自我審查意識,其中就包含對道德層面的審查。與此同時,新聞傳輸人員在主觀因素的影響下,其認知同樣會在媒介中形成再生產。主觀因素包括了價值觀、教育程度、生活背景、職業角色、職能定位等。不少網民通過微博、微信以及新聞客戶端就認為了解了整個世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通過此類渠道獲取的信息,都是經加工形成的。從第三人效果的角度來看,就相關道德綁架新聞,無論是信息的把關者還是參與人員,都放大了受眾的影響。因而,在道德立場上,可以將編輯或拼盤新聞的道德標準提高,以此形成道德綁架新聞。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道德綁架并不單單出現在網絡媒介中,同時也折射出了社會問題。通過道德綁架事件,可認識到我國在輿論傳播中的不足[4]。這些不足表現在民主法律意識的淡薄、權利保護的缺乏和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性等。與此同時,主流媒體在發布信息的時候,需進行審查,而媒介在宣傳的時候需充分考慮道德意識。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新聞從業人員還應在實際操作中自我約束,不可完全依照新聞價值選擇。如從傳媒和政治關系對傳媒職能的定位來說,那么傳媒就應具有教育和引導性的職能。但是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媒體應用道德標準判斷新聞的難度就會增加。對此,需要在報道時賦予強烈的色彩,弘揚對人性方面探討的內容。如災害方面的報道,媒體往往會淡化災害本身的描述,將人與自然的沖突縮小,將救災作為新聞的關鍵,以此宣揚大愛。

四、規避道德綁架的措施

要想規避道德綁架,就需要從自律和他律兩方面著手。新聞媒體在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并且還承擔著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5]。同時新聞的形成必須合理、合法、呵護爭議。另外,針對信息傳播,社會各界應保持一視同仁的態度,不能排斥弱勢群體,也不可過度提倡人道主義。在新聞報道產生期間,道德綁架的形成可以說是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如新聞自身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如,2009年抗震救災、宣傳大愛的林浩救人事件;2015年被惡犬咬傷的安徽女子,被悲傷者男友編造謊言騙捐同樣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類新聞的產生,不僅說明了媒體對新聞驗證的缺失,同時也表明過于追求典型道德任務而形成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受眾還需進行自我調整,培養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一方面,網民與讀者不可為滿足自我表現欲望而將評論極端化。另外一方面,可將孤立某一道德觀念改編為實現文明道德行為,以此形成產生良性循環。如將現實中助人為樂精神進行傳播??蓮牧⒎ǖ慕嵌冗M行完善,通過處罰規定對道德綁架行為。如情節比較嚴重,還應明確具體的刑事處罰。如單純的口頭道歉,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道德綁架通常出現在公共領域,私人活動空間一般不會出現道德綁架的現象。為規避道德綁架,還需相關的新聞宣傳部門與執法部門相互配合,才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可通過加大社會責任意識的方法來規避道德綁架行為的出現。在公民新聞時代到來之際,增強社會大眾責任意識具有必要性。在網絡媒介下,公民被賦予了傳播新聞信息的權利。而一般的權利是與義務對等的。對此,就要求公民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在這方面,如果公民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那么就會利用社會責任意識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以此就可降低新聞傳播中各類道德綁架現象出現的概率[6]。而公民也就不會成為某種社會群體事件的導火索,由此也就對穩定的和諧社會具有促進性的作用。

五、結語

道德綁架產生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道德綁架會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會對群體間相互信任構成不利影響,增加社會不穩定的危險因素。而在新媒體的引導下,各類傳播方式逐漸體現出來,致使新聞報道必須公正客觀面對受眾。社會開放性程度加劇,網絡新媒體不斷涌現。為維護良好的新聞公信力,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絕道德綁架的出現。

[1]李龍蓮.淺談互聯網新聞傳播中輿論的“道德綁架”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2):77-77.

[2]王譽俊.新聞傳播語境中道德綁架的內涵與規避[J].今傳媒,2016(3):30-31.

[3]陸子豪.新媒體環境下體育新聞中“刻奇現象”的成因與影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1):133-138.

[4]肖敏.論尊重網絡主權下網絡暴力與道德綁架的研究[J].時代教育,2016,13(22):89-89.

[5]張若怡,韓雋.互聯網新聞傳播中輿論的“道德綁架”現象[J].西部廣播電視,2016,12(23):36-36.

[6]董潔.論網絡媒體中道德綁架現象及規避[J].經濟師,2016,13(7):88-88.

猜你喜歡
道德受眾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