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汴河的記憶

2018-05-09 00:54毛守旗
江蘇地方志 2018年2期
關鍵詞:汴河黃河

◎ 毛守旗

中運河大橋

古老的汴河,歷史悠久,自開挖距今已有1400余年?!拔饔悬S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三百里”。這是隋代利用人工整修挖掘的一條規模宏大的河流—通濟渠,史稱“大運河”,亦稱古運河,因其主干道在汴水一段,故也稱之為汴河。它溝通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成為隋、唐時期南北運送漕糧的主要通道。

然而,歲月的滄桑巨變,古老的汴河如今已失去了當年“官艫客艑滿淮汴”的繁忙景象。淹沒在歷史煙云中的汴河,只留下了斷斷續續的千里故道。至今泗洪縣境內仍然保存著一段最為完好,隋、唐時期的古運河遺跡,即從青陽鎮至臨淮鎮,全長34.1公里,人們稱之為“老汴河”。這一寶貴的文化遺存,見證了古運河千年的歷史。

開渠以通漕逸游下揚州

古之大運河并非天然河流,是一項人造水利工程。唐以前稱之為溝、瀆、渠等,到宋代大運河之名才始見史冊。然而,現代的人都熟知京杭大運河,對古運河即汴河的存在卻是那樣的陌生。豈不知汴河是古運河的主要干道,是當代大運河的歷史根系。

提到大運河人們很自然地與隋煬帝聯系起來。隋大業元年(605),命左丞相皇甫誼和大臣辛亥,征調河南、淮北100多萬民工開挖名為通絡渠的大運河,即汴河。從當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工至八月十五日竣工。在那人力是唯一動力的農業社會年代,短短五個月時間內就完成這樣一項浩大工程,時間之緊,任務之重,可想而知,給人民帶來何等的壓力和負擔!其時,全國僅有800萬戶(約4000萬人左右),把開挖通濟渠的任務壓在河南、淮北100多萬民工身上,確實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為此,唐代詩人李敬芳利用這一史實,寫下了一首《汴河直進船》詩篇:“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弊x來實在耐人尋味。

北宋汴河行經示意圖

汴河分南北 東南注于淮

在老汴河的記憶中,當年開挖大運河主干道汴河,分為兩段:第一段,自洛陽“西苑”開始,引谷、洛二水,向東流經陽渠故道,在偃師至鞏縣(今鞏義市)的洛河口進入黃河,利用黃河通航,順流而下;第二段,在坂渚(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東17.5公里處),出黃河引黃河之水入汴水,向東經過萬勝、大梁(今開封市)與北汴合流,轉向東南,經陳留、杞縣、睢水、寧陵、商丘、谷熟,進入蘄水故道,又經夏邑、永城、宿縣、靈璧、夏丘(今安徽泗縣),至青陽(今泗洪縣),向東南下溧河洼,在臨淮(盱眙對岸)入淮河。折轉向北沿淮河直達淮陰清口,轉向東南至山陽(淮安)。與此同時,征調淮南民工十余萬人整修擴大了自山陽到江都至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入長江的山陽瀆。這段運河原稱邗溝,最早為春秋魯哀公九年(前486),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所開。南起長江,中穿眾多湖泊,到山陽末口入淮。隋文帝時曾加以疏浚。隋煬帝時開挖通濟渠命一起整修,整齊劃一,“渠干寬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樹以柳”。

