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數字媒體“寄生性”的辨析

2018-04-03 18:38李鵬
視聽 2018年1期
關鍵詞:傳統媒體對象建構

□李鵬

關于數字媒體“寄生性”的辨析

□李鵬

《試論新媒體動畫(數字三維動畫)的媒介本體》是聶欣如教授的一篇文章,主要從本體理論角度論述數字媒體的基本特征、數字媒體在動畫領域中的具體呈現情況。原文認為數字媒體具有寄生性和同質化兩個特點,并且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在動畫領域中呈現自身。本論文并不贊同作者對數字媒體“寄生性”的描述,根據作者原文的論述,本論文主要從數字媒體的相關層面做了辨析,意在為數字媒體的特性及合法性地位做出辯護。

數字媒體;主體;寄生性;虛擬世界;模仿性

《試論新媒體動畫(數字三維動畫)的媒介本體》一文對數字媒體的特性進行了辨析,其中觀點之一是認為數字媒體具有寄生性的特點。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片面性,特別是對數字媒體的特性描述不應該帶有歧視色彩。為此,我們將以原文中的描述為基本起點,從三個方面對相關主張進行辨析,意在為數字媒體特性的彰顯做出客觀的努力。

一、關于數字的“主體性”問題

《試論新媒體動畫(數字三維動畫)的媒介本體》認為,“對于數字來說,它只是一堆抽象的符號,并不具有實體的性質,即便是在象征或比喻的意義上,我們也無法把虛擬世界中的無形之物作為主體,因為象征和比喻也都需要實體作為其喻指的目標。在影像藝術中,人們用數字媒體來描述和建構對象,被建構完成的對象才是數字主體的棲身之所,舍去對象便不存在獨立的數字主體,存在的只是數字程序——一種用以描述對象的符號集成”。該文作者認為:數字本身是虛質的,只有在描述和建構對象后才具備主體性,沒有建構對象的數字僅是一堆數字。但是,數字的主體性是否等同于“被建構完成的對象”的主體性呢?在哲學意義上,“根據考訂,‘主體’概念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亞里士多德將主體視為性質和狀態的承擔者,康德等人將主體當成思想活動的承擔者,而馬克思則從物質實踐活動出發去規定主體,將主體看成實踐活動的承擔者。作為承擔者的主體應當是實體,而且具有能動性,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實踐活動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因此,主體又有受動性,這是問題的另一方面”①。如果從“性質和狀態的承擔者”這一意義上來講,數字本身是虛質的、無形的,承擔其性質和狀態的“主體”應該是集合和調配數字的軟件框架。而數字媒體建構的對象是虛質的、有形的,數字媒體內部的“主體”是以數字“主體”為基礎建構形成的對象,這種對象在建構過程中是帶有人的色彩的,因此我們也認為數字化對象具備一種虛擬的主體性,但這種虛擬的有形的“主體”不同于數字框架虛擬的無形質的“主體”。數字的“主體”和數字化對象的“主體”雖不同,但從本質上看都是虛質的狀態,其“主體”都是虛質意義上的“主體”,這種“主體”并不等同于外部世界實體意義上的“主體”。在這里,我們并不能將數字的“主體”和數字化對象的“主體”劃等號。如果認為它們是相同的,則有把組成元素的特性當作整體的特性來看待的嫌疑。同樣,我們更不能將數字化對象的“主體”等同于原外部世界的對應物。因為如果將它們等同起來,則是把虛體和實體等同了起來。從本質上講,對象數字化后,數字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即便成為了有形的可顯現自我的態質,具備了作者所說的“主體性”,卻也還是虛質的,它是一種虛質的“主體性”,仍不具備“實體”的性質。所以,在此我們僅僅能說,數字本身不具備有形的可顯現自我的態質,被數字化后的對象雖具備一種可以顯現自我的態質,但它與原外部對象之間僅存在著短暫的依賴關系,且這種依賴關系并不是寄生性的依賴關系。此處,不能因為一種短暫的依賴關系就指責數字媒體具備寄生性。而且,數字媒體中的數字化對象一定是需要依賴外部世界樣式才能夠被建立嗎?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數字媒體是工具,數字是質料,影像是作品。人利用數字媒體將質料建構為各種數字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是虛質的,數字因為建構對象而使自己具備了“主體性”,然而這種“主體性”的實質依然是虛質的。在建構的過程中,數字媒體一方面可以從外部建構,即依附于外部世界提供的某種樣式,將某種樣式進行數字化處理,從而使外部世界的某種樣式以數字鏡像的方式存在于虛擬環境中。此時,數字化樣式建構一旦完成,它即可與原外部世界的某種樣式產生分離。數字化樣式因此在虛擬環境中獲得了超前的自由,而外部世界某種樣式的物質形態則不會有絲毫改變。此時,數字化樣式與外部世界原樣式之間的關系是公平的關系。即便一開始數字媒體對外部世界的某種樣式存在依賴,但這種依賴絕不是寄生性的,因為寄生是一種長期依附關系。另一方面,數字媒體可以從自身內部建構樣態,即通過在內部環境中生成一種虛擬樣態,這種樣態并非通過外部世界進入虛擬世界的內部,而是由人在虛擬環境內部依據數字質料建構而成的,它的建構完全不依賴于外部世界樣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建構而成的虛擬樣態在外部世界并沒有對應物和源頭,它與外部世界并不存在鏡像關系。

