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陶瓷修復方法的探討

2018-05-14 11:23王潤玨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6期
關鍵詞:修復

王潤玨

摘 要:陶瓷修復就是把破碎、斷裂、缺失、剝釉、脫彩的陶瓷,采用清潔、拼對、配補、打底作色、上釉、作舊等技術手段將器物復原。同時,對所要修復的每件陶瓷器,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為它們做好檔案記錄。文章中筆者以修復作品為例,詳細介紹陶瓷修復的標準、方法和作舊方法,并根據筆者的體會進行一些經驗總結。

關鍵詞:陶瓷器;破損;修復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與創造。陶瓷器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隨著時空的變幻,加之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古陶瓷大多已消失殆盡,僥幸遺存至今的又多有殘缺,以致人們無法全面地認識其本來的面目。為使殘破的古陶瓷能充分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就必須將其修復,使它發揮更多的社會效益。

文物修復是保護文物和發揮文物作用的重要手段。我國是文物大國,自文物出現始,修復就應運而生。沒有修復,破損的文物就難以保存。文物既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又有收藏價值、展覽價值、研究價值和教育價值。如2010年10月18日,在南京靜海寺舉辦的“圓明園·靜海寺歷史記憶聯合展覽”中,首次展出了150件圓明園受損文物的修復件,以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文物修復的意義不僅僅是把破碎的文物進行簡單的拼接、復原,更重要的是在保持文物原狀原貌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歷史及其蘊藏的文化內涵,以體現文物的作用與價值。

文章中,筆者以所修復的作品為例,詳細闡述陶瓷修復的標準、修復步驟和和作舊方法,并總結了一些對陶瓷修復的體會。

1 古陶瓷修復的標準

陶瓷修復,就是把破損(破碎、斷裂、缺失、剝釉、脫彩)的陶瓷文物,運用清洗、粘接、配補、打底作色、上釉、作舊等方法,將破損的陶瓷器逐步恢復到原狀的一個過程。陶瓷修復的總原則是天衣無縫。陶瓷修復的具體要求標準如下。

在進行陶瓷修復之前,首先要仔細觀察該器物并查閱有關資料,充分了解其歷史背景和工藝特征,再著手制定修復方案,拍照記錄修復過程后形成修復檔案。此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修復的過程中隨著修復者對所修器物了解的深入而不斷完善的。

在實施修復之前,要充分準備好修復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保持修復環境的干凈整潔,具備良好的自然光線和通風效果。在實施修復的過程中需要養成對所修器物的各種特征,比如年代、窯口、紋飾、裝飾手法等進行文字記錄和拍照記錄整個修復過程的良好習慣。

實施修復的第一步,就是針對不同的陶瓷文物的質地、堅固程度、表面紋飾、附著物的情況進行不同方式的清潔,以免破壞陶瓷文物的原始面貌。針對質地疏松的陶器或者非常容易剝落的彩繪陶、釉上彩等器物,應在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后再清潔,否則會加深破壞程度。另外如果彩陶器物表面有鈣類、硅類等難溶物,或者年代久遠又能反映文物品種的侵蝕物,比如“土銹”“水銹”“銀釉”等,若覆蓋了器物的主要紋飾,那么就需要去除。但因它們具有時代特征,如若無關大雅,也應保存下來。另外,所有粘附在器物表面的歷史遺跡,如絲麻織品、墨跡等都要保留。

實施修復的第二步就是拼對殘片。仔細觀察器物殘片的紋飾、應屬部位、顏色、弧度、厚薄度等特征進行拼對。

實施修復的第三步就是粘接。粘接時應選擇無色透明、粘接性好和抗老化好的粘接劑,粘接縫要緊密牢靠,瓷片與瓷片之間盡量避免高低差。另外,切記就算出現不平整的現象也不可磨平或者銼平錯碴部位,要保持陶瓷文物的完整性。

實施修復的第四步是對已經粘接好的殘器進行補配。其過程必須要以器物原有的手法、樣式、風格、特征和有關影像、圖文資料作為確鑿證據進行修復,不能憑借個人的主觀臆造,要保持陶瓷文物的原真性,即真實性。

另外,根據被修復器物的質地選擇同等強度的配補材料,應選用在常溫下易成形且在短時間內能夠固化但不變形的材料。當然,配補材料也應與后期作色上釉的材料相匹配,二者有一定的結合力。在配補殘器時可以根據器物的胎體顏色加入少許相同色系的顏料(也可以不加),使得配補的部位和器物胎體的顏色相近,這便于后期作色和上釉。配補部位固化后,再打磨平滑,使其在手感上和原器物渾然一體,不能變形、錯碴。另外,配補部位的紋飾要與原器物紋飾保持一致,這需要修復者熟練運用刻、劃、印、剔、堆、貼、鏤、雕等裝飾手法,配補部位的紋飾與原器物紋飾之間不能刻意做作,要銜接得很自然。

