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尋甸脫貧攻堅中的思路研究

2018-05-14 12:45盧曉東
新絲路(下旬) 2018年7期
關鍵詞:貧困戶農產品農業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對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p>

尋甸縣的農業產業化扶貧主要采取“黨支部+”的形式開展,“+”的內容可以是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閑置資金投注、土地流轉、農副產品銷售、合作經營、務工等組合,其對象可以是企業、合作社、公司、經銷商等。將扶貧資金以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注入企業、合作社和產業大戶,每年由合作社(企業)拿出股本10%左右作為分紅,兩年后貧困戶自主選擇是繼續合作還是原額退還入股資金。經調查:截止2017年底,全縣共有農業企業140戶,幫扶貧困戶15990戶53620人,基本覆蓋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企業幫扶以群眾熟悉、操作簡單的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其中,養殖企業109戶,幫帶貧困戶10863戶36055人,種植企業31戶,幫帶貧困戶4127戶12565人。

一、尋甸縣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困境

1.貧困戶主動參與意愿不強

目前的產業扶貧模式下,大多數貧困戶與合作社(企業)的聯結紐帶僅限于股金分紅,能到合作社打工的很少,也難以持續,除了合作期間的股金分紅外,貧困戶很難參與合作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貧困戶自身的發展帶動有限,發展潛力挖掘不充分,一旦合作關系解除,貧困戶返貧的風險依然存在。

2.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

尋甸縣的合作組織主要以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為主,以小型、松散聯合為主要形式,組織化程度不高,運作不規范,有的甚至才剛剛組建??傮w上抗市場風險能力弱, 市場競爭乏力,一旦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難以為農戶提供價格保護時,就會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扶貧產業同質性高

尋甸縣的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傳統產業大都相似,很多農村主導產業仍是傳統農業,并且多數地區產業結構相似,特色產業不強。產業發展相同,受市場波動影響大,容易導致農產品供需失衡,“增產不增收”風險增大,會打消貧困戶參與產業化扶貧的積極性。

4.扶貧產業鏈條不完善

尋甸縣產業扶貧開發還是以傳統的種養產業為主,產業發展還停留在初級的原料供應階段,專業合作社(企業)更多的是進行簡單的初級生產,儲存、加工、銷售較少,一些大宗農產品和優勢特色產品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層次不高,產業效益總體不明顯。

5.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尋甸縣的貧困人口以“插花”或相對集中的形式分布在各鄉鎮(街道),總體上是山區、半山區貧困人口較多,這些區域也是生存條件較差,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地方。以機耕道路、農業物流設施、通訊設施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水利化程度不高,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全縣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低產田,高產穩產農田較少。

二、尋甸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

1.明確農業產業化扶貧方向

牢固樹立抓扶貧必須抓產業的意識,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依托資源、突出特色、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借鑒成功經驗,走好“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能人+農戶”、群眾入股分紅等發展模式,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為引領,認真貫徹落實有關脫貧攻堅的各項措施,努力將尋甸建成煙草之鄉、馬鈴薯之鄉、牛羊之鄉和蔬菜之鄉,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同時,要結合發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大力推進紅色文化、民族風情體驗,發展農家樂、農耕文化體驗等鄉村旅游業,力爭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產業。

2.創新產業合作模式

要不斷探索產業扶貧合作新模式,讓貧困群眾深入參與扶貧產業開發,形成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1)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將沒有發展能力的農村閑置土地集中起來,采取入股、租賃、轉包、互換、托管等形式,引進外來老板進行產業發展。農戶在享有分紅、土地出租等收益時,還可以選擇到合作社就近務工,農民既是股東又是產業工人,這樣就可以提高農戶的參與熱情,提高合作社的增產效益。

(2)畜禽代養合作模式

對于缺乏生產技術的農戶,可以以畜禽等生產資料入股合作社(企業),或者認購合作社(企業)畜禽,由合作社(企業)代養,農戶享受合作社(企業)收益分紅。農戶也可以進入合作社(企業)務工,增加收入,學習新技術。

(3)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對于有發展能力,但缺乏銷售能力的貧困群眾,引導和鼓勵企業與其簽訂購銷合同,以銷定產,實行“小規模,大集群”的發展模式,將貧困戶作為企業的原料基地,解決農戶銷售難的問題。

3.提升農民自身發展潛能

農民是發展產業的主體,扶貧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支撐,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水平與效益。

(1)提高貧困戶的發展動力

發展產業、提升產能,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在于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要圍繞扶貧產業規劃制訂培訓計劃,通過培訓提高貧困戶的整體素質,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使其能自覺地運用科技致富。要創新培訓方式,通過開設農家課堂、外包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村鎮開展現場教學等,對貧困農民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

(2)發展壯大農村致富帶頭人

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返鄉創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是未來農業的主體,也是農業的希望。他們雖然不屬“貧困戶”范疇,不是扶貧攻堅的對象,但他們身處基層,扎根群眾,對其它農民脫貧致富起著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接受能力較強等優勢,對其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培訓,使其逐步成為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業理念創新的“先鋒”、科技成果轉化的 “橋梁”,成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生力軍”與“帶頭人”。

4.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肩負著信息引導、市場開拓、產品研發、科技創新、服務貧困戶的責任,是農業產業化扶貧的關鍵。

(1)加強合作社管理

對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規范化管理,將支持重點放在與廣大農民聯系緊密、運作良好,尤其是能夠真正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合作社上。對扶貧合作企業的競爭力、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等情況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營造良性競爭機制。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突出重點,對那些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資源支撐面廣、市場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貧困人口受益比例大的龍頭企業加以扶持。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為基地農戶開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提供服務。