古代的汴河,分北汴和南汴。北汴又稱汴水、汴渠、古汴河。源出河南滎陽縣,流經開封、碭山、蕭縣至徐州入泗水。凡一水入于他水則有“口”名。故運河入江則曰瓜洲口,泗水入淮之處為泗口,又名清口、大河口。水經注云:“泗水經角城北,而東南流注于淮”。角城,今泗陽縣李口鎮,舊稱李義口。過角城而東南行,至古淮陰城西南而注淮。古之淮陰縣在楚州(今淮安區)西四十里,即今馬頭鎮附近?;此皂祉魜?,經淮陰縣西,而納西北來自泗水。古代,淮河右岸分布著白水塘、破釜塘、富陵湖、萬家湖、泥墩湖等湖陂,那時河是河,湖是湖,一般情況下,河、湖互不相連。洪澤湖成湖前,淮河經由盱眙第一山、龜山腳下向東北,斜穿今洪澤湖水域,蜿蜒流向淮陰故城西側?;搓幑食且虻靥幓此?,故名淮陰。因此,《水經注》曰:“淮陰故城北臨淮水”?;春佑苫搓幈眰认驏|流,經淮安、安東(今漣水)城邊東流入海。

北宋汴河及清汴引水渠位置對照圖

何謂泗水、泗口?《清河志·泗口考》載:泗水在境內所行之道,順清河以上之舊黃河(即今宿遷、泗陽黃河故道),宋以前未南行,自此以上至徐州皆古泗水。泗流甚清故曰泗口。唐崔國輔《漂母岸》詩曰: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秦時有漂母,于此飯王孫。韓侯釣于淮陰城下而遇漂母,崔詩謂為泗水入淮處之南岸,可知今馬頭鎮直北即為泗口。正如胡三省通鑒注引南北對境圖所云:淮陰縣距淮五十步,北對清河口十里??v觀諸多歷史資料不難看出,北汴合流至徐州入泗水,經宿豫(今宿遷)到淮陰清口入淮,轉了一個“S”形大彎,并非隋鑿通濟渠老汴河的線路。

隋以前汴泗會彭城(今徐州)之東北,然后東南入淮,即徐州至淮陰清口入淮處。隋大業元年(605),開挖通濟渠,改線新道,撇開徐州以下泗水河道開新渠,汴水直達于淮(盱眙對岸入淮處),不復入泗(水),稱為南汴。即從開封起開挖新的汴河渠道,經陳留、雍丘、寧陵、宋城(商丘)、永城、宿州、靈璧、虹縣(今安徽泗縣),經青陽直下溧河洼,其洼長40公里,寬10~15公里,古瀝澗水由此洼流入淮河,由于地勢低洼,引黃濟運流失太多,兼之溧西、溧南崗水爆發時航行困難,隋大業三年(607),改由青陽鎮、經徐城(今城頭鄉)、臨淮頭折轉向南,經古泗州,塞斷瀝水而入淮。由此形成了隋唐時期古運河南汴與北汴兩條東西走向。

盛世修河道 敗世淤堵塞

汴河的變遷,與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關。在封建統治時期的舊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盛世修河,河不順則漕不順,漕不順則國必不順。雖然說的是治理河道發展漕運與國家命運的關系。但這句話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從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出發而整治河道,主旨發展“漕運”。汴河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開辟出來的。

隋王朝的建立,由于隋文帝楊堅的努力,隋朝很快進入強盛時期。隋開皇元年(581)建都長安,為便于把潼關以東地區的糧食、布帛運到首都,開皇四年,楊堅命當時的“巧匠”宇文愷率領民工開鑿廣通渠,西起大興城(今西安市),東至潼關,長300里,引渭水注入,便于水道運送漕糧。

隋煬帝繼位后,遷都洛陽,稱為東都。為鞏固隋王朝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加速江南和其他地方的物資轉運,繼大業元年開鑿通濟渠、整修山陽瀆后,大業四年(608),又征調河北100多萬民工,引沁水南達黃河,北到涿郡(今北京),從洛口至涿郡的永濟渠以通漕運。大業六年,又征調江南10余萬民工開鑿了從京口(今鎮江)至余杭的江南河。這樣就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流經現今的京、津、陜、豫、冀、魯、皖、蘇、浙九省市的龐大腹地。這時隋文帝時開鑿的廣通渠遂成為著稱于世大運河的中間一節。

