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路徑選擇

2018-04-20 05:18劉小偉
現代農業裝備 2018年1期
關鍵詞:丘陵山區機械化

○文/劉小偉

近些年來,從農業部到各級政府對丘陵山區機械化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重點還是放在平原地區和保證糧食安全方面。目前來看,我國丘陵山區省份農業機械化水平遠低于平原地區省份。我們現在大概還有10個省份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40%,實際上有些省份可能只有20%~30%,這幾年農機化率上升比較快的主要在機耕環節,它占到整個機械化率的40%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東北地區的機械化已經達到90%以上,而國內還有很多地方無機可用,甚至機械化是空白。

據統計,我國丘陵山區占比超過了50%,覆蓋人口占60%,覆蓋20多個省700多個縣,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就談不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由此,我們可以推定,未來對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貢獻最大的兩個區域分別是丘陵山區地貌占比較大的西南丘陵山區和南方低緩丘陵區,分別是12.14%和12.57%,也就是說如果未來這兩個區域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提升,其它區域農業機械化水平就算達到100%,全國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也只能達到75.29%。

2015年全國各區域種植業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

制約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因素

從2016年開始,我們就把丘陵山區機械化作為一個新的戰場,為此專門做了一個調研課題,設計了100多個問題,對700多個縣進行調研。樣本縣的調研數據顯示,技術供給因素和經濟因素并不是制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條件差、地塊細碎、規模經營主體發育不夠和農藝復雜才是最主要因素。調研數據顯示,“地塊細碎,機器作業效率低”、“規模經營主體培育不夠”、“機耕道建設滯后,機器無法下地”、“地塊坡度太大,機器無法作業”這4個制約因素平均選擇頻率均高于49%。另外,“間、套、夾種普遍,農藝復雜制約農機作業”也是一個選擇頻率較高的制約因素,平均選擇頻率達34.51%,而“沒有適合的小型機械”、“農民買不起機械”選擇頻率較低,平均低于25%。

樣本顯示,地形條件和地塊細碎問題是阻礙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在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和老齡化的背景下,地形地貌是阻礙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與平原地區趨同的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大部分問題的源頭。地形條件差不僅阻礙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還阻礙了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丘陵山區要么只能人工作業,要么農機作業價格遠高于平原地區,農業生產成本過高,制約了丘陵山區農民增收。農機作業服務主體往往也是農業生產主體,他們是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具體實施者,他們的作業服務行為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調研表明,隨著地形條件惡劣程度的增加,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發育程度也越低。在平原地區,一個縣往往有幾十個專業合作社,而在丘陵山區,平均2到3個鄉鎮才有一個農機合作社。調研顯示,即使在高山地區,亦有高達51.46%的樣本縣選擇了本縣農機服務組織作業社會化服務地形基本在平地區域,而選擇“平地區域和丘陵區域都有”的樣本則下降為37.03%,選擇“基本在丘陵區域”和“在山區”的合計不足10%。也就是說,即使在地形條件非常惡劣的深丘和高山地區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也只為所在區域地形條件較好的平地區域和丘陵區域進行作業。這主要是由于地形較差的山區因為道路通過性問題和地塊較小、分散的問題只能使用小型農業機械,作業效率低下,每天的作業面積與平原地區的作業面積差10倍以上,如使用大中型拖拉機在平原地區每天可以耕作60畝以上,而在山區使用微耕機一天作業面積不到6畝,這使得作業服務主體要么放棄地形條件惡劣的地塊作業,要么提高作業服務價格,這也是不少環節丘陵山區機械作業價格是平原地區近2倍的原因。

我們說這幾年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有所提高,我覺得主要是在機耕環節,因為我們現在微耕機基本普及了,另外一個在茶葉機械化上有所發展,其他方面還沒有顯著的進步。關于微耕機,從長遠看,它其實帶來很大的資源浪費,因為我們使用機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三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土地利用率,微耕機在特定時期在減輕丘陵山區農業生產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作業效率低,只適合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這與國際國內規模經營發展趨勢不相匹配,注定了只是一個過渡產品,大量投入只會帶來資源浪費。