需要作色上釉的陶瓷文物,其選用的顏料必須是易溶解、具有良好的遮蓋力、附著力和抗老化力并對原器物無傷害和污染的。而且修復者必須憑借相關可靠材料,對需要作色上釉部位的紋飾、色彩和勾畫手法進行考究,使得它們與原器物保持一致。另外,“釉面”也要與原器物釉面的色彩變化、釉質感相一致,保持自然統一。要注意的是,修復部位與原器物釉面的銜接處應越少越好,即保持陶瓷修復的最小干預性。

除了修復部位表面的釉色、紋飾、質感應與原器物基本一致之外,修復部位的自然面貌也應與原器物相同,這才符合修舊如舊的原則。所以,為使修復部位呈現出與原器物整體相同并且自然的舊貌特征,應適當地進行作舊處理。

陶瓷修復的任務結束后,需要填寫文物修復報告,總結經驗,并將所有相關文獻資料、修復過程所拍的照片一起收納歸檔保存起來。

2 古陶瓷修復方法的詳解

2.1 修復前的準備工作

2.1.1 建立修復檔案

對修復對象的基本情況要了解,比如所屬時代、來源、釉色、胎質、尺寸、造型、重量、紋飾、破損程度等情況,應按照欄目逐個進行詳細登記。在修復前、修復過程中和修復完成后,都要進行拍照存檔。

2.1.2 制定修復方案

修復方案切忌主觀臆測,應先仔細觀察分析所要修復的陶瓷器,運用所學的陶瓷鑒賞知識,有理可依方可擬訂修復方案。根據器物的破損程度、胎質、造型、釉色、紋飾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修復材料、制定修復程序、提出安全的修復計劃,確保萬無一失。如果瓷器破損、殘缺部位無依據可參考,應暫不予以修復。

2.2 古陶瓷的修復過程

實施陶瓷修復的具體步驟有清洗、粘接、配補、打底作色、上釉、作舊等。

2.2.1 清潔

瓷器清潔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用刷子、手術刀等工具加清水粗洗瓷器表面的灰塵、泥巴,再加洗潔精洗去油膩、污垢及斷裂碴口(圖1);第二種是機械去污,即對有些堅硬的附著物用小型超聲波清洗機等清洗(圖2);第三種為化學去污,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溶液浸泡可使“沖口”和“炸底”的污漬慢慢浸泡出來,丙酮溶液浸泡則可溶解曾修復過的瓷器中的粘接部分。另外釉上彩絕對忌用強酸、強堿清洗,以免脫彩(圖3)。

2.2.2 拼對

根據器物的弧度、厚度、顏色、紋飾、形狀等特征進行試拼,用可擦洗的筆寫上記號,編排好粘接的順序?;蛘哂猛该髂z帶將碎片固定牢固(圖4)。

2.2.3 粘接

粘接時要求選用的粘接劑能夠使修復者在拼接時既能有合適的時間來調整殘片與原器物之間的高低差,又能迅速穩固住殘片,因此選用的粘接劑的固化時間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這樣才能為修復出高質量的瓷器打好基礎。對于比較輕薄的殘片筆者一般會用502膠來粘接,對于稍大稍厚重的殘片一般會用浙江黃巖光華膠粘劑廠生產的AAA超能膠,這種膠無色透明且固化速度也比較快。為了便于作色,筆者還會在AAA膠中加入與釉色相近的顏料涂在斷裂處再進行粘接。

粘接是修復高質量瓷器的重要階段,必須做到每粘一塊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如果有一塊錯位,最后都會導致無法合嚴,必然造成返工,耗時又耗力。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來粘接:事前定好方案,統籌全局,一般是從底部或者口沿處開始粘接。粘接時不要涂太多膠水,應將膠水滴在連接處中心,合對時加壓,稍待一會兒再用透明膠帶或者白布帶固定好。此時若膠水溢出應馬上用丙酮擦干凈(圖5)。

2.2.4 補配

有些瓷器有缺損,修復時要進行補配。補配可用石膏進行考古修補(圖6)。若進行展覽修復和商業修復,則要用瓷粉等與AAA膠調和的樹脂來進行補配(圖7)。

2.2.5 打底作色

在補配處上一層光釉,當其表面有光澤后再作色,稱之為“打底”。而作色主要以丙烯涂料或者油畫顏料為主,這種涂料有附著力好、耐老化強度高、顏色鮮明等優點。不過最好使用礦物顏料,因為它對陶瓷器零傷害。但瓷器的顏色大都很豐富,必須調配,只有調配的顏色與原物一致修復出來的瓷器才能逼真。具體作色方法如下。

單色釉是將顏料與釉料調勻,顏色要準確,具體的操作有兩種方法。傳統方法是用毛筆上色,需先試色再上色,不可一蹴而就(圖8)?,F代方法是噴筆(噴槍)上色(圖9),這適用于小型器物或破損細小的部位。同樣也要用先試色,以防偏色。在做單色釉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以釉層最薄、最明亮的顏色為標準調劑涂料,并且每上完一層顏色,待其完全固化后應選用3000目—4000目金相砂紙進行拋光,這樣才可以使修復部位的光滑度和光澤度于原釉面相符。手法要輕,切忌磨破釉面。這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使用,而且也適用于其他品種瓷器的作色和上釉(圖10)。

