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有趣背后的啟示

2018-05-14 17:13陳立
學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5期
關鍵詞:面食刺猬小班

陳立

初次聽到這個小故事是在去一所幼兒園參觀的路上。開始,我先給大家講了微信朋友圈中流傳的一個小視頻“狼不吃羊”,結果周丹老師接著講了她初帶小班時遇到的一件奇怪又有趣的事情。

聽著周老師講起多一吃刺猬包“拔刺”和其他小班孩子紛紛模仿,我們不禁都笑了。這群孩子太認真、太有趣、也太可愛了!我趕緊問周老師,后來的處理方式是什么。聽到周老師介紹她當時的回應——沒有非讓孩子吃掉這個刺不可,我長舒一口氣。盡管周老師并非幼師專業畢業、當時的入職時間不太長、還不清楚孩子們這么做的原因,但幸運的是,她很愛孩子,而且經過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初步領會了尊重和接納幼兒的教育原則,知道孩子們這么做肯定有這么做的道理。(關于周丹老師的成長經歷,請看本刊第6期“啟蒙者”《玩的幸?!芬晃模?/p>

事實上,周老師當時曾頗為這件事苦惱。因為小班幼兒的模仿和從眾特點——一個孩子這樣做,常常引發很多孩子都這樣做,少量的浪費就會變成大量的浪費。拔刺的孩子多了,這么多面食都扔掉,太可惜了。

周老師從班級管理的角度想制止孩子們拔刺,可又覺得于心不忍,糾結和矛盾中甚至想跟食堂的師傅交流,要不就別做刺猬包了。但她也意識到,這并非解決孩子們認知沖突的最終、最好辦法。

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很明確地意識到,這就是小班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的類似行為反映其認識事物的典型特點——小班幼兒的經驗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非科學性”,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習慣運用原有經驗去解釋新事物。比如,多一眼里,刺猬包的刺從外表上看是尖尖的,與原有經驗中的魚刺、或者刺猬刺一樣。同時,之前吃魚時的體驗、媽媽的提醒,甚至還有可能是見過的仙人掌的刺,都已經幫助多一形成了原有經驗——尖尖的刺是扎人的。我們初步推測,多一對刺猬包的刺的經驗可能是這樣形成的。

那么,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類似多一拔刺的事件,我們應該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首先,要肯定幼兒的發展——幼兒認知經驗的一種自發遷移、本能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這都是值得教師給予贊賞的!其次,認識到,幼兒對“刺”及其屬性雖然有一定的認識和經驗,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抓住本質特征,而是根據表面形態來判斷事物。多一不知道此“刺”非彼“刺”,不知道面捏的“刺”只是看上去扎,實際上是軟的,跟他以前看到的那些“刺”是不一樣的。

那么,看到這樣的現象,除了感到孩子們的可愛、稚拙,除了接納他們的行為,還可以做些什么呢?

自主學習,提高自己。首先,老師不能輕易放過這樣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像周老師那樣,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幼兒,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并記錄下來。這些觀察記錄反映了幼兒真實的成長階段和歷程,對于幼兒、教師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然后,我們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比如,為什么孩子們會出現這樣的行為?這是孩子們的什么特點?這里面反映了孩子可能的需要和發展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不管是向孩子、向專業書籍,還是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都要努力把問題了解得盡量清楚,將幼兒的典型行為與書本上的心理學知識相聯系,進而做到對幼兒心理特點的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發現幼兒的類似“幼稚”行為時不盲目干預、制止,也不一味接納、聽之任之、放任孩子,而讓孩子在教師有意識的活動設計和實施中,不斷地增長經驗,獲得新的認知。而教師也在不斷的自問、他問和自主學習中獲得專業成長!

