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家莊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診斷及對策

2018-05-10 09:49吳江穎
關鍵詞:診斷心理健康小學生

吳江穎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小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本文以調查問卷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探索白家莊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策,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診斷;對策

一、診斷的起因

白家莊小學于1956年成立,學?,F在一校五址。其中本部北校有三至六年級,教學班30個,學生1040人;教職工73人,是一所示范小學。

學校在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向學生家長下發了一份家長聽課意見反饋表,其中一項內容請家長談一談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或想法,共下發意見反饋表520份,收回506分,其中有56%的家長談到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何通過學校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滿足家庭、社會的需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次診斷試圖以學生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我校學生心理狀況,在充分掌握情況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出適應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個性品質,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奠定基礎。

二、診斷過程

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我們做了調查問卷,主要步驟和過程如下:

(一)調查對象:我校三至六年級的部分學生。(10個教學班,每班調查20名學生,共200人)

(二)調查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隨機抽取的200名學生發放統一問卷進行調查。然后對問卷進行統計,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98份,有效問卷占97%。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在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1、學生缺乏關心別人的意識,索取愛多,回報愛少。有72%的學生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喜愛的食物、父母的身體狀況等等 。

2、學生的閑置物品大多都賣了廢品或扔掉。

3、時尚文化作為新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對少年兒童的影響越來越深遠。調查中,16.3%的學生經常用“酷”這個詞,36.56%的學生偶爾用這個詞?!翱帷弊鳛橐环N時尚在少年兒童中的流行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少年兒童對明星的崇拜、對流行文化的熱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少年兒童缺少真正適合自身的文化,同時也反映出少年兒童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尚不成熟,對于流行文化的追求有著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4、孩子們喜歡由自己設計、主持的班隊活動。有63%的學生的都提出班隊活動少一點成人主導,多一點兒童自主,少一點表演裝飾,多一點即興創造。

5、75.5%的學生受到委屈時為自己辯解;14.5%的學生受到委屈時與人爭吵;10%的學生受到委屈時獨自生悶氣。

6、學校在注重環境,硬件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要努力構建師生平等、互助、合作、友愛、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95%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的環境比較好;92.7%的學生在學校心情愉快;5.3%的學生在學校心情一般;2%的學生在學校心情煩躁。

7、55.4%的學生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訴家長;33.8%的學生心中的秘密可以告訴老師;10.8%的學生誰也不說,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8、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方向,沒有過多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等,造成孩子學習心理壓力過重。調查中12%的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很大;40%的學生周六、周日班上各種特長班,學生渴望在校、在家有更多的自主活動空間。80.5%的學生期末考試時有信心,不緊張;10.3%的學生期末考試時有點緊張;9.2%的學生期末考試時心情緊張。

9、教師在給學生留作業時習慣于一刀切,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完成起來很困難。教師應提高課內教學質量,根據學生情況分別對待,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調查表明90%的學生能夠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5%的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時邊做邊玩;5%的學生偶爾完不成老師留給的作業。

10、學生對教師家長的說教不感興趣,表示消極。例如清明前后,很多學校都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孩子們從聽到消息起就異常興奮。但是,他們的興奮點不是要去瞻仰革命先烈,卻是在想要帶什么吃的、喝的和玩具。老師們在烈士陵園中講了什么,孩子們根本沒記住,他們腦海里留下的只是這次郊游的樂趣。

11、75%的學生希望自己的班主任既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71.5%的學生認為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既是師生關系又是朋友關系。學生十分渴望得到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12、65%的學生做事不成功時,不服氣,再做;20%的學生做事不成功時,請別人幫助;

13、學生的養成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學生的好習慣要早養成,強訓練,嚴管理。調查顯示85.5%的學生對學校的紀律和常規要求能夠自覺遵守;10%的學生有時違犯;3%的學生老師來就遵守;1.5%的學生經常違犯。

14、55%的學生競選干部時認為我能行 努力爭??;12%的學生認為我不行;18%的學生認為當干部要多做事;11%的學生認為無所謂;5%的學生不愿當。

(二)結果分析

1、主觀因素

(1)學生知識面廣,興趣廣泛,但學習內在動力不足,主動性差;

(2)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喜歡依賴別人,任性,做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害怕承擔責任;

(3)追求個人的發展性、獨特性,認同現代意義上的“自我”,但在舒適的環境中缺乏磨練,自立更多停留在心理層面,實際能力不足;

(4)受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影響,生理性發展、心理性發展、社會性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5)接納推崇社會現代觀念,對權利義務、契約、競爭、自然保護、效率、法律等現代價值高度認同,但行動上與思想上缺乏一致;

(6)作為優良傳統文化的承繼者、新文化的宣傳實踐者、不良社會文化的受害者,在民族新文化建設中面臨角色的矛盾與沖突;

(7)積極探索,追求新鮮、刺激、新奇,反感束縛、訓誡、灌輸,文化內涵中體現著進步性、創新性的主流和生命力的本質但對新文化往往有一種盲目性,缺少辨別 。

2、客觀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霸缙诘挠H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边@是麥肯儂(1950)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

