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評估 文化前瞻”:打造交流、評估與推介的權威平臺
——2017·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綜述

2018-05-10 07:27儲雙月
藝術評論 2018年2期
關鍵詞: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藝術

儲雙月

儲雙月: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17年12月26日至30日,2017·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以下簡稱評論周)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此次評論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河北傳媒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單位給予協助,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承辦。這個學院派風格的評論周,以“藝術評估,文化前瞻”為主題,定位于以學術性為主,兼顧影視的藝術性和市場性,貫穿“小、精、準”的理念,突顯自己的文化意義和存在價值,從而推動文化藝術智庫體系建設,打造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權威發聲的交流與評估、推介的重要平臺。

評論周從2017年9月19日起進入預熱期,舉行了影片展映啟動儀式,展映了34部藝術性、人文性、趣味性兼具的中外新片和影史經典影片,并邀請《大雪冬至》《愛情郵局》等新片主創舉行媒體見面推介會。在2017年年末為期5天的評論周核心單元,舉行了年度新片(?。┰u估及發布活動,又呈現了主題多元、立意重大的8場學術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和業界知名人士,面對當下國產影視整體競爭力不夠強而進口影片穩步上升的現實,圍繞“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高影視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等話題,在各論壇上紛紛建言獻策,努力促進中國影視人文藝術含量的提升和產業的良性發展,以及優勢學科建設的繁榮與發展。

一、以學術和藝術為導向

影視的評判標準有很多,涉及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可以從這三個層面進行主客觀評定、定性和定量分析。從2015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一舉躍升為緊隨北美市場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國產電影和進口電影在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表現,理所當然地成為重要的評估依據。經濟價值是評估過程中需要客觀分析和定量研究的一個指征,因為影評人、媒體、專家學者構成了多極化評價主體,所以評估過程中還存在主觀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環節。觀眾觀賞消費的主動性,與影評人、媒體、專家學者在話語權上的主導性,構成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激發、相互促動和相互影響。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影片出現“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既叫好又叫座”或“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與影視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相呼應,觀賞消費導向、社會輿論導向、學術藝術導向共同構成了評估導向。這次評論周在偏重于學術藝術導向的同時,兼顧影視作品的觀賞消費導向和社會輿論導向,維持評判的客觀性和中立性。

從最受評估關注的角度,對2017年度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的所有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以及在熒屏和網絡播放的國產電視劇進行優秀作品和單項榮譽的評審。評估終評由專家終評和社會公眾投票終評組成,專家終評委由專家學者、藝術家、網絡影評人、創作人員、經紀人、媒體代表等組成,采取加權平均辦法進行統計處理,具體加權系數為:社會公眾投票(網站、微博)占30%,專家評審投票占70%。

在此屆評論周閉幕式上,發布了各項最受評論關注結果:最受評論關注優秀國產影片為《戰狼2》《岡仁波齊》《芳華》《繡春刀Ⅱ·修羅戰場》《血戰湘江》;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電視劇為《雞毛飛上天》《白鹿原》《情滿四合院》;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進口影片為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美國電影《敦刻爾克》、美國電影《尋夢環游記》;獲得最受評論關注優秀編劇為電影《芳華》的編劇嚴歌苓;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導演為電影《芳華》的導演馮小剛;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制片人為電影《戰狼2》的制片人關海龍、張苗、嵇道清;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攝影為電影《村戲》的攝影師邵丹;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女演員為電影《明月幾時有》中方姑的飾演者周迅;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男演員為電影《引爆者》中趙旭東的飾演者段奕宏;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新人為電影《芳華》中何小萍的飾演者苗苗;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網絡自制劇為《無證之罪》;獲得年度最受評論關注優秀電影電視批評家為饒曙光。入選的作品既涵蓋誠意滿滿的藝術電影,觀賞性和藝術性兼具的主旋律大片,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電影,也有人文歷史內涵豐富深廣的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有些體現了文藝原創的探索性,有些商業大片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和核心價值觀,評估結果對國產影視的商業美學實踐起到引領作用,對進口影片的引進也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二、聚焦: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面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影視肩負的重要使命。開幕論壇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代命題,于2017年12月26日晚隆重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國學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連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莫言,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巡視員周建東,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導演、編劇尹力,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弘石,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于冬,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山西傳媒學院院長王建國等嘉賓出席。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高顯莉,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副院長牛根富、劉宏昌,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等也一同出席。開幕論壇由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主持人梁植主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致