周老師就是因為不僅發現了幼兒的這一典型行為,爾后又能及時與幼兒對話溝通,了解到幼兒拔刺的真實原因;同時,也與教研員、同事、同行探討了這一現象,整合了大家對這件事的分析,進一步理解了幼兒的這一特點。當然,如果她能再主動查找書籍,尋找一些理論支持來分析這一現象,會更有助于教師對幼兒認知發展特點的認識。

因勢利導,滲透經驗。盡管孩子們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應該首先發現幼兒的想法、尊重并接納,給幼兒一個寬松、自主的發現、解決問題的空間。周老師的做法,在這一點上,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她與幼兒就刺猬包上的“刺”扎不扎人進行了反復溝通。

但是,了解幼兒的行為及原因,接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以后,不等于教師就無所作為。教師可以從中看到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可能。

周老師在發現了多一認識的局限性,觀察到多一小朋友只摸了一下就縮回來、仍然堅持面刺是扎人的、但用自己的方式把刺泡到牛奶里變軟等行為后,一方面可以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間接提供一些材料或設計一些活動,來發展幼兒的感知覺,豐富幼兒對不同事物的認知,拓展認知經驗,通過對比知道刺的材質不同、特點也就不同。

比如,其他老師們反復提到的親身體驗制作刺猬包、觀察面食蒸熟后的變化、和同伴一起品嘗、感受面食的特質,提高對面食,特別是面做的刺的認識,讓幼兒充分感知面食的無傷害性。

再如,讓幼兒摸一摸魚刺和面刺,來感受刺的不同特點。還可以在活動室投放由布、泥等制作成的刺猬或者仙人掌等有刺的東西,讓他們去感受此“刺”非彼“刺”,逐漸感知同樣外形的事物本質有可能不同。

又如,在美工區投放可塑的泥或者其他不同材質的材料,讓幼兒去充分感受不同材料的軟、硬等特點。這樣的感知活動可以在其他區域同時進行。當組織某項制作活動,教師應接納和鼓勵幼兒用不同材料去制作,在親身體驗中豐富對材料本身的特質的了解。

但無論教師采取什么方式支持,都要注意:在滲透經驗時,始終關注幼兒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不能強求幼兒立即接受。因為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要靠多次這樣的直觀感受、親身體驗、動手操作過程,新經驗才能逐步積累、建構。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幼兒可能還不能改變原有認知,不能馬上形成新的認識,所以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順其自然,相信幼兒有了量的積累后,一定會形成認識的質的飛躍!

成人的好心有時是否也會給孩子帶來未必舒服的心理感受。聽到周老師講述的多一的故事時,我正好觀看了網上流傳一時的視頻“狼不吃羊”。視頻中,那位胖嘟嘟的小男孩因為媽媽讓他用連線的方式把狼和羊連上,跟他解釋因為狼是吃羊的,多次躊躇著與媽媽商量,肯求媽媽不要讓他連線,堅持“狼不吃羊”。起初,媽媽一直不同意,就說“狼就是吃羊的”。小男孩堅持了三四次,反復申明理由:“狼不吃羊,羊乖著,羊疼呢!”邊說邊哭,痛苦到近乎崩潰。然后,媽媽終于同意了他的請求,他才不哭。

我一方面為這虎頭虎腦的男孩天性中的純真善良所感動,另一方面也感同身受到他的心理痛苦!因為具有泛靈化的認知特點,幼小的孩子把什么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也許,畫面上的狼和羊在他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活物。他只要用線將狼和羊連上,狼就會真的吃了羊,羊真的就會疼,很疼!天生善良的他是難以接受這個結果的,所以很崩潰!

由此,反觀小班初期,當孩子們拿著成人做成漂亮的、本是要激發他們食欲的小兔、小熊、小刺猬的小動物造型食物去吃時,會不會孩子們也有這種感受,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他們分不清真假,只是大部分孩子沒說。這是否也需要我們引起注意呢?孩子可貴的童心和善良真的是彌足珍貴的!如果我們在了解幼兒思維方式、認識特點基礎上去觀察幼兒,與幼兒互動,去思考如何提供美食,如何支持和促進幼兒發展,那么我們的課程就會更科學,更能呵護幼兒的天性。

總之,幼兒在認知發展上是有局限性的,“幼兒在認知發展上的這種局限性決定了他們無法獲得客觀認識,也就是說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科學性。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像中小學生那樣學習真正的科學概念,只能獲得一些有關周圍物質世界的經驗,學習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倍嘁话未痰墓适抡从沉撕⒆觽冊谏钪信c周圍物質世界互動的一種真實狀態,也是一次很好的滲透科學教育、健康教育、社會教育的時機。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育活動、課程指示會對幼兒的生活和成長很有意義和價值!

猜你喜歡
面食刺猬小班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學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軍事游戲的開展
Do You Know?
馮唐
把“憤怒小鳥”做進早餐里
閱讀理解題精練與解析
粗和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