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鑒國外經驗推動生態城市建設

2018-05-14 14:17于世梁廖清成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宜居城市美麗中國生態城市

于世梁 廖清成

[摘要]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有著豐富的經驗,一是注重城市規劃設計,二是重視自然資源循環利用,三是引導公眾參與,四是嚴格依法管理。建設生態城市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盡管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推進生態城市建設,要汲取國外成功經驗,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做好城市總體規劃、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發揮地區生態特色、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等方面,探索適合地區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

[關鍵詞]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18)01-0126-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推進綠色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生態城市,是推進綠色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推進生態城市建設,要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充分汲取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稟賦和現實條件,積極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

一、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

生態城市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英國的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田園城市”。1898年,埃比尼澤·霍華德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可以把一切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的優點和美麗,與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建設一種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即“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1]P6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Man and the BiosphereProgramme)中首次提出現代“生態城市”概念,并將生態城市定義為:借鑒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加強城市系統內部的循環與優化,實現物質與能量的高效利用,從而盡可能地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對自然界的侵害。同時,充分利用與城市相依的自然力,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諧的、經濟高效的、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形式,形成自然、城市與人融為有機整體的互惠共生的結構。[2]

由此可見,生態城市并不是簡單地追求城市的環境優美,它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建成的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布局合理、自然生態保護良好、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宜居城市。

在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中,新加坡是最成功的城市之一。歷史上,新加坡曾經是一個街道擁擠、公共衛生極差、居住環境惡劣的城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上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開始實施“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兼顧,節約能源”的城市發展政策。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今天的新加坡已經成為自然環境優美、干凈整潔衛生、資源高效利用的國際知名“花園城市”。新加坡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

一是注重城市規劃設計。新加坡僅有719.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可謂寸土寸金。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建國初期政府聘請了多名國內外專家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為城市整體布局、城市發展規模、土地合理利用、交通網絡建設、產業發展戰略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新加坡城市規劃,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護有限的城市綠地和自然區域,新加坡城市建筑采用高密度設計,企業、商業和住宅區大多與公共交通網絡相連接。新加坡城市規劃還充分考慮利用原有的綠地、森林、河流、海岸等自然生態條件,來擴大城市綠色面積和自然空間,并通過最大限度地保持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古舊建筑原貌,來增強城市的歷史氛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二是重視自然資源循環利用。新加坡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水和大多數工業原材料都依靠進口。如何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是新加坡始終面臨的難題。為此,注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就成為新加坡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例如,在水資源方面,新加坡曾經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倒數第二的國家,其生活用水幾乎全部依賴進口。[3]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問題,新加坡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實現水資源的收集和循環利用,包括要求非居民用戶安裝節水設施,新建筑安裝的抽水馬桶必須使用低容量水箱,擴大城市積水區域,設立雨水儲水池,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再利用等。又如,新加坡在資源再循環利用過程中,通過給居民發放專用垃圾袋和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放置廢品回收箱,對紙張、塑料、金屬罐、玻璃瓶和舊衣服等可再生資源進行回收。

三是引導公眾參與。公眾是城市建設的參與者、環境的維護者和發展的受益者。生態城市建設既要政府的大力主導,更離不開公眾的共同參與。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新加坡采用多種形式來引導公眾積極參與。例如,在保護城市環境衛生方面,采用了包括將環境衛生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針對住宅區制作不同的宣傳畫冊,針對外國游客編寫不同語言的宣傳資料等方式來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此外,還通過開展環境清潔活動,來強化市民的環境意識,培養市民自覺維護城市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自建國以來,新加坡政府發起過“反吐痰運動”“取締亂拋垃圾運動”“保持新加坡清潔”“防止污化運動”等幾十次全國性活動。[4]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公民的環境素質。

四是嚴格依法管理。新加坡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在國家環境局負責執行的法律條例中,涉及環境衛生的就有《環境公共衛生法》《環境污染控制法》《公共清潔條例》《一般廢物收集條例》《環境衛生實施準則》等。其中1968年頒布的《環境公共衛生法》是新加坡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法律,先后進行過多次修訂。這部法律對保護公共環境衛生進行了全面的規定,并對違法行為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標準。例如,2014年修訂的《環境公共衛生法》,將亂丟垃圾的罰金提高了一倍。根據新修訂的法案,第一次亂丟垃圾最高罰款2000新元,第二次最高罰款4000新元,第三次最高罰款1萬新元。[5]完善的法律和嚴格的管理,使得新加坡能夠長期保持城市的干凈、整潔和衛生。