牛根富副院長在致辭中指出,影視藝術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堅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構筑中國影視精神,用激濁揚清的文藝批評為影視創作貢獻力量,是我們舉辦評論周的最大初衷,我們要把評論周辦成新時代影視文藝批評的學術陣地,充分體現影視文藝工作者服務于國家發展的新擔當。

莫言先生用他的三次觀影體會告訴我們評價電影的標準千千萬,每一個觀眾都是潛在的評論者。在影視大量出品的情況下,怎樣讓觀眾去選擇最好的電影,或者怎樣引導觀眾從電影里面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是電影評論的價值所在,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評論周的價值所在。

尹力導演在演講中說,中國電影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的增長期,中國作為電影大國的存在已經毋庸置疑。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在法律框架內有法可依,另一個是對后進人才的培養。饒曙光在發言中說,中國電影進入新時代必須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發展道路;要推進中國電影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深入研究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還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中國大國的崛起做好文化上的準備工作。于冬談到,我國當前正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變,眼下這十年是中國電影最好的黃金十年,只要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就能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丁亞平認為,電影產業經濟體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意義、文化意義,是電影如何和世界說話。一代電影人要保持清醒的態度,發掘并尊重社會的價值思想,專注于影片本身的藝術表達和電影美學,把類型與價值表達做更好的結合,以尋求有市場效應的創作成功。

連輯院長在總結講話中闡述了此次評論周的主旨和意義。他強調指出,文藝評論的重點在于文藝批評,這是一面鏡子,是一劑良藥。我們要通過文藝評論來引導文藝創作,來堅持正確的文藝方針,堅持正確的文藝立場,堅持正確的導向來實現十九大提出的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這樣的精品力作。希望本次評論周的相關論壇能夠開成一個有真情實感、真知灼見的理論會議,開成一個勇于開展文藝批評的理論會議,開成一個為我國影視業解決問題和提出好建議的有價值的會議。

影視評論應該發揮其對影視創作在學術藝術層面的評判、引領與修正功能。面對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現狀,發言嘉賓還提議建設中國影視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并在市場競爭中贏取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

著名導演尹力致

三、影視學界與業界的尖峰對話

來自中國影視學界和業界頂尖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優質創作團隊代表匯聚一堂展開尖峰對話,共話中國影視發展的格局和前景,積極尋找合作的契機。分析和研討的對象,從中國電影編劇、中國電影新勢力、網絡自制劇延伸到火爆熒屏的行業劇,涵蓋當前中國影視界廣泛關注和大眾熱議的話題,讓影評人、媒體代表、專家學者構成的多極化評價主體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觀點交鋒中碰撞出理性激情和思想火花,充分體現我們評論周論壇的創新性、敏銳性和前瞻性。

(一)分論壇一:三方對談——中國電影編劇的成就、困境與突圍

作為首個分論壇,“三方對談:中國電影編劇的成就、困境與突圍”于2017年12月26日上午召開。國內知名學者、編劇、評論家齊聚一堂,參照世界電影編劇的新發展,從類型技巧、藝術表達、社會關懷等角度,為提升中國電影編劇水平貢獻思路與對策。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上海戲劇學院影視學院院長厲震林,編劇、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梅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李二仕,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任、編劇田水泉,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薛晉文,編劇袁媛、游曉穎,影評人虞昕,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秦喜清和許婧、副研究員孫承健和孫萌等參加了論壇。論壇由秦喜清、孫承健主持。

