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身心二元難題的產生與發展

2018-05-26 09:52陳翔
卷宗 2018年12期
關鍵詞: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笛卡爾

摘 要:笛卡爾作為唯理論的創始人,同時亦是公認的近代哲學的鼻祖,他通過“我思”開創了以主體為中心的認識論,對后來的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笛卡爾所開創的古典二元論認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不發生聯系的,他們各行其道、互不影響,只是依靠上帝來保證它們之間的和諧統一。但在人身上,笛卡爾卻不得不承認兩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于是便引入了以“松果腺”為媒介的身心交感說,但這卻與心物二元論處于直接的矛盾中。笛卡爾并本人并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么,我們如何能夠在堅持物質和精神彼此獨立、互不作用的情況下,保證了兩者之間的協調一致?這成了笛卡爾以后的哲學家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笛卡爾 身心二元 伽森狄 馬勒勃朗士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

1 笛卡爾——身心二元問題的產生

笛卡爾主張追求科學真理也就是追求知識的絕對確定性。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方法的問題:我們如何探求知識的確定性和絕對基礎,或者說我們怎樣從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笛卡爾提出了他的普遍懷疑方法。笛卡爾提倡遵循自己理性的新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他發現與古人“交談”的弊端、數學與講風化的文章存在的不足之處、對神學的困惑以及對哲學的無所適從,于是“我懂得不能一味聽從那些成規慣例堅信不移,這樣我就能擺脫,免得我的天然的神明受到蒙蔽”,他采取普遍懷疑的態度,然而他卻發現思想可以懷疑外在對象,也可以懷疑思想之內的對象,但卻不能懷疑自身。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動,當思想在懷疑時,思想可以懷疑思想的一切內容,但卻不能懷疑“我在懷疑”,否則的話懷疑便無法進行。并且懷疑活動一定要有一個懷疑的主體,“我”就是懷疑活動的主體;這樣由于想到我在懷疑,可以確定的知道作為懷疑主體的“我”是存在的。笛卡爾由此分析得出來一個結論:“我思故我在”。因此,“我思故我在”仍是一條真實可靠、連任何一種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動搖的真理,我們可以毫無疑慮地把它當作形而上學的第一條原理。

確立了“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之后,笛卡爾雖然在普遍懷疑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了一個可靠的立足點,但是他的哲學想要進一步發展,卻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理論難題。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把一切東西都懷疑掉了,現在除了這個與思相同一的“我”之外,什么也沒有了。想要走出這個孤獨的“我”,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下重建哲學的論域,就只能求助于上帝了。

為了實現從自我到上帝的飛躍,笛卡爾再次借用了安瑟倫的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笛卡爾說到:“我既然在懷疑,我就不是十分完滿的,因為我清清楚楚地見到,認識與懷疑相比是一種更大的完滿。因此我想研究一下:我既然想到一樣東西比我自己更完滿,那么,我的這個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呢?我覺的很明顯:應當來自某個實際上比我更完滿的自然”。而笛卡爾所說的這個完滿的東西就是上帝。上帝作為全知全能全善的創造者,他肯定不會欺騙我們,他保證了他所創造的兩個世界的真實性,這兩個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上帝一方面保證了物質世界的真實存在,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我們精神世界中的觀念的可靠性。上帝把這些觀念賦予給我們,這樣我們能有了清楚明白的天賦觀念。于是,一個依靠上帝的權威而建立起來的二元論世界就幫助笛卡爾擺脫了懷疑論和唯我論的困境。

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笛卡爾這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是不發生聯系的,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影響,只是依靠上帝來保證它們之間的和諧與統一。但笛卡爾不得不承認,在人身上,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作用。人既是一個物質實體,又是一個精神實體,我們的肉體機能屬于物質活動,而我們的思想屬于精神活動,但這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著相互作用。于是笛卡爾在晚年就提出,在人身上物質和精神將會發生交感作用,他認為,這種交感作用就發生在人頭腦中的一個叫做松果腺的器官中?!暗芽柊讶撕蛣游锏娜怏w看做機器;動物在他看來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缺乏情感和意識的自動機。人則不同:人有靈魂,他蘊藏在松果腺內。在這里靈魂與‘生命精氣發生接觸,通過這種接觸,靈魂和肉體之間起相互作用”。那么松果腺到底如何具體發生交互的呢?笛卡爾使用“水流—舵臺—舵收”比喻“身體—松果腺—精神”,“自然也用疼、餓、渴等等感覺告訴我,我不僅僅住在我的肉體里,就像一個舵手住在他的船上,而且除此以外,我和它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融合、摻混得好像一個整體一樣地同它結合在一起?!边@樣一來,身體與心靈就發生了交感。這就是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說。

身心交感說是笛卡爾面對事實不得不承認的一種觀點,但這種觀點卻與他的心物二元論處于直接的矛盾之中。心物二元論的基本觀點是,物質和精神各有自己的本質屬性,各遵循自己的規律,相互之間不發生任何作用,但是身心交感說卻承認在物質和精神這兩種彼此獨立的實體之間會發生某種相互影響,這豈不就是自相矛盾么?

