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造園
——中式建筑的技與法

2018-04-18 08:19高藝倍
建筑設計管理 2018年3期
關鍵詞:紅磚造園光影

高藝倍

(北京理工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000)

0 引言

中式建筑雖在中國近現代史中曾產生幾次較大規模的復蘇,但縱觀中國近現代之發展,政治形勢動蕩不安、復雜多變,使得中國建筑的發展也難免于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寄托和物質載體,長期受封建思想禁錮的中國建筑在接受了幾次西方文化影響后也僅僅局限于建筑樣式的中西結合,而其建筑思想未曾有過長期性、連續性的發展,在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研究發展上也顯得較為匱乏。

中式建筑自古承載著相對開放的設計思想。即便有《營造法式》對中國古典建筑非常系統、詳盡、模數化的整理記載,但中國建筑的設計思想并沒有形成究其本身的設計美學發展,這便與中國古代文人思想息息相關。在《園冶》一書中便有關于建筑設計的記載,雖為園林建筑,但也不難看出關于中國建筑的設計思想?!拔萦睢币痪碇须m對建筑物進行了多種區分,但對于建筑物的營造設計也更多關注于與周遭空間環境及功能上的區分。故有“惟園林書屋,一室半室,按時景為精”。所謂“開放”,即中國文人并沒有如同西方將“建筑”歸納出建筑之美學標準,而是將建筑歸于園林之中,較為開放地使園林各個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因”“借”“體”“宜”的營造情趣。

早聞董豫贛的清水會館,其建筑與園林的營造手法盡顯中國文人造園之巧妙情趣。中式建筑今日之發展需上通中國傳統文化,下達當今建筑發展趨勢,而何以“借”中國傳統文化,以達古為今用之“巧”?非舊物照搬,亦非中西拼接。雖未能實地游賞,卻巧入何各莊紅磚美術館,其形態之奇妙,造型之韻律,材質之純粹,光影之靜謐,看似簡潔、現代,實則中國古典造園之韻味十足。初入館內,移步廳廊之間,目及之處,思緒萬千,嘆未能與“能主”對話一二,顧自以淺談,試探其營造技與法之可能。

1 構筑技法

紅磚美術館表面純粹,設計者在材質的選擇上也頗具深意。對于紅磚這種材料的選擇看似簡單,簡單在其材料的單一、造價低廉且建造方便。實則復雜,復雜在設計者對于紅磚巧妙的運用及處理。材料的單一容易使參觀者產生視覺的疲憊,而設計者在紅磚的堆砌中采用多種堆砌方法,使得單一的材質在移步中細微變化,或陰角,或陽角,或表面極富韻律的排列,形成一種運動趨勢的動態之美,進而提升參觀者的游賞情趣?!秷@冶》墻垣一卷曾提及“構合時宜,式征清賞”,此處談的是建筑物的內在美與外在美,內在美于“構”之“時宜”,外在美于“式”之“清賞”。內在美“巧”在與時間、空間的合宜,外在美則追求變幻莫測的裝飾樣式之清新優雅。

昔日的大棚與今日的美術館,看似失去聯系,實則借大棚之墻壁以展墻,增曲折墻壁以展廊,以達美術館封閉性之效。其巧妙于四十五度角的折墻處理手法,與直接封閉洞口而較之,不僅僅將展示空間增倍,實現美術館的封閉性,且將展廊拓寬,從而取得更好觀賞效果。這折墻在空間中的陣列形式更增添韻律之感,形成視覺的連續性與美感。而折墻與吊頂之間折射于美術館內的光影更是讓人贊嘆,起初只是贊嘆于這奇妙的三角形光影,深感建筑師對建筑光影之迷戀,聽聞大棚之改造,更是贊嘆這光影便是歷史的痕跡,透過這層層變換的三角形光影仿佛便是與昔日大棚的對話。此番設計,“巧于”對基地大棚之“因借”,“精于”展廊尺寸反復推敲之“體宜”。正是這種對基地“因”與“借”的尊重,“體”與“宜”的推敲,方能得此巧妙設計,所謂造園之法“巧于因借,精在體宜”也正如白居易在《大巧若拙賦》中之“隨形制器”,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或許便是“能主”設計之初對于“因物不改,事半功倍”的執念與追求。

2 空間形態

初入美術館,門外車轂吉馳,門內則萬籟俱寂,幽暗與靜謐將你從紛紛擾擾中抽離,唯此圓柱形天井與下沉之廳臺引人入目,館外雖陽光明媚,只留這圓形天井收日月之精華普照于室內,圍之行數十步,下沉之廳臺階錯落有致,若有游走之勢[4],可謂“相間得宜,錯綜為妙”之章法。猛然抬頭,見入口圓形如“洞口”,外之明媚,內之幽暗,忽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感觸。此做法巧用對比,不知是偶然異或“能主”經營之法道。

