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她曲高和寡?經典經濟學解釋“剩女”現象

2018-05-30 10:48劉倩
科學大觀園 2018年5期
關鍵詞:剩女數量婚姻

劉倩

這幾年,“剩女”一詞大行其道。每當講起這個話題,大家都是長篇大論、慷慨激昂。

但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討論該問題的,卻少之又少。

本文希望引用經典經濟學的相關文獻,并結合中國人口普查數據來討論這個問題。

過分關心可能變成自私的愛

經濟學分析都有前提條件和假設。說起“剩女”,言下之意是欲婚而不達,被剩下是件不快樂的事情。但是,首先經濟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效用不能直接對比。類似“A君是否比B君更開心”是個無法比較的偽命題——我們可以說A君比自己平日更開心或沮喪,但不能跟別人比。一個人無法拿自己的主觀感受來鑒別TA人的感受效用方程,所以說某人如何“幸?!被蛘摺翱蓱z”,這就是個相對偽命題。簡單說,你怎么知道TA過得不比你看到的好呢?

當七大姑八大姨好心勸一個妙齡女子及時成家的時候,她們沒有想到單身的自由,例如那些說走就走的旅行。同樣,單身男士看著被老婆管得服服帖帖的已婚朋友時,他們又怎能體會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那份甜蜜溫暖?所以,外人的勸說,雖然出于好心,但是過分地勸,就不僅僅是啰嗦,而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別人,可能會產生多余且不必要的壓力。此時的關心,就變成了自私的愛。

第二個前提是:大家都希望結婚?;橐鲇行腋:筒恍抑?,由于每個個體對幸福和婚姻的定義不同,有的效用方程里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的效用方程更偏重“琴棋書畫詩酒花”,這里不深入定義。

第三個前提是效用排列:1.幸福的婚姻 > 2.單身 > 3.不幸的婚姻。通常大家對“?!弊譅幷摰闹攸c就在于此——很多討論的“剩女”是被動態,但有相當多的情況是理性的“剩女”,即認為跟某戀愛對象共同步入婚姻殿堂帶來的效用預期不會超過自己單身的狀態,也就是2的效用高于3,此時這個“?!笔侵鲃討B。這篇文章更希望解釋的是從單身到幸福的婚姻,即從2到1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么。

大都市女性普遍多于男性

為什么說“剩女”是個全球現象?勞動經濟學文獻里有一篇經典文章是Lena Edlund于2005年發表的《Sex and the City》。Edlund的文章提出并解釋了一個前人很少關注的問題——全世界大都市里普遍都是女性數量多于男性,而人類正常性別比都是男性數量更多才對,并且對所謂的“剩女”現象提出一個經濟學的解釋。

文章開篇舉出歐洲和美洲的47個國家里,農村中25歲至34歲的青年人男性數量多于女性,而在城市里,女性卻多于男性。Edlund對這個城鄉趨勢提供的經濟學解釋是,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這里男性工資平均要高于農村工資。而女性來到城市,看中的不僅僅是更好的就業機會(勞動力市場),還有更好的婚姻機會(婚姻市場)。

在進入理論討論之前,Edlund加入了一段關于婚姻市場的討論,這在當時這方面文獻里是個很“前衛”的討論:古羅馬有言,“Mater semper certa est, pater est, quem nuptiae demonstrant”。意思是母親的角色是確定的,而父親的角色由婚姻決定。所以在婚姻不存在的情況下,事實上只有一個家長——母親?;橐鼋o了父親一個名正言順的頭銜,讓男人有了享有孩子和監護孩子的權利,同時他要為婚姻進行支付。Edlund解釋說“婚姻可以看作是男人跟女人交換資源,從而獲取當父親權利的一種交換合同”。

的確,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女人是更占有比較優勢的性別。因為女性有子宮,才能繁育下一代。同時卵子比精子更稀缺,女人生育的機會成本更高,所以男人只有取悅女人,才能取得交配權和繁衍權。

在這個前提下,平均收入更高的城市會吸引更多女性來找尋勞動力和婚姻市場的機會,增大女性的數量和提高“剩女”的可能性。Edlund用瑞典289個地區的25歲至44歲人口數據來做實證數據研究,結果證明了猜測——當一個城市的平均男性收入越高,相對應當地的女人數量就越比男人多。

當然,導致男女比例變化的要素很多,所以Edlund為保證研究的嚴謹還包括了許多“控制變量”。加入控制變量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考慮了所有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問題之外,僅僅只看男性工資這件事情本身,對性別比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較好控制了變量的條件下,Edlund研究結果還是得出同樣結論:當工資水平高的時候,這個地區的女性比例還是更高。這就是個很成功的穩健性檢驗。

Edlund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關于“剩女”現象的經濟解釋,那就是大都市里女性數量大于男性,是因為女性愿意到大城市既追求更好的勞動力市場,也追求更好的婚姻市場的結果?!笆E奔仁莻€全球現象,也是個經濟現象。

中國有“剩女”現象嗎?

從宏觀結構數量上看,沒有。簡單地說,因為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有大量“多余”男性,所以即便女性都到大城市來,也只是沖淡了大城市里原來男性過多的局面。

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2010年全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為1.19——每100個女性對應119個男性,也就是說平均每5個女生對應6個男生,或者對每個男生來講,你和宿舍同學或身邊5個同事加起來,就有一個人找不到老婆──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驚人?

