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探析
——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

2018-04-11 04:12徐國峰付婧一
關鍵詞:困難資助育人

徐國峰 付婧一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1]高等院校資助更是教育扶貧重要陣地,要求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緊跟國家總體戰略部署,創新資助理念,深化資助成效,豐富資助形式,以不斷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的資助工作實際。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在國家、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以“獎、助、貸、勤、免、補”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初步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現階段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已不僅限于解決困難學生經濟問題,更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已從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輟學走向了資助育人?!盵2]隨著高等院校資助工作不斷深入,如何將“育人”貫穿始終,實現從“授人以魚”的保障型資助向“魚漁兼授”的發展型資助轉變,從“救濟型”“輸血型”資助向“功能型”“造血型”資助升級,成為當前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亟需思考和解決的新課題。

在精準扶貧、精準資助背景下,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問題一直是研究熱點,也取得一定成果,特別是在“發展型資助”理念提出后,很多學者從其內涵、意義、體系構建、方法手段等方面探討和研究:杜坤林認為“要堅持‘育助并重’和‘助人自助’,通過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激勵和能力拓展,逐步實現資困助學工作由保障性資助向發展性資助轉變”[3];楊曉慧認為“要把握精準資助的核心關鍵,確保資助對象認定的準確性,提升資助資源配置的效益性并增強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從而推動高等院校學生精準資助長效機制的構建”[4];馬彥周、高復陽認為“實施發展型資助有助于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是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高等院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5]等。通過梳理現有研究成果發現,目前國內發展型資助相關研究較少,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體制、整體政策把握,缺乏對不同類型高等院校的具體分析;資助體系構建多以概念描述為主,創新發展研究較少;研究大多出于高等院校主體視角,工作實踐調查研究較少。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系統梳理當前資助工作存在問題及成因并從實際工作中多角度提出對策建議,對探索和構建更具育人功能的發展型資助體系,落實資助政策、創新資助理念、指導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高等院校資助工作面臨問題

高等院校資助工作不斷發展與完善,已逐步形成相對科學、完備的資助體系,資助內容逐漸擴展優化,資助模式更加系統健全。但在肯定已有成績基礎上,還應看到資助體系和資助工作不足。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不統一,認定精準度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缺少統一量化標準,僅在概念上抽象描述。教育部雖出臺《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但在實際認定過程中,具體細則仍由高等院校自行制訂,并無統一標準。因此,困難學生認定結果及受資助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同時,在認定方法上,各高等院校、學院實際操作不同,一般有三種:一是根據學生出具的由家庭所在地街道或民政部門確認的家庭貧困證明,以及入學前隨通知書發放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等相關材料判斷和認定。這種方法清楚明了、簡便快捷,但難以保證證明材料真實性。如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為爭取資助資格,可能采取非正常手段獲得證明材料。因此,此方式認定依據過于簡單,認定標準也不夠科學。二是通過“班級初評——學院審核——學校復核”三級層面識別和認定,班級通過民主評議、投票表決方式“選取”困難學生。因客觀條件限制,輔導員和其他同學難以完全掌握每名學生真實情況,在投票過程中,主觀傾向等因素會導致認定結果偏差。這種認定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困難學生帶來心理壓力。第三種認定方式是輔導員觀察學生日常生活,通過了解其飯卡使用等消費情況識別和界定。輔導員和學生接觸機會有限,數據統計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這種評定方式的客觀性、公正性仍難以保證。三種認定方式雖互相補充,但不具高精準度。

(二)注重經濟資助,忽視精神關懷

當前,高等院校資助工作大多著眼于經濟資助和補償,關注點在于物質層面,雖解決了困難學生學費和生活問題,但對貧困引發的其他問題,如心理壓力大、情感障礙、素質能力差等問題缺乏關注和重視,缺少對困難學生的精神關懷和撫慰[6]。因對資助理念缺少全面透徹認知,很多高等院校在關注學生后續發展、能力培養、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部分受助學生誠信意識淡薄、感恩觀念模糊、責任擔當不強,存在“等、要、靠”依賴心理、“拿補助、高消費”等不良現象。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在相關調查統計中,有37.1%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如敏感、孤僻、自卑、焦慮等。貧困不僅存在于經濟上,更存在于精神上。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大學生生存基本需要基礎上,高等院校作為資助主體,更應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更高層次需要,更多關注其健康心理形成、綜合素質提高等,使學生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雙重“資助”,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三)資助工作專業性不強,隊伍建設滯后