笛卡爾本人并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么,我們如何能夠在堅持物質和精神彼此獨立、互不作用的情況下,保證了兩者之間的協調一致?換言之,我們如何能夠保證物質和精神既彼此獨立(即不發生相互作用),又相互協調?這成了笛卡爾之后的幾位哲學家所要解決的問題。

2 笛卡爾之后關于身心二元問題的解決

2.1 伽森狄和馬勒勃朗士 ——笛卡爾難題的兩種解決方案

笛卡爾提出身心二元的難題之后,就使后世的額哲學家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在笛卡爾之后,有兩位思想家對笛卡爾的難題提出了兩種迥異的解決方案。這兩位思想家一個叫伽森迪,一個叫馬勒勃朗士,他們分別從不同的立場上來解決笛卡爾的難題。

伽森狄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試圖用原子論思想來解決笛卡爾的難題。其實,伽森狄的解決方案說到底,就是要把精神物質化。伽森狄像古代的原子論者一樣認為認為,所謂精神不過是一種更加精細的物質而已。這樣一來,就不存在二元了,只有一元,那就是物質。精神不具有獨立的實在性,它只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形態,而真正獨立的實體只有一個,那就是物質,即以原子為基本微粒的物質。我們先對這種解決方法不置可否,由此,伽森迪在他的立場上對笛卡爾的難題進行了解決。

另一位思想家馬勒勃朗士則正好相反,如果說伽森迪是原子論的近代復活,那么馬勒勃朗士就是柏拉圖主義的近代復活。與伽森狄把精神物質化的做法相反,馬勒勃朗士通過通過把物質精神化的方式來解決身心交感說與心物二元論之間的矛盾。我們都知道,柏拉圖主義認為理念是比具體事物更加實在的東西,認識理念也比認識具體事物更加接近真理,因為具體事物是對理念的一種分有和模仿。馬勒勃朗士以上帝作為出發點,認為上帝創造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個世界彼此獨立,在這里他明顯繼承了笛卡爾的二元論思想。但是馬勒伯朗士確認為,我們并沒有直接對物質世界進行認識,我們只是在與上帝的精神交往中對物質的觀念進行了認識。由于上帝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同創造者和保證者,在上帝的頭腦中保留著關于物質世界的觀念,因此,我們只需與上帝進行交流,無須與物質世界發生聯系,就可以認識物質世界。因為客觀世界的事物與上帝心中的觀念是一一對應的。這樣一來,馬勒伯朗士就通過把物質觀念化或物質精神化的方式,解決了笛卡爾的難題,實現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彼此獨立和和諧一致。

馬勒伯朗士還針對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說提出了一種偶偶因論,按照這種說法,身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非因為所謂的“松果腺”,而是由于上帝的隨時調節。也就是說,每當一個物理事件發生時,上帝就同時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中產生出相應的觀念;每當我們有了某種意念時,上帝就同時讓物質世界中產生出相應的事件。說到底,不是由于我們的身體影響了我們的心靈,也不是我們的心靈影響了我們的身體,而是由于上帝在身體和心靈之間不斷進行著調節,使兩者始終能夠保持一致。

馬勒伯朗士的偶因論當然是一種解決方案,偶因論既保證了兩個世界的彼此獨立,又保證了它們之間的協調一致。而且偶因論不需要借助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經驗性的交感,它是用上帝的全知全能來實現這一點的。但是,偶因論的問題就在于,把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一切事件的一切事件都推到上帝頭上,由上帝來承擔,這樣一來,上帝就太累了!正如萊布尼茨后來所嘲笑的,就像古希臘戲劇中的“救急神”,到處彌補漏洞,實際上把上帝的智慧大大貶低了。

2.2 斯賓諾莎——“屬性二元論”的解決方法

斯賓諾莎的哲學開始于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他在《笛卡爾的哲學原理》這本書中對笛卡爾的哲學進行了細致的批判。斯賓諾莎進一步將唯理論向前推進,以一元論來消解笛卡爾哲學的矛盾,提出了他的實體學說?!皩嶓w,我理解為在自身內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經常稱實體為神或自然,實際上,實體、神、自然是從三個方面對同一個東西的不同表述,他們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

接著斯賓諾莎對實體的屬性和樣式進行了說明。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但這個實體卻有無數多的屬性,不過對于我們人來說,只能認識其中的兩種屬性,這就是思維和廣延。而“樣式,我理解為實體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內通過他物而被認識的東西”,樣式也就是具體事物,他們也有兩類:具有廣延屬性的樣式和具有思維屬性的樣式。這樣一來,斯賓諾莎就用“屬性二元論”取代了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