唐玄宗開元年間,注重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唐人元結說:“耕者亦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逼鋾r全國興修50大項水利工程,其中包括興修廣濟新渠。

開挖廣濟新渠主要是南汴河改道。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宿州虹縣有廣濟新渠,開元二十七年(739),汴州刺史齊瀚鑒于“淮汴水運路自虹縣至臨淮水流迅急,舊用牛拽竹鎖上下,急流難制”。乃奏,自虹縣開河三十余里入清河百余里出清水,又開河至淮陰北岸十八里河(地名)入于淮,免淮流湍險之害,名廣濟新渠。改道后的廣濟新渠,并沒有解決“水流迅急”的問題,后人仍改回原道。為解決青陽鎮水位落差大的問題,在青陽鎮南汴河上筑壩,名二里壩、三里壩,抬高青陽鎮以上水位以利通航。

京都長安位于西北,每年要把東南地區100萬石左右的糧食運抵長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冬,爆發了“安史之亂”,期間,洛陽被占,淮河受阻,汴渠淤堵,這條漕運線路完全被中斷。廣德元年(763),安史之亂平息。如何恢復漕運,把江淮的糧食調運到關中,成為唐王朝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唐代宗李豫將這副重擔交給了劉晏。

廣德三年(764),劉晏深入江淮察看地形,了解民情,總結前人辦理漕運的經驗和教訓。寫給代宗一份治理漕運的具體意見。疏?;淬?,改革漕運,代宗十分支持,并讓他全權負責辦理。劉晏便發動民工,組織兵丁,控制浚流,打造船只,訓練漕卒。并把過去官戶督辦漕運的辦法改為官運;又改原漕米散裝為袋裝;并將征調民夫的徭役制改為出錢雇工轉運的雇傭制。在“不發男丁,不勞郡縣”(《舊唐書·食貨志》)的情況下,江淮糧米源源不斷地轉運到京城。

汴河的衰敗是從唐朝后期開始的。唐末軍閥楊行密與朱全忠(后梁太祖)爭奪兩淮地區,互有進退,攻守無常,長期兵連禍結,導致汴河淤塞不堪。據《宋史·武行德傳》載:“唐末楊氏據淮甸,自涌橋(今宿州市)東南悉為污澤”。五代十國期間,江南出現獨立政權,汴河漕運逐漸冷落。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準備進攻南唐(國名,都城今南京市),才發動宿州境內的民夫將汴水“依故堤疏導之,東至泗上”,并進一步疏導河流入淮,舟楫可以入于長江。

北宋以開封為中心,稱汴京,漕運亦重。由于汴河口長期引黃入汴,使汴河淤積相當嚴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太常少卿馬元方曾“清浚汴河中流,寬五丈,深五尺”。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調近州丁夫五萬,對汴河進行疏浚?;实v三年(1058),設立河渠司,負責汴河的疏浚事宜。據宋人王鞏說:“汴河舊底有石板石人,以記其地理,每歲興夫開導至石板石人為則?!笨梢姰敃r北宋王朝對疏浚汴河的重視。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汴河河床已嚴重淤積,“觀相國寺,幾及屋檐”,宋神宗也為此憂心忡忡。疏浚汴河迫在眉睫。熙寧八年,王安石再相后,主持一次大規模汴河疏浚工程,自汴河到泗洲,浚深三至五尺,“惟虹縣以東有礓石三十余里不可疏浚,乞募開修?!?/p>