我校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和溺愛,此外,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嚴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家長的一廂情愿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時,在教養方式上,也有一部分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觀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慮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錯誤觀念和方式來教育孩子,“方向不對力量大”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隨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缺乏對孩子根本的尊重。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

此外,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這些都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容易使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正是缺乏心理學與教育方面的素養,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來實施教育。有些教師雖然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進行教育的意義,但并不以此來指導其教育行為,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是采用不當的方法,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此外,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學習負擔過重、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緊張的節奏和巨大的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總之,上述各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因此,學生在出現問題時,教師務必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適。

四、我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應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整合模式,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實處。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正確處理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關系

不能用德育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傳授和心理學理論教育。

2、建立并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管理體制

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干部為主體,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學校對教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教師要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創設和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證

學期初制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計劃,組織教師外出學習或請專家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掌握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巧,熟悉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疏導策略,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質去影響學生。積極引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人才,建立以兼職教師為主,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4、深入挖掘資源,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內容的綜合化趨向不斷增強,學校心理健康的內容從關注青少年的認知、情感到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進行教育,通過探索和發現他的潛力來促進其健康成長。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鍛煉心理能力,逐漸使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并在生活、學習實踐中靈活運用,不斷總結提高。如:學會微笑,多角度思考問題,辯證看問題,想自己高興的事;及時轉移、暫時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閉目養神放松法;欣賞音樂法;體育鍛煉法;散步談心法等。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讓學生學會心理保健,學會自我分析、自我體驗、自我完善,自我調適,學會承受挫折,學會人際交往,培養自我承受能力。

(2)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說專門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發揮了“主導性”的功能;則各科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便是副渠道,發揮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個心理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學科都可以針對自己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并通過其教學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滲透、相結合,使之達到互相促進的一個良性循環。

教材的處理與挖掘。

小學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的教材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每位教師都應成為心理咨詢教師。由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廣泛、方式多樣,涉及到學科教學的一切,包括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因此,要求教師轉換其社會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與行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一條心理健康教育線索,并努力實現教學目的觀、教學效益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活動及教學評價方式的進一步優化,整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活動的設計。

這是學科教學的中心。即如何從提高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技能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

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學生要適應教學,從而忽視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

課堂管理與課堂心理環境。

良性的課堂心理環境與管理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課堂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對學生學習具有潛在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在課堂管理上,教師要善于合理應用表揚和批評,注意激勵學生主動地去學習。

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能形成學生好奇、探究、堅持和精細等理智的習慣,發展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狀態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學對學生心理發展的負面影響。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給學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權,調動學生思維,進而使學生達到好學、樂學的理想境界。

學習困難生的個別教育。

由于個別差異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學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級里總有些學習困難生。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作業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5、開辦家長學校,改變家長傳統的教養方式

家長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針對性、主動的提高家長素質,改善家庭教養方式的途徑,它比一些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宣傳對家長的影響更具有指導意義。

通過家長學??梢允辜议L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為國教子的理念,摒棄子女私有、家長制、重智輕德的思想。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通過科學講座、座談等活動,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夠妥善處理孩子某一階段發展所面臨的某些特定問題。尤其讓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他們的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心理規律。對他們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他們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

此外,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其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健康成長。

6、利用主題班會,培養健康心理

對于班主任來說,學生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班級工作開展的難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F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但高年級學生礙于面子,怕人說“出風頭”而又羞于表現自己。為幫助學生沖破這一層心理障礙,我校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了一次“學名人 ? 做名人”——“感動六一”十大名人評選活動。先是帶領學生回顧了姚明、濮存昕等十位“感動中國”的名人事跡,使學生明白:為他人、為民族、為國家而奮斗、而表現,并非“個人主義”,相反應該大力提倡。這項活動,既打消了學生怕遭非議的顧慮,又激發了學生潛在的“表現欲望”,很得學生好評。在這種健康心理的驅使下高年級各項活動中,能自己主持、排練節目,每年的畢業生匯報演出時,我校畢生班學生都能成功地向家長們展示自己的特長,受到社會與家長的好評。

7、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咨詢電話熱線

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電話熱線,心理問題咨詢信箱等,鼓勵學生把心頭的困惑說出來,把煩惱說出來,向老師咨詢,使他們有自己情感的發泄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煩惱,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五、診斷后的反思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注學生差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潤物無聲應該成為教育的最高境界,身教永遠比言教更有效。關心孩子,在孩子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之前,發現他們的優點與潛能的萌芽,發現他們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為與認識基礎,在不動聲色的鼓勵與人格影響之下,為他們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和學校人際溫馨、和諧的氛圍,在他們可能遭遇失敗和挫折時給予鼓勵和支持,這些不僅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教育義務,也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

猜你喜歡
診斷心理健康小學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紅外線測溫儀在汽車診斷中的應用
窄帶成像聯合放大內鏡在胃黏膜早期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我是小學生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