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合育,培養正確的規則意識

2018-05-10 09:49耿程程

耿程程

摘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認識不到位,直到孩子進入小學,規則意識沒有成型。學校教育就應該及時補位,與家長教育共同發力,才能培養出正確的規則意思。其中,家長對孩子問題的正視及對解決方法的踐行,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家校合育;正視問題;正確的規則意識

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關于“熊孩子”的新聞屢見不鮮。規則意識的培養和教育亟待加強,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共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家庭是培養中小學生規則意識與行為的首要最重要的場所。但是眾多“熊孩子”的出現,和學校中沒有規則意識的學生的行為,也證實了某些家長的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也許這個家長本身的規則意識不足,也許是本身的規則意識尚可,但由于對孩子的溺愛,如重男輕女現象的存在,導致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后的集體生活中,規則意識極度缺乏。該生在正常的學習及與班內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出現了極大的障礙。且以我們班小文同學的經歷為例,做以分析。

一、案例簡述

小文是我們班長一個有點賴皮的男同學。他心情好的時候會賴在老師的胳膊上,用臉蹭兩下,拖長了聲叫到:“xx老師,愛您!”像個樹袋熊。但是他的規則意識很差,上課時經常哼歌,問同學與課堂無關的問題,不覺得打擾別人是不禮貌的。他的家庭作業經常記不全,記得住的作業也不好好完成。寫課堂練習的時候,或者自己偷偷地看課外書經常被課外書吸引住,一直沉浸其中。他即便是寫同一行的字,也會寫得大小不一,還經常認為自己寫得很不錯,讓他再練一下某個字,就會嘟嘟囔囔很不情愿。上操的時候,小文經常站得歪歪扭扭,四處看風景,從而跟不上老師的口令。趁老師不注意,他還經常做端著機槍掃射的動作。

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犯了什么錯誤。如果因為不遵守紀律給小組減了分,而被小組成員批評,那就一定會大吵大鬧,甚至會在地上打滾。有時還會掐住批評他的同學的脖子,如果被同學還擊,他就會大哭不止。還隱瞞自己的錯誤跟家長告同學的狀,導致他的家長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在學??偙黄圬?,經常跟別的同學的家長鬧不愉快。他基本上是沒認過錯的,每次情緒爆發之后,老師為了能讓課堂正常進行下去,都是無奈地息事寧人,事后他就像沒事人一樣了。

二、案例分析

班里的同學經過了五年的小學生活,早已經養成了規則意識。即便是特別調皮的孩子,在經過老師的談話教育之后,也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像小文這樣,從一年級到現在仍然沒有成型的規則意識的,實屬少見。同學們已經對他的行為出現厭煩和排斥的表現,同小組的同學也經常找到我,要求把他從組內開除。

我把他行為特點歸結為幾個方面:1.規則意識淡漠,以自我為中心;2.對自己行為不能正確認識,不認為自己會犯錯;3.情緒調控能力差,受不了任何挫折打擊。通過多次電話溝通,及一次鄭重的跟他父母的談話,我發現了小文出現行為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家中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對男孩過于寵愛。小文家里還有一個妹妹,他們倆是龍鳳胎。在同年級的不同班。小文和妹妹分別由姥姥家和奶奶家帶大。姥姥及小文的父母都認為他是男孩,是“天之驕子”,所以極盡寵愛,不加約束。他作為哥哥,卻經常讓妹妹做一些本該是自己做的事。如上輔導班拿書包,打掃家里衛生什么的。小文也沒有打擾別人是不禮貌的

(二)因為小時候發育與妹妹不同步,家長的對小文的要求過低,導致他一直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行為。小文小時候的大動作都比較慢,所以家長們決定讓他慢慢來,規則意識的培養也放慢了。正是受這種“慢慢來,孩子大一點就會變好”的思想左右,學校老師跟孩子父母反映的問題,都被家長有意識地忽略了。導致老師跟家長的溝通收效甚微。孩子直到五年級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最近在同組同學特別憤怒地再次要求把小文開除“組籍”時,也沒有其他組愿意接收他時,他的父母在家長群里被其他家長“群起而攻之”時,才意識到自己的觀念錯了。

(三)隨著孩子的長大,當家長對小文的某些行為不能忍受時,會采取突然的嚴厲行為,如打罵等,讓小文無所適從,從情緒上不能接受,就更容易通過發脾氣來排解不滿情緒,從而產生了惡性循環。而且孩子對這種溝通形式有了心理陰影。因為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導致有些知識點掌握得不牢,每次臨近考試時,他的心理壓力都特別大??荚嚽?,他都會拉住見到的每個老師的手,說他很緊張,怕考試成績不能上90分,回家挨打。

三、指導策略及效果

我仔細地分析了小文家的家庭氛圍和他自身的問題,發現他的問題應歸屬于規則認同不強。如果學生沒有完全認可規則,將會導致他們缺乏遵從規則的主動性,往往會出現僭越規則的行為,不能成為自覺維護規則的主體。家長很擔心講了規則就不能發展孩子的個性自由了。但是講規矩和個性自由發展是不矛盾的。正如涂爾干所說,“自由自在與無法無天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是相互沖突的,因為自由是規定的結果。通過道德規范的實踐,我們養成了一種能夠支配和規定我們自身的能力,這才是自由的全部實在”。

針對小文的情況,我給出了三方面的指導意見:

1.請家長跟小文解釋清楚,原來給小文定的規則為什么跟別人不一樣。讓小文了解父母曾經的苦心,但也讓他知道隨著自己的長大,對事情和道理的理解能力更強了,自律性也應該更強了。規則意識必須要建立起來。但是,不是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家人、老師及同學的監督。

2. 請他做小助手,在課間監督同學們課件紀律和課前準備的情況。在監督過程中,也讓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更加自律。同時,為了擺脫同學的質疑,更要以身作則,改變自己原來的習慣。

事實證明,同學們的態度也從最開始的懷疑,轉變成了信任和支持。小文的工作開展得更順利了。

3.加強體育鍛煉,以加強孩子的專注力練習,同時也培養抗挫折能力。他的情緒在體育課上爆發的頻率還是相對較高的。因為他小時候就有動作不協調的診斷,平時鍛煉又少,導致體型偏胖。帶著小“將軍肚”的他,有時候動作非常不靈活。體育課上分組活動時,有時會給小組拉分。他常常因此崩潰,但卻不愿意加強鍛煉。孩子的爸爸表示愿意抽出大部分的時間來陪孩子鍛煉。經過大概一個月的鍛煉之后,小文的氣色好了很多,體育課上的情緒也穩定了許多。

4.進行21天新習慣養成計劃。跟家長溝通好,在家和在學校都用常規表來進行監督,獎懲結合,每周一評。一開始,小文似乎有點抗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有幾次甚至出現了叛逆地故意犯錯的情況。但是隨著兩個常規表上的“大拇指”越來越多,他也看到了自身的進步,開始愿意主動改成缺點了。他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也更加自信了。

四、后續思考

家校合育,家庭的教育應該是排在首位的,而當家庭教育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時,學校的教育一定要及時的補位。而且,老師一定本著“不放棄一個孩子的態度”跟家長做全方位的溝通,爭取叫醒“裝睡的家長”,而不要讓家長覺得老師是在告狀。家長也應該根據老師的反饋來思考孩子的行為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只是被動地等待孩子長大。我想,這才是家校合育能發揮最大效果的合理方式。

參考文獻

[1]權友慧《“小霸王”變形記》《教書育人》[J]

[2]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