在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電影產量和市場容量大幅度成長的同時,中國電影人也形成了老中青梯隊結構。陳凱歌、馮小剛、張藝謀仍然為中國電影作貢獻,表達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中年導演繼續在執導和監制;新導演、新演員和新的創作力量不斷涌現,有曹保平、薛曉路、梅峰等代表的學院派,有袁媛、游曉穎等代表的新的編劇力量,有短片、網絡電影等創作領域培養的新人。但也存在很多值得警醒的問題:1. 敘事上重故事輕人物,經典類型的敘事仍然是中國電影的短板,類型特征不顯著、不統一,直接影響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接受。2. 跟風現象嚴重。盲目相信跨國題材、跨國合拍就一定能夠生產出讓中國觀眾滿意的好故事;盲目相信“IP”的作用,以致于大量資本和精力用于“IP”采購,沒有真正在劇作上下功夫。3. 編劇的地位、專業素養及人文情懷受到質疑。編劇在整個電影生產鏈條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時常成為電影失敗的“背鍋俠”,他們對電影的貢獻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這對編劇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編劇除了汲取文學的滋養,還必須提升自己的格局和情懷,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被觀眾接受的好作品。4.沒有處理好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應當既要向國外電影學習,也要堅持本民族文化的表達,建構中國自己的世界觀、想像體系和文化體系。

(二)分論壇二:青年矩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新驅動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電影藝術創作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青年影人既受益于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又強力助推中國電影。2017年12月27日上午,以“青年矩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新驅動”為主題的青年學子論壇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副所長趙衛防、研究員高小健作為特邀點評嘉賓出席,16名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青年學子和青年導演參加了論壇。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學系電影專業博士生史力竹主持。

青年學子針對當下青年影人的生存狀況和發展路向紛紛建言獻策,呈現出新氣象、新觀點和新成果。1. 通過類型電影人才、青年跨界導演和演員、影人采訪和FIRST影展等角度,探討了中國電影對青年影人的培養。2. 關注中國電影市場化語境下青年影人反哺電影產業的特殊功用,探討青年明星在“網生代”觀眾群體中的身份符碼,演員轉型導演現象為喜劇電影帶來的類型突破,青年導演與網絡大電影之間的伴生關系為中國電影產業體系帶來的影響,以及青年影人在不斷蓬勃發展的電影市場中的自我表達困境等。3.總結青年影人對藝術電影發展的貢獻。這個分論壇既是對現實產業的一次聚焦,也是對中國電影如何講好故事、做好敘事美學的讀解。

(三)分論壇三:網路自制劇走向何方?——新媒體影視論壇

網絡自制劇近年來異軍突起,因內容新穎、貼近生活而改變了大眾娛樂方式,網絡購買力在某些層面已超過衛視購買力,但弊端也隨之呈現。2017年12月27日下午,“網絡自制劇走向何方?——新媒體影視論壇”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愛奇藝副總裁陳瀟,威銳影業創始人董璦琿,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薛晉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智華,中國傳媒大學信息管理與決策研究所所長戴建華,演員孫茜,制片人譚飛,影評人賽人、張宏宇、圖賓根木匠,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清,副研究員金燕、李強等參加了論壇。會議由金燕主持。

與會專家就國產網絡自制劇取得的成就、問題和未來走向展開了討論,探討在移動互聯業態下新媒體影視發展的多種可能性。1. 網絡自制劇對影視生態造成沖擊,網絡自制劇在演員、題材、主題深度上的變化使其和電視劇的審美差距不斷縮小。2. 網絡自制劇改變了網絡文藝生態,強化和凸顯了網絡平臺的綜合性和兼容性,促進了網絡交互性和傳播性,凸顯了網絡的平民性或民主性。3. 文化自主的權利交到了觀眾手里:從定量掌控發展為海量選擇,觀賞上由固定時空演變為移動時空,從單向接受走向雙向互動,從主題接受走到話題探討,從整體性接受過渡到碎片化消費,傳播和接受上也走向了平等。4. 作為信息產品,用戶基數很大,增量成本和可變成本幾乎為零,使贏利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5. 存在很大提升空間:沒有找到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美學格局和氣象尚未呈現。