圖1 二號展廳

或有意為之,或巧合,方行數步,得一“方盒”,此為二號展廳,展示內容便是《桃花源記》。此“方盒”與圓形下沉廳相接,墻壁的堆砌以方磚造曲折,有方有曲,在方端中尋曲折,在曲折間有方端,形式多樣又統一?!胺胶小敝胁康靡豢p,目由縫而入,廳內展示便可窺之,更得游人往來之腳步,甚是有趣。得此“趣”便反復思索,何以“趣”之?一因其形態之巧妙,“縫”以上的墻體仿佛架空,并無梁柱以支撐,似乎搖搖欲墜,但此“方盒”方正,紅磚扎實又覺踏實,方恍然大悟,此一趣便是“迷”,厚重墻體與無梁柱支撐顯然矛盾,“能主”有意營造空間以矛盾,又調動游賞者視覺感官以好奇與迷惑,以此達到人與建筑之間“趣”的體現,“能主”將此空間之矛盾悄無聲息地導向“趣”的方向。其二便是以“窺”導“趣”。何以“窺”?倘若以“大縫”,其尺度之寬闊,難得“窺”之意境,此“窺”之境其必為“縫”,以見“能主”尺度拿捏之“精宜”。再倘若造“縫”以“方盒”中部,雖仍可導向空間矛盾之趣,亦可引入“倘嵌他人之勝,有一線相通,非為間絕”中“一線天”之佳境,但何以享“窺”之樂趣,得游人往來之腳步?此“窺”之妙,妙在其一舉兩得,一得是位置的選擇轉“視”為“窺”,二得便是“窺”之借,借廳內游人往來之腳步,不僅實現游人與建筑之間的互動,尚能完成游人與游人之間的互動,若此窺而去無人,其情趣便大打折扣?!秷@冶》中“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便是這一道理。故此縫之“趣”在“迷”亦在“窺”。后知此廳之由來,為求地下報告廳四米層高,方建高于地面一米之臺,而后才圍之以廳,便甚是贊嘆文人造園之說辭,因“臺”不變,圍之以廳,廳留一縫,便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圖2 休憩空間

圖3 鄭板橋《叢竹圖》

出入展廊,各廳之間,均有線性方窗如一排列,前呼后應,形成短暫休憩空間。游走之間,便賞得館外庭院佳景片段,此謂借景,借遠借鄰,或借仰借俯,因景制異,手法不一。但比起借景,方窗之光影,游走之變換更令人著迷。游走于各廳之間,余光所及之處皆可感受方窗光影變幻,竟讓我忽然生出一種竹林穿梭之感。竹干參差交錯,竹干與竹干之間產生的交錯光影,似無序又有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應;又有竹干與光影相互交融,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此情此景,虛實有章,剛柔并濟,豈非古代文人詩情畫意之感?可能這便是葉維廉所說中國藝術意境之“模糊性”,以模糊、隱喻之手法表達思緒、情感之萬千。游走之間,景致與光影變幻萬千,形成一種流動的動態之美。古代文人雅士對于動之意境的營造更有“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遠近之動,“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變幻之動,文人造園雖多為庭院之小景,卻以小見大,寄情于大河山川之豪情壯志,更是將此自然界動境之營造隱喻于造園的步移景異之中。

3 結語

紅磚美術館,遠觀其建筑空間、形態與秩序之簡練,故得現代建筑以結論,但究其營造之技與法,實則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之意境盡顯,對基地之取舍,尺度之拿捏,人、物之互動,情感之隱喻皆顯文人造園之思維,故雖知《園冶》乃計成撰寫以記造園之道法,而仍借以試探今日美術館建筑之營造于一二。董豫贛在《稀釋中式》中提及“以西方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是否衰落的標準很容易漠視它在自身標準下的生機盎然”,今日之紅磚美術館便是在自身文化標準下生機發展之中式建筑。

參考文獻:

[1]王澍.我們需要一種重新進入自然的哲學[J].世界建筑,2012(05):20-21.

[2]董豫贛.隨形制器——北京紅磚美術館設計[J].建筑學報,2013(02):50-51.

[3]謝云霞.清雅文雅淡雅——論晚明江南文人造園崇“雅”的三種審美范式[J].文藝爭鳴,2016(09):204-212.

[4]徐陽杰.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建筑藝術之美[J].語文建設,2014(12):57.

[5]傅凡.中古園林的“法”與“式”[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7(02).

猜你喜歡
紅磚造園光影
光影
澳大利亞Tjuringa紅磚之家
光影
紅磚樓
壹 造園·納瑞集祥
紅磚白石五店市
紅磚及砂漿強度試驗方法探討
光影之下
江南園林造園手法在新中式園林中的應用初探
淺談古詩文與中國園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