《試論新媒體動畫(數字三維動畫)的媒介本體》一文認為傳統手繪動畫是屬于傳統媒體的,如果我們摒棄影像生成過程的前端,只從影像作品角度看,傳統手繪動畫作品中的形象同樣是依附于外部世界的原始樣態的。它們都是對原先外部世界中逐格畫面的繪制痕跡進行拍攝后連綴而形成的,它們充其量也不過是原始形態的復制鏡像而已。此時,這種依賴性也屬于寄生性嗎?如果屬于的話,傳統媒體是否也就是寄生的了呢?如果不屬于,僅僅是因為數字媒體利用了一種虛質的數字質料嗎?數字媒體生成影像時,只不過是把手繪動畫傳統的逐格拍攝與連綴過程變為了以數字為基礎虛擬序列幀與連綴的過程而已。我們強求一種原本就是虛質的數字具備實體性是合理的嗎?

二、數字媒體影像作品的建構方式

“所謂數字媒體其實只是被剝奪了所有權力和身份地位的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盡管面目依舊,但已經成為一個傀儡,一個任聽擺布的行尸?!雹谶@種觀點首先過分夸大了數字媒體的“掠奪性”,模糊了數字化“主體”與原主體之間的關系。作者在文中對數字媒體這樣描述:“我們由此也可以知道,數字媒體是一種不能單獨生存的媒體,沒有傳統媒體的前端,它便是瞎子、聾子,一無是處,它只能夠寄生在傳統媒體的末端,依賴傳統媒體為其提供原始的‘素材’——數字媒體的素材其實是傳統媒體的成果,因為真正的物質性的素材數字媒體是不可能觸及的,它所能夠觸及的是傳統媒體已經消化了一道的、能夠被轉換成簡單信號的那些東西,比如拍攝完成的照片,已經被畫在紙上的物體,這些東西可以通過掃描數字化,而那些被拍攝和被描摹的物體,對于數字媒體來說永遠是不可企及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新媒體動畫看上去永遠都像是傳統動畫的‘傻兒子’,可以長得人高馬大,但永遠只能跟在父母的身后?!雹畚覀兛梢詮倪@段話看出作者認為數字媒體具備寄生性這種觀點的來源。此處,雖然作者看到了光學的感應系統把現實世界的事物鏡像化到了數字媒體的內部,但沒有意識到數字媒體內部也可以建構自己的作品而不求助于任何光學入口(外部世界)。作者把數字媒體前設為了一種外部輔助手段,并沒有從數字媒體自身內部生成作品的角度來做思考。然而,在作者的論文中,這種思想是一直貫穿其中的。

我們認為,通過傳統光學記錄或者成像手段獲得的影像作品應屬于傳統影視媒體的特征,但通過數字軟件成像技術生成的影像作品應該屬于數字媒體的特征。生成影像的數字媒體自身具備軟硬件結合的獨立形態,是一種以數字為描述手段生成虛擬作品的工具,而數字的本質特性是虛擬性的“無”。我們并不能用“有”的標準來硬性指責“無”的過失。這方面最直觀的例子是數字三維動畫的制作?!皵底秩S動畫是應用現代數字技術,以客觀物質世界的真實元素(如造型、材質、燈光、鏡頭、動態等)為基本參照系,按照創作者主觀意識需求進行影像創作的藝術表現方式。數字三維世界不但可以再現客觀世界物質性的真實,還可以快捷有效、更低成本地展現主觀意識世界的真實?!雹芪覀冋J為“……三維動畫技術本質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內部虛擬空間中的‘數字雕塑’。計算機除了作為工具外,還要運用其強大的計算能力‘算’出結果,可以說,這種結果是人與電腦共同作用的產物……”⑤。影像數字媒體虛擬性使得它能生產出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世界——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所有的呈現形式都依附于虛質的數字,數字呈現本身是以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加上人的指令合作完成的。虛擬世界中的基質——數字,就如同現實世界中的基質——物質一般?,F實世界中,傳統媒體因基于現實世界的物質性而具備了較強的現實依賴性。在虛擬世界中,數字化的傳統媒體作品基質轉化成了數字,其本質已不再是原先對物質性依賴性較強的傳統媒體制成的作品,不能將這種作品與現實世界中的傳統媒體作品等同起來。我們應該看到,數字媒體并不是離開了“模仿”,離開了現實世界的傳統媒體后就無能為力,數字媒體本身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虛擬世界,在虛擬的過程中并不依賴任何傳統媒體。數字媒體作品在虛擬環境下生成,在虛擬環境中傳播,在整個過程中可以不與現實世界的傳統媒體發生關系,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又怎么能操控實體的“傳統媒體”,并讓“傳統媒體”成為“行尸”呢?我們并不否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數字媒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現實世界中的傳統媒體產品進行數字化處理,使之成為數字化的形式。在這樣的過程中,的確有一種數字媒體影響“傳統媒體”地位,實現對被數字化對象任意“操控”的情況,但這種“操縱”是對“像”的操縱,不是對原對象的“操縱”。數字媒體“映射拷貝”了傳統媒體產品的“像”,而這種“像”的存在和發展影響了原始的對象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這種影響根源在于人們價值取向的選擇,并不在于數字媒體本身的主動性入侵。

