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派校長:個性與文化

2018-06-04 08:46張俊平
江蘇教育 2018年6期

【摘 要】蘇派教育是江蘇這一地域獨特的風土與文化的映射和體現。觀察蘇派校長的個體和公共生活,我們發現他們的個性與文化具體表現在溫暖的情懷、現實的理想、行走的智慧、高貴的人格等方面。

【關鍵詞】蘇派教育;蘇派校長;個性與文化;群落文化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8-0018-05

【作者簡介】張俊平,江蘇教育編輯部(南京,210036)主編,編審,江蘇省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蘇派是什么?從10年前首次在教育領域提出這個概念之時,我就堅定不移地把它看作是一種文化存在或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存在或文化形態的形成,有其固有的“先天稟賦”,這就是江蘇獨有的自然風土與人文傳統。一是季風風土化育。江蘇地處長江下游,“潮濕”的季風型風土化育了這里人忍受和順從的特性,同時這種季風性格的深處又“保持著一種緊迫感”“蘊藏著一股斗志”。二是水和平原滋養。長江下游是一望無垠的沖積平原,河湖密布,魚米豐足。水生靈氣、靈性,富生精巧、精致,順勢而為、外柔內剛便成了生活其上的人的特性。三是吳、漢文化浸潤?!胺钚锌鞓吩瓌t,生活講究;熱愛藝術,富于美感”,綿長、深厚的吳、漢文化傳統,塑造出江蘇人的溫婉與平和。

蘇派教育正是江蘇這一地域獨特的風土與文化的映射和體現。它不同于京派教育,也不同于海派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文化存在或文化形態,它在世人面前更多彰顯的是南學的清簡,蘇州園林的精致,太湖水的靈動,石頭城的厚重,以及蘇果超市的豐富。但是,蘇派教育又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涉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人物、不同主張、不同風格等,可謂多姿多彩、氣象萬千、不同而和。僅就蘇派教育人物而言,其中必然包括蘇派教師、蘇派校長、蘇派班主任和蘇派教育局長,等等。本文著重討論蘇派校長的個性與文化。

當下,校長圈內流行兩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傾向:一是一些校長熱衷于把校長當官來做,為了晉升或者保住官位,他們工作的興奮點主要聚焦在“對上級負責”上,也就是說“上級的指示、評價高于一切”。校長“眼睛向上,心思唯上”的結果,是師生都不幸成了他們“對上級負責”的工具和犧牲品。二是一些校長熱衷于把校長當老板或老大來做,為了自己和學校的利益(政治的和經濟的)最大化,不擇手段爭生源,爭地盤,爭政策,爭榮譽……校長只“對自己(校長和校長任職的學校)負責”,其結果自然也是不幸的,師生都被校長這位“老板”或“老大”綁架,成了“不正當競爭”的參與者和同謀者。顯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心“對上級負責”的校長就很難“對下級負責”;同樣,一心“對自己負責”的校長也就很難“對他者負責”。這樣的校長,即使級別再高、榮譽再多、影響再大,對教育的發展和師生的成長又有何益?

加拿大學者隆納·萊特在他的《進步簡史》中指出:天才與瘋狂,邏輯與信仰,本能與幻覺,慈悲與殘酷,愛、恨、性、藝術與貪婪——所有生與死的驅力。在個體里,這一切的總和就是個性;在社會里,個性的集合體就是文化。觀察蘇派校長的個體和公共生活,我們發現他們大多與上述兩種傾向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與文化。這種個性與文化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溫暖的情懷

所謂“情懷”,往簡單里說就是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蘇派校長的心里普遍含有哪種感情?只要你走近他們,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對職業和專業的熱情與熱度。這種對職業和專業的熱情與熱度,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是愛人。孟子在《仁者愛人》篇中有言:愛人者,人恒愛之。蘇派校長的“愛人”情懷更多受陶行知“愛滿天下”的影響;斯霞雖然沒做過校長,但是作為蘇派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童心母愛”思想和陶行知的“愛滿天下”一樣一直燭照著當代蘇派教育人(包括蘇派校長)的靈魂。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地處城郊,生源的主體是外來務工和拆遷安置人員的子女。面對這樣一個相對復雜和處于弱勢的群體,前任校長李建華提出并踐行“有溫度的教育”,溫暖了無數的學生和家庭;江蘇省天一中學前任校長沈茂德更像是一位充滿激情的戰斗者,他的理想就是要辦一所錫山的學子及其家長都信賴和引以為豪的學校,正如歌手費翔在“冬天里的一把火”里吟唱的那樣,沈茂德用火一樣的情懷溫暖著天一的學子,給他們向前向上的力量。哈佛大學著名的人文學者喬治·史坦納在《大師與門徒》中一語道破天機,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胸懷“愛欲”。