另外,有些單色釉面會有氣泡、斑點、開片或者棕眼等,作色時應同時進行仿制。

制作深色斑點:在所需部位上用刷篩網和牙刷輕輕撥散開深色涂料,要注意的是斑點不宜過多。

制作氣泡:在最后幾遍上色時用毛筆點上透明或者濁色的小點,待其固化后用金相砂紙輕輕打磨拋光,反復幾次后就會呈現氣泡的效果。

制作棕眼:先用扁頭長針在修復部位上扎出一些大小不一的針眼再作色,密集程度同原器物相近。

制作開片:可用描筆勾勒畫出開片,但畫工不好的話易被肉眼識破,所以最好采用手術刀等利器刻出裂紋的方法來制作開片。填入顏色后再上光釉,效果會真實的多。

2.2.6 上釉

用毛筆或者噴筆在已作好的顏色的器物上光釉,當器物表面有光澤即可(圖11)。

2.3 古陶瓷作舊的方法

通常年代久遠的古陶瓷器表面會有銹蝕的斑塊或者風化、剝釉、脫彩、破碎等現象。修復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舊貌特征,并且要保證修補部位與原器物整體的自然統一。陶瓷器作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2.3.1 瓷釉光澤處理

古陶瓷器因年代久遠,釉面變得溫潤柔和,不如新的陶瓷器釉面光亮,為了修舊如舊,筆者常用2000目以上的金相砂紙在修復好的釉面上輕輕打磨,使之光澤度減弱。

2.3.2 釉面銹蝕制作

古陶瓷器因受環境天氣等長期作用的影響又或者因為長期埋藏在地下遭受了自然侵蝕,釉面表層出現了各種變化,常見的變化有土銹、水銹和銀釉。

土銹:是因為陶器長期在地下埋藏,受到土中水和酸堿鹽的侵蝕,使器物上附著了堅硬牢固的泥土。

水銹:瓷器表面有些顏色呈鐵紅或銅綠色。這是因為長期埋藏在土中的瓷器受到碳酸鈣鎂鹽類、氧化鐵和碳酸銅等物質的侵蝕,使器物表面沉積了灰白色的物質。

銀釉:主要是瓷器釉色中的鉛受地下環境的影響而生成了一層銀白色金屬光澤的物質,這是一種金屬氧化物。

以上這幾種釉表面的銹蝕修復時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操作。對于土銹,將處理過的黃土與光釉混合,適當地撒在修復部位,待干透后即成土銹。也可用膠與泥漿混合再配合鐵篩網和牙刷刷出點狀或斑狀土銹。而水銹可將光釉和少量502膠水噴或刷在需要作水銹的部位,然后將滑石粉撲撒其上,用水噴濕,即可呈現灰白色。因為502膠水遇水后泛白。至于銀釉可采用光釉中加銀粉調勻,刷噴在器物的修復部位,反復做幾次,或者吹上一點黃土,出現銀釉的效果會很逼真。

3 結語

通過這幾年在單位陶瓷修復室的實踐工作,筆者對陶瓷修復深有體會。筆者認為要想做好陶瓷修復這一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為細節是體現陶瓷修復者水平高低的關鍵。這就需要修復者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重要的步驟,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影響下一步工序的實施,從而造成原有部位和修復部位的反差,細節處就很容易露出破綻。例如,在作色和上釉過程中,瓷器表面沾有一些細小的灰塵和毛毛,如果修復者沒有注意或者忽略這一細節,就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功虧一簣。而且還易被人看出修復痕跡,無法達到修舊如舊的原則。當然修復者也不能“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筆者認為為了保持修復者的陶瓷修復技術的連貫性和熟練性,需要長期進行陶瓷修復這一技能的訓練,并且在修復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平靜的心情,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個中滋味只有修復者自己獨立完成整個修復過程時,才能夠體會修復成功時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這些年的修復經歷中,筆者深深地認識到修復不僅僅需要提高技術,更需要對古陶瓷的文化內涵具有深入了解。因此,陶瓷修復這一技能的提高離不開修復者陶瓷鑒賞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所以,陶瓷修復者在不斷提高自己技能的同時,也應認真學習陶瓷鑒賞的相關知識。

猜你喜歡
修復
關于提升架空地線斷股修復工作安全性的研究楊暘
燃煤電廠濕法脫硫漿液循環泵耐磨修復新技術簡介和應用
青銅器鑒定與修復初探
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中外比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復
現代道橋工程出現混凝土裂縫的原因探析及修復對策分析
自體骨游離移植修復下頜骨缺損的臨床研究
營口市典型區土壤現狀調查與污染土壤的修復
淺談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復技術
試論藝術教育的創新與修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