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愛之名,托起明天的太陽

2018-05-10 09:49姜桐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生教育

姜桐

摘要: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已經成為教師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針對小學生優良心理素質的培養及心理健康做疏導分析。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困擾人們正常生活秩序的主要病因。小學生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就像初升的太陽,而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讓孩子們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們的神圣職責。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青少年的青春期一般從10歲到20歲這個階段,伴隨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認知世界的不斷完善,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逐漸產生較多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甚至有些學生會產生心理障礙的現象,青春期也被成為青少年性格的“分水嶺”有的學生性格脆弱,有的學生性格倔強沖動,有的學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學生嫉妒心強,唯我獨尊,有的學生嬌生慣養,經受不起一點挫折,更有的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和心理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勢在必行。

小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對生活沒有正確的認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模糊,缺乏處理問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極容易走心理彎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從某種意義來講,健康的心理內涵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據有關報刊資料表明,近幾年來青少年犯罪比例越來越大,追溯原因,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康。當前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危機,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便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培養具備“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新一代。而能否培養出具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則是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的成敗。

一、教師自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1.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業務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將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到日常教學中,融入到班級管理中。作為小學六年級一線教師而言,在教育教學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心得體會記錄在我的班級工作記錄本里,只要班級學生心理發生什么變化,我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得到的效果是什么都會被我一一記錄下來,根據這些事件的處理,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本班學生發展的健康班級模式。

2.“創造性”的開展班級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班級氛圍

傳統的班級管理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所以班級管理必須要有“創造性”,有“創造性”的班集體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能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教師應有師愛,時刻溫暖孩子的心靈。班級教育中只有人人為班集體爭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建設良好的班集體,讓學生徹底樹立“我是班級小主人”的思想,從而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班級口號為:愿與伙伴攜手并肩,徜徉于知識的海洋。建立良好的班級風貌必不可少,班級公約:和諧班集體,互幫互助,團結有愛,積極進取,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在這樣的班級氛圍內,同學們意識到身邊不僅有自己還有他人,班級是由集體組成的,缺一不可,同學之間相互關系,和平友愛相處。持續強化班風,班級34位同學逐漸意識到處處為他人著想。在班級外墻群和班內板報的布置更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班級就是一個遮風擋雨,成為第二個溫暖的家的地方,學生只有通過認知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師生的友愛關系才更有學習的動力,而且通過培養健康的心里,還有意外的收獲,環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發展,班級中不少在四年級有過這樣或者那樣問題的同學,通過班風的影響在一年半之后都有了明顯的改善,之前的壞習慣也不見了蹤影,作為班主任我并沒有可以強調某個人的突出個性與班級班風的沖突,而且從班級的班風發展,班級的管理感染了這些同學,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其實在某些時候,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全部關注以及無時無刻的關愛,表現為可以做一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表現來吸引教師的關注,這是老師就要有意識的觀察,學生是否在學校與同學或者與老師發生了什么,還是家庭因素造成學生的反常舉動。只有教師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及洞察力,才能及早的疏導學生內心的焦慮不安情緒。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還要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老師”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如果教師本身存在心理問題,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呢?所以作為教師,要積極調整自我的心態,創造寬容、樂觀、和諧的“體內環境”,開辟一塊寬敞明亮的心靈綠地,用心去思索學生,竭力尋找他的優點,采取正面的教育,將會從中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享受”。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二、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班級環境

1.教師時刻關注學生身心健康

作為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心理,大多數教師認為小學生心理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迎刃而解。其實,小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師遇到問題兒童時,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是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班主任當做榜樣,會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這對學生會產生較大影響。

2.教師的公平公正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教師辦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還要“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差異,對優等生,多看缺點,辯證性的指出錯誤并鞭策改正。對后進生多看優點。適時適度的進行表揚,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有利于揚長避短。不可感情用事,要認識到只有一視同仁對待學生,學生才會從情感深處,萌發對老師的尊敬和信任。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只有轉變心態,以平和的心態,親切的面孔、充滿愛意的眼神,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往,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盡情釋放自己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向上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范,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老師成為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1.深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主陣地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最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就是師生交往,課堂是學生心理成長的主要空間,教師要用愛心撫慰學生的心靈,用智慧去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學生的向師性越強,越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有益補充

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興趣不能持久,課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天長日久難免會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不良習慣,因此,結合學生生理年齡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講故事比賽、跳繩、賽跑、接力、下象棋、轉呼拉圈……在趣味盎然的活動中,同學們心靈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體建設中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

傳統的班級管理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所以班級管理必須要有“創造性”,有“創造性”的班集體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能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只有人人為班集體爭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建設良好的班集體,讓學生徹底樹立“我是班級小主人”的思想,從而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滿足學生合理需要,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念

1.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要,是小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

由于小學生還處于兒童階段,他們的一些被關愛被重視被需要接受的認知更加強烈,小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學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

2.盡可能地為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

在小學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丑、是非進行判斷、甄別。小學生由于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誘惑的沖動驅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采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于識別,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治療和引導,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無時無刻關注班級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身心健康。

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多層次、全方位追蹤學生心理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涉及的內容包括學生的性格、智力、學習適應性、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家庭情況、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并可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學生自己也可通過心理檔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揚長補短。

總之,小學階段是生長發育的初期,這一時期生理發育很快,而心理則幾乎從零開始,盡管孩子入學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但是這與學校教育階段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礎,一個人的性格、情緒、意志品質、人格、興趣愛好及各種技能等都將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人的潛能(想象力、創造力、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等)也將初步得到開發。我們只有從小抓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2]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3]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J].廣西教育,2005,(Z1)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小學生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我是小學生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