按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教人[2006]6號)要求,高等學校必須設立專門的資助機構開展相應工作,并按照在校生人數1∶2 500的比例配備專職資助管理人員。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各高等院校距離政策要求均存在較大差距:很多學校雖設立專門資助機構,但具體設置缺乏規范性;一些學校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但數量遠不達標;部分高等院校特別是民辦高等院校,資助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等,這些因素均影響資助工作開展和資助成效顯現。高等院校資助是一項系統、長期工作,不僅要求工作人員全面、透徹認識國家政策法規、資助工作細則、相關資助流程,還應具備熟練新媒體操作能力和網絡信息處理能力。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資助工作人員的辦公能力停留在簡單辦公軟件操作上,缺乏把握新媒體和處理大數據信息的能力,影響資助工作有序開展。同時,高等院校資助隊伍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如人員選聘缺乏科學標準和專業要求;高等院校資助工作培訓體系不夠完善。

(四)資助育人平臺單一,對能力培養及成長引導不足

高等院校精準資助工作最終目標是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7]。豐富、有效、多元的資助育人方式,是實現育人目的的必要條件。當前,很多高等院校將資助工作重點放在資助對象的認定和評選上,對育人內容和方式不夠重視,育人內容簡單枯燥、方式過于陳舊,一些灌輸式說教反而引起學生反感和抵觸。同時,很多高等院校的育人平臺較單一,很少有教師能夠運用多元化教育方法因人施教,普遍仍采取灌輸式說教。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會組織班會或講座向學生解讀政策,但未跳出灌輸式窠臼,缺乏感染力。因此,高等院校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以多元化、差異化方式推進精準育人,根據困難學生個人特點、興趣愛好、發展意愿等,鼓勵和引導其參與校園活動與社會實踐,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及其他發展型學習項目,在資助工作中提高綜合素質。

(五)對困難學生隱私保護不足

隱私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資格認定需提供相關材料,其中必然涉及個人信息,如家庭背景、父母職業、家庭收入情況、家人健康狀況等,在很多資助工作程序中,這些信息不得不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如在貧困資格申請過程中,需詳細說明家庭情況等相關信息;在貧困身份認定過程中,困難學生要在班會上說明家庭困難情況;在認定結果公示過程中,需公開困難學生部分家庭經濟情況及個人信息,接受其他同學監督和反饋等。公布這些信息同時帶來諸多問題:有些困難學生性格敏感,自尊心強,諱言個人家庭狀況,因此不愿參與困難身份認定,失去受助機會;有些學生因被認定為困難學生,擔心被人輕視,因此變得自卑敏感,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因家庭情況被公之于眾,困難學生被貼上標簽,其日常生活和消費行為均受到限制。因此,2017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面規范和清理學生資助公示信息,要在確保困難學生受到資助的同時,其個人隱私得到相應保護。

二、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的必要性及現實意義

“發展型資助是指高等院校根據教育規律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需求,通過資金幫扶、心理輔導、科研指導、項目驅動、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等多種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困難同時,致力于提高素質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一種資助模式?!盵3]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資助新形勢下,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國家、社會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資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在需要

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社會公平,其中教育公平是重要基礎,而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正是促進高等教育領域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國家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依法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平等受教育權”,通過開展教育扶貧行動促進教育公平。高等院校資助工作不僅要幫助困難學生解決經濟問題,更承擔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多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高等院校,相繼出臺多項助困助學政策,在教育公平問題上的努力從未止步。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新問題不斷出現,有失公平現象時有發生,不同受教育者的權利、機會還未實現均等。因此,高等院校資助工作必須精準發力,借助大量教育資源,構建并完善發展型資助體系,不僅滿足困難學生物質需求,更滿足其在精神和個人發展上的訴求,這對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增強資助工作實效、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高等院校貫徹落實精準資助政策的必然途徑

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近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陸續出臺多項不同類型資助政策。如本??平逃A段的資助政策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應征入伍及退役士兵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新生入學資助、基層就業補助、綠色通道、勤工助學等十余種,此外還有社會、公益團體、個人等設立的各級各類獎助學金,研究生教育階段還增設“三助”崗位等資助政策,如此投入大、覆蓋廣、力度強的政策,只有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地推動才能取得實效。隨著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資助政策實施目的從簡單物質幫扶向資助育人轉變,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融入資助工作全過程,由“輸血”變為“造血”,不僅在物質上提供幫助,更在精神上給予關懷,在個人全面發展上加以助力[8]。因此,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對原有資助體系的優化和升級,是順應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符合新時期困難學生實際、契合高等院校學生資助體系發展的必然舉措,更是貫徹落實精準資助政策的必然途徑。