北宋后期,汴河每歲疏浚制度未能維持,淤淀日益加重。據沈括說:“京城東門之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上瞰民居,如在深谷?!睘槭杩c旰?,由沈括主持從京師上善門測量到泗洲淮口,為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合470.4公里),兩地高差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合60.6米)。于是采取了分段筑堰法,對汴河進行整治。為解決汴河水流湍急的問題,熙寧十年(1077),范子淵擬請將黃河使用的“浚川耙”移至汴河使用。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宋室南遷。高宗趙構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史稱南宋。建炎三年,為阻遏金兵繼續南侵,高宗命東京留守史杜充故意決開黃河,以水代兵,讓黃河水沿汴河東南來,這次人為的黃河決口非但沒有能阻止住金人的南進,卻使汴河長期流淌著黃河之水,泥沙逐年沉積,河床越抬越高。南宋與金國長期對峙,戰爭連年不斷。金國人占據了北方,已經沒有利用汴水搞漕運的需求,汴河的治理疏浚自然停頓,以致汴河淤塞,有些地方河床高出陸地,枯水時干涸成路面。南宋乾道五年(1169)孝宗趙慎派樓鑰出使金國,坐船北行,途中到了汴河故道,汴水幾乎斷流,不得不棄舟騎馬北行。其北行日錄記下了當時的景況:“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淤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薄八拗菀粠с旰拥锥喾N麥?!庇纱丝梢?,南宋后期,汴河已經變成干枯的地上河。

縱觀汴河的通航史不難發現,隋唐宋時期暢通數百年的汴河(南汴),隨著黃河之水的遷徙,汴河的作用漸漸地衰退了。從宋代光宗紹熙五年(1194),黃河侵泗奪淮,到清代咸豐五年(1855),黃河故道北徙,這661年間,“黃河之水天上來”,素有“懸河”之稱的黃河數次決口,導致隋唐宋時期的老汴河在悄無聲息中消失了。

當代著名的運河史專家黃景略先生說:“在編文物地圖集時,有幅全國運河圖,看了許多材料,就是查不到唐宋運河遺址……通濟渠這段,我不能只畫開封到洪澤湖兩頭,中間沒有點怎么能畫成線呢?明明知道運河有唐宋的,也有明清的,就是找不到唐宋的記載”。

然而,據時人武繼羽先生編著的《洪澤湖通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中,有三幅插圖,即:《北宋汴河示意圖》《北宋汴河及清汴引水渠位置對照圖》和《北宋汴河行經示意圖》顯示,汴河流經地區的河道路線,以開封府為中心點,西沿洛水,東至鞏縣筑漕汴引水渠到河陰境,流經滎澤直達開封。開封府向東南方向有兩條河道線路叉開,一南一北,分北汴和南汴。北汴自開封沿古汴河故道至徐州會泗水,經宿遷達淮陰入淮水,過淮安沿淮揚運河到揚州。南汴則從開封到陳留,經雍丘、襄邑、寧陵、宋城(商丘)、永城、宿州(宿縣)、靈璧、虹縣(泗縣)、青陽至古泗州,從盱眙對岸入淮,折轉向北,沿龜山運河達淮陰、淮安、揚州。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南汴河基本與隋時通濟渠運道路線是一致的。從而推斷,唐代的大運河航道線路應與北宋時期的航道線路也是一致的。由此說明隋唐宋時期大運河自開封到古泗州(今洪澤湖水域內)河道流經線路的一致性和唐宋時期大運河流經線路的可考性。

歷經朝更迭 汴河隨湮廢

汴河運道的衰退,與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轉換有直接的關系。從元代起,其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改變了元以前由洛陽、開封利用汴河通漕的歷史。于是開辟了京杭大運河航線,以供南糧北運。

元代建都北京,稱元大都,漕運以北京為中心。自1194年黃河侵泗奪淮后,黃河由河南封丘南,開封東至杞縣分為三股入淮:即經杞縣、太康由潁河入淮;經鹿邑、亳州由渦河入淮;潁、渦兩河嚴重淤塞,致使整個河流移到商丘至徐州段的汴河故道。由于北方長期戰亂,經濟凋敝,而南方地區則經濟繁榮。因此,“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抑給于江南”。元代的京杭運河,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開辟出來的。將隋唐宋時期的汴河走向,由兩個東西方向,改成一線直通南北方向,京杭運河的主線路與洛陽、開封汴河主渠道徹底分離。