科學的城市規劃、高效的資源利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公眾的積極參與,是新加坡生態城市建設的幾項關鍵措施。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生態城市”概念之后,這一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不少城市開始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美國的伯克利、巴西的庫里蒂巴、日本的北九州、丹麥的哥本哈根、德國的弗萊堡市等都先后建設成為世界公認的生態城市。這些生態城市的建設實踐,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是生態城市建設要不斷完善國家立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制度保證。新加坡就是通過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使其能長期保持城市的干凈、整潔和衛生。美國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生態城市建設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包括《清潔空氣法》(1963年)、《噪聲控制法》(1972年)、《資源保護和回收法》(1976年)、《清潔水法》(1977年)、《污染預防法》(1990年)和《環境教育法》(1990年)等等。

二是生態城市建設要切實做好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未來藍圖,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國外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往往以一個生態項目或生態領域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例如,被聯合國命名為“最適宜人居的城市”和“巴西生活水平指數最高的城市”的巴西南部城市庫里蒂巴,其城市總體規劃就是堅持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模式,以城市公交路線所經過的道路為中心對土地進行分區建設。正是這種建設模式,避免了城市擴張過程中交通擁堵問題的發生。

三是生態城市建設要著力解決重點問題。生態環境重點問題往往是制約城市生態建設的最不利因素,重點問題得到解決,城市生態質量將發生大的飛躍。北九州是日本四大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發展帶來的大氣污染曾使其獲得了“七色煙城”的稱號。為此,北九州將治理大氣污染作為城市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年堅持不懈的環境治理,使今天的北九州由“七色煙城”變為“星空城市”,1990年成為日本首個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獎的城市。

德國魯爾礦區,曾經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隨著石油、核能的廣泛應用,煤炭需求量大幅減少,魯爾礦區開始走向衰落。如何處置大量因停產而廢棄的廠房和建筑,成為魯爾礦區轉型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面對這一難題,魯爾礦區選擇了將廢棄的工業區改建成休閑公園,將廢棄的廠房改造成博物館、藝術館。正是因為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設想,使魯爾礦區變成了今天的“歐洲文化之都”。

四是生態城市建設要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國外生態城市建設十分重視公眾的參與,通過公眾直接參與城市生態建設,不斷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培育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例如,丹麥的哥本哈根,從1997年開始將每周六確定為“生態產品交易日”,規定市民在這一天可以攜帶各種生態產品在市區中心廣場進行交易,以此來鼓勵綠色生態產品的生產。此外,哥本哈根還通過在學校課程中設置生態建設方面的內容,對學生和家長進行生態項目培訓,吸引學生及家長參與生態城市建設項目。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粗放式、掠奪式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資源能源緊張、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給城市帶來的壓力,已經開始影響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綠色、低碳、高效、清潔和可持續為特征的生態城市發展模式,以及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案例,給我們提供了重要參考,建設生態城市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新目標。

1984年12月,“首屆全國城市生態學研討會”在上海的成功舉行,開啟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之旅。1988年,江西省宜春市在全國率先開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邁出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步。[6]1988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決定》,提出城市環境保護逐步由定性管理轉向更為科學的定量管理,制定了包括大氣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噪聲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置和綠化五個方面共20項考核指標,并將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列為考核市長政績的重要內容。這些規定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重要的組織保證。

進入新世紀,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為了加強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引導、規范和考核,多項政策法規相繼出臺。2000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全國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的建設目標。2003年5月,國家環??偩职l布了《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2007年進行了修訂),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等方面制定了生態省、市、縣建設指標體系。2005年12月,國家環??偩职l布了《全國生態縣、生態市創建工作考核方案(試行)》,提出了全國生態縣、生態市創建考核的具體標準。2007年6月,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試點城市的通知》,決定青島、南京、杭州、威海、揚州、蘇州、紹興、桂林、常熟、昆山、張家港等為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試點城市。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作為全國試點省市。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7]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為進一步做好城市工作和推進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

建設和諧宜居的生態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976%的地級(含)以上城市和80%的縣級市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8]經過幾十年探索實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成效開始顯現。2006年,國家環??偩质状蚊K省張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陰市為國家生態市,上海市閔行區為國家生態區,浙江省安吉縣為國家生態縣。2016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授予徐州、蘇州、昆山、壽光、珠海、南寧、寶雞等7個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9]截止2016年10月,全國共有147個地區獲得“國家生態市(縣、區)”稱號。[10]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11]P56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6)》,對全國284個城市2014年的生態建設效果進行了評價。數據顯示,在清潔能源使用、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環境污染綜合治理,以及城市綠化、空氣質量、河流水質、節能降耗等方面,還有很多城市沒有達到生態城市的建設標準。例如,在單位GDP能耗方面,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值為0.99噸標準煤/萬元,參與測評的城市中有133個城市超過了《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修訂稿)》中規定的小于0.9噸標準煤/萬元的標準。又如,在清潔能源使用方面,我國地級以上城市主要清潔能源使用率平均值為7.83%,清潔能源使用率超過50%的僅有一個城市,超過20%以上的也僅有15個。[12]

