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落花生,形似香芋非花生清初長生果,崇明首種真花生

2018-05-09 00:54陳亞昌
江蘇地方志 2018年2期
關鍵詞:香芋落花生南美洲

◎ 陳亞昌

〔明〕 《食物本草》中的落花生插圖

筆者囿于所聞,有關研究花生的專論僅見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的影響》,游修齡《說不清的花生問題》,辛樹幟等《〈農政全書〉一百五十九種栽培植物的初步探討》等論文??上麄兌紝ⅰ靶嗡葡阌蟆钡穆浠ㄉ曌髂厦乐藁ㄉ?,自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筆者是沙上人,退休后在研究“沙上人與鄭和下西洋”關系的過程中有些資料積累,偶然發現落花生與花生是兩種不同屬性的作物,于是不辭谫陋撰寫此文,祈求方家指正。

一、明代文獻所記落花生是芋類作物

明弘治十六年(1503)八月,皇帝下詔重修本草。以太監張瑜為首的49人編修班子,由御醫編書,八位宮廷畫師配畫,十四位宮廷抄手謄寫文字,至1505年初,藥物部分先完稿,題名《本草品匯精要》,弘治閱后題序。不久食物部分即《食物本草》告罄。隨后弘治帝“偶感風寒”而死,事涉張瑜、劉文泰等胡亂用藥,遂成政治大案,使《本草品匯精要》和《食物本草》被打入冷宮,成為禁書,直至明末。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刻意回避落花生,可能出于與此案有關的政治考量。

筆者將《食物本草》中一幅工筆重彩的落花生插圖呈現給大家,看看明朝從皇帝到太醫院御醫的眼里的落花生是什么樣子的。

墨公先生在《影印〈食物本草〉彩繪本序》中評價此畫時有一段話:

“兩書(指《本草品匯精要》和《食物本草》)的藥物或食物,都有若干幅插圖出現明顯錯誤,而其錯誤的發生,明顯是由于畫師未能親見原物所致,如落花生?!保骸队坝 词澄锉静荨挡世L本序》,原載宮廷寫本《食物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顯然,墨公先生用今天的花生標準評價畫中的落花生,哪有半點花生的影子?

倘若用明代“落花生”的標準評價此畫,結論未必一樣了。只是明朝稱之為落花生的食物現已消失,好在與《食物本草》前后問世的方志和專著中還留下文字記錄,如弘治十二年(1499)桑瑜修《常熟縣志》、正德一年(1506)王鏊修《姑蘇志·土產》、黃省曾《種芋法(芋經)》等文獻有幾個共同點:文字內容均類同(唐)段成式(約8 0 3~8 6 3年)《酉陽雜俎》:“(落花生)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作者都是蘇州本地人,記載的是當地物產,都將香芋和落花生歸入芋類;落花生同香芋一樣都需要“引蔓”。所謂“引蔓”,指落花生是一種有攀援莖的草本蔓生植物,需要有棚、架給其枝莖攀引纏繞,才能獲得好收成。據說原產南美洲花生有70多種,都無須搭棚或支架;而落花生剛好相反,如果沒有供其攀援的物體則一無收獲——這是南美洲花生與中國明朝落花生生長過程中的一個主要不同點之一。

黃省曾(1490~1540)一生致力學問研究,著述頗豐,農業方面成就尤為突出,幾乎涵蓋了蘇州地區農、牧、副、漁等各個方面。他說香芋“莖葉如扁豆而細”與宮廷寫本《食物本草》中說落花生“藤蔓莖葉似扁豆”的意思一樣,可見香芋與落花生是同一種作物的不同品種罷了。

李詡在《戒庵老人漫談》(1593年)中說得更詳細明白:

香芋、落花生性畏寒,十二月中起,以蒲包藏暖處,至三月中種,須鋤土極松。人云大者為香芋,小者為落花生?;蛟萍匆活?,非也。十二月中起則甜而不土氣。(《戒庵老人漫談·種山藥諸物法》卷六,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版,第227頁)

李詡(1506~1604),江陰赤岸村人,與常熟相鄰,17歲師從常熟名士趙承謙,所以對常熟情況比較了解。他客觀地記述了“人云”也就是老百姓的說法,“大者為香芋”“小者為落花生”,或者說香芋與落花生是同一種食物。而且貯藏、下種、收獲的方法與今天沙上人種植香芋幾乎完全相同,尤其說農歷十二月以后收獲的落花生甜而沒有土腥味,味道更好,亦與今天啟東等地的香芋品性相同。但與花生根本不同,花生成熟后(約在農歷十月左右)必須收割,不能在土中存放過久,若延至十二月,花生就要走油、霉變或出芽了。明代各種香芋和“形似香芋”的落花生后來相繼失傳,但今天的崇明、海門、啟東、南通、鹽城等地沙上人種植的香芋,因受土咸、水咸、風咸等自然環境的影響,變得特別適合沙上人口味而保留到今天。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食物本草》那幅落花生的華麗彩圖,其感覺恐怕不一樣了。首先,圖內文字無懈可擊,說落花生“大如桃”,也沒有大錯,沒有經過嫁接的桃子,蘇州地區稱為毛桃,其個頭與香芋一般大小。其次,宮廷畫師大概根據貢品畫的,畫技又高,靈動可愛得像今天的無錫水蜜桃,使人很難與貌不驚人的落花生或香芋聯系起來。但我們“以今論古”,用今天南美洲花生的標準去衡量“風馬牛不相及”的明代落花生,牛頭哪能對上馬嘴呢?