(2)發展和引進新的合作組織

支持、鼓勵條件成熟的地方創辦新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農民在發展產業時能夠通過“抱團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規范管理、提高效益。通過在農戶間流轉承包地,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實現家庭經營規模的擴大;通過土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開展農業合作生產。要以農業園區、都市農莊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為平臺,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專業化招商,引進一批有實力、善管理、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引領特色農業發展。

5.提升扶貧產業市場競爭力

隨著扶貧產業的發展,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也將日益凸顯,提升扶貧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是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1)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

建立涵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建設,把標準化貫穿于產前的種子、種苗、化肥、農藥、飼料等生產資料的選用、產中栽培、飼養等技術規程的操作以及產后加工、包裝和產品質量檢驗,將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軌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建立健全農產品縣鄉監管體系,重點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認證,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實施產品品牌化建設

以做優做精為導向,加大投入,強化扶持、引導先進技術推廣和基地建設,推進馬鈴薯、蔬菜、林果、生物藥業、淡水養殖、現代種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強化農產品標準化、精深化、差異化加工,充分發揮農產品文化內涵。積極組織尋甸農特產品參加各種展銷、推介、宣傳活動,大力提升尋甸農特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推動尋甸農特產品外銷;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制作 “尋甸特色農產品”“尋甸映象” “尋甸味道”等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包裝盒,指導其他企業農產品包裝及宣傳推介,根據農產品的類別及客戶需求進行組裝,提高農產品的檔次。

(3)延伸扶貧產業鏈條

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農產品流通、加工、物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將營銷鏈條延伸到上游的農產品生產和下游的倉儲、運輸、加工、配送等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造提升現有企業,支持各種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優先項目供地、增加信貸投入、實行參展補助、實施稅收減免。

(4)積極發展農村電商

要積極加大農村電商建設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協調作用,實施廣泛而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廣播電視、電話等手段,建立起覆蓋鄉鎮、村社的農村信息網絡。多方對接,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農產品銷售,搭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平臺,將尋甸特色農產品引入電商平臺,實現網上交易品牌化、市場化、信息化,擴大尋甸農產品銷售渠道,依托基層社區綜合服務網點,發展壯大農村電子商務網絡。

6.完善扶貧產業發展保障機制

在扶貧產業發展中,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積極合理地用好政策杠桿和各種調控手段,廣泛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凝聚推進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1)強化扶貧資金管理使用

在現行扶貧資金管理體制下,資金使用必須實行“陽光工程”。依據全縣扶貧開發的總體要求和年初制定的計劃,全縣一盤棋,統籌安排,捆綁使用,確保重點,突出效益。嚴格執行公告、公示和報賬制度,接受群眾監督,保證扶貧資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個環節公開透明。扶貧資金要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專戶儲存,避免資金外流和挪作他用。建立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的檢查、監督機制,對其進行階段性審計,以避免扶貧資金隨意變更、滯留、擠占和挪用。

(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以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重點,國家經濟技術部門為依托,農民自我服務為補充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實加強縣、鄉農技、植保、種子、畜牧獸醫、農機、氣象等服務網絡;完善縣、鄉、村農業專業協會,為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深化農村供銷社和農村信用社改革,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建立以縣級門戶網站為中心,連接農業專業網站,以鄉鎮村社信息為終端的全縣“綜合農業經濟信息網 ”,為農民提供多方位信息支持。

(3)加強村級組織建設

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是搞好貧困村整村推進的關鍵。貧困村之所以貧困,除自然、歷史等因素外,缺乏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和一個大公無私、勤懇為民的領頭人也是重要因素。所以,必須加強貧困村的村級組織建設,把自我創業和帶民致富能力強的優秀黨員選到領頭人的崗位,形成扶貧攻堅的戰斗堡壘,這樣就能使扶貧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村級班子長期較弱、確實無人可選的貧困村,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從黨政機關選拔一批熟悉農村工作、素質好、能力強的年輕干部,到貧困村擔任支部書記或村主任,以確保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4)開展養殖收益保險

通過將全縣的各類豬、牛、羊等大牲畜養殖企業納入養殖收益保險范圍,以豬、牛、羊的市場保底價進行保險,保險期內,因價格下跌或標的死亡導致銷售收入低于保險合同約定的預期收益(單位保險金額)時,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約定履行賠償,以達到降低市場風險的預期。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也是產業扶貧的先決條件。(1)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尋甸縣現有水利工程和農業水利設施為基礎,增加水庫、壩塘、水窖蓄水,改善壩區耕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流域區泵站及管道建設力度,根據特色產業項目需要,建設次級水利工程,建設必要的輸水、配水、灌溉、水處理等設施,提高水利化水平和水資源使用效率。(2)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不同產業區、養殖區、種植區和地塊的需要,建設配套的道路工程,包括生產性道路、觀光旅游道路、鄉村道路,以及排水溝、橋涵等,提高道路交通通達率。

產業扶貧要以貧困人口脫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項目扶持為支撐,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手段,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根據致貧原因,分類指導,因地、因業、因人、因戶施策,從而達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不返貧的良好效果。

作者簡介:

盧曉東,男,中共尋甸縣委黨校,講師。

猜你喜歡
貧困戶農產品農業
杜造海:從貧困戶到脫貧致富帶頭人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重視“非貧困戶”的滿意度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播州區委離退局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掛幫貧困戶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農產品爭奇斗艷
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示意圖及參考文本
農業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