二是憫人??催^傳記文學《仁愛一生》的人無不對特雷薩修女肅然起敬:一生為窮人服務,幫助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和無家可歸的人。蘇派教育人一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陶行知“人生為做一大事來”,這“一大事”,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脫下長衫與牛大哥交朋友,就是要通過平民教育改造國民,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不虛偽不狡詐的“好人社會”。泰興市洋思中學前任校長蔡林森,面對本地和外地的所謂“教不好的孩子”,以一種“不信邪”的毅力,硬是摸索出一條把“教不好的孩子”都教好的“洋思之路”。南京市溧水區東廬中學曾經面臨被撤并的絕境,生存還是毀滅?在這個十字路口,校長陳康金想的主要不是個人前途,而是這一所學校的幾十名教師和幾百名學生的歸宿。于是,他帶領大家抱著“不吃饅頭爭口氣”的決心,用了幾年的心力,把東廬中學辦成了鄉親們家門口的好學校,讓鄉親們的孩子不走遠路就能“有學上”“上好學”。創造這些神奇的是同樣神奇的力量,這就是溫暖的情懷,正如清代文學家張潮所說的那樣: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

三是成人。哲學家勒維納斯在他的《他者倫理學》中指出:每個他者都是不同于我的獨立個體,我的價值只有通過尊重和為他者才能真正實現。蘇派校長大多都把成全學生作為自我實現的第一選擇。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一切學生的成長,為了學生成長的一切。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前任校長林慧敏的辦學目標就是“育樹成林”,不只關注學生在校的6年,還要觀照學生人生的60年。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王笑梅,這位擁有溫暖情懷和盎然詩意的校長,堅持用“最美的教育”改造學校,改造課程,改造教法。在她的心中,學生的成長至高無上。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合他的最大可能的成長,教師不選擇學生,但學生可以選擇教師,選擇課程。她帶領教師盡一切心力所做的,就是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搭建盡可能多的平臺,開拓盡可能多的道路,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

二、現實的理想

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這是大多數蘇派校長的行走姿態和狀態的真實寫照。這種姿態和狀態,深受水和平原風土的影響。他們大多目標遠大,但又不是虛妄的好高騖遠,而是把根深扎在腳下的大地上,順勢而為,循序漸進,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蘇派校長這種“現實的理想”,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得到印證:

一是從樹己到樹人。蘇派校長大多從樹己開始。這種思想和行為方式,深得漢文化的正統——儒家思想的真傳,正像《禮記·大學》里說的那樣,先“正心,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孫雙金是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校長,他中師畢業之后,靠自己的先天稟賦和后天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比賽中脫穎而出,首先確立了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專業的優秀地位,然后逐步走上學校的領導崗位,從卓越教師到卓越校長,他“用卓越成就卓越”,成功地“把一個人的卓越變成一群人的卓越”,帶出了一支品質卓越、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蘇州市吳江區舜湖實驗學校的校長薛法根也是如此,他把根一直扎在鄉村,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不僅成了這所鄉村學校公認的最優秀的教師,也成為當時江蘇小學界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名教師和全國優秀教師,之后,他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成為教師領袖,“用優秀引領優秀”,帶出了沈玉芬、婁小明、徐國榮、王曉奕等一批優秀的教師,創造了這所鄉村學校教師隊伍成長的神奇和神話。

二是從學科到學校。蘇派校長走的基本上是“教而優則仕”的成長路線,由于自身在所任教學科的領袖地位,往往從影響自身所在的學科開始,逐漸遷移、輻射到整個學校。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這位從陜西“東南飛”到蘇南的“孔雀”,就是從自己所在的語文學科入手,進行教學改革,通過發布學科宣言和建設高中語文課程基地,進而帶動學校各門學科、各個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前任校長閻勤也是如此,她是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有“小斯霞”之稱,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學校數學學科形成了由她和余穎、周衛東、賁友林等數學特級教師為核心的超豪華陣容。她也是以自身學科的優秀為基礎,踐行“愛與實驗同行”的辦學主張,并逐漸“把一門學科的優秀”轉化成“一所學校的優秀”。

