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下做好農經統計工作的思考

2018-05-14 16:03黃仙玲
南方農業·中旬 2018年2期
關鍵詞:經濟統計新形勢

黃仙玲

摘 要 農村經濟統計伴隨農村改革發展共同成長,農村統計資料是改革成果翔實記錄。通過不斷完善調查內容、調整調查方法、改良調查手段,農村統計工作成效顯著。在新時期,做好農村經濟統計工作,對各級政府制定宏偉目標,科學決策農村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新形勢;農業農村;經濟統計

中圖分類號:F30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5.037

1 農經統計的沿革

1.1 人民公社時期農經統計工作開展情況

農經統計工作從大集體時期和人民公社時期起就一直存在,那時的農經統計人員被稱為會計輔助員,肩負核算和統計的責任,使用算盤為計算工具,對集體財物進行認真核算,產量精確到公斤、兩,貨幣計算到元、角、分。統計人員不僅要統計當年生產的各類糧食產品、養殖產品,還要負責核算當年的糧食分配情況,上交國家的公糧、留給集體的余糧,留給社員的口糧、飼料糧、籽種糧,備戰備荒的存糧等。同時,還要管理集體的耕牛、農機具等生產設備,負責對集體財物提取公積公益金、固定資產折舊、殘值計提等。那時,會計輔導員稱為“財糧”,他們是國家和社員之間的“聯心橋”,既要看好國家的,留夠集體的,還要分足社員的。其責任是統計、核算和分配。

1.2 改革開放后農經統計工作開展情況

改革開放后,因土地承包關系發生變化,農村經濟統計工作變得更為復雜。但掌握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掌握農民收入的增減變化仍是國家把握農村經濟現狀,了解農村經濟變革成果,關注農民生活富足程度的重要因素。精確的數據才能為國家更科學地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據,才能制定出更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農村發展、利于中國百姓奔向美好生活的方針和政策。因此,國家農業部研制了一套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報表體系,圍繞做好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分配調查制定了一系列的統計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2.1 以收益分配體系為主導,制定每年的收益分配報表

從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等十個方面全方位對農村經濟收入進行統計,推算出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農民所得。40年來,這一數據就像一個個圖標,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變革所產生的變化過程用數據線的方式標示出來,讓世人通過這些數據觀看到中國農村經濟的動態發展變化,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過程。這些數據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最完善、最全面、最真實的數據資料庫之一。

1.2.2 建立以行政村為起報點的報表制度

這套報表在全國范圍內以自然年度為時間單位進行普查,調查到行政村,以村為起報點。全國2 862個縣區,41 636個鄉鎮,691 510個行政村都納入統計范圍,調查范圍之廣,全國無一遺漏。

1.2.3 根據地域建立分品種的成本核算點

為了掌握報表的準確性,并控制誤差率,農業部直接在全國2 862個縣(區)設立了2 000多個成本核算調查點,有些調查點至今還在使用。這些成本核算點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直接在農戶家設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抽取50~100調查戶為樣本,設立臺賬,實行記賬式。調查員每月到調查農戶家進行一次數據采集和記賬輔導,并直接將調查數據上報農業部。調查品種有北方的棉花、高粱,南方的小麥、油菜、甘蔗、茶葉等,幾乎覆蓋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所有品種。從這些調查點得到的數據,直接用來推算種植成本和生產收益,推算出成本收益率。這些數據對反映農民的種植成本及收益最具客觀性和真實的,具有較強的說服力。1982開始,國家農業部在臨滄市設有成本核算點6個:永德縣調查玉米、小麥;鳳慶縣調查茶葉、小麥;臨滄縣調查油菜;雙江縣調查蔬菜、水果;耿馬調查甘蔗、水稻;云縣調查甘蔗、水果。

1.2.4 設立固定觀察點直接調查農村經濟收入情況

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選取部分縣區設立固定觀察點,全國也設了2 000多個固定觀察點,直接觀察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民收入情況。調查方法也同成本核算點相同,選取50~100戶調查戶為樣本,以登記臺賬的方式直接取得調查資料,從農民的收入、支出中詳細了解農村一年來的收入情況,以點代面推算全國大數據,以輔助和佐證年報表數據,比較雙方的誤差,最大限度地讓調查表接近真實。20世紀80年代,國家農業部在臨滄市設固定觀察點4個,即永德縣、雙江縣、臨滄縣、鳳慶縣。