此外,一些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突出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基礎設施翻修不斷、大街小巷秩序混亂等問題在不少城市依然存在;一些地區在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過程中平山毀地填湖造城,造成城市森林、綠地、水域面積大量減少,使得遇洪遇水遇雨必澇成為常態;還有相當數量的城市水土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惡化,垃圾圍城蔓延;出行難、停車難、上學難、看病難、求職難等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城市的“通病”。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市生產生活,損害了城市形象,而且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城市病”,為人民群眾創建美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已經成為新時期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

三、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措施

建設環境優美、清潔低碳、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生態城市,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泛,自然生態、人文風貌千差萬別,城市基礎、發展條件參差不齊,但是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共同目標。推進生態城市建設,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汲取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在做好城市總體規劃、破解城市發展難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發揮地區生態特色等方面,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

(一)做好城市規劃,構建城市合理生態布局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土地資源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5修訂)》規定,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

做好城市規劃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宜居型和諧社會為重要目標的社會形態。[1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盵14]大量事實證明,過分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最終將影響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內不少地區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帶來沙漠化加劇和遇洪遇雨必澇的慘痛教訓,值得深刻反思。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生態城市建設的落腳點在于突出城市的生態功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強調對自然生態的合理利用和開發。只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意識,才能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做好城市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原則。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將直接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好的城市規劃要有前瞻性,要為城市未來的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否則城市將始終處于重復拆建、修修補補的惡性循環中;好的城市規劃要具體務實,要根據城市的自身條件和特點,采取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發展戰略,科學規劃實施利民生、有效益、易操作的建設項目,否則就有可能出現雜草叢生的“爛尾工程”和閑置不用的“政績工程”;好的城市規劃要突出生態效應,注重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注重城市森林、河流、濕地、湖泊、綠地等自然生態的利用和保護,注重城市污水、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利用,注重城市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水體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做好城市規劃要把握規??刂瞥叨?。城市規模越大、城市人口越多,城市面臨的自然生態承載壓力就越大。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將大量快速進入城市,如果對這一趨勢不加以控制,當城市規模和城市人口達到甚至超過一個城市的自然生態承載能力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能源短缺等城市問題將隨之出現。這不僅會影響城市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還有可能導致城市原有自然生態優勢的喪失。因此,城市規劃應當把握規??刂瞥叨?,在對城市的承載能力進行科學評估和測算的基礎上,劃出人口和生態“紅線”。例如,最新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就提出,到2020年將北京市常住人口規??刂圃?300萬人以內,全市生態控制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73%,城鄉建設用地壓減到2860平方公里。[15]

(二)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城市發展突出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活動的方方面面。城市工作千頭萬緒,城市問題錯綜復雜,善于發現問題是做好城市工作、解決城市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為此,城市管理者應當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深入基層社區開展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收集公眾對城市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并對收集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詳細、準確的數據和信息。

[JP2]堅持問題導向,要著力解決重點問題。重點問題是指那些影響城市宜居環境、制約城市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例如,缺水、霧霾、干旱、水澇、沙漠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能源短缺等生態問題,以及出行難、停車難、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等社會問題,依然是目前不少城市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解決城市重點問題,需要城市管理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想,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加強組織領導、匯聚各方力量、開展協作攻關,最終實現標本兼治。

堅持問題導向,要設法破解難點問題。制約生態城市建設的重點問題,往往也是難點問題。城市問題錯綜復雜,它涉及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方面面,這也是城市公共衛生、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社會矛盾等“顯性”問題長期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的重要原因。盡管不少地區經常開展各種專項整治行動,但這種“運動式”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最能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解放思想、增強才干、開拓創新,用科學的態度、先進的理念、專業的知識去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

(三)引導公眾參與,實現城市共建共治共管

“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建設生態城市,需要匯聚眾人的智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7]為此,城市管理者應當轉變觀念,改變工作思路,在制度設計、宣傳教育、渠道拓展等方面為公眾參與城市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要完善公眾參與制度?!皼]有規矩,不成方圓”,保障公眾對城市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和制度。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全面支持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專門立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盡管有相應的條款,但只是對公眾行使監督權作了原則性的規定。2013年《南京市城市治理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首個保障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市政設施、市容環衛、道路交通、生態環境等公共事務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的實施,對推動公眾參與城市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借鑒南京市的做法,國家應當加快制定支持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相關法律,以此來確立公眾的權利和義務。

