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論述

2018-04-15 09:48張紅梅
健康必讀 2018年8期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發病機制骨科

張紅梅

【摘 要】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其高發病率受到重視。本論文基于國內外研究成果,對深靜脈血栓的發病機制、預防、護理進行分析和綜述,為骨科臨床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提供參考。通過加強對骨科高危人群的預防和護理,降低深靜脈血栓在該人群中的發生率。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發病機制;預防;護理;骨科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02-02

【Abstract】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after orthopedics, which is paid attention to because of its high incid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VT in orthopaedic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high-risk orthopedic population by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nursing.

【Keyw ords】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nursing; orthopedics

近年來,隨著高能量創傷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增加,深靜脈血栓是骨科術后(尤其下肢骨折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靜脈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深靜脈血栓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表現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慢性期表現為血栓形成后綜合癥(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據文獻報道:歐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3.29%,亞洲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40%,我國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8%-2.9%,從數據中可見我國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偏高。近年來我國醫學工作者對深靜脈血栓的認識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預防、護理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體系和標準。本文結合文獻研究和預防護理工作基礎對深靜脈血栓的發病機制進行綜述,對預防、護理等方面歸納和總結。對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為醫護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深靜脈血栓發病機制

深靜脈血栓的病理和發病機制一般包含5個方面。如圖1所示。

骨科術后中,引起圖1的因素一般分為遺傳性因素和獲得性因素。

1.1遺傳性因素

遺傳性因素指一些先天性易致血液凝固的因素即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增加,諸如Leiden突變、凝血酶G20210A突變、蛋白C、S缺乏等。

1.2獲得性因素

(即臨床手術因素)按照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低,Anderson等人分為高、中、低危三組。高危組:髖部和下肢骨折、髖膝關節置換術、普外大手術、大創傷、脊髓損傷等;中危組:膝關節鏡手術、激素治療、產后妊娠、癱瘓、有過深靜脈血栓發病史;低危組:肢體制動、產前妊娠、肥胖、高齡等。

2 深靜脈血栓預防

由于多數深靜脈血栓患者沒有臨床表現,發病后容易出現急性癥狀即肺栓塞,導致診斷和救治不及時,造成不良后果。文獻研究表明:手術當天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概率約為50%,手術開始后48h內概率約為75%。根據預防優于治療的原則,應及時識別(尤其高危人群),采取預防措施,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2.1常規輔助檢查方法

多數深靜脈血栓患者無臨床表現,對高危人群應采用多種常規檢查方法進行輔助識別,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常見的輔助檢查方法如下所述:(1)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該檢查是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首選方法,其優點是靈敏度和準確度較高,缺點是對腹部、盆腔的深靜脈血栓診斷性較差。(2)螺旋CT靜脈造影:該檢查可探查腹部、盆腔、下肢深靜脈情況。(3)血漿D-二聚體測定:該檢查方法是檢測凝血激活及繼發性纖溶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其優點是對診斷急性深靜脈血栓靈敏度和準確度較高。需注意的是:檢測結果如陰性則可證實無血栓,而陽性只表明血液實纖溶亢進,并不能說明形成血栓。(4)靜脈造影:該檢查是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金標準”,在其他檢查難以確診時,應立即進行靜脈造影。

2.2預防深靜脈血栓知識的宣教與強化

預防深靜脈血栓知識的宣教與強化即“兩手意識”,即加強醫護人員預防深靜脈血栓意識和患者的深靜脈血栓風險意識。提高醫護人員預防與防范深靜脈血栓意識,使用患者個體評估量表,及時有效地評估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為臨床針對性護理和治療奠定基礎。提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意識,骨科手術患者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以及對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擔心,緊張和恐懼心理就會隨著術后肢體的疼痛進一步增加,存在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意識薄弱和治療的恐懼感,影響預防和治療的效果。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環境、性格等)結合個體評估量表,有針對性地給患者介紹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臨床表現、觀察要點、預防措施、注意事項以及治療方法。通過宣教強化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風險意識,通過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案和成功的例子,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為患者的康復打下基礎。

2.3患者基本預防措施

深靜脈血栓是骨科術后(尤其下肢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做好基本的針對性預防措施是基礎?;镜念A防措施包括圖2所述3個方面:

2.4物理預防

醫護人員督促和指導患者遵醫囑使用間歇充氣加壓治療(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梯度壓力彈力襪等物理預防措施,借助物理措施加速下肢靜脈血液流動,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2.5藥物預防

醫護人員使用抗凝藥物,應權衡血栓和出血風險(尤其高出血風險病人),合理選擇抗凝藥物,準確掌握劑量及給藥途徑,不隨意停藥,嚴密觀察用藥效果,并將過程和效果記錄在患者個體評估量表,相關信息及時報告醫生。

3 深靜脈血栓患者護理

3.1病情觀察

醫護人員應每天上午和下午對骨科術后患者進行詳細檢查,并將相關信息記錄在患者個體評估量表。醫護人員應觀察肢體皮膚的顏色、疼痛狀況、靜脈充盈、溫度等;測量并記錄髕骨下10-15cm;詢問并提醒患者及時告知是否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防止肺栓塞的發生。

3.2體位與功能鍛煉

正確體位和下肢功能鍛煉有助于防止血液淤積,針對性功能鍛煉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為降低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醫護人員應要求并定期檢查患者圍手術期的正確體位,即抬高患肢,每2h至少翻身1次,翻身受限者進行抬臀鍛煉。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個體制訂功能鍛煉計劃,每天分別在早、中、下、晚、睡前5個時間段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如患者麻醉清醒后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即可進行踝泵運動(80-100次/每日)及股四頭肌的肌力練習(鍛煉次數以不疲勞為宜)、盡早進行屈髖屈膝等運動,并指導患者在病情允許下的早期下床。加強深呼吸、有效咳嗽、擴胸運動鍛煉呼吸肌等,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時可減少血液淤積。

3.3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讓患者充分認識深靜脈血栓,減少恐懼。每天通過聊天的形式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

4 小結

隨著骨科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產生因素的研究,為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提供依據。目前預防措施以藥物干預為主,缺乏非藥物預防。醫護人員作為骨科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的主要實施者,應利用患者個體評估量表,做好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評估及預防護理,達到最優預防效果,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華英.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臨床護理[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7, 14(1):111-113.

[2]羅香姣.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J].全科護理,2017, 15(3):295-297.

[3]龐楠楠.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措施及護理方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3):253-254.

猜你喜歡
深靜脈血栓發病機制骨科
骨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人性化護理的探討
骨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人性化護理的探討
外固定架應用于創傷骨科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這7個動作骨科專家從不做
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診治分析
預防脊柱外傷與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探析
肝性心肌病研究進展
痛風免疫遺傳學機制研究進展
淺析中醫中風病的病因病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