2 現階段農經統計工作開展情況

2.1 農經統計體系與統計部門統計體系不一致

農經統計的各項指標一直跟隨著時代的步伐在探討、更新、補充和完善,農經統計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特別是2003年開始,農經部門針對農民人均純收入這一指標歷年來與統計部門的數字出入過大等原因加大與統計部門的銜接力度,雙方從指標設置、調查方法、調查時間等方面多次溝通對比,找尋雙方多年來數字差異出入較大的原因,尋求共同點。經對比,統計部門和農經部門的調查方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不一致性。

2.1.1 數字采集方式不同

農經統計數據采集源頭以行政村會計、鄉(鎮)農經員、縣農經統計員為主,調查方法主要是走訪調查和入戶調查。這樣的方式調查面較廣,但方法較為粗放,主要依靠業務人員與農戶的交流或記憶,所取得的數據具有遺漏性和不全面性。而統計部門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在各縣設調查戶,以每縣100戶記賬戶,通過記賬的方式定期采集數據。這個方式所取得的數據資料更為精細和準確,但100戶調查戶數樣本率偏低,樣本在發展速度和貧富差距上代表性不足,對全面推算地區整體數字誤差率較高。況且,其數據資料只能用來推算縣(區)級,無法推算鄉鎮和村級數據,導致當地經濟發展軌跡資料缺乏完整性。

2.1.2 調查內容不同

農經統計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僅單純地統計一年內農民在第一產業方面通過生產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實物和現金,也包括自食自用部分,減去生產費用后得到的凈收入,統計的重心是農民生產經營收入。而統計部門統計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除了農經統計的內容外,還包括國家政策補貼收入、親友饋贈等非經營性收入。

2.1.3 調查區域不同

統計部門統計范圍包括全國所有行政區域、國營農場、軍委所轄區域,但農經部門統計范圍僅統計涉農的行政區域。

2.1.4 統計調查時點不同

雖然都是一個自然年度為限,但統計部門基本在收獲期結束后次年2月才生成報表,而農經部門都在年底12月完成報表,雖然統計時間只相差2個月,但這一時期的糧食產量、畜禽產量、人口等因素并未能完全準確獲知,部分農產品產量只是根據往年的數據和當年的生產情況做一個預測,所以農經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

2.2 農經統計工作在新時期得到補充和完善

2.2.1 指標體系的完善

為了滿足新時期農村形式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為政府制定農村宏觀政策、路線、方針政策提供更有力的數據支撐,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服務,農業部門及時補充和完善了新的指標體系,把一些急需的、社會關注度高的、更能精準反映現實問題的指標引入到工作中來,如引進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流轉面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經營性收入的村等。這些都是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發展變化、農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碼,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同時,淘汰了反映農村三提五統的指標、反映農村稅費情況等這些落后的、不適應新形式要求的指標,經過新增和篩選后新建立起一套滿足新形式要求的報表體系。

2.2.2 報表制度的完善

原有的報表一年只報一次,報表的及時性和有效限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年中也能掌握基礎數據,農業部2010年開始增設了半年報表和全年預測報表,共設有73個指標,分別于7月和11月上報一次,對年報做了補充和完善,這樣,在年中也能動態觀察區域經濟的發展。

2.2.3 工作手段的改善

在改進報表體系的同時,農業部門盡量改進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從最初的手工記賬、算盤核算改進到使用計算器,再到電腦的普及,2003年開始統計軟件的開發應用,從原始的手工錄入、審核、匯總到使用計算機軟件來完成審核和報送工作,使基層工作人員從繁重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減少了報送環節、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報表的及時性、有效性得到了極大改觀,更方便宏觀決策者對大數據從橫向到縱向進行系統分析研究。數據的應用效率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更好地發揮出其參謀助手的作用。

3 現行農經統計制度的弊端及存在問題

農經統計工作經過幾代農經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幾十年來,它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統計內容過于煩瑣,工作量過于冗長