明代前期,黃河在古汴河故道南北遷徙不定,以高于運河水位的昭陽湖水源濟運。明建國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南糧北運任務繁重,尚書宋禮擴浚會通河。雖然運河全線暢通,但運河與黃河交叉,黃河每次決堤都影響運河的安全。明永樂十三年(1415),開沙河故道,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鴨陳口入黃河,將里運河延伸至淮陰縣碼頭附近,漕運由此至徐州仍由黃河航運。

明弘治七年(1494),為阻止黃河向北決口,在黃河北岸修建西起胙城(今河南延津縣境內),東抵徐州,長360里的太行堤,逼使黃河水全流入淮。隨著黃河河床淤高,淮河及沂、泗諸河壅阻,淮水潴積形成洪澤湖,沂、泗水潴積形成駱馬湖。因黃河侵泗奪淮,淮水、沂、泗水交襲泛濫,導致今宿遷境內,時年洪澇災害頻發,百姓田舍毀滅,時有“百里無煙”境況。

明萬歷六年(1578),潘季訓總理河道事務,提出“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主持興修徐州至邳州、宿遷、桃園(今泗陽縣,下同)到淮陰筑堤工程。與此同時,修筑洪澤湖大堤,蓄高淮水以敵黃水,以期將全淮之水迫經清口,會黃河入海。但,終因淮不敵黃,黃淮并漲,造成西淹泗州皇陵,東決洪澤湖大堤。于是潘季訓主持在徐州至淮安段黃河上筑溢洪壩,并在宿遷境筑歸仁集至白洋河(今洋河鎮)的歸仁堤,逼睢水和邸家湖清水匯入黃河,借助沖刷宿遷以下黃河泥沙,又防止黃河水南瀉泗州,保證漕運在淮安至徐州段安全。

明末清初,社會動亂,水利失修,河道荒廢,特別是黃、淮、運交匯在一起,相互糾纏,形成十分復雜的局面。萬里黃河交灌,乘高四潰,淮、沭、沂、泗諸河出路被堵,洪水橫流,田園村舍被洪水吞沒,“男婦漂沒,不可勝計”,給人民造成重大災難,也給初建的清王朝造成諸多困難。特別是每年要把江南財富運往北京,因運河堵塞,漕運成了大問題。為此康熙皇帝將河務、三藩、漕運列為三大國事,并且“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滴跏迥辏?676),黃河在碭山以東兩岸決口數處,歸仁堤潰溢,清口淤為陸地,洪澤湖大堤決口30余處,淮水全入里運河,里下河地區變成澤國,運道淤塞,難以通航,形勢嚴重??滴醯蹖^職的河道總督王光裕解任勘問,由安徽巡撫靳輔接任河道總督。

靳輔受命河道總督后,深入實地勘察,總結前朝潘季訓等治水名家經驗。經過通盤考慮,提出“治河之道,必當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頭徹尾而合治之”的治河方略。以《經理河工八疏》上奏康熙,得以批準。靳輔治河11年,主要是堵決口、疏浚河道,“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為第一要義。開挖楊莊至??诤由?,創筑云梯關以下束水堤,并在黃河南岸和洪澤湖大堤上建造分洪閘壩。開挖皂河至窯灣接泇河之河道,再開挖皂河—支口—桃源—楊莊的中河,形成自微山以下到淮陰楊莊,至今仍用的中運河。中運河的形成,使漕運船只完全脫離了在黃河逆水行舟之苦,實現了黃河與運河徹底分開,提高了航運速度,保證了航運安全,結束了元明以來清口以北利用黃河通漕的歷史?;拘纬山裉炀┖即筮\河貫通南北的格局。

走進新時代 古河換新顏

雖然古運河早已改道,昔日的汴河逐漸衰退。然而,今泗洪縣境內仍然保存著一段最為完好的隋唐宋時期古運河的遺跡。它不僅屬于中國的,也屬于世界的。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成功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宿遷中運河41公里段和泗洪境老汴河34.1公里段,一并載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冊。