三是從家鄉到國家。家國情懷是蘇派教育的文化傳統,南通的張騫在家鄉南通不僅辦實業,還辦學校,他的主張就是“惟是國所與立,以民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實業”。陶行知在鄉村推行平民教育,他的理想就是要通過教育改造國民,把一個鄉村的優秀變成一個社會的優秀。受蘇派這種地域文化影響,蘇派許多校長都有樸素的家國情懷。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小學前任校長奚亞英,是位土生土長的小學教師,她有感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做了校長之后立志辦“新平民教育”,讓普通市民、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也能像自己當初那樣,通過教育向善向上。她不僅辦好了一所學校,而且以湖塘橋中心小學為母體,孵化了一個鄉村優質學校群?;窗彩泻闈蓞^的李建成,是一位公認的有思想、懂管理、會經營的校長,曾任縣實驗小學、外國語學校和二中校長,現在又主持洪澤中學的日常工作。外地許多地方(包括一些民營教育機構)都試圖用優厚的待遇“挖”他,但他始終“風雨不動安如山”。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的一切都是家鄉和鄉親給的,自己為家鄉和鄉親能做的,就是把家鄉的學校辦好,讓鄉親的孩子能在家鄉接受好的教育。

三、行走的智慧

行是知之始。蘇派校長大多既是行動的巨人,同時也是思想的巨人。他們往往學校辦得好,說的寫的也好。這與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有關。不僅腳踏實地做事,而且在做的過程中常常思考:別人是怎么做的?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在做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創。因此,在很多場合,蘇派校長的言行總是不落俗套,讓人眼前一亮。蘇派校長這種行走的智慧,有三個突出的表現:

一是見別人所不見。面對平庸的教育教學生活,一般的人都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習以為常。大多數蘇派校長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們往往能在庸常中發現問題,并努力尋找問題的解。李海林所在的江蘇省模特學校曾經是徐州郊區一所辦得很一般的普通學校,教師想調動,學生想轉學,整所學校彌漫著令人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氣息。他上任伊始并沒有漫無目的地“燒三把火”,而是靜心觀察,用心思考。他發現這所學校什么都差,就是人長得不差,于是,他把學校里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挑出來,辦了兩個模特班,請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專業訓練,然后一有機會就送他們出去比賽、參展,聲名鵲起。李海林巧用“美人計”,不僅成全了學生,成就了學校,也實現了他作為校長的人生價值。原宜興市實驗中學校長王俊敏銳地發現:要教師課堂教學提高效率和效益,只鼓勵埋頭苦干和加班加點不行,一定要引導他們找規律、尊常識。于是,他在校長室辦起了“聊課吧”,每天只要不外出,飯后他都會與教師聊課,不僅聊出了讓同行交口稱贊的“輕負高效”課堂,還聊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句子”:結構嘗試教學法。

二是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腳踏實地,但不走尋常路,是蘇派校長行走的又一個特點。他們往往從現實出發,發現問題,然后尋找最佳路徑。實行績效工資后,很多校長都感覺校長難做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失去了應有的抓手,幾乎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的熱情。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校長王旭平發現,之前學校每周有固定的所謂政治學習時間,盡管校長在臺上說得口干舌燥,教師在臺下依然我行我素,玩手機,說閑話,打瞌睡。于是,王旭平試著“變說教為講述”,每周到了政治學習時間,他只講這一周發現的學校教師那些讓人感動的故事,結果,教師們不僅喜歡聽,而且會自覺地努力工作,希望下次王校長也能動情地講講自己的故事。沈茂德也是這樣,他發現學校女教師大多壓力大,人憔悴,工作缺乏激情。于是,他就專題研究怎樣“討好”女教師,喚醒女教師。女教師過生日,總能意外地收到來自沈校長的禮物;女教師外出參加教學比賽,總能收到一條來自沈校長的祝福短信,等等。沈校長讓女教師們感動,工作變成一件讓她們心靈向往的“美好差使”。

三是巧用外部的力量。一個人即使再強,能力也是有限的。辦好學校,一方面需要釋放內部的力量,另一方面還要調動外部的力量,只有當這兩種力量都被最大可能地釋放和調動起來且形成合力,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才有更加寬廣的空間和可能。原淮安市實驗小學校長、國家督學戴銅就深諳其道,他以“幸福教育”為主線,不僅讓這所百年老校煥發了青春活力,找回昔日名校的榮光,而且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教師。他的成功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善于跟三個方面打交道,巧用三個方面的力量:一與黨政領導保持親密的關系,調動行政的力量;二與專家學者保持親密的關系,調動研究的力量;三與編輯記者保持親密的關系,調動媒體的力量。原泰興市洋思中學校長蔡林森也是如此,正是因為他善于跟上述三個方面交往,所以這所“三流的辦學條件、三流的師資隊伍、三流的學生生源”的鄉村初中,才得以源源不斷地從外部獲得動力,脫胎換骨,一躍成為江蘇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辦學典型。