數字媒體對影像的呈現方式主要有兩種:將傳統光學手段獲取的影像數字化和在數字化環境中創造新的影像。對于第二種情況,數字媒體所創造的影像即是虛擬空間下形成的影像作品,這種影像作品完全不同于傳統媒體下的光學手段獲得的影像作品?!霸谔摂M圖像中,原型和圖像間有一種辯證關系:它們在‘原型’的圖像之外通過同這個虛擬圖像的相互作用不斷展示自己,總是準備向我們揭示隱藏在這一圖像背后的別的什么東西?!雹藜幢阍诘谝环N情況下,其本身帶有傳統媒體影像形態的痕跡,但這種虛質的痕跡并不等同于基于物質的原對象,它們之間僅存在短暫的依賴關系,而并非永久性的依附關系。數字媒體自身并不是以模仿傳統媒體為根本目的的,其最終任務是完成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和超越。數字媒體不是模擬某種媒體類型,對傳統媒體作品的數字化是一種虛化形式,是數字化描述的結果,它能影響虛質的自身,但不能擺布現實中的原始樣態,現實的傳統媒體及作品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具備獨立自主形態。

三、數字媒體的本性

文章談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數字媒體的實現是通過擠進傳統媒體主體與對象的縫隙之間,然后劫持主體、控制主體來達到的。這樣一種‘暴力生存’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所有主體的性質,因為它有效地切斷了主體與客體間的有機聯系,迫使原有的主體完全聽命于它的控制者,成為同質化的新主體”。⑦這里有個預設:數字媒體是模仿傳統媒體的,它具備模仿性。因談及模仿性必然談及模仿物與被模仿物,所以作者認為模仿物對模仿對象造成了僭越,并控制了被模仿物,從而得出數字媒體具備寄生性的結論。這一點可從“但是對于數字媒體來說,當它試圖將電影媒體取而代之的時候……它只能‘寄生’在某種質料的影像形式之中”可以證明。而我們認為數字媒體自身具備的特性正是虛擬性而非模仿性。這一點,從數字媒體作品的生成環境、虛擬對象、傳播途徑等方式,我們都可以看出。即使認定其具備模仿性也只能是虛擬的模仿,根源還是虛擬性。所以這里并不存在模仿物與被模仿物,而是存在虛擬物與被虛擬物。虛擬本身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是模仿中存在的“從有到有”的過程。虛擬本身可以虛擬存在物,也可以虛擬非存在物。數字媒體虛擬的最終目標不是侵害或者消弭現實中的存在物,因為虛擬物本身存在于虛擬世界,它無法對現實世界實體構成本質上的操縱和侵害,所以它并不能切斷現實世界中傳統媒體主體與客體間的有機聯系,迫使原有的主體成為完全聽命于它的控制者,成為同質化的新主體。我們從質量的角度可以很容易區分這種差異:數字媒體的虛擬物本身是不具備質量的,它們以比特為單位,它的對象并不以存在為前提,而現實世界中傳統媒體是依賴于物質質量的,它們以原子為單位,其對象大都以存在為前提。從這一點來看,數字媒體將有質量的現實世界數字化為沒有質量的虛擬世界,這種過程是將現實世界的物質實體進行了比特化處理。同時,即便存在數字媒體將傳統媒體的產品數字化這一可能,未被數字化的原事物與被數字化處理的對象之間具有短暫的主體和鏡像的關系,主體和鏡像之間不能相互替代,鏡像也并不能控制主體。所以,我們認為作者對數字媒體“暴力生存”的描述不夠客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并不能認同作者用“寄生性”一詞來對數字媒體進行描述,我們認為這樣的描述有失客觀。數字媒體本身有其特殊的“主體性”,雖然數字媒體作品在建構過程中存在對傳統媒體作品的依賴,但其內部建構的獨立性特質也充分表明了它在理論研究中應具備獨立的合法性地位。過分夸大數字媒體的依賴性,通過對數字媒體的壓制而突出傳統媒體的重要性的做法是不符合實際的,歷史也正在證實著這一點。

注釋:

①②⑦黃鳴奮.虛擬主體:間性、藝術與哲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

③聶欣如.動畫概論(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41.

④劉躍軍.數字三維動畫藝術個性研究[J].藝術廣角,2005(06):59.

⑤徐振東.三維動畫與平面動畫的藝術特征比較[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6(03):215.

⑥[法]R.舍普.技術帝國[M].劉莉 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99.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藝術學專業博士生)

猜你喜歡
傳統媒體對象建構
涉稅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以納稅人舉證責任為考察對象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關于傳統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建構游戲玩不夠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