主觀上對于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幾個誤區

我們之所以說在丘陵山區有所進步但是沒有大的突破,主要因為這里有幾個誤區。

一是由于長期的客觀制約,人們的思想認識總是囿于丘陵山區的這個圈,以機適地、以機適農思想根深蒂固,迫切期望能有萬能的小農機可以滿足所有的農業生產。調研中我們發現,丘陵山區機械化技術并不是主要制約因素。說這個機械有多么復雜、研制不出來,不是這個問題,現在無機可用,很多機具都是空白,根本原因是什么?丘陵山區的農機產品和平原地區的農機產品在市場面前并沒有特殊性,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都不愿生產,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研發成本過大,而且農業機械復雜性高,需求多樣化,尺寸性能要求都不一樣,造成每個批件都很小,雖然批件小,但是開發模具是一樣的,無法批量生產,導致產品價格降不下來。另外,售后成本也高,農機手和農機合作組織也賺不了錢。如果我們一定要拿機型去適應現在的地型是肯定不行的,所以一味研發小機械是無用功,就和沒有汽車商去研發適合在小道行駛的汽車是一樣的道理。很多農機系統科研戰線和管理戰線的同志經常強調,要加強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研發力度,提升技術供給水平,認為要解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主要手段就是研發輕便小型適宜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當然,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中長期仍不可能放棄坡地資源,會繼續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特色產業,仍然需要一些特色的農業機械,比如山地軌道運輸機械、小型修剪、挖坑等機械,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根本路徑。

二是對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無所作為、無所事事、妄自菲薄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是系統內外多數同志以為機耕道問題就是改善作業條件的主要辦法,被動等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眷顧”。近年來我們一直強調丘陵山區機耕道問題,國家近年也一直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實際上,投了這么多錢還是沒解決問題。解決機耕道這就等于是把房間外面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房間里面的問題沒解決,以平原地區為例,目前農田建設的標準是1 500元/畝,其中1 000元用于溝渠和機耕道建設,作為丘陵山區來說,并不需要那么好的道路,也沒有那個必要,在路上鋪上石子就可以,沒必要把錢花在這個上面,因為花在這個上面,地里的問題還是沒解決。

這些認識誤區和主觀懈怠嚴重影響了發展農機化的精神振奮、路徑思考和有力措施。

國際及地區經驗

日本:土地改良長期計劃

從1965年開始,中央政府會同地方政府組織實施了長達40年的四期土地改良長期計劃,土地改良計劃以興建水田排灌設施、加強農道建設、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和田塊標準化為目標。日本的土地改良計劃給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以水稻種植為例,日本的水田原為小塊,不適于機械化作業,政府推薦規格化水田,即長100 m,寬30 m,水平度控制在2.5 cm以下。1982年全日本規格化水田面積92.4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30%,1992年達到193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70%。規格化水田有效地解決了農業機械作業難的問題,加之栽培技術的規范化,道路條件的現代化等,妥善地解決了與農業機械相關的問題,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韓國:新村運動

韓國“新村運動”從1971年開始實施,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主要是扶持農戶興建小型堤壩、橋梁、溝渠、整治農地、修筑農田道路和購置農業機械設備等。1990年,韓國政府撥款160億韓元用于農田基礎設施改造。1992年至2001年農村建設總投資為42萬億韓元,按當時匯率折算,約為550億美元?!靶麓暹\動”為韓國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999年,韓國水稻各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平均達到98.0%,2015年達到99.9%。

但我們也注意到,即使到2015年,韓國旱地的平均機械化水平也只有56.3%,其中機耕水平99.8%,機播或機械移植水平5.0%,收獲機械化水平只有13.3%,這主要是由于韓國旱地主要種植蔬菜、果樹、藥材等經濟作物。這表明,通過土地平整,能極大改善丘陵山區糧食全程生產機械化水平,以及經濟作物耕地機械化水平。

臺灣:農地重劃

臺灣當局于1980年12月和1982年3月先后頒布了《農地重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農地重劃條例實行細則》?!稐l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地,經批準可進行農地重劃:①耕地不適于農事工作或不利于灌溉、排水者;②耕地散碎不利于擴大農場經營規?;驊脵C械耕作者;③農路、水路缺少,不利于農事經營者;④須新辟灌溉、排水系統者;⑤農地遭受水沖、砂壓等重大災害者;⑥舉辦農地之開發或改良者。所謂農地重劃,是將一定區域內零散不便管理的農地,重新規劃整理,使每一塊農地都十分方整,并通過土地交換分合,讓農戶原本分散的耕地得以集中,便于田間農事管理,實施機械耕作。到1999年6月止,臺灣共計完成農地重劃774區,面積386 259 hm2,重劃農地面積大約占臺灣總耕地面積的43.89%,占適宜農地重劃耕地面積的88.47%左右。

農地重劃行動給臺灣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臺灣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高。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灣農業機械化水平為零,而到1986年,臺灣主要農田整地作業機械化程度達97%,插秧97%,水稻收獲94%,水稻干燥64%,雜糧播種60%,高粱收獲20%,雜糧干燥30%。

機遇與路徑對策

當前,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計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土地確權工作等都為推動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此外,傳統農機產品已進入白熱化的競爭狀態,同質化嚴重,這個時候就要形成新的增長點,丘陵山區具有很大的潛力。