四、高貴的人格

奧里森·馬登在《高貴的人格》一書中指出,生活的目的在于成就崇高的生命。良好的個性與人格是締造成功及維持不敗的基礎,一個人擁有崇高、正直的人格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以陶行知、斯霞、李吉林為代表的蘇派教育人物身上無不體現這種高貴的人格。作為一種文化,這種高貴的人格也深植在許多蘇派校長的靈魂深處,表現在他們日常生活言行中。

一是與世俗保持適當的距離。當下,世俗生活表現出來的是豐富多彩,但也有一些是低級趣味的。校長生活在世俗中,如何“出淤泥而不染”?它考驗的是人的靈魂,是人的定力,也是人的智慧。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老校長張炳華一直走在辦學改革的前沿,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都能做到不忘初心,永葆本色。20世紀90年代,一些領導專家到學校來,工作之余,除了吃喝,還要“玩樂”。他本能地反感,但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又不得不進行“有限度的妥協”。于是,張炳華采取的策略是“你玩你的,我做我的”。每次都是把客人送到歌廳浴室門口,然后止住腳步,轉身返校做自己的事。原溧陽實驗小學校長芮火才,人稱“老芮”,他主張辦“自由學?!?,一心一意為師生的成長“服務”。為此,他拒絕參加各級行政組織的一些他認為對師生成長“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活動、評比、檢查、驗收。他這樣做自然讓有些行政長官不快,甚至惱火,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當然,這不僅需要有勇氣,還需要有底氣,所謂“無私者無畏”。

二是淡然面對各種榮譽。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是世俗生活的普遍現象。在功名利祿面前,能夠淡然處之,這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姜堰二中原校長董健從二中辦學的實際出發,尊重規律,樸實生花,教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創造了著名的“二中神話”。他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心非常淡定。只要有可能,他就努力為副手、教師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而他自己什么都不要,都不拿。海安中學校長呂健也是如此,他本來可以在官場飛黃騰達,因為熱愛教育,他毅然決然回到學校,一心為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學校每一屆學生都考得很好,他的幾位副手因為教學實績突出,都被評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就他一個人什么榮譽都沒有??h領導實在看不下去,特批一個先進名額指名道姓給他,他不要,找縣委書記“開后門”:“求求你們,這個榮譽如果一定要給,就給我校教師吧?!边@需要怎樣的胸懷與境界?

三是心中有詩與遠方。辦理想的學校,做理想的教育,可以說是大多數蘇派校長的專業追求。宋朝大家張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币簿褪钦f,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育,一定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圣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的。為此,許多校長矢志不渝,孜孜以求。蘇州市吳江區汾湖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原校長張菊榮,他是懷揣夢想從區教育局教科室來到這所“一切都是新的”開發區小學,他帶領教師在教書的同時讀書,在讀書的同時寫書。他們給自己寫的書命名為“土書”:作者、編者、出版者都是他們自己,每個學年結束,他們都會創作、編輯、出版一套“土書”叢書,他們把校園生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心情都放在自己的“土書”里,這不就是周國平先生所說的“一生只有一次的寫作”嗎?書是土的,但是,書中讓人讀到的,卻是他們作為教師的高貴。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劉慧同樣是一位心中有“詩與遠方”的校長,她的家庭條件非常優越,完全不需要她如此忘我地打拼,因為有一顆美麗的屬于兒童的心,所以,她把自己的身心安放在校園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帶領教師與學生一起向著美麗出發,孩子們看到她,都燦爛地笑著,叫她“校長媽媽”。

每一位蘇派校長都是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蘊藏并體現在他們個體身上的上述特征,應當就是他們“這一個”區別于“那一個”的鮮明個性。如果我們將“這一顆顆散落的珠子串聯在一起”,是否能比較清晰地看出同樣是“這一個”的蘇派校長的“群落文化”。蘇派校長的上述個性和文化,只有生長在江蘇這塊特別的風土和文化中。它卓爾不群,獨領風騷。別的地域無法復制,也不可能生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