二、清初長生果才是真正的南美洲花生

1.朱本中《飲食須知》和康熙《崇明縣志》所記長生果是我國種植南美洲花生的最早文獻

在過去有個時期我國不少學者根據(元)賈銘《飲食須知》中有關史料認為花生早在元朝引進中國了。但《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是假的,(參見互聯網“擦擦”的考證論文《再說〈學海類編〉本〈須知飲食〉之偽》)真正作者是清初朱本中,清康熙十五年(1676),輯成并刊刻《貽善堂四種須知》,其中《飲食須知》大多為抄襲前人《食物本草》,唯“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兒多食,滯氣難消。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同生黃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多食令精寒陽痿”一段則為朱本中原創,是我國現有文獻中最早記載南美洲花生的文字資料,其史料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朱本中《飲食須知》所記兩種落花生不是同一物種,前者是“形如香芋”的落花生;后者(長生果),“形似豆莢,子如蓮肉”,毫無疑問就是現在小粒型花生的形象,屬有殼堅果。因此可以認定這是從南美洲引進中國的花生。若與稍后問世的《崇明縣志》記載聯系起來分析,就更貼近歷史真相。

菽之屬:黃豆(名色甚多,百備載)、蠶豆(俗呼寒豆)、豌豆(俗呼小寒)、豇豆(有長短、青赤兩種,而長者可為蔬)、赤豆、扁豆(有數種,可蔬可藥)、狂豆(俗呼長生果)、刀豆。

蔬之屬:韭、菠菜、萵苣(俗呼生菜)……絲瓜、梢瓜(俗呼生瓜)、芋、香芋、甘藷(俗呼蕃瓜)、茨菰、落花生、生藥(昌按:疑為山藥之誤)、冬瓜、南瓜(俗名番瓜)…(康熙二十年(1681)修《崇明縣志·物產》卷六)

這則史料的食物分類,反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史實??穸?,俗呼長生果,同黃豆等豆類作物一起歸入“菽之屬”;而落花生一如既往地同香芋、山藥等歸入“蔬之屬”。顯然,長生果與落花生不是一類作物。有無莢殼是花生與芋艿、香芋等芋類作物最明顯的區別。大凡稱長生果的大多就是今天意義上的花生。

如果以認識論分析,朱本中與《崇明縣志》對長生果的認知有明顯差別:朱本中說花生“味辛苦甘”,說明他偶然吃過花生,而且是生吃的;說花生“性冷”“多食令精寒陽痿”,是他根據中藥性味所作的主觀判斷,不相信花生能“長生”,才武斷曰“詭名長生果”(意即捏造假名),依然將長生果歸入芋類??梢娭毂局羞€“不識廬山真面目”,對花生的認識處在“初級階段”。而康熙《崇明縣志》所記不同,在“俗呼長生果”的基礎上,標新立異,戲稱“狂豆”,意含花生十分好吃,越吃越香,越香越要吃,越吃越瘋狂,而戲謔為“狂豆”。沙上人吃的是炒熟花生,確有延年益壽之效,“長生果”名副其實。人民群眾從實踐中發現吃花生有利健康,不是一年二年、也不是十人八人,而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相當多的人去實踐才能有“長生”的體會而名曰“長生果”。由此推測,花生引進中國的時間可能在清順治至康熙初期(約1645~1670年左右),或者更早些;崇明是我國最早引種的地區。

還需要說明的,朱本中關于長生果的信息有可能來自崇明。從新編《歙縣志》記載看,朱本中“棄官從道,遨游四方”約在順治至康熙十年間(1645~1671),有可能是個反清人士。在1653年后的幾年時間里,崇明是反清復明的前沿陣地,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等反清名將先后在西沙一帶駐扎。張名振死后,其部由張煌言統轄。1659年張煌言與鄭成功屯兵崇明新興沙,并沿江揮師西進,張攻取安徽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堅守了好幾年?;罩菔侵毂局械墓枢l,他棄官后很可能接觸過不少沙上人,見過并親自品嘗過花生?!俄氈嬍场分谢ㄉ巴S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可能源自沙上人黃瓜與花生同時食用會肚子疼的民間傳言?!讹嬍稠氈匪洝靶嗡贫骨v”與《崇明縣志》將長生果歸入莢殼類也相同。一般而言,先有老百姓的實踐,然后才有文人的記載。