(三)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

隨著資助政策不斷完善和資助力度不斷加大,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已基本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時代背景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不再是簡單物質貧困問題,還有精神層面需求和全面發展的渴望。從表面上而言,困難學生面臨的是經濟問題,從深度層面而言,存在因經濟困難引發的其他問題,如心理問題、人格缺陷、交往障礙、能力缺失等。特殊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和情感體驗,決定其不僅需物質資助,更需精神關愛和能力素質發展上的幫扶。習近平在全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盵9]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重要陣地,在教育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在資助工作中,更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構建科學的發展型資助體系,可對困難學生提供全方位、多維度幫助,多元化、精準化、個性化培養,促進其身心健康、知識素養、能力素質全面發展。

三、發展型資助體系實踐研究——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

農林類高等院校作為高等農林技術人才重要培養基地,學生培養質量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重視農林類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根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約有500多萬貧困大學生,75%以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農村。因學費相對較低,農林類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一直偏高。東北農業大學作為黑龍江省農林類高等院校代表,目前有7 885名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4.1%。為精準資助和幫扶困難學生,經多年探索與實踐,學校結合學生實際,不斷提出資助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逐步構建以精準資助為原則的多元化、多途徑、多載體發展型資助體系,實現“扶困”與“扶智”“扶志”有效結合,促進困難學生全面發展。

(一)實施發展型資助具體措施

1.“三處發力”夯實發展型資助體系基礎?!叭幇l力”即制度保障有力、隊伍建設得力、經費支持給力。學校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X”精準資助工作實施方案》《本科生獎助學金評選及管理辦法》《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實施方案》等,使學生資助工作有章可循、權責明確。學校于1999年成立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構建“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學工處資助管理中心——學院資助工作小組——班級幫扶小組”四級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強化相關部門單位相互配合,形成協調順暢、合作緊密、實施有效的工作格局。同時加強校、院工作溝通和交流,定期開展資助工作培訓,強化資助工作隊伍建設,提升資助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和能力。在經費保障上,始終堅持“落實政策、統籌兼顧、規范流程、??顚S谩痹瓌t,每年從事業單位收入中提取足額經費用于資助困難學生,且資助經費支出不設上限。學校設立多項校級獎助學金,使其成為國家資助經費的有力補充,在實現資助全覆蓋前提下,針對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開展差異資助和專項資助,切實保證資助經費使用效益。

2.構建“六位一體”發展型資助工作格局?!傲灰惑w”即實行經濟幫扶、開展學業助推、深化主題教育、注重人文關懷、搭建實踐平臺和加強心理疏導,學校從以上六個角度全面切入,強化資助工作多元陣地建設。在經濟幫扶方面,新生報到時,除設立綠色通道外,學校還給予困難學生“一個愛心禮包、一次路費減免、一張伙食補助卡、一套軍訓服裝、一份超市禮券”的“五個一”愛心資助。入學后,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勤工助學、困難補助為輔,采取不同措施精準化、個性化資助。學校積極倡導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在學校設立獎助學金,共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在學業助推方面,將資助工作融入教育全過程,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壓力大、學習基礎弱等特點,教務處與各學院開啟三級聯動助推模式,通過設立助研助教崗位、創建學習幫扶型寢室、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開展專業知識提高班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信心、激發動力,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在主題教育工作中,學校以“感恩”“誠信”“勵志”三大主題教育為切入點,通過主題班會、電影觀賞、微博話題討論、優秀事跡推送等形式,豐富資助育人形式。每年在困難學生中評選“勵志之星”“優秀標兵”“服務之星”,選樹先進典型,傳播正能量。在注重人文關懷方面,學校始終堅持增加感情投入,使困難學生得到重視和尊重。開學季,學校不斷豐富“綠色通道”內容,設立免費電話,讓外地困難學子及時給家里報一聲平安;端午節、中秋節,給困難學生發放粽子、月餅,讓他們體會到來自學校的關心和溫暖;寒暑假,定期組織家訪慰問,為偏遠山區的困難學生報銷往返車票,為春節留校的困難學生準備年夜飯和紅包。在搭建實踐平臺方面,在校內外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現有各類固定崗位共計700余個,年均參與勤工助學1 200余人次,發放報酬160余萬元,提供校外兼職崗位1 300余個。成立“陽光超市”,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主管理、運營,超市承擔資助物資發放、貧困學生實踐鍛煉、愛心公益宣傳等多項功能,自成立以來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萬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17年,學校成立省內高等院校第一家綜合性學生“一站式”服務中心,并將其打造為學生實踐鍛煉實訓基地,聘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擔任日常工作和服務人員,為其提升實踐能力提供平臺。在加強心理疏導方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的專業化隊伍,普查并跟蹤調查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特征、行為模式,提出針對性困難學生心理疏導方案,通過專題講座、互動游戲、情景模擬、素質拓展、心理輔導等形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自信、宣泄情緒、和諧交往、主動適應。學校還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工作室,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和一對一心理幫扶。