以2016年報表為例,全套報表共設有農業部指標10張表、495個指標。省級增加36個指標,省級還增加了3張表、74個指標,農業部和省級共設計下發表格13張表、605個指標,臨滄市為了方便調查,又設計了10張表、185個指標。這樣,全套表共計23張表、790個指標,設計成橫表足足有50頁。如此龐大的工作量,難以做到在很短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

3.2 數據采集渠道不夠規范,數據質量難以把關

農經統計數據一直采用村級起報的方式,村級業務人員的數據來源更多采用的走訪農戶和記憶關聯的方式,數據采集渠道人為因素較大,不能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統計數據同樣存在誤差。

3.3 報表資料利用率低,應用不夠廣泛

農經統計報表近千個指標、幾十頁紙,經常被關注的指標就那么幾個。況且,數據出來之后,不能形成有影響力的分析材料上報給政府部門,不能把報表的最高效用盡量表現出來,應用面很窄。

3.4 統計人員不穩定,業務素質難以提高

近年來,基層一直在進行機構改革,農經人員隊伍有的并入行政中心上班,有的并入農業中心上班,有的鄉鎮甚至把農經機構撤銷,有工作任務的時候臨時找人來完成,農經人員在鄉鎮面臨無崗位、無職稱的尷尬局面,農經工作也面臨何去何從的尷尬局面。沒有穩定的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隊伍,沒有固定的崗位,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培訓,甚至沒有時間來學習和思考統計業務,因此,業務素質無法得到提高,統計報表質量無法保證。

4 新時期農經統計工作的思考

農經統計工作何去何從,這是一個農經統計員應思考的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農經工作也有保留的必要,它伴隨著新中國農村改革的進程一起成長,它用數據記錄下了中國農村變革的點點滴滴,到如今,它的使命依然存在,但也也應該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改革。

4.1 改革報表體系

目前,農業部報表共10張、495個指標。筆者認為,1)盡量合并這些表格,做到簡明扼要,不浪費人力物力。2)建議取消部分指標,具體有以下4類:①數據采集難度大的指標建議取消;②代表性不高,使用頻率過低的指標建議取消;③統計價值不高,對參考和決策無意義的建議取消;④統計部門已經在統計的重復數據建議取消。農經統計不是萬花筒,如果滿天撒網、包羅萬象,統計結果就成了一鍋煮糊的粥。而是應該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發揮自身的優點。

4.2 改革調查方法

農經統計調查方法以村級業務人員進村入戶走訪、詢問調查為主。工作量大且不能保證數字的客觀性,應該嘗試采取抽樣調查。1)抽選有代表性的一定數量的農戶來推算全村數字,在抽取的樣本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2)把村里的小組進行分類,第一年抽一半來推算全村,第二年抽另一半來推算全村數據。這樣輪流抽樣,可以減少工作量,也可以比對分析數據。

4.3 加大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

目前,因為機構、人員、經費等原因,基層人員培訓機會較少,筆者認為應加大業務培訓力度。業務培訓要培訓實質性內容,讓受訓人員從思想上、理論上、操作上都得到質的提高,能準確把握每個指標統計意義、統計難點。培訓方法不僅局限于課件、教材,還應該到鄉村或農村現場指導他們采集數據,做到不重復統計也不漏統計,保證采集上無誤,統計上無誤,最真實的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讓數據具有價值。

4.4 加強數據的應用和分析

把報表做到準確無誤,如果沒有應用,報表數據仍然只是一堆死數據,統計報表就失去價值。要寫好數據的分析材料,1)要計算增長比率,對增減幅度較大的數據查找原因,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判斷;2)計算比重,把各行業比重進行比較研究分析,重點關注比重較大的數據變化;3)對數據在區域的排名變化作一比較,分析得出數據在區域內變化趨勢;4)對重點指標進行人均、戶均、畝均的分析對比,關注人均占有的變化情況。做好以上4個方面的分析對比,便能全面、客觀地分析各時期內經濟發展現狀、變化趨勢,才能找出存在問題、總結出經驗成果,讓分析材料具有參考性,分析材料才有應用價值,統計報表也才具有生命性。

(責任編輯:趙中正)

猜你喜歡
經濟統計新形勢
論提高農村經濟統計準確性及科學性
共享數據聚變時代的經濟統計趨勢研究
新形勢下“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新形勢下的外企財務管理建議分析及相關問題闡述
新形勢下班集體建設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統計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