蕩漾的汴河水如昨,但物是人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將沉睡幾百年的老汴河(泗洪段,下同)進行綜合治理。1950年冬,國家撥出???,對老汴河進行全面疏浚,左堤退建;1955年,加固老汴河堤,左堤結合筑王劉溝防洪堤做至邱臺,右堤結合筑溧東防洪堤,加固到崗莊,兩堤加固13.5公里,完成土方24.3萬立方米;1966年,再次疏浚老汴河,清淤、排漬,讓老汴河能夠更好地通航,灌溉農田。同年11月,開挖新汴河,因河道貼近“老汴河”而得名。其河主干道上自宿縣七嶺子截引沱河開始,穿越津浦鐵路,在東二堡再接引濉河,經靈璧西、泗縣南,穿泗洪境徐家崗入溧河洼,全長127公里。1970年5月竣工。國家投資15438萬元(包括影響工程)。共完成土方10845萬立方米;石方21.93萬立方米;使用混凝土7.6萬立方米。建筑大型節制閘一座,名為團結閘,閘下建一座翻水站。沿河岸邊修筑生產橋涵41座;筑溧東防洪堤29.2公里,溧西防洪堤13公里。新汴河工程完成后,上承河南來水,橫跨安徽淮北平原,于泗洪境內流入洪澤湖。自此,老汴河成為泗洪境專用排澇內河。

1975年11月,泗洪縣動員縣直機關干部和五里江農場、縣原種場、畜牧場、林業站、園藝場、陳圩林場計4778人參加疏浚老汴河城隍廟至編織廠段1.5公里,完成土方5.7萬立方米。1991年撥出??钤诙涌诮ɡ香旰庸澲崎l5孔,每孔凈寬6米,凈高8.5米,閘底高程9米,閘頂高程17.5米。2000年以后,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把水利建設與生態、景觀融為一體。疏浚整修老汴河,培高加寬兩岸大堤,植樹造林,種花養草,建起兩條長長的風光帶,把古老的汴河裝點的更加美麗。

如今的老汴河,已成為防洪、排澇、通航、引水灌溉等綜合性河道,并保持著1400年前人工開挖古河道的風貌,再現“隋堤煙柳絮如雪”的盛景。

當你來到泗洪縣城—青陽鎮,走進老汴河岸邊,兩岸風光帶風姿旖旎,景物宜人。亭臺軒榭、小橋流水、鶯歌燕舞,綠茵茵的草坪像一塊長長的絨地毯舒展,綠茸茸的草坪上花叢點綴,花團錦簇像一幅美麗的圖畫,顯得格外地靚麗。

沿著青陽鎮老汴河岸向東南方向走去,穿過石集鎮,到達城頭鄉,繼續前行至臨淮鎮,清澈的老汴河水,涓涓不斷地流入洪澤湖?;仡^再看老汴河,更讓人耳目一新。岸邊一條寬闊平坦的林蔭大道,南來北往的大、小汽車川流不息;兩岸的城鎮高樓林立,端莊大方,街道整潔,文明規范,再也聽不到小商小販沿街叫賣的聲音;沿河兩岸的農舍,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農家人也住進了集體莊園,新農村、新氣象,再也找不到昔日茅屋、籬笆墻的影子。

翻開歷史的長卷,老汴河驚奇地發現,這里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古代文明的積淀,既為宿遷大地添光增彩,也為宿遷大地創造生態財富提供有利的條件。時代在變,滾滾向前的車輪永不停息。過去的陳年舊事在老汴河的記憶中已成為歷史,老汴河將伴隨著新時代的列車再續新篇。

猜你喜歡
汴河黃河
沈括與北宋大運河
黃河娃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黃河,我愛你
《清明上河圖》賞析報告
『黃河』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東京濱水商業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輝煌
從汴河興衰看開封的城市發展起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