二要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建設生態城市,需要公眾有較高的生態素質,而加強宣傳教育,是增強公眾環境意識、提高公眾生態素質和培養公眾良好習慣的重要手段。生態環境教育要常態化,不要搞“運動式”,要真抓實干不要搞形式主義。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利用好廣播、電視、報刊、墻報等傳統媒體,又要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學校應當重視環境課程的教學,把做文明市民、維護公共衛生、保護自然環境等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不斷增強學生講文明、講衛生、愛護環境的自覺性。社區應當結合居民的特點精選宣傳教育內容,既要重視政策法規的宣傳,又要重視生活垃圾分類、節水節能節電、公共環境衛生保護等內容的宣傳。

三要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目前,公眾參與城市治理,主要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參政議政,或通過聽證會征求市民代表意見等間接方式來進行。由于公眾直接參與的渠道有限,對一些影響城市居住環境和城市發展的重大決策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造成近年來不少城市在一些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引發公眾集體抗議的重要原因。保障公眾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需要有暢通便利的渠道,城市管理者應當樹立群眾意識,創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傳統渠道和網絡平臺的作用,不斷拓展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

(四)堅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態城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7]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建設特色生態城鎮,需要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自然條件和文化傳承,選擇建設模式、做好城市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一要選擇城市建設模式。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可分為“重建型模式”和“改造型模式”。重建型模式,主要適合植被稀少、環境退化、生態脆弱等自然生態條件較差的地區。美國的艾克森城、阿聯酋的馬斯生態城、我國的中新天津生態城等均屬于這種模式;改造型模式,主要適合自然生態條件良好且沒有遭到破壞的地區。德國的弗萊堡、巴西的庫里蒂巴和我國的張家港等則屬于這種模式。[16]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生態條件和城市發展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各地應當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二要做好城市功能定位。生態城市并不是簡單地追求城市綠化和環境優美,它更加強調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城市秩序井然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不同地區自然生態條件存在的差異,是打造各具特色現代城市的有利條件。生態城市的形態多種多樣,它包括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循環經濟型、景觀休閑型、綠色消費型、綜合創新型等。[11]P13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國家、其他城市的做法,要根據自身條件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再選擇一種形態作為重點目標,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三要突出城市地方特色。地域性、多樣性、差異性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國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相似的城市規劃、相似的城市設計、相似的城市建筑,破壞了城市原有特質。古建筑、古園林、山林草地、小橋流水、荷塘月色等代表不同城市風貌的山水人文建筑,很多已消失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生態城市建設強調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原有的自然風貌和歷史人文景觀,更能彰顯一個城市的獨有魅力。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好城市現有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歷史文化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

建設低碳高效、環境優美、清潔衛生、和諧宜居的生態城市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我們要把創造美好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堅持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城市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英〕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金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王春艷,孔永波.國內外生態城市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科技,2010(14).

[3]陶杰.新加坡如何解決水的后顧之憂[N].經濟日報,2014-04-24(13).

[4]張詩雨.發達國家的城市治理范式——國外城市治理經驗研究之三[J].中國發展觀察,2015(04).

[5]趙穎.亂丟垃圾最高罰一萬新元[N].新民晚報,2014-02-19(A14).

[6]鄭榮林.一城山水,打造可以深呼吸的城市[N].江西日報,2016-09-01(A1).

[7]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2-23(001).

[8]曹紅艷.未來生態新城怎么建[N].經濟日報,2017-07-05(13).

[9]林培.首批7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名單公布[N].中國建設報,2016-02-01(01).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EB/OL].http://www.mep.gov.cn,2017-10-06.

[11]劉舉科,孫偉平,胡文臻.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12]常國華.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熱潮中的冷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28(008).

[13]周國富.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N].人民日報,2010-08-06(016).

[14]杜尚澤,丁偉,黃文帝.弘揚人民友誼 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N].人民日報,2013-09-08(001).

[15]朱競若,王昊男.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9-30(02).

[16]何碧波,黃凌翔.重建與改造——國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生態經濟,2011(12).

猜你喜歡
宜居城市美麗中國生態城市
2022年熱門宜居城市長沙名列第一
宜春吟
北上廣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中國城市發展
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 蘇州逆襲排內地第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