這種改變的巨大意義就在于,可以比較好地解釋笛卡爾遺留下來的那個棘手的心物關系問題:同一個實體按照兩種屬性而區分的兩個樣式系列之間的協調一致性,不是通過經驗性的相互影響,而是由于這兩個系列都是同一實體的兩個側面,因此具有一種先驗的內在和諧。斯賓諾莎的這種觀點被叫做“身心平行論”,它既保證了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的相互獨立性,同時也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協調一致,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笛卡爾的難題。

斯賓諾莎將笛卡爾經驗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提升到先驗層次上的內在統一了。當然,這樣的解決有些神秘的味道,但這種“身心平行論”比較好的解決了笛卡爾留下來的難題,后來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理論也是受了萊布尼茨這種內在和諧觀點的影響。

2.3 萊布尼茨——“前定和諧”的解決方式

萊布尼茨關于身心二元的解決方式是“前定和諧理論”,他認為身心交感說是一種流俗的觀點,而馬勒伯朗士的偶因論則貶低了上帝的地位。而他自己的先定和諧的觀點則認為,上帝在一開始就已經把精神和物質這兩座鐘校對好了,然后這兩座鐘就有條不紊的運行下去,彼此獨立卻又協調一致,這種一次性的校正是先驗性的。這種先定和諧的觀點明顯是受了斯賓諾莎的先驗的身心平行論的影響,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和諧一致是一種先驗的、而不是經驗因素所決定的,不是后天的調校,而是前定的和諧。這就是萊布尼茨對笛卡爾難題的解答。

后來萊布尼茨創立了單子論時,他又把這個問題與單子輪結合起來。單子論要面對的不是兩個實體,而是無限多個實體。單子輪是多元論,而不是二元論。多元實體比二元實體的問題更麻煩,因為無限多的實體每一個都要按照自己內在的欲望而運動,而且單子又沒有窗戶,彼此之間不發生經驗影響,如何能夠保證這么多單子之間的協調一致?于是他進一步發展了他的前定和諧理論。根據他的說法上帝——“太上單子”是萬能的,他在創造一切單子的時候,已經把一種內在的和諧賦予了單子。由此萊布尼茨的問題依靠對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信仰得到了解決。

3 關于這一發展脈絡的思考

為什么身心二元難題僅涉及唯理論者?

首先,從開端上說,笛卡爾作為唯理論的創始人,以“我思故我在”開創了以主體為中心的認識論,他認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不發生聯系的,他們各行其道、互不影響,只是依靠上帝來保證它們之間的和諧統一。但在人身上,笛卡爾卻不得不承認兩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于是便引入了以“松果腺”為媒介的身心交感說,但這卻與心物二元論處于直接的矛盾中。笛卡爾并本人并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么,我們如何能夠在堅持物質和精神彼此獨立、互不作用的情況下,保證了兩者之間的協調一致?這成了笛卡爾以后的哲學家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尤其為唯理論者所重視。

其次,當時的經驗論所關注的問題總的來說也就是,我們的認識過程是從實體到觀念再到然的認識,他們所要探討的是這一過程的可能性問題。他們一方面承認心外有物,另一方面卻把然是對象局限在觀念之中,最終必然走向貝克萊和休謨的懷疑論的不可知論。而唯理論者更多的被視為一種獨斷論,他們依靠上帝保證了我們的知識與外物符合一致,所以不存在經驗論所面臨的知識的確定性與普遍性的問題,但它對人物質與心靈的劃分,不得不面臨這一協調一致的問題。

4 結語

身心二元的難題一直都在,從笛卡爾開始,伽森狄、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都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即使到了現代,這個問題仍然存在,例如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對記憶進行分析,試圖去解決笛卡爾遺留下來的身心二元的難題,這又是一個嘗試,對他的解決方法,我們暫時不置可否,但身心二元的問題如今仍然是有待我們思考并解決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笛卡爾:《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王太慶譯,2000年11月第一版

[2]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第85頁,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6月

[3]伽森迪:《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

[4]斯賓諾莎:《倫理學》,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

[6]《西方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張志偉主編

[7]《西方哲學史講演錄》,高等教育出版社,趙林著

作者簡介

陳翔(1996-),男,河南洛陽人,哲學專業,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專業,研究方向:西方近現代哲學

猜你喜歡
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笛卡爾
萊布尼茨與微積分
笛卡爾乘積圖的圈點連通度
萊布尼茨邏輯思想國內研究述評
萊布尼茨思想的當代意義
斯賓諾莎對邁蒙尼德寓意解經法的批判及歷史意義
青年施萊爾馬赫的斯賓諾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學
對機械論世界觀的超越——略談萊布尼茨單子論與懷特海過程思想
從廣義笛卡爾積解關系代數除法
斯賓諾莎
胡適、張君勱眼中的斯賓諾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