那么丘陵山區的發展路徑我們認為要分子分母一起做。分子是農業機械化率,分母是耕地。分子分母一起做是要把機械化率的面積提上去,把耕地中坡度比較大的要去掉,將來坡度20°以上的地區不要再種糧油作物或者一般性的果物,把分子分母降低一些,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難、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在扶持過程中我們要突出重點。首先要突出重點地區。我們丘陵山區也有重點地區,比如經濟基礎較好或者是優勢產品的優勢區、保護區、聚集區,就是我們說的突出重點地區;第二要突出重點作物。就是對農民增收、對改善種植結構來說有一定量的農產品作物先做;第三突出重點環節。主要是機收環節和采摘環節;第四突出對象。我們不是對著千家萬戶,我們一定是對著新興的經營規模主體,包括農業企業,政策要向他們傾斜;第五要綜合施策,絕對不是農機部門一家要做的事,一定是地塊、機器、人,涉及國土、工商等各個部門。

1. 以宜機化改造為著力點,以規模經營主體為對象,改善丘陵山區機械化立地條件。完善農田建設相關標準和項目實施規范、驗收辦法??偨Y推廣重慶耕地宜機化改造經驗,在全國適宜地區,在以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在內的規模經營主體為主要主體對象,按照自主申請、按標準驗收、事后給予定額補貼的原則給予適當補貼,鼓勵規模經營主體對坡度在15°以下的適宜地區進行土地整理,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2. 調整種植結構,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于坡度大于20°的地區,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補貼力度,鼓勵農戶種植茶樹、果樹等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減少機械作業次數。

3. 以構建產學研推用協同創新機制為驅動,加快破解“無機可用”難題。

4. 解決現在企業和用戶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企業不知道他們的市場在哪里,農民不知道機器在哪里,不知道誰能給他們提供這個機器、生產這個機器,所以要通過農機部門、推廣系統,自下而上,把丘陵山區究竟需要哪種作物、需要哪個環節、需要什么性能的機具、多大的量,把這個需求收集上來,通過層層整理,然后向社會發布,引導企業針對這些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研發,我覺得這樣更有效。

5. 要機藝融合。從適應機械化的品種、種植方式,對區域內分布在丘陵山區的主導特色農產品,綜合考慮作物品種及農機農藝問題,通過科學試驗反復驗證,制定相關機械化生產農藝規范,提出參考機具品目集合,并進行示范推廣。

6. 要大力培養新型服務組織。在一些政策上要考慮到他們,包括人員培訓等各方面。培養一些綜合性、專業性的服務組織,從耕種收各個環節覆蓋一定的范圍,比如能覆蓋三五千畝,能提供農資和技術服務,甚至能組織一些農產品的統銷,只有這樣才會有效益,只做農機作業這個單一的環節是沒有效益的,或者效益不高,通過擴大經營渠道等多種方式讓其具有不斷發展壯大的實力和能力。

7. 以提高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裝備支撐能力為重點,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 。最近我們正在協商要給丘陵山區的省份在品目上增加補貼項目,一定要比平原地區的品種多,要有彈性。另外,鑒定機構要加快鑒定能力的建設,給丘陵山區增加新產品的試點,沒來得及鑒定但是適宜推廣的產品作為新產品進入補貼。

最后看下重慶的地塊改造。這是我認為丘陵山區機械化的一個根本路徑。重慶的地塊改造用了2年時間,從2016年開始,總共投入了7 300萬元,第一年3 300萬,2017年4 000萬,在20多個市縣,共改造8萬畝地,這8萬畝已經具備全程機械化、可以使用大型機械的條件,已經可以用150馬力的收割機(拖拉機),都是久保田的688型或者988型。他們的主要模式是讓新型經營主體包干,每個主體包干1 000~2 000畝,每畝補助1 000~2 000元,改造完后進行驗收,驗收完畢后給予補助。這種改造主要是把小的并大、短得并長、陡的變緩,改造高差大、零亂細碎和不規則地塊,盡量延長機械作業線路,理順水系,培肥地力。在改造的過程中已經考慮到未來實行機械化需要的種植規格、機耕道等。改造成本是2 000元/畝,可以使用3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可以,改造后節省勞動力成本300~400元/畝。所以我建議大家在指導地方項目時,要往這方面引導,這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重慶萬州區改造后的坡式梯田

猜你喜歡
丘陵山區機械化
大棚有了機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關于水稻一種兩收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探討
加快推進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赤腳”——一個山區醫生的行走(上)
《山區修梯田》
山區
適宜丘陵山區發展板栗生產的關鍵措施
胡丘陵《栽樹》
關于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
小山區留守娃的圓夢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