(四)分論壇四:行業劇與社會價值觀建構

近些年來,涌現出了一批映射社會變革和道德轉型的行業劇,這是中國電視劇現實主義傳統在新時代的承繼。2017年12月28日上午,以“行業劇與社會價值觀建構”為主題的論壇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上海戲劇學院影視學院院長厲震林,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范子文,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盧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陳友軍,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勝利,編劇余飛、張旸,西南大學副教授付筱茵,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清、許婧,助理研究員王乙涵、黃海貝等參加了論壇。會議由趙衛防和許婧主持。

研討的內容關涉行業劇命名、中外比較,以及創作難點、問題和路徑。1. 當前行業劇流于職場倫理的復雜化、職場風云的內幕揭露、職場生活背景化,應把重點放在人的成長和社會進步上,揭露丑惡之后要有美的升華和提煉,挖掘新興行業劇。2. 創作時需要掌握行業特性和專業常識、職場樣貌和職場生態、行業信仰與行業精神,還需在掌握編劇技巧之外深入行業體驗生活。3. 行業覆蓋面上不均衡、不充分,無視社會中下層職業人士。4. 既存在內容選擇上的不平衡,又顯現出嚴重的重復性而導致精品少,呈現出偶像化趨勢,欠缺現實主義關懷和審美價值。5. 行業劇有其各自擅長表現的價值區間,醫療劇應從醫患關系、醫療行業與整個社會結構的關系等角度出發來建構社會價值觀體系。6. 行業劇不僅需要做強專業性、跳出話題表層、建構審美框架,還應指向社會現實,把社會的負重者、道德楷模作為精英來敘事。這個分論壇既體現出高度的學術敏銳性,又是務實有效的學理探討。

四、用傳承與創新彰顯文化自信

電影史研究、戲曲電影、詩性電影都是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的積淀,而在當下迫在眉睫的是要破除羈絆和思惑,尋找發展中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動力。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堅持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電影中的優秀傳統或者優勢學科的學術傳統,對其進行充分、恰當的挖掘與闡發,從中汲取營養,同時又貫穿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易言之,在傳承與創新中彰顯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一)分論壇五:堅定文化自信,推進學科發展——電影史學科建設研討暨“中國電影藝術史研究叢書”出版座談會

為了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的“中國電影史學派”傳統,電影史學科建設研討暨“中國電影藝術史研究叢書”出版座談會于2017年12月28日下午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衛星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弘石,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酈蘇元,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電影史學家李少白先生的夫人孫承瑾,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楊遠嬰,復旦大學教授周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當代電影》雜志社副編審劉桂清,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蕓,北京電影學院講師劉小磊,叢書策劃統籌、文化藝術出版社副編審胡晉,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趙小青、高小健、秦喜清,副研究員儲雙月、趙遠、李強等參加了論壇。會議由丁亞平和高小健主持。

電影史學科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的優勢學科,有著堅實的學術傳統。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所目前已形成特色鮮明的中國電影史學派。這套叢書不是簡單的“電影史料新發現”,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闡釋,豐富了由李少白、邢祖文等前輩學者開創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史學派電影史研究與寫作的歷史維度,拓寬了電影史學科的歷史內涵,既是電影歷史寫作的積極拓延與創新,也是新語境下中國電影史學派不斷建構發展的生動見證。與會專家全面而深入地闡述了從李少白、邢祖文以來全所治史的傳統與史學傳承性,和其作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重鎮所具有的特色。他們充分肯定了這套叢書在宏觀把握與微觀史敘述相結合層面上所作的努力,又褒揚了其所囊括的產業、本體、國族、類型的敘述視角。他們還就中國藝術研究院以開放心態搭建學術研究平臺,培養青年學者形成中青年聯盟研究的接續,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外,大家還對當下重寫電影史的機遇與挑戰、史學研究活躍而史學評論滯后等多個層面問題發表見解。