(二)立足四門課程,強化發展型資助工作效果

“四門課程”即公益活動“示范課”、學生組織“基礎課”、創新創業“實踐課”和生涯規劃“必修課”,從四個方向深入開展具體工作,切實提升資助工作實效。在公益活動“示范課”上,學校堅持“受助思源、獲獎思進、傳遞愛心、回報社會”資助育人理念,組織接受社會專項資助的學生成立“愛心傳遞”義務服務隊,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傳遞愛心善舉,引導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情,報恩于行。在學生組織“基礎課”上,注重培養與提高困難學生綜合素質,以基礎教育為切入點,以成長需求為突破口,通過設立大學生勤工助學中心、東農學生資助新媒體聯盟、“陽光超市”管理服務團隊等學生組織,配備專職指導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融入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實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大學期間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組織創新創業“實踐課”,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扶持項目,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創新創業,邀請校內外創業導師定期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在資金投入、場地建設、信息服務、外圍協調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生涯規劃“必修課”上,針對有考研或公務員意向的學生,邀請培訓講師進校舉辦公開課和講座;針對有出國意向的學生,邀請英語專業教師開辦英語輔導課,提高學生英語水平;針對有就業意向的學生,在政策宣傳、簡歷診斷、面試指導、心理減壓等方面提供精準化服務,實現學生充分就業和全部就業。通過外樹形象、內提素質、內外結合方式,助力貧困學生成長“最后一公里”。

(三)發展型資助實施成效

1.受助學生得到全面鍛煉和發展。學校資助管理中心通過走訪、談話、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持續關注和跟蹤調查在校三個年級近千名受助學生,通過數據整理和反饋,結果顯示:相對于以往資助模式,有82.2%的困難學生認為自己在物質方面得到必要幫助,經濟問題有效解決;51.9%受助學生認為自己在學習、科研上有所受益,生涯規劃更加明確;31.4%受助學生認為自己有所成長,通過鍛煉收獲更多自信;56.1%受助學生認為個人素質得到提升,綜合能力明顯提高;47.4%困難學生認為在其他方面有所收獲。在相關工作開展期間,受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還涌現出“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獲得者彭濤、“挑戰杯”全國決賽特等獎獲得者孫笠然等優秀典型??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發展型資助體系,其良好實施效果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

2.師生滿意度和認可度大幅提高。發展型資助體系的構建和施行,不僅使資助工作更加精準、高效,且更加優化、務實。通過滿意度測評和對比,受助學生對資助工作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占總調查人數的84%,受助學生對發展型資助模式的滿意度普遍較高。工作開展過程中,資助工作者對國家資助政策有了更深入理解和領會,日常不再是報表、審核、發錢等事務性工作,而是主動了解困難學生實際需求,積極培養學生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工作靈活性和挑戰性不斷加強,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也不斷提升。發展型資助模式受益面廣、導向性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在經濟上得到資助,更在其他方面收獲知識、提高技能,為其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有利于學生間形成良性競爭,更有利于學校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發展型資助模式不僅得到學生認可,更得到資助工作者、學校管理者肯定。

3.學校社會影響力不斷加強。學校發展型資助工作已開展三年,雖周期不長,還存在一定不足,但其嶄新工作理念和扎實工作成效,也得到業內認可,產生一定社會影響。2018年1月,黑龍江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關于“優秀學生資助工作者典型”和“學生資助工作單位典型”評選宣傳活動評選結果通報》,經過交叉互審、三輪篩選和最終評議,東北農業大學被評為省級“學生資助工作單位典型”。2018年3月,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面向全國各省市及地方教育部門、普通高等院校、中職院校等學生資助工作單位,組織開展全國學生資助工作“優秀單位案例典型”“優秀個人案例典型”“推薦學習單位”“推薦學習個人”等四類學生資助工作評選活動,東北農業大學獲得全國學生資助工作“推薦學習單位”稱號,也是黑龍江省屬高等院校中唯一獲此榮譽的學校。

資助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服務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必要環節,也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需以發展眼光開展頂層設計、資源整合和協同合作。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是精準資助背景下高等院校資助工作的提檔和升級,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的新舉措、新思路,更是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的有效路徑和重要手段,這一體系的構建,不僅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溫飽之憂,更能幫助其自信、自立、自強,個人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困難資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困難中遇見團隊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困難我不怕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選擇困難癥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