2.葉夢珠《閱世篇》所記長生果當源自崇明

萬壽果,一名長生果,向出徽州,近年移種于本地,草木蔓生,而果結如豆,每莢數顆。成實之后,采莢趣(去)殼,用沙微炒,以色淡黃為度,則味松而香,可充籩實。且以其名甚美,故賓筵往往用之。亦此地果中,昔無而今有之。(葉夢珠《閱世篇·種植》卷七,第19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閱世篇》對花生的敘述尤其吃法比較完整真切,沙炒花生可能是當初比較原始的吃法,但今天帶殼花生還有沙炒的。葉夢珠,江蘇松江府(今上海松江縣)人,生卒不詳?!堕喪榔分杏杏涊d康熙三十年以后事,可見其完稿不可能早于康熙三十年(1691),比崇明縣志記載至少晚了十個年頭,所以他對長生果“向出徽州,近年移種于本地”之說就未必正確了。

首先,筆者網上查閱乾隆《歙縣志》,根本沒有落花生、香芋等記載,更不用說花生了。其次,既然長生果“近年移種于本地”,為什么不從距松江數十里外、一天可打來回的崇明引進,偏偏從八百多里外的歙縣移種?事實上松江府種植花生不很普遍,嘉慶《松江府志》中無落花生或花生的記載。光緒《松江府續志·物產》轉載《南匯縣志·物產》云:

山芋、落花生(俗名長生果)。上二種,向不產。近年客民于沿海沙地種之。

據筆者研究,清朝后期人口過剩的崇明、海門兩縣共有二三十萬沙上人南遷上海地區,是故,“客民”乃指移居南匯開墾沙灘的崇明和海門沙上人,其后代今天還生活在那里??梢?,上海地區種植花生源自崇明沙上人,這是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3.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記落花生也可能源自崇明

《廣東新語》落花生條:

落花生。草木蔓生。種者以沙壓橫枝。則蔓上開花?;ㄍ鲁山z。然成絲而不能成莢。其莢乃別生根莖間。掘沙取之。谷長寸許,皺紋,中有實三四,狀如蠶豆。味甘以清,微有參氣,亦名落花參。凡草木之實,皆成于花。此獨花自花而莢自莢?;ú簧v,莢不蒂花,亦異甚。予有贊曰:“爰有奇實,自沙中來。以花為媒,不以花為胎?;ㄉ诼?,子結于荄。香如松子,一莢數枚。和中暖胃,乃豆之魁。(屈 大 均《廣東新語·草語·落花生》卷二十七,863落花生,第715頁,中華書局出 版 社,1985年版)

屈大均(1630 ~ 1696)是著名的抗清義士,《廣東新語》就是他晚年的著作。書中所記落花生“谷長寸許,皺紋。中有實三四。狀如蠶豆。味甘以清,微有參氣”,當是南美洲花生無疑。且“香如松子,和中暖胃,乃豆之魁”與崇明志稱花生為“長生果”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朱本中一樣,1653~1659年間,崇明西沙是抗清前沿陣地,而屈大均自始至終是個積極的抗清義士,不可能沒有去過崇明,也不可能不了解崇明,這就不能排除廣東花生來自崇明的可能性。

三、首先引進南美洲花生的是沙上海員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大學教授朱謙之先生根據中國古籍記載,認為梁朝僧人慧深于458年出長江口后到過扶桑國,即今天的墨西哥。又根據國外考古資料,在墨西哥發現了中國大銅錢,漢朝古碑,又在厄瓜多爾境內發掘出土了王莽時代所造貨幣,證明中國人最早到達南美洲。(朱謙之《中國人最先發現美洲大陸》,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四期)盡管我們至今或許永遠不會清楚是哪些中國人、在哪個朝代將中國古錢帶到墨西哥和厄瓜多爾的,但不能否定這個源于考古發掘事實的歷史結論——中國人最早到達美洲。一樣的道理,既然清初崇明等沙上地區種植的花生就是源于南美洲的花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歷史過程全然不清楚,不是同樣可以得出沙上地區的花生是沙上海員從南美洲引進的結論嗎?

猜你喜歡
香芋落花生南美洲
香芋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山西陳醋首次出口南美洲
從亞洲到南美洲
第29屆南美洲數學奧林匹克
香芋粉噴霧干燥工藝研究
各極其妙的《落花生》
各極其妙的《落花生》
——許地山、老舍同題散文《落花生》比較賞析
落花生
《紅樓夢》與“香芋”
南美洲城雕考察小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