(二)分論壇六:戲曲電影——觀察與反思

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戲曲電影獲得了發展機遇,產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升,但在市場上仍困于僵局,各方都在努力探求破繭的對策。2017年12月29日上午,以“戲曲電影:觀察與反思”為主題的論壇舉行。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國家一級編劇、導演韓志君,北京鄉音鄉愁電影院線董事長梁漢森,國家一級導演朱趙偉,國家一級導演鄭大圣,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編導系主任謝建華,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講師楊秀峰,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小健、吳滌非,副研究員趙遠參加了論壇。會議由高小健主持。

與會者從學術到實踐層面對戲曲電影的生存與發展表達了自己的關切和思考。1. 現在大部分戲曲電影拘囿于舞臺觀念,從舞臺觀念向電影觀念拓展和突破的力度不強,未能從市場化角度切入并運用多種電影藝術手段來豐富戲曲舞臺表演。2. 從類型差異入手,尋找戲曲電影與市場對接的可能性。3. 戲曲電影作為戲曲和電影兩種藝術形態的融合有很大的撕裂感,戲曲講究程式語言,電影帶有高度的逼真性,視聽節奏明顯加快的當下電影跟戲曲本身的原始藝術特點是背離的。4. 對傳統戲曲劇目進行電影改編時要提高現實品格,要針砭時弊,有批判精神。5. 戲曲電影的發行渠道主要為國家數字電影平臺和農村院線,觀眾主要集中于農村和二三線城市,應從政策扶持、市場培養和細分等角度解決戲曲電影的市場推廣問題。6. 采取合作、加盟模式穩步推進,開發出戲曲微電影,突破市場困境。

(三)分論壇七:藝術電影的詩性精神

2017年12月29日下午,以“藝術電影的詩性精神”為主題的論壇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著名詩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歐陽江河,著名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新,著名導演鄭大圣、阿年、常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清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蘇丹,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志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吳冠平,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承健、孫萌、李強等參加了論壇。會議由孫萌主持。

詩性情懷是提升國產電影藝術品格的有利途徑,與會專家結合電影對詩性進行了闡釋。1. 在消費時代,馮小剛的女兵詩學、青春詩學因缺乏古老宗教的久遠底色而沒能形成真正意義上來自人性的深刻、清潔乃至恐怖,沒有把真正意義上的力量體現出來。2. 《感光時代》《青紅》《蘇州河》等表現的是憂郁、傷感、殘酷的青春,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小城之春》,這個傳統是第六代導演自覺和不自覺地在血液里面繼承的。3. 創作者不能缺乏對當下現實的關注,不能一味地架空歷史和現實,應該傳承20世紀30年代左翼寫實傳統,有意識地建立自己的美學系統?!兑摺肪褪窃娨猬F實主義與中國類型電影創作的融合。4. 詩性不是文藝腔,而是關乎倫理性、哲學性、社會性,甚至政治性,歸根到底是一種普世性認知,對人性深度的一種認知、發現和藝術化高級處理。5. 詩和電影之間潛伏著的往來通道與暗合處就是相映,也就是意和事的相映,對全部所有瞬間的相映。6. 電影的詩意就是在后現代社會里面對個體心靈、個體記憶的一種保留,一種靈魂的絮語,一種心靈化的表達。

8個學術專題論壇貫穿著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和批判精神,直面中國影視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和阻點,比較和總結其中的得與失、成與敗、優與劣,站在學術、理性、客觀的立場上聚焦問題“開方治病”,真正在找短板中補短板,在謀新篇中開新局,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促使中國影視在轉型中尋求長遠發展的新高度。此后的評論周將再接再厲,打造成為集國際化、專業化、多元化、高端化等特色于一身的學術盛會,發展成為我國影視業界和學界的風向標。

猜你喜歡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藝術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劉少寧《堅守·八步沙》
戚鑫宇《待》《紀念》
葉紫《家書》
紙的藝術
四大網大影視公司核心業務
影視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