其實,正常人類學情況下性別比并不是1,大約在1.05左右,原因是男嬰和男性的死亡率要更高一些。本文重點關注年齡在20歲至39歲之間的城市男女,跟Edlund教授分析的原因一樣,要選擇一個在婚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相對比較穩定的群體。

數據顯示,我們平時討論的城市“剩女”根本就不是純粹的女性數量過多──全國所有地級市的市轄區在此年齡段的男女性別比平均是1.05,依然是男性數量更多。性別比例剛好平衡為1的城市包括南通和???。男性比例最高是鄂爾多斯,1.42,而女性比例最高的是武漢,0.83,河南的信陽緊排其后,0.86。再看看北上廣──北京1.09,上海1.07,廣州1.11??梢钥闯黾幢闶潜鄙蠌V這些有大量高學歷高收入女性的城市,適婚年齡里面的男性數量依然是遠遠多于女性。

那分教育程度的適齡男女呢?高學歷的適齡城市女性數量比高學歷的男性數量更多還是更少?

2010年普查資料顯示,20歲至39歲城市人口(不等于上文的市轄區)中擁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背景的男性別比例為1.06,而其中更年輕的群體,20歲至29歲的比例是0.99。這兩個數字告訴我們,如果大家把“剩女”的討論放在20歲至30歲之間的話,那么的確高學歷的女性數量比相同學歷的男性數量稍微多一點點,但幾乎可以忽略。而對于適合工作、適合結婚以及生育年齡的整個20歲至39歲青年群體而言,高學歷男女比例是1.06,依然大于1,男多女少。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學歷,全國城市人口20歲至39歲男女比例只有1.0056。也就是說,如果都是在跟自己學歷類似的群體里尋找另一半的話,一般的城市女性面對比自己多0.56%的男性選擇。而高學歷城市女性的選擇權更廣,有多出6%的男性可供選擇,更占有數量上的優勢。所以,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明確告訴我們,城市里的“剩女”現象不是因為女性數量超過男性。當然,普查中的婚姻數據說明結婚率跟受教育水平成反比?!笆E眴栴}不在兩性數量的失衡,而是在婚姻市場中的結構性不匹配。

新平衡還沒有穩定

其實,對婚姻市場的研究可以借助成型的勞動力市場模板進行分析。

對于多數想結婚(這里類比為工作)卻還處于單身(類比為失業)狀態的人來說,尋尋覓覓的過程只是正常的摩擦性“失業”。勞動力市場除了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之外,總會有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業──簡單來說,個體找工作總是需要時間尋尋覓覓,雇主招人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找到理想人選。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業是不用擔心的,過于著急了隨便找個工作,不認真工作跟同事處不好關系最后離職,對公司對自己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當然也有由于心灰意冷而退出婚姻戀愛市場的──勞動力市場上對應的叫做失意的放棄尋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業”告訴我們,真命天子不會突然砸到頭上,驀然回首之前也是先要苦苦尋覓。即使在男女數量和匹配結構平衡的地區,“剩男”“剩女”現象也會出現。

更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在婚姻市場上的體現之一是男女雙方期待值的問題。經濟學上講供給和需求,本文也分別從這兩個角度上來說(當然,供需雙方地位平等)。

先說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供給。這方面勞動經濟學里的經典文章太多了,特別是2014年離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貝克爾教授的大量開拓性研究,主要解釋就是當女性由于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條件跟男性趨于平等,當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機會和收入大幅提高,傳統男性賺錢養家的婚姻模式吸引力下降,導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要求提高、“供給”下降。

不可否認,不少女性有雙重標準問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現實嗎?徐靜蕾說“你只負責單純善良帥”,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又要對方單純善良還要高富帥,又要對方事業成功還要天天陪在身邊,這種對“暖男”+“真命天子”=“暖龍”的結合體無限期待,會在婚姻市場的選擇上出問題。對婚姻有正確的態度和期待值,非常重要,否則,就算真命天子出現了也不知道,還會因為“嫌七嫌八”給錯過了。

再來看婚姻市場上的男性需求方。大家幾乎都在批評“剩女”太挑剔,但批評男性的聲音很少。事實上男性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婚戀市場匹配的效率。哈佛大學的Jisoo Hwang在2014年寫過一篇關于“剩女”的文章,文章很明顯在“怪罪”男性,指出男性不能接受受過教育并把家務活外包的職業女性。Hwang發現,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并且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機會上升,而社會文化和人們心態還沒做出相應調整的時候,婚姻的結合就會出現問題。

很多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會有強烈的雙重標準,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聰慧風趣漂亮賺錢之外,還要掃地洗碗做飯看娃,一邊說男女平等,一邊要三從四德。所以,當男性在特定成長環境里形成的對女性的看法,和現代女性自己要選擇成為的角色不能均衡搭配的話,“剩男”“剩女”現象就特別突出。

生物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文獻都討論“婚姻匹配”。例如,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妻子,所謂的男性“向下選擇”。假如我們把所有男人女人按照相貌、收入、性格等綜合排序,那么最棒的男性最終可能選擇了第二組女性,第二組男性選擇了第三組女性。最后剩下的,就是受教育水平最高收入最高的女性,還有第三組男性。

這整個婚姻市場鏈條式的調整,從以前穩定的配對機制到新的動態平衡,關鍵是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在中國的語境下,新平衡還沒有穩定,在社會和文化上,許多新時代男性和女性都還沒做好相應的心理調適。

猜你喜歡
剩女數量婚姻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統一數量再比較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頭發的數量
我國博物館數量達4510家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剩女”感到多方壓力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